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求收藏)
行軍途中,朱文奎等人再次經過了布拉格。
他們剛剛離開上次駐扎的小鎮,布拉格人就忙不迭地跑來歡迎。新市長親自前來,還帶了一大堆禮物,足足裝了十幾輛大車。
“前倨而后恭,思之令人發笑。”朱文奎對眾人評價道。
“王子這次典故用對了啊!”幾個懂一些東方文化的隨從,紛紛驚喜地稱贊道。
朱文奎一時無語,便驅馬向前,過去會客。
布拉格代表團有好幾十個人,似乎都是城里的大商人。見到他趕來,就紛紛躬身行禮,然后也不管他聽沒聽懂,就開始說奉承的話。
他們人多嘴雜,古騰堡都翻譯不過來了,只好喘了口氣,停下來,說道:“總之他們都在夸您英明神武呢。”
“哎呀,把他們打服氣的,也不是我,是楊指揮和唐姑娘。”朱文奎倒是很謙虛冷靜:“你給他們說,我們這邊一向歡迎所有有誠意的人,不管來路和身份,因此才人才濟濟。他們要是想明白了,就知道哪一方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要是再站錯隊,那就只能怪自己糊涂了。”
“好的。”古騰堡應下來,然后擺擺手讓商人們不要激動了,都安靜下來,隨后開始翻譯朱文奎的話。說了一半,猶豫了下,又問眾人道:“楊指揮的官職,我直接音譯過去了。但唐小姐是什么職位?她好像……到現在為止,就沒有正式的官職吧?”
“你這話說的。”其他幾個隨從,又笑道:“下過棋的都知道,騎士、主教這些,算是職務,王子妃還能算職務么?哪個王國,還專門讓王子妃擔任個官職的啊。”
“還真不是這樣。騎士是爵位,主教是職務,王子妃則應該是身份。”古騰堡常年在王廷,對各國官制也挺熟悉:“而且法國王太子的妻子,就有專門的稱號。王太子有個‘海豚’的頭銜,王太子妃就也有對應的陰性稱呼。這不算是職務,但也是一個爵位了。”
“我覺得,這是官制的問題。教會是羅馬時代的遺留,還有一套官僚體系,因此有自己的官制。主教雖然在當今,經常和封建主沒什么大區別,但名義上依然是個官職,而不是爵位。只不過歐洲的文明退化嚴重,很多人分不出來罷了。而那些受封的采邑騎士,這個騎士頭銜,就是爵位了。所以,我們這邊,應該也可以有單獨的職位吧。”
“不對。法國王太子妃的海豚頭銜,是個額外授予的稱號,并不是王太子妃這個名稱本身。”其他人也較真起來:“而且那也不是官職,只是個附贈的榮譽頭銜,不能這么類比的。王太子妃就是王太子妃,不需要其他職務。”
“但是讓娜小姐就有職務。我剛來王府當差的時候,她就是有官職了。”古騰堡明顯不覺得其他人的說法合理,立刻舉出反例來:“唐姑娘遲遲沒有職務,讓娜小姐卻有。這是什么情況?難道讓娜小姐不是王子妃么?”
其他人還想和他爭論,但還沒開口,就急忙收了回去,還給他使眼色。古騰堡沒反應過來,把話說完,才意識到情況,回頭去看,發現讓娜女俠不知什么時候,也跑到他后面來了。
“你小子……”她一把將古騰堡拎起來:“你爹還說你聰明伶俐,讓我提攜一下,我才推薦你過來的。這才幾天,就開始吃里扒外了?你跟那個邪教徒混得很好是吧?”
“不是不是……”古騰堡連忙辯解。
其他人也都趕來勸架,說客人還在旁邊呢,才把他們給勸下來。布拉格人一頭霧水,不知道這是什么情況,害怕自己被牽連進去,就趕緊放下禮物,又一陣點頭哈腰,然后趕緊跑了。
朱文奎對此也頗為尷尬,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好。大家又趕緊勸說,說唐姑娘是個難得的將才,如今戰火四起,大明全境都遭到了攻擊,需要盡可能多的有才能的人,帶領大家擊敗敵人,然后才能說別的問題。
“你真覺得,那個小姑娘很厲害?”讓娜女俠思考了片刻,又問朱文奎。
“打仗是挺厲害的。我反正比不過她。”朱文奎老老實實地說。
“我也沒指揮過戰爭。”讓娜女俠嘆了口氣:“你覺得她有多厲害?有那個郭康厲害么?有杰士卡厲害么?”
