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014章 劇變(九)逼宮之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014章 劇變(九)逼宮之下

第014章 劇變(九)逼宮之下


更新時間:2025年02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隨著李如梅的“反正”,與麻貴、張萬邦合兵后,戰場形勢瞬間扭轉。三人簡單商議了一番,認為當前第一要務便是擊破騰驤四衛,與元輔取得直接聯系。其余的事,到時候自然都由元輔說了算。

這其實很好理解,雖然大家心里都知道,若單純以“勤王”或者“清君側”來論,此刻最重要的當然應該是先去皇宮,爭取救出皇上,但……萬一兵發紫禁城,受到威脅的鄭氏兄妹腦子一抽,傷害到了皇上,這責任該怎么分?

所以,先找個能扛事的大人物頂在前頭,才是真正要緊的。至于誰是這樣的大人物,那還有什么好說,舍高元輔其誰?

麻貴望著被白雪覆蓋卻透著肅殺之氣的京城街道,大手一揮,高聲下令:“弟兄們,此番平叛關乎大明安危,都給我拿出十二分的力氣來!”他的聲音雄渾有力,在寒風中傳得很遠,讓麾下士兵們士氣大振。

麻貴一馬當先,胯下的黑色戰馬嘶鳴著,四蹄翻飛,如黑色閃電般沖向騰驤四衛。他身經百戰,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決然,手中馬刀在雪光映照下閃爍著寒光。禁衛軍騎兵們緊隨其后,整齊的馬蹄聲踏碎積雪,喊殺聲震耳欲聾。

李如梅則帶領著所部從左側迂回包抄,他身姿矯健,騎在馬上如同一尊戰神。“弟兄們,為了大明,為了皇上,跟我沖!”李家將從李成梁時代就有的特點“跟我沖”在他身上別無二致,他的呼喊聲也毫無疑問地點燃了這些從遼東招募的士兵們的熱血,整個隊伍如同一把利刃,迅速插入騰驤四衛的側翼。

張萬邦也不甘示弱,率領薊鎮第一軍從右側胡同突進。他目光如往常一般冷峻,只是此刻還多了些要與禁衛軍比上一比的沖勁,大聲鼓舞著士兵:“咱們薊鎮兒郎自戚少保練兵之后便絕無敗績!今日同袍是號稱天下第一的禁衛軍,你們可愿被人比下去一頭?”

薊鎮第一軍的士兵們齊聲大喝:“不愿!不愿!”

張萬邦昂起下巴,同樣大喝:“既是不愿,便拿出你們的本事,給我把騰驤四衛殺個片甲不留!”士兵們個個奮勇爭先,喊著口號,與麻貴、李如梅所部兩支禁衛軍形成對騰驤四衛的三面合圍之勢。

騰驤四衛在之前攻打靖國公府時就已傷了元氣,士氣更是一落千丈,如今面對三支大明朝頂級勁旅的夾擊,瞬間陣腳大亂。即便對方考慮到巷戰沖鋒之故,全部拋棄了火器而只選用馬刀、刺刀,但光憑那百戰精銳的氣勢就讓并無實戰經驗的騰驤四衛心驚膽戰,騰驤四衛的士兵們驚恐地看著如潮水般涌來的敵軍,手中的武器都有些拿不穩了。

“穩住,都給我穩住!”李文進在陣中聲嘶力竭地大喊,試圖穩住軍心,可他一個閹人,絲毫沒有男兒氣慨的聲音在一片喊殺聲中顯得那么微弱,簡直如風中殘燭一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他騎著馬在隊伍中來回奔走,徒勞地揮舞著馬鞭,抽打那些想要后退的士兵。

然而,一切都無濟于事。麻貴的禁衛軍騎兵如猛虎下山,沖入騰驤四衛陣中,沖鋒中斜拉的馬刀刀光閃爍,不斷有騰驤四衛的士兵倒下。

李如梅所部也在側翼發起猛烈攻擊,即便胡同的寬度不夠大兵團施展,但數輪刺刀沖鋒之下,騰驤四衛的防線仍舊被一點點撕開。

張萬邦的薊鎮第一軍同樣勇猛,他本人一貫以刺刀陣防御戰著稱,今日倒也正好讓世人知曉,他的刺刀陣不光防守無敵,進攻同樣不在話下!薊鎮第一軍與敵人短兵相接,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竟然突破得比李如梅部還要快上一些。

