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161章 南察風波(十五)戰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1章 南察風波(十五)戰略

第161章 南察風波(十五)戰略


更新時間:2023年03月24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布日哈圖能不能看穿此策?答案是能的。

對于高務實的用兵風格,布日哈圖這幾年做了充分的研究。除了他掃平安南的那次,布日哈圖實在搞不到詳細資料,只能用高務實提交給朝廷的戰報和朝廷下發的邸報中得到一鱗半爪的信息之外,高務實在北疆的三次大戰,布日哈圖都已經反反復復研究過多次。

布日哈圖甚至自信的認為,他就是對高務實作戰風格最為了解的人。

在布日哈圖看來,高務實指揮作戰雖然在旁人看來有時候很大膽,比如他會使用弱勢步兵正面迎擊優勢騎兵,但他本身不屬于冒險,而是他清楚地了解這些掌握了新式戰術、應用了新式兵器的步兵可以做到這一點。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辛愛、炒花、博碩克圖三人都只能做到知己而無法知彼,他們完全不清楚也不了解自己的敵人已經發生的那些變化,依然以為騎兵在面臨絕境時不顧傷亡的沖陣足以擊潰一切敢于阻攔的步兵。

這,就是漠南、遼南、西北三戰高務實“以步制騎”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

除了這種看似神妙萬方的“以步制騎”之外,高務實的作戰風格就變得很平常了,其用兵布陣甚至稱得上保守。

當然,高務實的排兵布陣雖然并不顯得有何天才之處,但布日哈圖仍然發現高務實的另外兩個優點。

其一是他料敵極準,總能判斷出對方的意圖,然后順勢利用。甚至有時候他會故意設套,讓他的敵人順著他希望的思路鉆進套中,任他擺布。

其二則是他對于兵種、兵器的使用從不囿于常規。譬如說過去的北方作戰是極少使用水師的,但在遼南之戰中高務實偏偏動用了“水師”。炒花之敗,其實大半就敗在對水師毫無了解,也毫無抵抗力之上。

又譬如說,高務實使用大炮與過去任何明軍將領都不同,他極少把大炮分散開來使用,絕不會給某個只有數百人的部隊配備火炮。高務實軍中的火炮一貫集中使用,每每開炮都是驚天動地、擋者披靡。

這樣的做法之下,雖然不像過去明軍那樣各條戰線都有火炮壓陣,但其當面之敵的壓力卻是成倍的增加,以至于根本不可能用血肉之軀擋住。往往是一頓火炮轟擊之后,敵軍要么重創,要么崩潰,面對接下來的步兵突擊再無抵抗之力。

布日哈圖已經可謂是知己知彼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能輕易破解,更遑論百戰百勝。

蒙古人縱橫四海的時候,他們的對手吃過一次虧、兩次虧、三次虧后,難道還不算知己知彼?當然算。

那么他們扭轉敗局了嗎?顯然沒有。

他們依舊被蒙古人打得找不著北,除了南宋靠著堅固的城防扛了那么多年之外,其他敵人在蒙古人面前幾乎都只有一路敗到亡國的份。

當某種軍事上的戰術優勢大到對方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合適的手段來應對的時候,“天下無敵”就出現了。

應付這種戰術層面的絕對性“無敵”,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靠戰略覆蓋或者國力硬拼。

南宋抵抗蒙古多年,算是國力硬拼的典型,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失敗其實不是這個戰法失敗,而是其內部、外部的各種因素加在一塊兒,導致了戰法無法繼續順利的執行下去,同時還出現了個別意外因素導致崩潰加速。

然而,國力硬拼這種事從來只有中原對游牧,斷不可能是游牧對中原。圖們麾下的部眾總人口還遠不如區區一個“地廣人稀”的遼東,拿什么國力去和大明硬拼?想也別想。

所以,布日哈圖只能從戰略層面想法子。

大的戰略方面,布日哈圖已經想過辦法了,比如搞出西北之亂,調動明軍主力平叛、延緩明軍的決戰備戰,這就是大戰略之一。

但事到如今,遼東方面的戰況已經到了這一步,布日哈圖也不得不做出更小一些的戰略,以使蒙古不會繼續在“高務實風格”的戰爭中如前三次作戰一樣吃了大虧。

遼東的大戰略是什么?是爭奪商路。

無論是對于大明而言,還是對于蒙古左翼而言,之所以來葉赫打這一仗,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北關商路。

