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小說:、、、、、、、、、、、、
宋應昌的命令充滿試探,但李如松這邊的反應卻出乎意料的好,查大受得到命令之后很快便點兵出征了,其中李如松甚至還臨時給他增配了一批新到的京華木柄手雷,也就是后世所謂的手榴彈。
不過宋應昌不知道的是,李如松在這段時間里已經和高務實取得了聯系,之所以這次派兵的執行沒打半點折扣,主要是高務實對他做出了一些承諾。當然,與此同時李成梁的回信也到了,大概意思就是他和高務實已經談好,雙方針對李家軍在朝鮮戰場的損失達成了一些原則性的共識。
這個問題追根溯源的講其實還有點復雜,主要復雜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于李家軍的核心主力是家丁,但通常所謂的四萬李家軍在“編制”層面而言,并非全部按照家丁計算,其中只有一萬是真正在朝廷拿“家丁補貼”的。
大明朝的兵制現在非常雜亂,對于將門來說,自己手底下的軍隊其實經常可以分為大帥本人的家丁親兵、家丁將領的親兵、普通征募兵、衛所兵這幾個層次。
這里頭待遇最好、戰斗力最強的是大帥本人的家丁親兵,比方說碧蹄館之戰時李如松親自帶過去的那一千精銳,就是這個檔次的,也是李家軍最為核心的戰力,甚至可以看做鐵嶺李氏作為天下首屈一指大將門的基石。
對于李如松而言,這種全是家丁身份的親兵是直接拿朝廷補貼卻效忠他或者李成梁本人的中堅力量,是李家維系將門地位的根本。
在“李家軍”之中僅次于“大帥家丁親兵”的軍隊是家丁將領親兵,這些親兵也是家丁,但原則上來說并非李成梁或李如松的家丁,而是諸如祖承訓、查大受乃至楊元之類李家軍嫡系將領的親兵。
這一情況如果要強行類比一下,會有一種“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感,不過這并不完全,畢竟中國的“狹義封建制”時代早就過去了。事實上,只要大帥本人的威望足夠高,依然是有能力直接給“我附庸的附庸”下令的,這些“我附庸的附庸”也不敢違背。
然而在家丁體系的實際情況之下,理論上“我家丁的家丁”的確不是“我的家丁”。“我”只是靠著巨大的威望,以及對“我”那些已經成為一軍主將但原是“我家丁”的將領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從而間接擁有了針對“家丁的家丁”的威懾力。
那么這樣一來就有個問題出現了:“我”如果失去了這樣的威望,以及對原是我家丁身份的將領那種生殺予奪的權力,那么那些人數更多的“家丁的家丁”還能服從于我嗎?也許一時半會還會服從,但“我”針對他們的威懾力必將持續下降,直到崩潰。
這樣一解釋,李如松的表現就可以合理解釋了:祖承訓、查大受乃至于李家軍其他那些嫡系出身但并不真正姓李的將領們,他們在戰爭中損失再大,對鐵嶺李氏而言都是可以承受的,因為只要鐵嶺李氏依舊強大,政治地位依舊穩固,這些損失都可以在將來找補回來。
然而,如果鐵嶺李氏最核心的力量本身出現了崩塌,事情就會變得復雜起來:你怎么知道這些“非李姓嫡系將領”們沒有自立門戶之心?你又怎么知道朝廷不是一早就希望讓他們自立門戶?一旦他們都自立門戶了,鐵嶺李氏還算得上天下第一將門嗎?
