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第269章 大明天兵抵達了忠于王大頭的徐州城!(求訂閱,求月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269章 大明天兵抵達了忠于王大頭的徐州城!(求訂閱,求月票)

第269章 大明天兵抵達了忠于王大頭的徐州城!(求訂閱,求月票)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大羅羅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大羅羅 | 康熙 | 你的大清亡了 


雖然穆占下達的命令是“加速前進”,但是命令歸命令,執行歸執行,這個加速.也沒說加多少?加多加少不都是個加嘛!

現在可是友軍有難,穆占手下的旗軍、綠營沒有不動如山已經對得起那倆軍餉了,馬馬虎虎來個“其疾如龜”也就差不多了。

當然了,穆占是大清忠臣,他可是金臺石的長房嫡孫.他不忠臣誰忠臣?

所以必須得趕快!

不過嘛,趕快的前提也得是保證自身安全,特別是格斯泰這個先鋒帶著馬隊一頭扎進了逆賊的包圍圈,穆占身邊幾乎都是步軍,還拉著不少火炮和輜重。這要是遭到逆賊騎兵的突襲,那該如何是好?

而逆賊的騎兵.很快就來了!

淮北這邊是大平原,一直都有養馬的傳統。歷史上的捻軍就擁有大量的騾馬,可以在廣闊的北方大地上進行長途機動,甚至還在機動作戰中打了人困馬乏的僧格林沁一個要命的伏擊!所以李中堂在淮北招募的各個營頭下面都有騎兵隊,雖然這些騎兵談不上多精銳,騎射和騎馬沖鋒的手藝遠沒到家,也沒什么好馬,紀律性也很差,但終究是可以在大平原上往來如風的馬隊。而且他們也非常熟悉淮北的地形,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哪兒可以涉渡哪兒過不去,他們都是知道的。

而這些淮西騎兵,現在都被李大中堂集中了起來,交給王雷勇、余海濤這兩個吳小菟帶來(他們倆和何天然都是吳國貴的家丁)的騎將統領。而這兩個騎將和何天然轉到李大中堂門下的時候還帶著一些老兵(都是吳國貴的親兵),后來在跟隨李中山的過程中,又招攬了一些手下,現在各有數十騎老兄弟,靠著這些老兄弟,王雷勇和余海濤很容易就掌握了數千淮西騎兵。

這些淮西騎兵當然不能和格斯泰的八旗馬隊剛正面,但是格斯泰已經鉆進了包圍圈,那淮北大地就是他們縱橫的天地了!

除了這些不怎么精銳的淮西騎兵之外,那個被大清朝廷從吳三桂手下調到耿精忠手下去“交流造反經驗”的馬寶的哥哥馬惟興手底下也有一支騎兵,他們可就精銳多了老底子可是闖營出身的!

這會兒王雷勇、余海濤、馬惟興三人都給派出去了,各領一隊騎兵在睢水以北活動,穆占率領是兩萬幾千步軍當然躲不開這些騎兵的眼睛。

隨著一聲“敵襲,騎兵”的呼喊,穆占以下的兩萬三千“見賊而緩”的大清勇士都長長出了口氣!

“總管,我軍前方及左右兩側出現大股賊軍馬隊,總數不下兩萬!”

正騎著馬慢悠悠前進的穆占聽到底下人的報告差點沒噴血兩萬騎兵?你們還真敢編啊!

看看前方和左右兩側平原上揚起的煙塵,最多也就是幾千騎兵,怎么可能有兩萬?這是公然謊報軍情!

“再探!”

穆占沉著聲吐出倆字,然后繼續帶著部隊緩緩而行。

沒一會兒,又有幾騎穆占麾下的探馬飛也似的奔到了他跟前,然后下馬打千,大聲報告:“報!前方二三十里處發現數千精騎,還打著‘馬’字和‘吳’字認旗!”

“什么?數千精騎還有‘馬’字和‘吳’字認旗?難道是”

氣氛一下變得非常緊張了!

李中山是絕對拉不出數千精騎的,但是他的好基友吳世璠有啊!那個“馬”字認旗該不會是吳三桂麾下的鐵騎總管馬寶吧?

“總管,”尚可教馬上策馬上前,到了穆占身旁,“這里距離南陽府境只有七百里如果吳世璠出兵,七天就能趕到!”

年遐齡也馬上附和:“總管,吳世璠和王大頭有過命的交情,他妹子又是王大頭的妻子,自然要鼎力相助咱們不能不防啊!”

吳家軍的威名可比淮西軍大多了!

這個故事編得有水平,可比王大頭底下有兩萬淮西騎兵像多了。

不過穆占也不能因為前方有吳世璠出沒就把部隊撤回徐州去現在被困符離集的可是一萬八旗兵!

“組方陣,持重緩進!”穆占道。

底下的將領早就在等穆占的這句話了——友軍有難,即便不能不動如山和退兵如風,也要像烏龜和蝸牛一樣前進啊!

