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第294章 五大王?五大老?(求月票,求訂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4章 五大王?五大老?(求月票,求訂閱)

第294章 五大王?五大老?(求月票,求訂閱)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大羅羅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大羅羅 | 康熙 | 你的大清亡了 


“什么?他真的當皇帝了?”劉進忠那是一臉苦笑不得,“他還真是非過這把癮不可啊!這下好了,他當了皇帝,那我還非出兵不可了對了,舜水先生,我如果滅了耿精忠,那算不算一場滅國之功?”

朱舜水一聽這話,也點點頭道:“沒錯!耿精忠當了皇上,還立了大靖國,那你滅了他的確是滅國之功了北王,您看這是不是有點兒功高振.李?”

這個耿精忠當皇上的行為絕對是提升自己的價值啊!

本來他就是個反王,他的腦袋和江西的康親王杰書是一個檔次的。所以李中山西征去殺杰書,劉進忠南征去砍耿精忠。兩邊提升的“功勛度”是差不多的,而李中山憑借著一手把朱三太子拉扯起來的功勞和平定淮西的大功,依舊可以穩壓劉進忠,拜大將軍錄尚書事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可是這個耿精忠卻通過自己的努力,硬生生從一介反王變成了“四國大戰時代”的四大皇上之一。

那他就是和吳三桂、康麻子、朱三太子肩碰肩的人物了。如果劉進忠殺了耿精忠,再滅了靖國,那就是滅國之功啊!

李中山一下就被他給壓下去了!

有了這個滅國之功,那他能不能也當一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而李中山會讓劉進忠如愿嗎?

他會不會再背后扯后腿捅刀子?

劉進忠一下心里沒譜了他打仗還行,玩政治搞權術,還真不怎么拿手?過去他搞政治、玩權術主要靠尚淑英和查左尹支招。

現在老婆被他自己趕跑了,查左尹又只回來一部分這可怎么辦呢?該向誰請教?

“王爺,這個滅國之功大了,您可不能吃獨食!”

就在劉進忠琢磨著上哪兒再找個軍師的時候,朱舜水已經在替劉進忠拿主意了。

朱舜水本來是不怎么懂權謀的,但他在日本流亡的這些年,通過水戶光國和其他一些日本的儒者,了解了許多神君家康的謀略,特別是家康篡奪豐臣天下的這一段他特別了解——許多當事人他都認識啊!經常聽他們吹牛,聽多了自然懂了。

所以他對這個“五大老輔佐傀儡主君”的橋段特別有心得。

現在大明不就是“五大老”掌權嗎?原本吳三桂、耿精忠在的時候是七個王爺,多了倆。現在吳三桂、耿精忠自己去當皇上了,不算要當皇上的定王,大明還剩下南王李輔臣、北王劉進忠、忠王李來順、英王李中山、翼王鄭經,不正好五大老嘛!

接下去會發生什么,朱舜水閉著眼睛也能算到了!

而要防止李輔臣、李中山、李來順這三大老聯手篡位,那就必須加強鄭經、劉進忠的力量。

當然了,這個李來順雖然和李輔臣、李中山連宗了,但他和李輔臣、李中山畢竟不是一家人就不知道會不會變成那個大明版的毛利家了?

不過這個劉進忠看上去挺忠的,應該可以擔當起上杉家的角色.

想到這里,朱舜水就對劉進忠說:“這一仗您要順利拿下,就必須拉上陳中堂、盧中堂和翼王殿下!”

陳永華和盧三好自然是石田、小西、大谷之類的人物了。好像忠義有點少,和李中山的關系有點好.不過還是應該設法加強他們的力量。

“拉上陳復甫、盧三好和鄭翼王?”劉進忠思索著問,“有他們分潤功勞,我就不會功高振李了?”

“那當然了,”朱舜水道,“滅國之功再大,四家一分也就小了,況且李英王還不至于對四家下手吧?”

“那不至于.”劉進忠搖搖頭。

他知道陳永華和李中山是一伙兒的,盧三好雖然是西選出身,但他和李輔臣、李中山父子的關系也特別好。

至于翼王鄭經他是陳永華的后臺,他的目標一直就是吃下福建,可能還想染指一個叫什么呂宋的地方,和李家應該不會發生什么沖突吧?

“那不就行了?”朱舜水笑道,“您可以把安徽江南那塊地分給盧中堂,把寧波分給陳中堂,把半個福建分給鄭王您拿下浙江的其余地盤,這樣您的地盤就能和兩位中堂還有鄭王連成一片,三位李王如果有什么不臣之舉,您和鄭翼王、盧中堂、陳中堂就能一起興義師,保大明了!”

“哦好!”劉進忠想了想,覺得李中山、盧三好、陳永華他們搞得什么“國人議政”已經很不臣了,多半不會有更加不臣的時候了,如果真有的話,那就必須要興義師了!于是就點了頭。

朱舜水接著建議道:“王爺,現在耿精忠稱帝建國,聲勢大振,您不能貿然進兵,應該先回一趟南京,和陳中堂、盧中堂還有李英王他們談好條件,再一起進兵!”