以高務實手下原先的“三大將門”麻家、馬家、劉家而言,隸屬北軍體系的麻家、馬家都是靠自家同宗將領直接掌兵來維系的。比如麻家除了麻貴這位當前家主之外,還有麻承恩、麻承勛等一大票子侄輩將領;馬家在馬芳致仕之后,馬棟、馬林兄弟也都各自掌兵,手底下也同樣還帶著自家子侄輩。
唯一比較例外的是劉家,劉家在劉顯之后只有獨子劉綎掌兵。劉馨雖然也有一支相比而言人數較少的兵馬,但因為她本人是女子,而且并非土司出身,故這支兵馬只在滇緬戰爭時期一度存在于大明朝廷編制之中,而且名義上還是掛靠在劉綎名下。
至于后來,這支軍隊干脆脫離了大明編制,被劉馨帶去南疆,目前扔在定南,作為名義上的暹羅王宮守備部隊一部分存在,而實際上歸黃芷汀在指揮。
在劉綎的軍中,他因為血親不夠多,所實行的制度就和李家軍類似(但要注意李家軍血親并不少),依靠不少劉顯的義子(改姓家丁)和家生子(改姓家丁之子)來掌控整支軍隊。
這里就必須延展一下來論述區別了:對于將門而言,血親一定是最可信的力量,因為在當前體制下,將門血親是可以保持團結的,畢竟團結起來他們的力量才大,因此血親將門更容易長期維系。
義子模式在一兩代之間通常可以維系,但義子們手頭實力強大之后往往獲得改回本姓的恩賞,隨著時間推移就常常在長短不一的時間后獨自成為新的將門,于是基本脫離原先將門的控制——當然一般會保持特殊的關系,可那通常就只是面子上的了,真碰到利益沖突,還得是以自家利益為準。
李如松在伐元之戰時就損失了一些直屬家丁,因此才有李成梁怒而斷供的敲打之舉,這一次又在碧蹄館損失不少,南北兩戰前后相加,李如松損失了兩千多最核心的直屬家丁。
區區兩千多人的損失看似對擁兵四萬的李家軍而言不算多,但由于這是核心力量的損失,事實上對鐵嶺李氏“大將門體系”是有相當沖擊的,所以李如松才不得不退兵回平壤,然后一方面爭取老爹李成梁的諒解,一方面趕緊想辦法補充這些損失。
那么很顯然,李成梁和高務實達成的共識也自然就是針對李家軍核心力量的補充。他們回復李如松的消息是其在朝鮮戰場的直屬家丁損失,戶部及兵部會聯合起來確保兵力完全補充,不僅不會削減“正式家丁編制”,而且會在下一輪軍改之中確保他們的新式裝備優先提供。
查大受部之所以能應御倭經略宋應昌的調遣立刻出兵,與李如松得到這樣的保證密不可分。當然即便如此,李如松在接下來的戰事中顯然依舊會變得更加謹慎。
畢竟,兵員問題只要兵部愿意給編制、戶部愿意給銀子,那的確比較好補充,但如果一支精銳中一下子編入太多的新兵,這“精銳”還能不能算真正的精銳,那就不好說了。
好在宋應昌要調的只是查大受部,想要試探的只是李如松的對他命令的執行態度,所以李如松可以少掉很多顧慮,直接同意就行。
站在李如松的角度,查大受部即便受損,只要李家還在,遲早能給他補回來,而且他損失了力量反而更需要依賴李家,這就不僅不是麻煩,反而還是機會。
說回日軍方面,此時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見三陣皆敗,當真是氣得發狂,怒不可遏地吼道:“無能!一群無能之輩!碧蹄館一戰面對數萬明軍我們都能將其擊退,現在面對區區幾千朝鮮弱旅,我軍竟然屢攻不下!我倒要問問諸君了,此前一月之內直撲漢陽、每戰必勝的威勢何在!”
宇喜多秀家身份特殊,但平時并不經常發怒,此時勃然大怒之下,小西行長、石田三成和黑田長政都黑著一張臉卻不敢多說什么,讓宇喜多秀家充分體驗了一把總大將的權威。然后宇喜多秀家就決定,親領第四陣進攻幸州!
日軍見總大將出陣,士氣大增,不顧一切向前沖鋒,結果自然是前隊死傷眾多,但此時的日軍毫不畏懼,一個個前赴后繼,終于突破了第一道柵欄砦堡。
隨即,日軍依托掩體布置鐵炮陣,開始向朝鮮守軍還擊,而其余日軍則繼續向第二道柵欄沖鋒。那股悍不畏死的勇烈讓本就戰力不佳的朝鮮軍驚駭不已。
權栗親自登上城樓督戰,見朝鮮軍心動搖,果斷下令逃兵立斬,又令朝鮮軍重新組織防御。朝鮮軍火炮所射的飛天雷雖然射程有限,威力也一般,但殺傷的范圍較大,加之朝鮮的床弩等防御設施威力不俗,弓弩密集連射,還是讓日軍舉步維艱。
意外收獲是,宇喜多秀家本人也身中兩箭倒地,被部下救起拖出陣外。這一下,第四陣日軍見總大將負傷退卻,終于也心生退意,逐步退回第一道柵欄防御。
日軍第五陣吉川廣家見勢不妙,立刻接替發起攻擊,日朝兩軍于是在第二道柵欄短兵相接。此時兩軍都在全力以赴,各自不擇手段,無論是石灰燒煙,還是撕咬挖眼都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權栗也親自上陣與日軍血拼,兩軍因此相持不下。吉川廣家忽然心生一計,先令日軍退下,調集火油干草準備火燒幸州。
