大明元輔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三)

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三)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04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太子登基乃是頭等大事,不過在太子登基之前,需要先發皇帝遺詔,否則一應諸事皆無名義。

按著方才三位輔臣的商議,內閣很快擬成遺詔,按例先送太子——實際就是皇后處過目,但皇后聽完并未展卷,只讓司禮監拿回內閣,說:“遵皇帝遺命,諸事皆由元輔處置”。

高務實等人恭領懿旨,于是請司禮監用寶,發皇帝遺詔:“

朕以沖齡,紹承大統,御極三十余祀。踐祚之初,志在宏猷,賴眾臣襄助,四海升平,朕心頗慰。

朕自幼與高務實同窗共讀,此生情誼,臨別難忘。高務實才德兼備,伴朕左右,切磋學問,砥礪品行,朕獲益良多。及朕登基,高務實竭忠盡智,輔弼朝堂。其于軍政諸事,廣有建樹,內政修明,調理天下,南平北定,西討東征,為朕鞏固江山,立有不世之功。朕有同窗輔臣如此,夫復何憾!

自朕北歸,比緣多病,靜挕有時,郊廟弗躬,朝講希御,夙夜思維,不勝追悔,方圖奮起,嘉與天下維新,而遘疾彌留,殆不可起,蓋愆補過,允賴后人。

皇太子尚在沖齡,然聰慧仁孝,朕觀其必能克紹大統,宜嗣皇帝位,尚其修身勤政,親賢納諫,以永鴻圖。特命靖國公高務實為輔弼重臣,皇太子以亞父事之。未正冠前,太子不得親政,一應國事,皆決于高務實。高務實當盡心輔佐太子,導以圣德,待異日學成德正,方好君臨天下,保我大明萬世之基。

朕效法先帝,設太子伴讀。高洛身出名門,性行純良,朕素知之。宜令伴讀太子之側,仿效其父,與太子相互砥礪,共成大器,再續君臣佳話。

皇后王氏,溫婉賢良,母儀天下,入宮以來,恪盡職守,治理后宮,功不可沒。朕去之后,望其善撫太子,教導有方。

貴妃鄭氏,素蒙朕恩,然近期行事或有失當之處,致生枝節。朕念其侍奉多年,情誼頗深,不忍苛責,令其于別宮靜修,閉門思過,已全朕之舊情。不意貴妃深悔其過,自謝于朕。朕感其情,今免其罪責,諸臣不必再究。

福王常洵,天性純良,然因局勢,牽連頗深,宜速就藩洛陽。朕已囑元輔多加照拂,福王亦當謹守本分,勿負朕望。

鄭國泰、李文進等,包藏禍心,妄生事端,擾亂朝綱,雖已伏法,然其罪不可不究。內閣與法司當詳查余黨,按律處置,以正國法。大學士沈一貫或涉其中,著革職待勘,查明后依律處置,以肅朝堂。

朕念近年征伐頗多,雖揚威拓土,難免傷及民生,今著相應榷稅及新增織造燒造等項,盡皆停止,與民休息。各處監犯,法司宜速查審,當釋者即釋之,以顯朕之寬仁。

日前變亂,禁衛薊鎮二軍忠勇用命,朕已布賞,今再著內帑倍之,以為嘉許。陣亡將士,其勛不可忘,宜速加恤錄,蔭及子孫,以慰忠魂。

內閣輔臣當速簡任賢能;卿貳大僚亦需盡快推補。兩次考選及散館科道官,即令授職。因建言獲罪受累諸臣,可酌量起用,以期廣納賢才,共佐新君。瑞王、惠王、桂王,著內閣各擇善地,令早就藩,以屏王室。

喪禮遵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王藩屏為重,勿得擅離本國。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官地方攸系,不許擅去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并文武官吏俱免進香。

詔告天下,咸使聞知。”

遺詔既下,高務實卻還有得忙。由于皇太子年幼,他先代皇太子發了一道太子教令,大致內容如下:

令禁衛軍第一鎮入城,加強皇城內外各門各宮關防;令禁衛軍第二鎮分守天壽山大行皇帝山陵。

令中極殿大學士高務實主持朝政如故;令建極殿大學士趙志皋往天壽山相度大行皇帝山陵;令武英殿大學士周詠權協京營戎政。

令宣大總督、薊遼總督等嚴加關防,各軍不得擅離職守;令薊鎮總兵、大同總兵、宣府總兵等分派兵馬嚴守諸邊關。

令禮部尚書于慎行等詳定大行皇帝喪禮諸事宜……

在此之后,高務實依舊不得停歇。

當日,大學士高務實等,上勸進儀注。此勸進由高務實親自起草請表,表中言辭懇切,詳述太子繼位對國家穩定、社稷延續的關鍵意義,盛贊太子聰慧仁孝,具備君臨天下的資質,懇請太子順應天命,早日登基。表文擬好后,蓋上內閣首輔之印,由高務實領銜,趙志皋、周詠兩位內閣輔臣及大小九卿聯名簽署。