僅僅一個照面,戰況便如此不利,騰驤四衛的士兵們開始潰敗,紛紛四處逃竄。李文進見勢不妙,心中又驚又怒,這僅僅一天的時間,他已經深知帶兵這種事實在不是他這外行所能為,此刻的他終于有了點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已無力回天。看著身邊越來越少的士兵,李文進咬咬牙,帶著殘兵敗將,朝著南面的皇宮地安門方向狼狽逃竄。

一路上,他不斷地咒罵著,心中滿是不甘。尤其是經過靖國公府門前胡同的時候,還被府墻上的火力網又打死打傷了兩百余人,連他自己的坐騎都被打死,差點把他這把老骨頭摔散架,更是氣得他大罵:“高務實你個王八犢子不得好……”后面一個字沒罵出來,就被親信背著逃命了。

此時,高務實站在靖國公府的日新樓上,用望遠鏡觀察著局勢。看到麻貴等人輕易占了上風,他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隨后,他迅速做出部署,派人傳令給麻貴:“李文進已入皇宮,你三人可率部將皇宮包圍,不可讓鄭氏兄妹和李文進有任何逃脫的機會!”

麻貴他們等的就是高務實這句話!

若非元輔下令,讓他們主動包圍皇宮,那還真有點讓他們發怵——那可是皇宮啊,萬一之后風向不對,下令包圍皇宮可就成了謀逆的大罪了!至于現在,天塌了有個子高的頂著,怕什么?給老子圍上!

麻貴收到命令后,立刻調整戰術。他留下一小部分兵力清掃戰場,自己坐鎮靖國公府門外,下令與城外京北大營取得聯系,告知馬棟勸降或控制李如樟部龍江第二軍,然后立刻進城;下令武備最齊全的張萬邦薊鎮第一軍正面攻破皇城地安門,進逼宮城;下令李如梅部分兵封鎖皇城另外三門——西安門、東安門和承天門。

地安門的攻破比麻貴預想中還要順利許多。可能是李文進的倉皇逃命嚇壞了把守地安門的凈軍,他們在身后薊鎮第一軍殺氣騰騰的威懾下驚得毫無戰意,居然跟著李文進殘部一齊開溜了。薊鎮第一軍說是攻占,其實不如說是進駐——壓根沒遇到成組織的抵抗,只有幾個跑得慢的憨批被輕易繳械,雙方竟無一人傷亡。

而城外馬棟部也很快傳來好消息:李如樟部本來就只是做個佯動,他手里那點人根本就不是來打仗的,整一個武器原始、兵甲全無,本來就是打算在朝廷授旗之后要找朝廷領取的。因此,他也只是脅迫兩位正副總制,說是帶兵出去“拉練一番”。

為了能調動馬棟追擊,他自以為聰明的選擇了朝高務實的見心齋別院移動,這一來的確讓馬棟很是緊張,立刻領兵去追。但李如樟沒料到的是高務實在見心齋做了準備——高務正聽自家哨探報告說龍江第二軍忽然向見心齋奔來,頓時勃然大怒!

高務正好歹也是高務實的機要秘書之一,這支龍江第二軍是個什么情況他一清二楚。就這剛剛組建的雜牌部隊,人數也就和自己所領家丁仿佛,竟敢來捋見心齋的虎須?

雖然他手下的幾員家丁將領都向他表示,說京北大營的馬棟馬統制肯定會出兵追擊,我部只要固守見心齋外圍據點即可。但高務正卻不答應。

在高務正心中其實一直憋著一口氣,憑什么自家其余幾兄弟都在南疆南洋建功立業了,甚至侄兒輩都有好些已然做出了一番事業,偏偏自己還在兄長身邊當個幫閑?難道我高務正就真的一點本事沒有?近朱者赤啊,我在兄長身邊這么多年,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點小事我還搞不定?

還別說,他似乎還真學到了一點東西。首先他分析了一下李如樟的心思,認定李如樟不會真以為能打下見心齋(見心齋常年駐有武裝家丁且有完備塢堡式工事,這一點李如樟是知情的),所以多半只是來恐嚇一番,調動馬棟來追。

于是他判斷李如樟此來定是輕兵急進,爭取讓馬棟一時追不上,甚至一旦聽說馬棟逼近就會立刻轉向別處繼續拉扯。

由此,高務正得出結論:不能被動防守,必須主動出擊,打李如樟一個出其不意。高務正計算了一下時間,發現還來得及簡單設伏一下,因此立刻在西湖布置埋伏。(注:此西湖非彼西湖,韃清時頤和園、圓明園兩處的人工湖與半人工湖就是以此為基礎挖、建的,此時又有“七里泊”、“大泊湖”等稱呼。在本書中,此處位于見心齋與京北大營中間略偏向見心齋一側的位置。)