“嗻!”

將領們發出了歡快的聲音,而穆占心里頭也稍稍松了口氣。

不過持重緩進也還是在前進哪怕真的和烏龜爬一樣,也總有爬到戰場的時候。另外,雖然還能龜爬,但是和前方的符離集和后方的徐州城之間的聯絡,卻完全中斷了。

這就是步兵遇上騎兵時候的苦啊,前前后后都給你封起來,什么消息都不知道.甚至大清朝還在不在,都沒辦法知道了。

所以他們的歡快心情沒有持續多久,就變得凝重了。

而他們并不知道的是,他們很快就能得到一個讓他們徹底從徐宿戰場解脫的好消息了!

就在符離集戰役開始后的第四天,當符離集的包圍圈被越收越緊,可以發射二十四斤開花彈的沖天炮被架起來的時候。當穆占率領的兩萬三千解圍部隊以每天推進十里的速度向符離集靠攏的時候。當原本就陰云密布的天空中開始飄落下蒙蒙細雨的時候。雨霧當中,一支軍馬在天色將明未明之際,終于迫近了徐州城的西面。

此時的徐州東北兩面靠著黃河,南面是云龍湖,唯有西面平坦開闊。此時徐州的西門已經洞開,往來民伕,正絡繹不絕的在搬運從徐州附近幾個集鎮運來的糧食。從一個月前開始,徐州就在準備應付圍攻,由于徐州的地形易守難攻,所以“圍攻”中的“攻”只能是個輔助,“圍”才是主要的手段。

而要應付“圍”,就得儲備大量的糧草。所以徐州知府年遐齡在率兵跟隨穆占出征前,就派人向附近所有的集鎮高價買糧。

本來也沒指望能買到多少.畢竟徐州附近的集鎮也都和安徽淮北的集鎮一樣,都是大土圍子聚族而居,彪悍得很!現在把糧食賣給清朝的官府,還不如帶著糧食子侄組團參加反清復明,回頭也搏個祖傳的富貴。

可沒想到還就是有見錢眼開的!徐州蕭縣境內趙家圈的趙孝廉(舉人)趙老爺子一下拿出三萬石陳年老米要賣給徐州府,運糧的船隊沿著黃河而來,昨晚上就到了徐州城外。

這可真是謝天謝地了!

所以留守在徐州府的官員趕緊讓人開了城門,還從城內召集了幾百民伕,從黃河碼頭上往徐州城的西門內搬運糧食。而這徐州城門在之前幾日因為要防逆賊偷襲,所以一直都閉著。城外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甚至燒火的劈柴煤塊都運不進城。而城內的百姓也沒做好應付圍城的準備,家里面沒多少東西,都慌得不行。

今兒發現城門居然開了,都蜂擁著出來想要采買,而那些附廓而居的小商人,似乎提前知道了要開城,早就準備好了各式各樣的貨物,在城門外擺攤販賣。

一時間徐州城的西門外竟然成了個集市,哪怕天上還下著小雨,依舊是人山人海的。

而留守徐州的清軍,雖然人數不多,只有一個守城營不到千人,但是這個時候卻一點都不擔心敵人來偷襲,既不驅趕做小買賣的商人,也不催促民伕們快些搬運,反而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開始收攤位費了!還有一些綠營兵則借口防賊,在城門口設了卡子也要收銀子。

而當天色完全放亮點時候,趙老爺的糧食早就已經送進城了,但是徐州西門外的買賣卻是越做越大了,原本不知道消息的人都涌出來了——趕緊買點兒吧!今兒不買,再過幾天可就沒得買了!而且今兒來徐州西門做買賣的商人都不奸不詐,不乘機哄抬物價,也不短斤缺兩、依次充好,甚至討價還價都不大會,一看就是誤入商道的忠厚之人,

而且這些商人看上去也忠厚,個個都是體格健壯的棒小伙兒

那個運糧來徐州的趙老爺子和他手底下的趙家族人,收了銀子后也沒有離開,而是又從船上搬下來不少油鹽醬醋茶,就在徐州城門外頭擺攤叫賣了。跟著他一起過來的族人,也都是二十出頭的健壯小伙兒,光著的膀子上都能看見腱子肉!

徐州城的百姓已經好些天不知道外面的情況了,趁著采買物資的機會,就跟那些兩條膀子上都是腱子肉的忠厚商人們打聽起來了。

這些忠厚商人一看就知道是消息靈通人士,聽他們的準沒錯。

“逆賊王大頭怎么樣了?有沒有被朝廷的天兵打死?”

“沒有.朝廷的天兵.沒打好!”

“啊,敗了?”

“還沒敗,只是被包圍了,正等著朝廷再發大兵去救呢!”

“王大頭哪兒來那么多兵?怎么就包圍了朝廷的幾萬大軍?”

“他沒有那么多兵,他老丈人有啊!他老丈人是誰你們知道嗎?”

