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9章 三路凱旋(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9章 三路凱旋(一)

第289章 三路凱旋(一)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05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朱翊鈞微微一笑,道:“朕封他什么官,你心里有數嗎?”

高務實略一思索,道:“恩賞出于上,臣豈敢斗膽揣測?不過皇上若堅持要問,那么臣也只能猜測,可能會封高淵于南疆某一新設職務。”

朱翊鈞點了點頭,道:“你猜得不錯,朕的確有此打算。南疆緊鄰我大明,但卻是幾個藩屬國并立之局面,新設一職必然非比尋常……按著你以往的做法,似乎并不希望太早打破這一藩屬并立之局面,那么朕也就遂了你的意,只在暹羅新設一職,你看如何?”

“暹羅?”高務實微微頷首,但又追問道:“卻不知皇上想要新設何職?”

朱翊鈞笑道:“那暹羅王反正也沒個實權,這王位就暫且不動他的了,至于新設職務么,還是按照我們大明的慣例,就叫做暹羅都統使好了。”

暹羅都統使?那就是按照安南的“慣例”來了。不過,安南那個都統使與暹羅都統使恐怕不是一回事吧?

安南都統使那是莫朝才這么叫,在高務實沒有出兵攻伐之前,比如黎朝、后黎朝什么的,他們對內可是自稱大越皇帝的。當然,如果有事求大明,他們又會自稱“安南國王”。

至于安南都統使,那是安南內亂時,莫登庸這邊畏懼大明干預才接受冊封的,但他和其子孫實際上對內還是稱帝。

相對而言,反倒是暹羅沒有對稱帝特別執著,長期都是叫國王。但現在皇帝要在暹羅設一個都統使,這里就有個問題:如果真是以安南為模版,那這個暹羅都統使似乎就應該是暹羅國王,他對內稱國王,對大明則自稱都統使。

當然,這里頭還有別的麻煩,比如大明本來就是明確承認暹羅國王的“國王”地位的——按照原歷史,暹羅曾102次派出使臣朝貢大明,而大明也派出使臣回訪過19次。

那么為何說這是個麻煩呢?因為對比安南就知道,大明是因為不承認后來的“安南國王”地位,所以在嘉靖時期調兵威脅了一下莫登庸之后,就只給安南統治者冊封一個都統使了——你們內部怎么弄隨你們的便,反正我天朝上國只承認你是個都統使,并且你給我上書也只能自稱都統使。

現在好了,暹羅國王還保留著,但大明皇帝卻給暹羅設置了一個都統使,雖然現在的暹羅肯定“不會”反對,但……這道理要怎么理清楚呢?

高務實心道:算了,現在不好理清也沒關系,反正這些細節也未必需要我親自來,只要實力擺在這兒,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高務實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節,他心中明白,朱翊鈞之所以這么做,或許要分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朱翊鈞站在天朝皇帝的角度來看的,那就是他想在暹羅建立一個更加穩固的勢力范圍,而這個都統使就是大明在這個范圍內的代表。

同時,這也是對暹羅國王的另一種壓制,讓他明白,雖然大明承認他的國王地位,但在關鍵時刻,大明也完全有能力處置暹羅的內政。

第二個層面就簡單了,根據皇帝和自己前番談話,南疆毫無疑問是雙方默認的高家自留地。既然是高家的自留地,他高務實又還要留在京師安心做好宰輔,同時還要負責太子的教育,甚至是將來的輔政,那么南疆就只好交給高務實的嫡長子高淵。

這里其實有一點皇帝的個人偏見,因為如果真按照高務實之前的設置來延續的話,其實這個“暹羅都統使”給黃芷汀才最為合適。畢竟,黃芷汀代管暹羅已經很久了,而且她還是高淵的生母。在高淵尚未成年的時候,由她出任都統使其實是更加穩妥的。

然而,高務實是高務實,朱翊鈞是朱翊鈞。高務實沒有什么牝雞司晨的桎梏,可朱翊鈞有啊!在朱翊鈞看來,你高務實愛用自己妻子做“留后”那是你的習慣,朕也能理解,畢竟黃芷汀出身廣西土司,當地確實有女土司的傳統,但你讓朕在設立了暹羅都統使之后還把這個職務給一個女子,那就過分了。

按照朱翊鈞的思想,你們高家又不是沒有男丁,別說你兒子雖然沒成男,但他都已經統兵作戰過了,怎么就不能做這個都統使?退一萬步說,即便高淵還差兩三歲成年,那你還有一堆的弟弟啊!朕就算讓你某個弟弟先去做兩三年都統使,也好過把第一任都統使封給一個女人不是?

朱翊鈞的這些想法,高務實稍微轉個念頭也就明白了。不過說實話,他也不覺得這件事需要和皇帝爭辯一番,反正對于南疆的事,皇帝這邊頂多也就是給個名義,真正說了算數的還是他高務實。

可以這么說,只要他高務實傳下命令說南疆由代掌,那這個人只要是和他、和高家有點聯系,就一定能代掌得了。這個所謂的“暹羅都統使”,由誰擔任都不重要。

至于為什么非要和高家有點聯系,這就是當前的社會心態問題了。畢竟現在還是家天下的時代,而南疆顯而易見已經被所有人看做高家的基業,所有人都會下意識認為必須是“高家人”才能暫代高務實來鎮守這份基業。

朱翊鈞見高務實半晌不曾回話,不由問道:“怎么不說話?你對這一安排有何異議?”