不久,宮中回復,皇太子正于仁智殿哭靈,不答。

次日,大學士高務實等文武百官,率軍民人等,于會極門上表勸進。此次請表中,高務實進一步強調了當前局勢的緊迫以及太子肩負的重任,言辭更加誠摯,懇請太子以江山社稷為重,莫要推辭。

“方今變亂初定,人心思安,太子乃先帝嫡嗣,天命所歸。殿下之聰慧仁孝,滿朝共睹,若殿下不承大統,恐生變故,危及社稷。望殿下念及天下蒼生,勿再推辭。”

宮中傳訊回復說,皇太子已于仁智殿傳教令曰:“覽,所進箋具見。卿等憂國至意,顧予哀痛方切,繼統之事豈容遽聞?所請不允。”

再次日,皇后攜皇太子哀服御文華殿。高務實等人沒有絲毫懈怠,立刻進行第三次上表。這一次,表文情真意切,幾乎是在苦苦哀求太子繼位。其中寫道:“今四海翹首以盼,皆望殿下登大寶,撫萬民。先帝遺命猶在,殿下若再固辭,恐違先帝之愿,寒天下臣民之心。臣等懇請殿下,即刻登基,以正國本,以安民心。”

皇后攜皇太子覽畢,召首輔高務實入殿陳詞。不久傳太子教令:“卿等為宗社至計,言益諄切,然批覽之余,愈增哀痛,豈忍遽繼大位?所請不允。”

不過這一次,文武官員卻是不走了,皆于文華殿內外跪求。高務實遂再次單獨入殿求見,闡明百官心意:若太子一日不登基踐祚,則臣等一日不起。

于是由皇后代皇太子覽畢,垂簾召見內閣輔臣、五府掌印、京營提督、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等官,各官入殿致詞。

良久,傳諭令曰:“卿等合詞陳請,至再至三,已悉忠懇。天位至重,誠難久虛,況遺命在躬,不敢固遜,勉從所請。”又諭禮部擇日具儀以聞。

同日,賜輔臣及講官并各衙門三品以上者鮮筍(意:先生),然后禮部上登極儀注。

消息傳出后,朝堂之上一片喜慶,甚至沖淡了大行皇帝駕崩的悲戚。大臣們紛紛按例上表向太子表示祝賀,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登基大典。

尤其是禮部尚書于慎行等禮部諸官,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于慎行親自帶領禮部官員仔細規劃登基儀式的每一個細節,從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的流程,到登基大典上的禮儀規范、人員安排,都進行了反復的商討和確認。

高務實則繼續統籌全局,不僅要確保登基大典的順利進行,還要處理好朝廷中的各種事務。他與軍方將領保持密切溝通,加強京城的防衛,防止任何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同時,他還要著手整頓吏治,清除鄭國泰、李文進余黨,穩定朝堂秩序。

在民間,百姓們聽聞太子即將登基,也紛紛奔走相告。雖然大多數人對宮廷政治了解有限,但也知道,新君登基往往意味著新的開始。即便大行皇帝有著中興大明的偉業,但畢竟近期京師遭遇變故,讓人不得不擔心隨著功業愈大,皇帝會逐漸昏聵——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畢竟世宗早年也算英明,后來卻……

總之,大家都期待著在新君的治下能夠過上更加安定的生活。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著即將到來的登基大典,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種既莊重又喜慶的氛圍之中,似乎忘記了那位帶著大明中興的大行皇帝。

或許,他們更愿意忘記前幾日京城的腥風血雨——即便這場變故只是一轉瞬便被元輔平定。

隨著登基大典的日子逐漸臨近,皇宮內外張燈結彩,煥然一新。生產建設兵團的工匠們精心修繕了宮殿,布置了華麗的裝飾;禮部官員們日夜排練儀式流程,確保萬無一失;太監和宮女們也各司其職,為大典的籌備忙碌著。

至于高務實和眾大臣們,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這場登基大典不僅是太子個人的大事,更是關系到整個大明王朝未來走向的關鍵事件,必須辦得圓滿成功。

次日,禮部選定了三個預備的新君年號送入內閣,高務實看完之后神色飄忽,于慎行還以為他不滿意,忙問有何差池。高務實強笑道:“并無差池,只是一時恍惚而已。”

然后他便入乾清宮求見王皇后,皇后依舊表示自己絕不干政,命司禮監寫成三個紙團,讓太子抓鬮。太子還以為母后和他玩游戲,笑瞇瞇的選了一個給她。

王皇后看也不看,轉身交給高務實。高務實接過紙團,展開一看,面色十分古怪。

“年號為何?”皇后不知高務實這表情是什么意思,只是好奇地問了一句。看來她雖然再三表示不干預朝政,但還是關心兒子究竟抓出了個什么年號的。

被皇后一問,高務實終于打點了心情,呵呵笑道:“泰昌。”

皇后喜道:“倒是兩個好字,只是不知是何出處,有何寓意?”