“是吳逆.不,是西王世子!”

“西王世子前一陣還把康熙爺包圍在西安呢!他手底下怎么都有十萬八萬大軍吧?”

“一定是有的看來李中堂借了西兵,很快就要大獲全勝了!他勝了以后,會不會來咱徐州?”

“那是肯定的徐州可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啊!”

“那咱們可得準備準備”

“是得準備,您看這個是簞,這個是壺.您老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嗎?”

“知道,知道”

“那就買倆吧?”

“買兩雙小老兒家里人多!”

就在徐州城的老百姓準備應付李中山的時候,一隊趕著大車的布衣漢子,已經朝著徐州西門開過來了。這些漢子中領頭的是個眉清目秀的壯漢,穿著一身白色長袍,手上捏著把折扇,騎著一匹棗紅大馬,身邊還有幾個穿著短衫,腰帶上插著火槍的親隨,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大圍子的少主。

負責看管徐州西門的一個把總正站在個賣簞和壺的攤位前,拿著個簞在仔細打量.得挑個好一點的,回頭用來裝餅子也體面啊!

突然聽見耳邊有人大喊:“你們什么人?從哪兒來的?”

“呔!瞎了你們的狗眼,這是我們揚州常老太爺!”

來人是一口揚州話!

這都什么時候了?怎么還有揚州商人跑來徐州?來販私鹽?

那把總馬上就警惕起來了,順著那揚州口音望過去,馬上就看見騎在馬上的常老太爺了一點都不老,也就是二十來歲,不過這也挺正常,揚州的商人就喜歡管人叫“老太爺”。

再看看那個常老太爺身邊的隨從,也是一副鹽幫打手的模樣。

“現在兵荒馬亂的,你們來徐州做什么?”

那把總把簞放回邊上的攤子上,然后一手按著刀柄,一手指著那“常老太爺”就發問了。

“哈哈哈!”姓常大笑了三聲,然后就朗聲道,“我乃大明開平王之后,江都常威是也,今奉李中堂鈞命,來取徐州,爾等還不速速投降!”

大明天兵來了!

那把總下意識就喊捉反賊,腦袋卻給一根鐵管子似的東西給頂住了,他用眼角余光一看,就是剛才買簞給他的那個趙家圍來的漢子,手里拿著根鐵棒正頂著他的腦袋。

這一棒下去,腦袋可就要開花了!

那漢子人倒是客氣,和顏悅色地將那個簞遞給那把總,那簞里面還放了個饅頭,笑著道:“我用這個簞和這個饅頭換你的刀!你換不換?”

“換,換”那把總趕緊松開刀柄,然后任憑對方取走他的腰刀,再接過裝著一個饅頭的簞,高高舉起,大聲呼喊:“徐州百姓恭迎大明王師!”

他這一喊,其他人馬上就反應過來了,都跟著一起嚷嚷:“徐州百姓恭迎大明王師天兵啦!”

“大明王師來了!”

“王師進城了!”

其實大家伙心底里都在盼大明王師呢!

王師拿下徐州,徐州就不會被包圍,大家伙的小日子就不受影響了。

另外徐州是淮北的中心城市,徐州百姓,其實和外頭這個“集”那個“集”的百姓都是一樣的!十有八九也是祖傳的明軍,誰愿意忠大清?

常威看到這一幕就知道徐州城西門差不多能拿下了,不過他還不敢掉以輕心,還是掏出一把燧發手槍朝天就是一槍,這是行動的信號!

槍一響,原本那些做買賣的,當力夫的,還有趙舉人和他的子侄全都暴起了,買賣都不做了,都從他們推著的車子,挑來的貨物當中取出了大刀長矛,一起大聲呼喊著“大明天兵到了”,然后就往徐州西門內沖去。

同時還有人打出面紅旗,舉著就往徐州西門的城樓上撲去。

現在徐州城中非常空虛,守軍不過千人,而且也沒什么死戰的勁頭——守城營一般也是當地人,守城抗賊是足夠的,但大明現在已經是王師了,淮西又是“大明老區”,有幾個人愿意幫大清抗明?根本不現實嘛!

在距離徐州西門不過七八里的一處小丘之上,數十騎騎士,勒馬立于其上,靜靜地看著徐州城門口大亂,紅旗插上了徐州城頭。他們當中為首的,正是李中堂的軍師周昌。

這次的徐州之役,就是他和羅大為、尚淑英一手策劃的。不過這個首功卻要讓給陳永華的小舅子常威這就是政治!

當然了,周昌、羅大為、尚淑英也不會吃虧,特別是周昌和羅大為,這次大戰之后,他們倆就都是李中堂在軍事上的得力助手了。

看到紅旗飄揚在徐州城頭,周昌終于按捺住了心中翻滾的情緒,他轉頭對身邊的簇擁的軍官們說:“現在可以進徐州了.記好了,一定要約束住隊伍,務必秋毫無犯,全取徐州!”

“是!”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