劉進忠點點頭,“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就在耿精忠忙著建立他的大靖王朝并且努力組織大明包圍網的時候,南京城的人們也完成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這個南京的能工巧匠們在原來的那個定王府后宮門口的那座“假文華門”外頭的小廣場內搭了一圈挺漂亮的棚子,還在這個小廣場當中修了一座小小的八角亭子。

可別小看這圈棚子和這八角亭子,這可是未來新大明最高權力機關國人議政大會會場的重要設施!

有了這圈棚子,國人議政官們就不怕風吹雨淋日曬了這個堂堂議政官,總該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吧?要不然天天風吹日曬的就罷了,最多曬黑一點。可要遇上下雨下雪該怎么辦?也不能讓議政官們頂著雨雪討論國家大事吧?

至于那個亭子可就更厲害了,議政大會的主簿、書辦,還有主持議政大會的領議政,在開大會的時候都會在亭子里面坐著。而得到發言機會的議政官,也必須進入八角亭子站在講臺上發言——議政這個事兒還是要講個規矩的,不能胡說八道,也不能七嘴八舌,把個議政大會的會場搞得跟鴨子塘似的。

不過這會兒,定王府議政大會會場里頭卻跟開了鍋似的,二百多個來自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湖北、福建、江西、湖南等全部或部分被大明控制的省份的議政官,都在交頭接耳,甚至高聲議論。

而在那個八角亭中,本來應該坐鎮主持會議的幾個領議政,今兒全部缺席,不知道是不是昨晚上聚會喝多了,這會兒還沒睡醒,還是躲在什么地方開小會商量怎么應付耿精忠稱帝的事兒。

吳三桂稱帝的事兒早就在大家伙的預料當中,畢竟老吳的實力擺在那里,早就過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標準。而且他辛辛苦苦造反圖個啥?還不是想過把當皇帝的癮?

不過老吳的地盤和大明的核心地盤也不接壤,當中還擱著李自成和杰書的地盤,就算要開打也夠不著,所以大家伙不怎么擔心。

至于和吳家的地盤接著的兩個李王統治的廣東、廣西和湖北東部等處,也沒什么大問題。

畢竟老吳家和兩個老李家關系都不一般,一個是親家,一個仇家,兩家的實力都還不弱,而且這吳家的親家和吳家的仇家還連了宗,成了一家人

可是耿精忠稱帝這事兒可是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了。

雖然大家都聽說過什么“天子分身耳火”的讖語,但是把這個讖語解釋成耿精忠要當皇帝實在有點牽強啊!

天子分身這個分身又不是真身,是幻化出來的。譬如《西游記》里面的孫猴子拔根毫毛就能變個一模一樣的猴頭,這就是孫猴子的分身啊!

這個分身如果和天子掛上鉤,也可以解釋成耿精忠是天子的代理人,代天牧民,鎮守一方。

反正怎么都不能解釋成耿精忠要當皇上啊!

天子分身,又不是天子真身。難道耿精忠他沒看過《西游記》,不知道分身是咋回事?

而耿精忠一稱帝當皇上,他和大明朝之間可就不死不休了!

本來還能哄哄的,現在非得打死算完了!

而耿精忠地盤看上去挺大的,還和控制江西的大清余孽康親王杰書的地盤接壤,而杰書的江西又和吳國貴控制的湖南接壤形勢看上去好像不大好啊!

另外,現在天下已經有三個皇帝了,大清那邊還有一個康熙皇帝和一個攝政裕親王對立,沒準那個攝政王福全也會稱帝這皇帝越來越多了,可是身為天下正統的朱三太子,怎么到現在還是個定王監國呢?

坐在棚子里面的議政官們交頭接耳,越說越來勁兒,聲音也越來越大了。

“如果這耿精忠、杰書、吳國貴他們仨聯合起來,咱們大明的國土可就被一分為二了!”

“何止啊,湖廣忠王所領的地盤和江東的聯絡也困難,除非能打下九江府”

“九江府哪兒那么好打?一個安慶就打了好幾個月,這兩天才剛剛拿下。九江的地形比安慶更險要,又是杰書本人駐守的要塞,怕是沒個一兩年拿不下來啊!”

“一兩年哪兒夠?怎么都得先解決耿精忠這個逆賊啊!這個耿精忠可是在杭州當皇上,杭州距離南京多近啊!而且南京隔壁的太平府現在都還是耿精忠的地盤!”

“且慢,且慢先別提打誰不打誰,當務之急,咱們得先把皇上給選出來啊!看看人家選個皇上多快,吳三桂打個瞌睡就當上,耿精忠閱個兵就是皇上。咱們這里磨磨蹭蹭的,到現在連《大明原法》都沒議好.”

“這急什么呀?《大明原法》是新大明的根本大法,涉及到國士、國人的權利和那個啥義務,一定得仔細商議!另外,這個《大明原法》還關系到以后的《均田法》和《軍役法》怎么定.”

“那也得抓緊一點啊!議好了《大明原法》還要推選大將軍錄尚書事,然后才是推選皇上.”

“可為什么是先有大將軍后有皇上?這順序是不是倒了?”