高務正這一舉動確實完全超出了李如樟的預計,結果在西湖被高務正埋伏了個正著。高務實留在見心齋輪訓的武裝家丁都是京華精銳,除了不著重甲、不配強弩、不置旗幟(明律不許)之外,武器水平與南疆警備軍完全一般無二。李如樟所部戰士雖然許多都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索倫精兵,但眼下既無訓練,也無裝備,哪里應付得來?等到馬棟趕到時,早已被圍著打了好一會兒……

馬棟見勢不妙,趕緊勸高務正收兵,說龍江第二軍雖然不經允許擅自出營,但畢竟朝廷還沒給出定性,可不好隨意處置——言外之意是,您手下到底只是元輔的家丁,可不能隨便把朝廷正規軍給剿了哇!

高務正這會兒也已經出了氣,聽馬棟這么一說,也樂得給這位自家兄長麾下的老將一個面子,笑呵呵地拍了拍后者的肩膀,大方表示:“馬統制說的是,在下不過是配合馬統制控制一下局面,豈敢越俎代庖?后面的事,馬統制您來處置便是。”

馬棟松了口氣,與高務正客氣了一番,領著大軍將龍江第二軍押回京北大營不提。不過,馬棟確實是個謹慎之人,事情到了這一步,他也沒對李如樟怎樣,甚至對李如樟“臨時拉練”的說法也不予反駁,只是表示要等朝廷定奪——這份謹慎很快就會給高務實免去不少麻煩。

總之,等麻貴要調馬棟入城的時候,馬棟已經可以抽調一個步兵協和一個炮兵標入城幫忙了。由于他所部早就領了武備,這差不多半個鎮的兵力,實際上可能比李如梅部現在更具實力。

麻貴的大部隊還沒趕到京城,他手里還是只有那不到五千騎兵,因此馬棟支援的這部分兵力被麻貴直接歸入麾下。

與此同時,病了好幾天的高務實也帶著高杞、費英東等一眾親信家丁來到皇宮外(高陌年老,留守靖國公府)。此時的高元輔,看著哪有半點病容?只見他少見的身著全副甲胄,腰佩雁翎刀,威風凜凜地站在隊伍前方。

身后跟著麻貴、李如梅、張萬邦、馬棟等數員大將,看著緊閉的宮門,高務實眼神冷峻,高聲下令:“向皇宮內喊話!”

一名大嗓門的士兵站出來,深吸一口氣,拿著卷筒的大木喇叭大聲喊道:“逆賊聽真!爾等已被禁衛、薊鎮十萬大軍重重包圍,插翅難飛!若立刻恭請皇上與太后出宮,并自縛而出,認罪待勘,或可從輕發落。倘不知悔改,負隅頑抗,必將死無葬身之地!一個時辰之內,若無應答,討逆軍即將攻城,屆時九族夷平,再無輕赦!”

這士兵連喊數遍,聲音在寂靜的空氣中回蕩,傳進了玄武門內每一個凈軍守軍的耳中。

很快,翊坤宮內的氣氛已經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鄭貴妃面色蒼白,眼神游離,在原地慌亂地踱步。鄭國泰和李文進滿臉焦急與絕望,在她面前來回走動,不停地嚷嚷。

“妹妹,現在高務實已經率軍把咱們逼到絕路了,不挾持皇帝出面親下諭旨,咱們都得死!”鄭國泰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聲音因為焦急而變得尖銳。

李文進也在一旁附和,語氣中帶著一絲狠厲:“娘娘,事到如今,容不得您猶豫了,只有挾持皇帝,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否則一旦落入高務實手中,咱們誰也別想活命!”

鄭貴妃咬著嘴唇,內心痛苦地掙扎著。她知道兩人說的是事實,但她怎么也不忍心傷害皇帝。然而此刻宮里的軍隊都在他們手中,她也不敢直接拒絕,只能強裝鎮定,說道:“兄長、李護軍,此事太過重大,且容本宮想想……你們先出去,讓本宮靜一靜。”

“這都什么時候了……”李文進十分惱火地道。

“出去!”鄭貴妃也怒道:“一個時辰呢,本宮只要一炷香的時間,想清楚了自然會有決斷!”