“郭康的指揮能力估計也不如她。他的優勢,不是這個方向。”朱文奎不假思索地說:“至于老楊,我不太好比較。但感覺,他倆是差不多的人才——不管是擅長的領域,還是工作時看重的方向,都是如此。不過老楊打過的仗多,所以發揮比她要穩一些。”
“他倆差不多?”讓娜女俠有些奇怪:“他倆一個在塞里斯,一個在波西米亞,怎么還能一樣的。”
“這就說起來話長了,不過之前,我和康兄弟還真的聊過這個話題。”朱文奎想了想,也認真起來,回答道:“他認為,擅長戰爭,不止是在戰場上。大部分時候,戰場以外的發揮,才是更加重要的。”
“之前戰斗的過程,你也已經了解了吧。”他問道:“你覺得,第一場,也是最懸殊的那次戰斗,我們為什么能勝利?”
“應該是戰車的功勞吧。”讓娜公主指了指他隊伍里的那些大車:“我之前從來沒想過,這種車子還能這么用。聽說古時候,塞里斯人也很喜歡用戰車,是不是之前出征的時候,郭康那些人,又教了他們一些東方的經驗和竅門?不然,我也想不懂,他們是從哪得到這個思路的。”
“不不不,車子只是個工具,而且說實話,缺點同樣很多。”朱文奎搖搖頭:“至于現在的戰車,和古典時代那種駟馬戰車,已經沒有太大直接關聯了。”
“老楊他們使用戰車,更是在大都內亂的那次就開始了,比大秦國訓練他們還早。也不是什么有意為之的戰術,單純就是墻塌了,拿來臨時堵洞用的。后來,也是因為他們的人作戰堅定,經常被軍團拿來填充至關緊要的防線,因此經常打壓力頗大的陣地戰,所以經常會把大車改改直接用做工事,就這么形成了經驗的。”
“他們的戰斗力,也在乎他們自己,而不是這些武器。”他強調道。
當然,讓娜女俠的反應,也沒有太出乎他的意料。雖然見多識廣,社會經驗豐富,但如她自己承認的那樣,讓娜女俠從小就去埃及,甚至沒有和其他法國女貴族一樣,跟著人家接觸一點軍事知識。一直以來,親自上過戰場的機會也不多,更遑論進行指揮。所以,她對戰爭的了解,也是比較想當然的。
而且,按郭康的說法,這也不是她自己的問題了。
后來成為了教宗的艾伊尼阿斯·西爾維厄斯,年輕時候曾經也見識過胡斯派的軍隊。當時,他還是一名同情胡斯派、希望教會能進行改革的教士。后來,他當選為教宗庇護二世,把早年的經歷,都記錄了下來。
庇護二世是唯一一位留下了回憶錄的教宗,而且由于親自走訪過底層,經歷過很多事情,他的記錄,對后人而言頗有歷史價值。但是,其中關于軍事方面的可信度,恐怕就不怎么高了。
在庇護二世筆下,胡斯戰車所組成的車陣,頗有一番神秘的色彩,帶有某種近乎玄幻的力量。他聲稱:“戰斗信號一旦發出,車夫們就會駛向敵軍,按照先前的布置組成某個字母的形狀。經過訓練的塔博爾派很熟悉車與車之間形成的通路,敵人卻落入了絕望的迷宮,找不到從哪里出去,仿佛被困在一張網上。如果敵軍像這樣被打散、分割和孤立,步兵就能輕松地用刀劍和連枷徹底將其擊敗,或者敵人會被站在車上的射手打倒。杰士卡的軍隊就像一支有許多手臂的怪獸,出人意料地迅速抓住獵物,將它捏死,吞下它的碎片。即便個別人成功逃出了車營迷宮,他們也會落入外面列陣的騎兵手中,在那里被殺死。”
這頭“變幻無窮、吞噬一切的巨獸”,就是當年歐洲上層文人,對胡斯派軍隊的直接印象。甚至,連符文、迷宮陣法這些,都讓東方人也能頗為眼熟。稍微換個詞,估計都能給羅先生直接說書了……
而到了后世,歐洲人還發明出更多的刻板印象。18世紀,普魯士總參謀部軍事科學院的專家教授們,就在文章里,繪聲繪色地向大家描述,杰士卡如何把戰車用鐵索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道不可阻擋的鋼鐵長墻,向前推進,碾碎一切敵人。
雖然在歷史上,杰士卡使用戰車進行過進攻,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胡斯派的車其實質量不怎么樣,拉車的馬也大多是臨時拿來用的民間挽馬,沒有那么雄厚的條件,像讓娜女俠,還有歷代不少歐洲文人想象的那樣,去和古典時代的塞里斯重型戰車一樣,直接沖鋒陷陣。
要知道,古典時代,塞里斯的戰車才是經典的貴族兵種——比他們如今對面的神羅貴族騎兵可值錢多了。要是波西米亞農民都這么富,大伙也就沒必要造反了……
至于把車連起來,可能就是戰車防御時使用的加固鐵鏈,還有進攻時胡斯派如墻而進的聲勢,給神羅方面造成的心理陰影。因為真做這“拐子車”,負面作用肯定是遠大于正面的。
只能說,不管是塞里斯還是歐洲,文人們對戰場的想象,似乎都有不少奇怪地共同點……