“沒有倒.怎么可能倒?就是這個順序!漢朝的霍光也是先當大將軍,再扶立漢昭帝的!”

“可是.”

“別可是了,就是這個順序,千萬不能顛倒!”

先有國人會議,后有《大明原法》,再后面是大將軍錄尚書事,再之后才是擁立皇上.這個順序是“三中堂”、“四先生”商量出來的,五大王中的三李王也都同意,就剩下北王和翼王同意了。

其中翼王鄭經那邊是沒問題的,鄭經對大明的忠誠就到“有個大明就行”的程度。至于北王.這會兒“四先生”正在對他進行說服,所以才耽誤了開大會。

“先有會議,后有原法,再有原臣之首大將軍,最后擁戴原君三太子登基這沒問題啊!”

說沒問題的,就是李中山李英王了。

他這是要永遠將天子置于花瓶的位子上,讓天子的權威來自于國人、原法、原臣,而非將天子凌駕于上。

“對,對,莫愁先生說得對!這就是‘君為輕,民為本,社稷次之’的道理!”

“三皇五帝,古之賢明君主莫不是如此!”

“北王,您好好想想,上古時代,我華夏是先有民,先有臣,還是先有君的?什么?北王,您不知道嗎?那您知道那個大蒙古國是先有蒙古諸部,蒙古諸部首領,還是先有鐵木真大汗的吧?這個順序都是差不多的。三皇五帝其實也是部落之長.也就相當于原臣嘛,這個原君必然是晚于原臣的!”

幫著莫愁先生說話的,當然是梨洲先生、亭林先生、船山先生了,這三位先生加上莫愁先生,合稱四先生,也是復明議政大會的四個領議政!

這個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都是什么人呢?大儒啊!劉進忠一半文盲,憑什么和他們仨辯論?當然啞口無言了!

而和劉進忠一起來的朱舜水也反駁不了這三個大儒的觀點,因為他們仨是對的!

肯定是先有部落,再由部落聯盟,最后才是國家。

所以這個“原君”的產生,必然是由下往上推的,不可能是先有一天降猛男,譬如什么天照大姐的子孫,然后就特別牛逼,別人看見他都納頭就拜,這個部落、聯盟、國家一下就都有了.這完全是瞎編的鬼故事,不足信的。

“對,對,他們說得都對!”朱舜水看見了劉進忠投來的詢問眼神,就連連點頭,“古之君臣就是這樣產生的不是君王拔臣子于微末,而是臣推舉賢能之士為君!而如今的新大明,也是臣擁君,而非君選臣。所以先有會議,后有原法,再有大將軍,最后有皇帝的順序是對的。不過這個大將軍的幕府和朝廷是怎么個關系?”

李中山連忙解釋說:“大將軍是武官之首,幕府執掌的是天下兵馬。而錄尚書事則是將軍兼任尚書省的主官,相當于丞相。

另外,尚書省還會設立左右丞作為副相,協助大將軍掌管天下文臣。復甫兄會出任尚書左丞,三好兄將會出任尚書左丞兼應天府尹。”

李中山設計的中央一級的行政體系還是很合理的,一個丞相,兩個副丞相。丞相在戰時出任大將軍,因此稱大將軍錄尚書事,再設立一個幕府,以方便指揮全國軍隊。而錄尚書事(丞相)則領導尚書省.相當于一個中央政府!

“那地方上怎么安排?”劉進忠對于染指朝廷暫時沒什么興趣,于是就跟李中山打聽起了地方上的安排。

“地方上是行省和藩鎮并列行省的主官是巡撫,一省之中,只要不是藩鎮轄區,民政都歸巡撫總領。”李中山趕緊將復明國人大會討論出來的方案,詳細告知了劉北王,“至于軍務,則分成鄉軍和新軍兩個體系,鄉軍屬于地方軍,由各省提督任主官。新軍則是幕府直轄的軍隊,由幕府管理,只是駐扎在地方。

當然了,各方鎮之兵,不在鄉軍、新軍體系之內,具體情況由各方鎮自行安排。劉北王,您覺得這樣安排好嗎?等滅了耿精忠之后,浙江大部就設個方鎮,由北王您統帥留下一兩個府由巡撫和提督管理就行。”

“這安排倒是不錯,”劉進忠點點頭,“不過.耿精忠現在已經當了皇帝,他的地盤已經是靖國了,本王麾下的兵力不多,恐怕很難將之殲滅,除非可以得到翼王、盧中堂、陳中堂的協助,合四家之兵,一起攻打,才能確保必勝!”

什么?耿精忠當皇帝就變厲害了?

李中山對這個說法有點懷疑,不過劉進忠想要多調一點兵力,以確保必勝的想法也是對的。他想了想,就點點頭道:“這樣也行.不過復甫和三好的軍隊,都會和本王的軍隊一起改編成新軍,北王想要將軍府派兵,那過些日子,改編完成之后,本王就給您派個兩萬三萬的,再派幾員大將!

既然將軍府發兵了,那平定浙江后,就將寧波、紹興兩府設置為朝廷直轄之府吧!”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