李文進大怒,正欲說話,卻被鄭國泰伸手攔了一攔。李文進與鄭國泰對視一眼,鄭國泰小聲道:“若無貴妃勸說,便是叫醒皇上,你我恐怕也說不動他。”

李文進頓時語塞,眼中雖有不甘,但也不敢再違抗鄭貴妃的意思,只能暫時退了出去。

等他們一離開,鄭貴妃立刻跑到皇帝身邊,從懷中掏出解藥,手忙腳亂地喂給朱翊鈞。她一邊喂,一邊輕聲哭泣:“陛下,您快醒醒,臣妾錯了,這次真的闖大禍了……”淚水滴落在皇帝的臉上,與解藥混在一起。

過了一會兒,朱翊鈞緩緩睜開眼睛,眼神中還帶著一絲迷茫。他看著滿臉淚痕的鄭貴妃,虛弱地問道:“愛妃,發生了何事?朕為何會如此虛弱,感覺像是昏睡了很久……”

鄭貴妃撲進皇帝懷里,放聲大哭,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帝。皇帝聽后,心中大驚,同時也對鄭貴妃的行為感到憤怒和失望。但神志恢復清明的他很清楚,此刻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皇帝深吸一口氣,強撐著身體坐起來,在心中將當前情況盤點了一番,眼神逐漸變得堅定:“愛妃,事已至此,朕會想辦法解決。只是……你糊涂啊,怎么能參與這樣的事!”

鄭貴妃滿臉愧疚,連連磕頭:“陛下,臣妾知道錯了……”

皇帝扶起鄭貴妃,嘆息著安慰道:“先不說這些了,當務之急是穩住局面。”說完,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勉強站了起來,帶著鄭貴妃走出翊坤宮。

鄭國泰和李文進正焦急地在外面等候,看到皇帝突然出現,兩人都嚇了一跳,下意識地往后退了一步。他們身后的將領們也紛紛露出驚訝的神色,一時間,眾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皇帝掃了一眼眾人,神色鎮定,語氣沉穩地說道:“眾卿莫要驚慌,此事皆是誤會一場。朕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朕和朝廷著想,只是方法有些不妥,但并不要緊。如今高務實誤解了朕的意思,才會帶兵前來。此事易耳,朕這就出面勸說,讓他退兵,你等不要輕舉妄動,以免死傷。”

李文進和鄭國泰心中滿是狐疑,有心反對,但中興明主的威嚴讓他們一時不敢輕舉妄動。李文進小心翼翼地試探著道:“陛下,高務實如今兵臨城下,恐怕不會輕易罷手……”

朱翊鈞仿佛不知道他在此次事變中扮演的角色一般,反而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幺舅勿慮,朕與高務實君臣多年,他向來對朕忠心耿耿。只要朕出面解釋,他定會退兵。你們且在此等候消息,不要做任何沖動的事。”

李文進立刻反對,只是把話說得委婉一些:“陛下,還是讓奴婢與鄭國舅陪您一道去吧。”

朱翊鈞瞳孔一縮,看了李文進一眼,又打量了一眼鄭國泰,忽然朝他們身后隨意指了幾指,道:“你們幾個,各領百人,隨朕去玄武門。其余人等,留在此處保護貴妃與二位國舅。”(注:一般來說,皇后與太后的兄弟都叫國舅,貴妃因為也足夠尊貴,因此鄭國泰也稱國舅。)

朱翊鈞此言一出,李文進與鄭國泰大驚失色,連忙回頭朝自己身后望去。這一看不得了,簡直魂飛魄散——被皇帝虛指點到的幾位將領二話不說,立刻跪下領旨,轉頭就去點兵,根本看也不看他們二人。其余人等更不必說,紛紛散開,做出奉旨嚴守翊坤宮的模樣。

完了,全完了……二人失魂落魄地相互對視,知道一切都已經不再受他們控制。

皇帝啊皇帝,不愧是口含天憲,不愧是御極三十年的中興之主!先前昏迷時,他們可以打著皇帝的旗號胡亂行事,可一旦皇帝活生生出現在人前,只要一句話,他們的一切陰謀詭計就都如烈日下的薄霧,頃刻間煙消云散。沒有任何人還聽他們的命令,都只會尊奉圣諭!

朱翊鈞自己也暗自松了口氣,同時微微搖頭,心中感慨:以爾等這點能耐,連最親信的領兵將領都不能完全掌握,究竟是怎么敢在日新面前玩這一出的?真就全憑愛妃能獲得朕的信任,讓朕昏迷之下被你等控制?當真是可笑啊,殊不知朕昏迷之后,日新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爾等簡直蠢不可及!

他看了鄭貴妃一眼,輕聲道:“好好待著,朕……永不負你。”鄭貴妃鼻頭一酸,哭道:“皇上……”

PS:前兩天一家三口先后感染諾如病毒,從孩子到孩子媽,再到我……好在昨天還半死不活的,今天直接好了,生龍活虎!所以今天多更點,5k7,慶祝自己痊愈,也慶祝高務實痊愈

感謝書友“Myzen0915”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