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有人問夏國人如何看待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
夏國人會略微思索或毫不猶豫地說,集體利益要大于個體利益。
當時過境遷后,個體的價值被無限放大,這是一種極其讓人反感地想法,也引起了一些沒有必要地情緒。
可災難來臨之后,個體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是難以獨善其身地。
這意味著人類不得不抱團。
宏觀敘事和人民史觀再一次成為主流觀點.
沒有集體地力量,個人能做到地事情也變得微乎其微。
很多年以后,有人問及家中長輩從藍星抵達星際的理由,長輩大多笑而不語。
直到被再三追問以后,才會說:
「我們當時沒有人在意個人得失,只是想帶著更多人活下去,所有人都是這樣。」
隨即他們便說起曾經的經歷.
景歡和駱云益更清晰地記憶著艱苦的經過,因為人類的力量超出他們預想太多太多。
大約在駱云益從星際回來以后,他更加明確了藍星與星際的差距。
知道得越多,往往會更加恐懼.
可駱云益沒有恐懼的時間,一方面是與孩子的分離,一方面是藍星日益惡化的環境。
他必須找到差距,然后盡快解決問題,帶著景歡去找孩子——他們去星際很簡單,但總不能不管其他人死活。
駱云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信心,他不看好多人攻勢,也對集體的力量存疑。
但結果卻出人意料。
艾伯塔和景書清的到來給了很多人信心,相比一部分人妄圖通過生育投機取巧,大部分人依然選擇相信自己的實力。
其他人能做到的事情,人類為什么不能?
說人類的劣根性也好,說人類不舒服也罷,所有人就是要爭一口氣。
我們一定行!
彼時的幸存者都是通過艱難的磨礪才活下來,那是他們最有求生意志的時候。
來自星際的科技人類愿意相信,但卻不能忘記人類的家園——藍星。qs
所以人類其實是兩邊都在努力。
成年人不做選擇,當然是都要。
高端科研人員在馬不停蹄的研制飛向星際的飛船,普通人卻在試探性地來時恢復正常生活,他們就是要兩邊下注。
夏國人認為只有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足夠安全,所以他們必須按照星際的科技數據試一遍。
哪怕僅僅是山寨,也必須搞明白,想通。
上上下下,都有這樣的堅持。
在艾伯塔離開星際之前,他終于對景歡說出系統的運作原理,而景歡也明白為什么必須「撿垃圾」。
整個宇宙依然遵循能量守恒的原則。
也就是說垃圾實際上并不是垃圾,將它重構完全可以變成更有用的物質。
藍星之所以為低級星球,或者說它毀滅的原因,是因為藍星的物質進化原則并不先進。
而系統強行介入其中,將諸多物品回收,再將物質進行更高級的重組,實際上才是系統的運作原理,也是艾伯塔為景歡留下的「鑰匙」。
但整個藍星靠「撿垃圾」根本無法實現完全進化,或者說靠系統短期內很難遏制藍星的持續衰敗。
基于此,景歡和駱云益想到另一個辦法,或許他們可以將撿垃圾的范圍和內容無限擴大。
發揮所有人的力量,萬一能行呢?
事實證明,人定勝天。
人類幸存者用了三年的時間,能適應極熱和極寒的天氣。
又用了五年的時間,遏止藍星的衰敗。
而后用無數年,開始進行植被等自然資源的重建與維護。
藍星不再是人類宜居的地方,但依然有人愿意老死于此,他們固執的想守在這里。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人類始終認為,是他們加入星際聯盟,而不是逃難到星際。
他們不是無根浮萍。
藍星永遠是人類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