高務實回過神來,搖頭道:“不,臣并無異議。臣只是在想,原本讓高淵南下統兵只是為了鍛煉鍛煉,讓他知道一支軍隊是如何運作的,至于真正的作戰方略,其實是交給決定他姨娘劉馨來決定……現在情形變化太快,居然這么快就要讓他執掌——至少名義上執掌暹羅一國,臣擔心養出他的傲氣來。”

朱翊鈞聽得哈哈一笑,道:“你呀,有時候就是操心太多。少年人嘛,有些傲氣又如何?你以為人人都像你那樣少年老成,總角小兒的年紀就去跟一幫老臣玩心眼兒?”

高務實沉吟著搖搖頭,道:“人須得有傲骨,卻不可有傲氣。”

“好了好了,我都不明白你有什么好擔心的。”朱翊鈞擺了擺手,道:“你不是溜了黃芷汀和劉馨在南疆么,這生母和姨娘都在一邊盯著,高淵真要有什么不好的苗頭,你去一道手令呵斥他不就行了?

真要說起來,他這都快要束發的年紀了,不過是做個暹羅都統使,你還擔心這擔心那。那你要不要回憶一下,當初我繼承大統的時候還不過十歲呢,這不也有了萬歷中興的大好局面嗎?”

廢話,那是因為有我在!

然而這話肯定是萬萬說不得的,因此高務實只能連連苦笑道:“皇上圣明天縱,又有列祖列宗庇佑,國家更是眾正盈朝。以上種種,有哪樣是犬子所能相提并論的?”

朱翊鈞也知道,話題到這兒肯定沒法繼續了,因此話鋒一轉,道:“現在南疆的事情說完了,咱倆回頭再說一下西征的事。”

高務實有些詫異,西征的事剛才說得夠多了,怎么又要回頭再說一說?朱翊鈞也看出了高務實的疑惑,伸手做了個稍安勿躁的手勢,道:“你不要驚疑,既然你如此堅持,我也答應下來了,自然不會再就西征是否繼續來反復糾纏……我是要問一件西征之后的事。”

高務實略松一口氣,拱手道:“皇上請問。”

朱翊鈞沉吟道:“西征凱旋之后,西域如何建制?我是說,是設省,還是只需要設個都司?”

朱翊鈞所謂的“設個都司”,當然不是大明漢地十三省內的那種都司,而是邊疆都司。大明的邊疆都司制度是一種獨特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朝時期的都司制度。

大明在建立之初,為了維護邊疆安全、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管理,采納并完善了這一制度。都司作為明朝在邊疆地區的重要行政機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明邊疆都司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多重職能和廣泛的管轄范圍。都司不僅負責邊疆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事務,還涉及邊境地區的治安、稅收、軍事防御、邊境貿易等多個方面。其管理范圍通常以一個州或一個縣為單位,由一名都司官員負責全面管理。這些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通常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卓越能力。

邊疆都司中的官員職位等級分明,分為正、副、佐三級。各級官員的職權和責任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標都是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安全。他們在管理邊疆地區時,不僅要關注當地的治安和穩定,還要加強對邊境地區的防御工作,以防止外敵入侵。同時,他們還致力于促進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強對當地民眾的教育和文化建設,推動邊疆地區的全面進步。

邊疆都司制度的實施對邊疆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使得邊疆地區的行政管理更加規范和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其次,通過修筑邊境墻壘、設置邊界關卡等措施,有效加強了邊疆地區的防御能力,保護了邊境地區的安全。最后,邊疆都司制度還促進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的聯系和交流,加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總的來說,大明邊疆都司制度是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地方管理制度,集軍、政于一體,對于維護邊疆安全、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管理、促進邊疆地區的發展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以上只是好的方面,邊疆都司制度也有壞的一面。

最明顯的缺陷在于其高度集權的特性,使得地方在行政、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邊疆地區的特殊性往往被忽視,使得當地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受到了沖擊。同時,由于都司官員多由內地派遣,他們往往對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難以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決策。此外,邊疆都司制度還容易導致官員腐敗和濫用職權,對當地民眾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如何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如何更好地尊重和保護邊疆地區的特殊性,以避免在當地激化央地矛盾,而同時又能潛移默化、水滴石穿地將之逐步漢化,以及如何提高都司官員的素質和能力,都是西征勝利之后的大明在邊疆治理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高務實自然也是有所考慮的。他沉吟片刻,道:“皇上,臣以為西域如何建制,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在消滅或驅逐殘元勢力之后,西域各地方勢力愿意歸附大明,成為大明的一部分,那么設省自然是最佳選擇。