至于葉赫……它雖然是女真強部,但在大明或者蒙古眼里,都只是懷璧其罪的那個匹夫罷了。其強盛在于掌握了北關商路,而這次被打也同樣因此。如果還要再往前看,高務實殺清佳砮、楊吉砮二人,也是為了北關商路而以此雷霆手段警告葉赫不要自誤——通俗點說就是“給爺老實點”。

高務實的舉動實際上就是大明對北關商路的態度具體化:葉赫可以掌握這條商道,但你們必須有一個行為準則,那就是老老實實聽大明的話。一旦開始有不聽話的表現,那對不住,清佳砮、楊吉砮的下場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大明是整個“商業”的中心,也可以算作是終點,所以它不需要自己掌握這條商路,只要有聽話的小弟掌握著就可以了。大明在吃了肉之后,也不介意給小弟喝口湯。

蒙古和大明顯然不同。女真和蒙古的貿易是沒人管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此蒙古進攻葉赫顯然不是貿易之爭。

蒙古來取葉赫,主要目的有兩條:其一,嘗試取代葉赫,控制北關貿易,進而給察哈爾補血;其二,“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出兵葉赫,把遼東周邊的局勢攪亂,吸引明廷的注意力,最好是讓明廷在遼東周邊的女真部落中大筆投入——無論財力還是軍力,進而繼續延緩大明對察哈爾的備戰期。

第一條目的在尋常人看來是最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按照明廷的習慣,和誰做生意都可以,就是不能和察哈爾這個“大元皇帝”做生意。

但布日哈圖知道這其中是有些貓膩的,比如大明以前也不肯和察哈爾做生意,但他們和察哈爾周邊的各個部落都可以做生意,這些部落轉頭去和察哈爾再貿易,大明卻是不管的。換句話說,誰都可以充當大明和“大元”之間的二道販子。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做法,它體現出大明的一種特點:我只需要“處中國”自然就能“治萬邦”,出了明境我就懶得管了。

葉赫在大明看來,屬于半個明境,所以大明半管不管。但布日哈圖相信,只要葉赫不再是葉赫,比如變成了察哈爾,大明一開始肯定要管,然而一旦發現幫葉赫“復國”過于困難,尤其是花費太大的時候,大明多半就會選擇默認眼前的局面。

這個局面,當然就是察哈爾吞并葉赫。那么然后呢?

葉赫的北關商路如此要緊,大明也需要它啊。而且,不僅朝廷需要,遼東將門更加需要!沒有了北關商路,遼東將門吃什么去?朝廷的餉銀嗎?那只夠個溫飽啊!

所以,遼東將門一定會想方設法繼續打通這條商路,先是從朝廷方面想辦法——這也是布日哈圖的主要目的,即爭取得到“貢市”,哪怕為此給大明上表稱臣也無所謂。

但這一條或許沒那么容易,那么就要走另一個渠道,即通過私市維持貿易——李成梁肯定是同意的。而朝廷方面即便知道,多半也不會聲張,因為朝廷對北關貿易的那些物產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需求。

這樣一來,布日哈圖的計劃也算成功了。

同時,這條計劃無論是否成功,都不影響他的第二個目的,即吸引明廷的注意力,向遼東周邊尤其是女真各部傾注力量。

葉赫是女真目前實際上的第一強酋,真實實力肯定超過名義上的“滿洲國主”哈達部,所以一旦葉赫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甚至不必“毀滅性”,只要是嚴重打擊,都會導致女真各部實力失衡。

彼時,哈達會想起葉赫曾經從他那里挖走了很多人,努爾哈赤會想起他與葉赫之間的殺父之仇始終是個隱患,甚至于輝發、烏拉等部也說不定會生出覬覦之心。更何況,如果哈達北上,努爾哈赤會不會偷襲哈達也完全不好說。

總而言之,遼東很有可能變成一鍋粥。

這種局面之下,大明就處于一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尷尬之中了。大明肯定希望女真各部越安分越好,至少在它與察哈爾決一勝負之前,女真各部千萬不要亂。