權栗見日軍正準備火攻用料,急令部下開鑿水壩,引漢江水倒灌日軍,不多時水淹至日軍過膝,吉川廣家見火攻不成,在水中也更難進攻,只得下令撤退。
第五陣撤下后,第六陣小早川隆景繼續接替進攻。第六陣等水勢稍過,以鐵炮掩護,松散站位,調來大量焙烙玉投擲轟擊,很快第二道柵欄被打開缺口。小早川隆景下令突擊,朝鮮軍見狀急忙一擁而上,舍身阻擊日軍突破。
另一邊明將查大受、茅國器領兵三千向漢陽飛奔,不多時便見漢陽前要道之處有數千日軍駐守。查大受分兵一千于山后布炮待命,令茅國器領步騎一千七百埋伏下來,自己則親領三百精騎殺出誘敵。
福島正則見明軍殺至興奮不已,立即組織迎戰。日軍在被明軍騎兵沖殺了外線一陣之后,福島軍的鐵炮隊終于還擊了,鐵炮連段射擊之下,明軍傷亡二十余人,敗退而回,福島正則見己方損失大于明軍甚多,憤怒地下令追擊。
接下來的事情就毫無疑問了,日軍追擊之時,明軍伏兵盡出。此次明軍騎兵全部持有萬歷二式騎槍,配備新式馬刀,由此兼具速度、火力、射程和近戰殺傷力。反觀日軍,倉促追擊來不及布陣,雙方互相對射,雖然各有死傷,但日軍顯然完全處于下風。
兩軍混戰之中,福島正則仍一心想要搞個“一騎討”,親自對決查大受。由此二人持刀互砍,但福島正則是只想親手斬殺明將,查大受卻是只想打贏此戰。來往數回,一直還要分心觀察指揮的查大受被打落馬下。
福島正則正欲補刀了結查大受性命,卻被經驗豐富的查大受拋出一截斷披風遮掩了視線,反而查大受一刀斬斷馬腿而落馬,佩刀也掉落在地。
然而福島正則果然悍勇,順手撿起一把長槍揮舞連刺,轉槍挑劈,查大受手里的馬刀適合騎戰卻不適合步戰,左支右擋漸不能敵,被一槍刺入右肋,幸得他盔甲堅固,身邊親兵也相救及時,福島正則被數人牽制,查大受才算得脫。
脫身之后,查大受見戰況已經符合預期,遂令明軍立刻全軍撤退,而福島正則果不其然依舊率軍繼續追趕。
明軍騎兵優勢在手,明顯跑得更快,日軍方面此時卻突遭連番炮擊,只見對面山中仿佛旌旗密布,殺聲四起。此刻炮擊密集,震動云霄,正是茅國器令伏兵殺出接應查大受。
南軍火炮火槍遠近搭配,優勢巨大,日軍本就不敵,再加上是被伏擊,頓時潰不成軍,紛紛退卻。福島正則眼見此景,驚詫之中心想這可能明軍主力在此,立刻派人通知宇喜多秀家,并引兵回防,調兵援助。
一來二去之間,幸州大戰已接近黃昏,第二道柵欄也被攻破,朝鮮箭矢用盡,幸州百姓紛紛以圍裙做兜運送石塊。日軍攻勢連綿不絕,朝鮮軍已接近彈盡糧絕,權栗正無計可施之時,卻見漢江駛來多艘戰船,原來是李薲運送援軍及箭矢助陣。幸州軍民歡欣鼓舞,得到援助后便再度向日軍還擊。
至日落時分,幸州已擊退日軍九次進攻,殺敵接近兩千。宇喜多秀家惱羞成怒,再令全軍進攻,其本人也不顧傷情,再次親上前線。大批日本將領深怕他再次受傷,紛紛隨護左右,而日軍火繩槍隊則穩步連射前進。
其余佩刀武士隊及足輕隊依然奮力突擊至城下準備攀城,而幸州箭矢即將再次用盡,士卒死傷眾多,權栗本人也被日軍火繩槍擊中,雖然能強行堅持不退,但卻不能再揮刀。
又過不久,幸州城門終于被焙烙玉摧破,日軍大喜之下打算一擁而入,朝鮮軍民則奮力抵抗,幸州城墻、城門幾乎成了尸山血海。宇喜多秀家殺氣騰騰地傳令調大筒隊上前,嚴令日軍各隊必須一鼓作氣拿下幸州。
正在期待幸州將破之時,宇喜多秀家卻接到報信,得知明軍主力正在接近漢陽,情勢萬分危急!宇喜多秀家大吃一驚,雖然極其不甘,恨極怒喊泄憤,卻仍然被迫放棄幸州,引軍返回漢陽。
權栗見日軍撤退,自然是宣布軍民一道慶賀大勝,并令將日軍尸首解體插于木樁示眾,幸州軍民一片歡喜。不過權栗本人卻十分憂慮,對李薲、處英大師道:“幸州以少勝多,日軍敗退,但我軍卻傷亡巨大,僅憑剩余兵力根本無法守住幸州,朝廷在兵源和糧草上也是捉襟見肘,應該很難立刻補充幸州兵力,且此番大戰之后幸州已然殘破,依我之見,只能放棄幸州,領全部軍民退至坡州據守。”
眾人并無異議,于是權栗次日清晨便率殘軍及百姓撤往坡州。他這一撤,幸州成為空城,不多久便為日軍占據了。
不過,幸州一戰雖然最終仍以日軍占領告終,但朝鮮軍終于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扛住了日軍的猛攻,也算是創下了自己的記錄。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反正我又不信”、“小生不十分”、“日月不落夏威夷”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