至于杰士卡所部戰斗力的真正來源,實際上還是組織。
羅馬時代結束之后,杰士卡的“孤兒軍”是歐陸上第一支有了穩定規范和固定章程的軍隊。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他們平時的生活就非常有組織。
波西米亞的手工業很發達,軍隊里有大量工匠。杰士卡就把他們組織起來,編成“生產組”和“戰斗組”,進行輪換。參戰的人回來之后,就從事手工業生產,而原本在家生產的,則替換他們上戰場。因此,比起當時歐洲其他軍隊,他們輪換非常有序,對生產的耽誤也相對較小,導致他們能更高效地利用人力,看起來仿佛源源不斷一樣,足以應付持續地戰爭。
庇護二世等人還發現,杰士卡的軍隊雖然被歸屬于貧民派,但他們實際上并不拮據。胡斯派的高組織度,本身就有利于維持生產;此外,在作戰中,他們還繳獲了很多財富,沒收了一批領主和商人的財貨。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分配也比同時代其他歐洲軍隊公平的多。甚至,還有專門的“公共儲金處”,用來幫助陷入貧困的人。所以,胡斯派士兵其實并不窮。再加上他們重視教育普及,讓軍隊的平均素質,遠高于敵人。
名義上,這些人都是農民、工匠之類,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才是古典時代之后,歐洲第一支常備軍——一些觀點認為,第一支常備軍是法王查理七世受貞德指點,組建起來的。但查理的常備軍,核心是15個連隊的雇傭兵;而杰士卡的軍隊,則是由征召的當地胡斯派支持者組成的。他們并不完全依靠軍餉,而是平時就能受到照顧,因此遇到斷糧斷餉的環境,會比雇傭兵堅韌得多;他們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的集體利益,也讓他們在面對敵人時,比職業傭兵更加堅定。
這樣的結果,就是孤兒軍成了古羅馬以來,歐洲第一支算得上軍容嚴整的部隊。它的成員不是那種一窩蜂地沖向敵陣的烏合之眾,而是按照不同的武器裝備,分成各種戰斗小組,去執行任務。所有這些戰斗分隊,都在戰前組織的演習大大小小的軍事行動中,經受過嚴格的考驗,能在指揮官的調遣下,有條不紊地采取行動。
因此,他們可以在行動中,井然有序地進行穿插配合——這在當時歐洲已經嚴重超綱了。另外,雖然一直喜歡在野戰中使用火器,甚至攜帶重炮,但孤兒軍依然以高機動性著稱。單是靠急行軍,他們就屢次挫敗動作遲緩的敵軍,贏得勝利。
所以,雖然朱文奎搞不太懂這些,但在郭康眼里,他們的優點是非常明顯,甚至有點面熟的。
至于后世所說“清教徒式組織”,在郭康看來,就是清教徒硬給自己貼金了。畢竟清教徒要是有這個戰斗力,早就反攻歐陸了,哪還會天天就知道跑路。這種讓歐洲人感到面熟的、虔誠而善戰的異端教派形象,應該不是來自清教徒,而是胡斯派才對。
畢竟,杰士卡他們,也經常干一些諸如把當地的高級知識分子趕到鄉下,強迫他們參與農業和手工業,希望以此“感化”或者說“拯救”他們,讓他們得以恢復到真正的信仰中來。
當然,這些人對此會如何記錄和評價塔博爾派,也就可想而知了——實際上,郭康時代的人,對于塔博爾派和孤兒軍的了解,不少都是來自這些“波西米亞傷痕文學”。歐洲人看著面熟那可太正常了……
讓這些人去打西吉斯蒙德,其實拿什么影響也不大。不過,當時的歐洲人,乃至波西米亞胡斯派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對于歐洲來說,這種組織方式有點過于超前了,幾乎全靠杰士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支撐著。杰士卡去世后,孤兒軍其實就成了無本之木。當塔博爾派戰敗之后,波西米亞的戰車其實還更加流行了,數量也膨脹很多,但卻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戰果了。
幾十年后,神羅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介入蘭茨胡特繼承戰爭,他的“國土傭仆”團用步兵火槍手和火炮,輕易就瓦解了擁有三百輛戰車的波西米亞軍隊。此后,這種一度被視為魔法一樣的車陣,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