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希洛夫愣住了。
甚至訥訥地重復了一遍:“邀請彼得皇帝陛下會談國界、通商和軍事停戰問題?”
那豈不是代表他們這一趟來,除了得到了一個“同意保持良好關系”的口頭承諾以外,什么都沒干成?
胤祥點頭:“正是。中俄之間國界一直未能全部厘清。皇上的意思,既然我們兩方都想要永保和平,自然要界限清晰,才能彼此約束,做到秋毫不犯。”
“否則,恐怕還會再有此番布霍列茨中校這種“走錯路誤開戰”的事。”
這一點科希洛夫知道自家理虧,但他還想掙扎一下:“但彼得皇帝陛下軍務繁忙,我們可否先行……”
胤祥呵笑了一聲:“我們皇上更是日理萬機。而且據我所知,貴國海軍剛在波羅的海折戟,如今正是休戰期吧?”
“貴國皇帝若是當真重視中俄關系,想必可以排除萬難來赴約。”
科希洛夫心下劇震,沒想到他連這件事都知道了。
這確實是他目前最擔心的事。
彼得陛下親自率領海軍出征也沒能完全挽回劣勢,怕是戰場上又要重新進入一個長期的僵持階段了。
否則也不會命令他務必要跟中國達成停戰通商的合約。
胤祥讓人把底下的書冊拿了出來,展示給他看。
看著厚厚一本,其實是三冊外觀基本相同的書冊,只有語言文字不一樣。
科希洛夫算得上見多識廣,一看便認出了三本書冊上分別是俄文、英文和中文。
俄文的書冊名字是《中國風物志》,想來另外兩本上的文字也是這個意思。
胤祥等他粗略看過,才介紹道。
“這原是佛郎機的傳教士編寫的,據說在外商和傳教士間很受歡迎。本王偶然瞧見,覺得頗有意思,就奏明皇上,編寫了三種語言的版本。”
他把書冊推給科希洛夫:“我想,貴國皇帝陛下會對這本書感興趣的。”
科希洛夫還想說話。
胤祥已經站了起來:“今日行刺的事,本王念在你們也確不知情,就不與你們計較了。”
他說完,又環顧了一圈:“外面是皇上為貴國皇帝陛下挑選的一些禮物。大使想即刻啟程或者多游玩幾日,都可告訴隆科多,讓他安排,本王就不多陪了。”
科希洛夫一時無言。
弘晟和弘昌見胤祥都走了,趕緊跟著溜,一出理藩院的大門就被胤祥的侍衛拎走了。
見胤祥在轎中等他們。倆人都低下了頭,一個賽一個地乖巧。
胤祥還在研究那柄彎刀,一抬眼見倆人都這副神情,不由好笑:“我又不是活閻王,你們兩個都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做什么?”
弘昌先低頭認錯:“兒子今日疏忽了,差點讓您受傷……”
胤祥點了點頭:“確實不夠謹慎,是我也就罷了,若是皇上親來,豈不是鑄成大錯。”
但方才的事也確實是事發突然,誰也沒想到俄國使臣團中會冒出這樣一個人來。
胤祥也知道這不能全怪他們,倒也沒苛責,只把彎刀遞給他們。
“我還要回去復命,伱們找俄國人打聽一下這個大個子的身世,另外,找理藩院管蒙古事務的那些人,讓他們看看這把刀的來歷,我瞧著是有些年頭的老物件了。”
弘晟和弘昌一聽有活給他們將功補過,爭先恐后地點頭。
倆人也不另外找別人,溜溜達達地就回理藩院找科希洛夫了。
科希洛夫還在看胤祥方才留下的書。
他翻看的是俄語卷。
書冊不算太厚,看起來確實是一本游記。記載了傳教士在京城和游歷江寧、蘇州,蒙古的見聞,包含了衣食住行的各方面。
文字描述和圖片各占了一半的篇幅,甚至還有一些地方,用了剪貼報。
貼的就是作者寫游記當日最新發布的《民報》。
科希洛夫一開始只覺得新奇,越看卻越是心驚。
傳教士看到,在中國,只要勤勞種地,基本就不會餓肚子。
尤其是在江南,哪怕是租的地,交了糧之后還能養活一家人,甚至還能攢些銀兩給孩子去讀書。
除了種地,老百姓還可以選擇到工廠里打工,也可以賺到一些銀錢,男人可以去磚瓦廠、化工廠,女人也可以去紡織廠、制藥廠。
此外,中國的船很大,能運送很多貨物,還能開得飛快。
他們的馬車也很大,甚至最近還造出了不用馬不用驢,用機器就能拉著跑的“馬車”。
甚至在福州和廣州,對外的貿易很興盛,海關有時候甚至是晝夜不休的。
即便近來關稅增加了,但能購買的貨物卻也更豐富了,價格也更透明。
往來的各國商人依舊是絡繹不絕,甚至比原先更多。
傳教士寫道:
“大型海船排著隊等著海關清關,各色旗子飄在海上,連成了一片海上營地。”
讀到這里,科希洛夫簡直倒吸一口氣。
這……
他現在相信剛才那位怡親王說的話了。
工廠、科技學校、報紙、海船、海上貿易……
彼得皇帝陛下是勢必會被這本書上描寫的內容吸引住的!
這簡直就是照著他最向往的景象描寫的!
之所以對瑞典宣戰,一打十來年,執意要攻下瑞典,主要就是為了得到波羅的海上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
科希洛夫稍稍舒了口氣。他總覺得這一趟出來處處都不順。
卻又沒有倒霉得很徹底,偏偏總是能卡在一個讓他能夠接受的邊緣。
就像是有人精準設計過似的。
他煩躁地拍了一下桌子,想跟副官聊聊,一轉頭才想起來副官早就被帶下去治傷了。
左看右看,身邊也只有幾個侍衛和隨從,到底是嘆了口氣:
“算了!收拾東西,我們這就啟程,盡早趕回去向彼得陛下當面匯報!”
養心殿。
池夏翻著中文版的《中國風物志》自我欣賞,一邊看雍正:“您這個剪貼報的主意就很靈性!”
顯得特別真實!
就算前面的內容描述“略有夸大”,配上這每天都發行的官方報紙,可信度就大大提升了。
根本不怕彼得一世不上鉤!
雍正聽著這話都不覺得是真心夸獎,無奈地收繳了她的書冊:“你怎么還在這兒?今日內外命婦朝拜太后,你不是也要去看著么?”
風物志,又名,《池夏忽悠寶典》哈哈哈哈。
晚安,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