“乃取自《易》,是交泰萬物、盛世重昌之意。”高務實微笑著解釋道:“寓意陛下初登大寶,當開泰世、啟昌運。娘娘明鑒,此號正合天命。”

皇后更是歡喜,謝道:“多謝先生釋義,有先生這般經天緯地之大才輔佐皇兒,本宮真替他高興,也替皇……替大行皇帝高興。”

一提到朱翊鈞,皇后的喜色瞬間消失,悲意再次涌上玉顏,眼眶一紅,就要垂下淚來。

高務實立刻垂下目光,岔開話題道:“娘娘節哀,為臣還有一事啟奏。”

皇后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番氣息,才道:“若是朝政,先生不必問我,自行決定便是,這也是……是大行皇帝遺命所囑。”

高務實也不禁有些感慨,真要念及對皇帝的深情,又何止鄭貴妃一人,難道皇后娘娘就差了她去?不說別的,單就遵照皇帝遺命這一點,歷朝歷代的皇后恐怕也無出其右了——先帝說政事由我說了算,她這即將新鮮出爐的皇太后真就連問都不問啊。

“娘娘,此事倒不僅是政事,也是天家大事,臣還是要向您說明的。”高務實正色道,只是仍不便抬頭。

皇后聽聞,這才反問:“哦,是何事?”

高務實道:“禮部出了儀注……該為太后與您二宮上尊號了,不知您有何交代?”

“本宮無甚交代。太后那邊昨日正好也與本宮說起,她老人家說近來諸事鬧心,她也不想過問這些。”頓了一頓,皇后又道:“只是太后說了,她……老來喪子,幼弟又摻和進了這般壞事,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要本宮問元輔一件事。”

高務實頓時下意識警覺起來,抬頭問道:“太后欲問何事?”

皇后面露苦笑,道:“太后想問先生,她能否出宮幽居廟庵,從此常伴青燈古佛,為大行皇帝頌悼?唉,她老人家素來禮佛,如今老了老了,卻遭逢這般變故,心情難免抑郁,這兩日總說大行皇帝之所以盛年崩殂,乃是這些年開疆拓土造了太多殺孽,本宮再三勸解也是無用……”

高務實松了一口氣,心說原來是我想多了,不過若說殺孽,皇帝那兒只是間接的,我才是劊子手才對……我這半輩子造了多少殺孽了?

他略微沉吟,答道:“此事為臣以為可行,只是太后……嗯,太皇太后離宮幽居廟庵,畢竟是開了本朝先例,須得有所措置。

例如,臣等需要為太皇太后挑選一處清凈整潔之庵堂,選調一些既深悉佛法又年輕力壯之尼姑,以便照料太后起居等事,總之都需要一些時日。凡此種種,還望娘娘與太后說明。”

皇后嘆了口氣,點頭道:“此事本宮理會得,只是……唉,本宮受大行皇帝遺命,還要照料皇兒成長,從此卻不便每日請安,拜望慈顏了。”

高務實心里嘀咕:也就是你,這般在意禮法,換了是我,那可巴不得少見她幾面。

腹誹歸腹誹,并不耽誤高務實表演,他一臉沉痛:“娘娘說的是,臣也作如此想。”

皇后可能覺得不該與外臣會晤太久,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待會兒先生去時,可否代本宮知會永寧,請她明日便帶高洛入宮居住,以便其與皇兒早些熟識?”

高務實何等精明,立刻答道:“臣謹遵懿旨。若娘娘別無吩咐,臣請告退。”

“那就有勞先生了,先生慢走。”

高務實躬身一禮,退出乾清宮。

感謝書友“靜聽風&雪亂動”、“o尚書令”、“風冷霜華”、“云覆月雨”、“胖胖龍2003”、“書友20220702120501588”、“得意洋洋”、“書友20190805004129504”、“燃燒在八月”、“沒良心的黑狼”、“書友20220612125649060”、“書友130311122745499”、“鄰家男孩1”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