然而葉赫的失落必然導致女真大亂,此時此刻大明沒法按兵不動,他必須拿出天朝上國的架勢出來,要求各部不能輕易動武,亦或者干脆重新分配利益什么的。

但是不管大明怎么做,他都要表現出能夠橫掃整個女真的實力,這才能震懾住他們。如此,大明只能被迫向遼東傾注力量,而察哈爾自然也就能借機休養生息、徐圖后業了。

以上這些便是布日哈圖在遼東的戰略構想,而如今面對已經壓上來的明軍,他的戰術也必須統一在這些戰略之下。

(以下防盜重復1000字,半小時后更新,并贈送五百字)

第一條目的在尋常人看來是最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按照明廷的習慣,和誰做生意都可以,就是不能和察哈爾這個“大元皇帝”做生意。

但布日哈圖知道這其中是有些貓膩的,比如大明以前也不肯和察哈爾做生意,但他們和察哈爾周邊的各個部落都可以做生意,這些部落轉頭去和察哈爾再貿易,大明卻是不管的。換句話說,誰都可以充當大明和“大元”之間的二道販子。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做法,它體現出大明的一種特點:我只需要“處中國”自然就能“治萬邦”,出了明境我就懶得管了。

葉赫在大明看來,屬于半個明境,所以大明半管不管。但布日哈圖相信,只要葉赫不再是葉赫,比如變成了察哈爾,大明一開始肯定要管,然而一旦發現幫葉赫“復國”過于困難,尤其是花費太大的時候,大明多半就會選擇默認眼前的局面。

這個局面,當然就是察哈爾吞并葉赫。那么然后呢?

葉赫的北關商路如此要緊,大明也需要它啊。而且,不僅朝廷需要,遼東將門更加需要!沒有了北關商路,遼東將門吃什么去?朝廷的餉銀嗎?那只夠個溫飽啊!

所以,遼東將門一定會想方設法繼續打通這條商路,先是從朝廷方面想辦法——這也是布日哈圖的主要目的,即爭取得到“貢市”,哪怕為此給大明上表稱臣也無所謂。

但這一條或許沒那么容易,那么就要走另一個渠道,即通過私市維持貿易——李成梁肯定是同意的。而朝廷方面即便知道,多半也不會聲張,因為朝廷對北關貿易的那些物產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需求。

這樣一來,布日哈圖的計劃也算成功了。

同時,這條計劃無論是否成功,都不影響他的第二個目的,即吸引明廷的注意力,向遼東周邊尤其是女真各部傾注力量。

葉赫是女真目前實際上的第一強酋,真實實力肯定超過名義上的“滿洲國主”哈達部,所以一旦葉赫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甚至不必“毀滅性”,只要是嚴重打擊,都會導致女真各部實力失衡。

彼時,哈達會想起葉赫曾經從他那里挖走了很多人,努爾哈赤會想起他與葉赫之間的殺父之仇始終是個隱患,甚至于輝發、烏拉等部也說不定會生出覬覦之心。更何況,如果哈達北上,努爾哈赤會不會偷襲哈達也完全不好說。

總而言之,遼東很有可能變成一鍋粥。

這種局面之下,大明就處于一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尷尬之中了。大明肯定希望女真各部越安分越好,至少在它與察哈爾決一勝負之前,女真各部千萬不要亂。

然而葉赫的失落必然導致女真大亂,此時此刻大明沒法按兵不動,他必須拿出天朝上國的架勢出來,要求各部不能輕易動武,亦或者干脆重新分配利益什么的。

但是不管大明怎么做,他都要表現出能夠橫掃整個女真的實力,這才能震懾住他們。如此,大明只能被迫向遼東傾注力量,而察哈爾自然也就能借機休養生息、徐圖后業了。

以上這些便是布日哈圖在遼東的戰略構想,而如今面對已經壓上來的明軍,他的戰術也必須統一在這些戰略之下。

感謝書友“星星之我心意”、“陰天好心情”、“CosifanTutte”、“Apodes”、“曹面子”、“雪碧無量”、“胖得飛不動”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