這樣不僅能更好地管理西域,也能促進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共同推動大明的發展。但如果西域各勢力仍然保持觀望,或者只愿意名義上歸附大明,實際上仍希望保留一定的自治權,那么……暫時先設個都司也就足夠了。”

朱翊鈞點點頭,道:“你所說的也有道理。只是西域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情況復雜,設省固然可以加強朝廷集權,但也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設都司雖然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但也可能導致管理上的不便和混亂。”

高務實笑道:“皇上所慮極是。其實臣以為,無論是設省還是設都司,關鍵在于找到一種既能維護朝廷權威,又能暫時避免過度刺激當地勢力的方式。否則那兩大寶地在建設完全之前可不足以使我軍依靠當地補給。

我軍若不能依靠當地補給,而是全靠中原支撐,那這耗費可就完全不能容忍了。因此,無論皇上最終決定是設省還是設都司,都需要一個既能體悟皇上良苦用心,又有足夠手腕的人去執掌大局。”

朱翊鈞聞言,不由感慨道:“日新啊日新,還是你最了解朕的心思。朕有你為朕出謀劃策,真是大明之幸啊!”

高務實連忙躬身道:“皇上過獎了。臣只是盡了自己應盡的職責而已。”

朱翊鈞擺擺手,道:“行了行了,你就不要謙虛了,天下無人比朕更知你。”頓了一頓,朱翊鈞沉吟道:“至于你說的這兩個條件……真要說起來,其實只有你自己最合適,但朕總不能讓你去西域吃沙子。說吧,你有什么人選推薦?”

高務實道:“其實人選就擺在那兒的——西征的原班人馬就行。”

“劉綎?”朱翊鈞愣了一愣,遲疑道:“他打仗自是有本事的,但治理地方……你確定能用他?”

“不不不,皇上誤會了,臣不是說讓劉綎治理地方。臣是說,西征的整個文武班子可以直接轉去西域。”

高務實指了指那副大地圖上的甘肅位置,道:“王庭撰乃臣同年,又做過犬子西席,與臣交往甚密。不僅如此,他去甘肅履任之前也與臣有過一番懇談,深知臣對西域的規劃……今日既然皇上問起,臣內舉不避親,就推薦王庭撰將來轉任西域。”

朱翊鈞不懷疑高務實的忠誠,因此對于“內舉不避親”也不在意——其實也沒什么在意的,高務實說是說內舉不避親,但其實王庭撰又不是他高家的親戚,他倆頂多也只是同年兼好友罷了。

笑話,大明朝廷上下舉薦旁人,誰不是舉薦同年、同門?又不是只有高務實這樣。更何況高務實都明說了,王庭撰正好符合他之前提出的兩個要求。

朱翊鈞點了點頭,又思索了一下,問道:“既然王庭撰去了,那個熊……熊什么的巡按是不是也要轉過去?”

高務實點頭道:“若皇上準允,熊廷弼也的確適合轉任西域,因為他出任甘肅巡按御史之前曾經在臣身邊做過一段時間觀政進士,臣對他的能力還是看好的。”

“嗯,我記得你推薦他去甘肅做這個巡按御史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朱翊鈞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不過很快他就回過神來了,問道:“嘶……誒,你嘴上說設省或者設都司都行,但看你推薦的這些人……你這不還是打算設省么?”

高務實一攤手,道:“能設省自然還是設省最好,臣方才的建議也是按照最好的情況而言的。至于說萬一么……那就只好做一些變通了。”

朱翊鈞問道:“如何變通?若是設都司,那可是武官,總不能讓王庭撰自降身階,去做個區區都司。”

“自然不是這般變通。”高務實搖頭道:“若是只能設都司,那就學山東、遼東方式,雖在西域設立都司,但卻讓其歸于甘肅管轄。”

朱翊鈞大搖其頭:“這哪行啊!甘肅雖遠,可西域更遠。西域若真有點什么事,甘肅方面根本來不及反應,而西域當地武將若是要等甘肅回信才能行動,只怕黃花菜都涼了。”

高務實微微一笑,道:“原是如此,不過……若是讓甘肅巡撫改一改駐地呢?”

朱翊鈞一愣,思索道:“嘶,這倒也不是不行。確實可以臨時讓甘肅巡撫改駐西域,等異日西域能夠獨自建省,再把甘肅巡撫駐地改換回來就是。”

他說到這里,一拍桌子,道:“那這件事就先這么著了,最好能直接建省,若然不行,便讓甘肅一并管著,讓王庭撰搬去西域……具體搬去哪里,你到時候再上疏便是。”

高務實拱手道:“臣遵旨。”

感謝書友“星殤星”、“腳賤的身影”、“書友20190102010419420”、“好緊張_要發財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也”、“milan123”、“業帥”、“天堂huwz”、“今已亭亭如蓋矣”、“CosifanTutte”、“書友20221016175845054”、“書友20230427432_aB”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Flex逼o”的48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書友20170107012220447”21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oni”14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iron_Cb”的10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書友20220612125649060”6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的6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鄰家男孩1”的6張月票支持,謝謝!

最后,祝所有讀者小長假玩得開心!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