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求收藏)
把信息整理好之后,郭康就喊來幾個助手,召開會議。
黑死病爆發的這段時間里,他開始從不同地方,提拔能力突出的人。之前,為了加強管理,他把開羅內外的各個定居點,都做了分配,任命了一大批人員進行管理。
這些人出身、信仰、被選中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有社區里素有威信的豪強,也有名聲不錯但很清貧的教士,甚至還有毛遂自薦的小商人,乃至社區里自己推舉出來的碼頭搬運工頭目。有信天方教的,有信科普特教的,甚至還有個來這邊進貨的威尼斯人。
由于這邊確實很缺乏管理人才,而且也沒有什么穩定的選官機制,因此,人員選拔相當隨性。再加上那會兒,很多人還是觀望或者不合作的態度,導致郭康只能有一個就任用一個,反正先頂上去再說。
而從結果看,這些人的能力,和他們的出身,其實也沒什么關系,甚至有些反刻板印象。天天念經的教士未必就不會做事,相反,有幾個教士在約束大家遵守規定這方面,做的相當好。
還有個商人,是從之前對糧商的處罰中幸存下來的,自己家還被罰了錢,但這人處理事情的時候相當麻利,也不貪圖物資和銀錢。反而是提拔起來的平民,有好幾個都因為截留物資被發現,甚至有人就是改不了小偷小摸的毛病,當了官還在偷東西,讓人不知道說什么好……
當然,總體上而言,這一批火線提拔,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確實遴選出了一批很有能力的人。這倒不是說郭康眼光多好,或者選拔的方式多么先進,單純是因為黑死病殺傷力太高了,做不好的人直接死了,所以剩下來的人,能力起碼都是及格的……
郭康新提拔的文書助手叫侯賽因,他父親是一個駝隊的隊長,家里稍微有點錢,因此能讓他跟著商人,學習算賬和書寫。而且因為送的貨,大部分都是賣給羅馬人的,所以這邊的語言也學過。
之前瘟疫最嚴重的時候,他組織駝隊,給疫情最嚴重的幾個社區運送物資。但因為管理嚴格,能遵守條令,手下的隊伍里,一個人都沒有被感染。因此,在之前的考核里,被評為優異,得到了破格重用。現在,郭康讓他負責招募一批人,幫忙匯總各種文件,進行翻譯和歸類。
另外,還有幾個人,負責幫郭康處理各個社區的物資分配和調度。領頭的人,名叫大衛,來自一個科普特教士家庭,不過他能得到任用,卻是馬穆魯克推薦的。
原來,馬穆魯克內部也有很多派系。其中一支比較主要的,是欽察人組成的。在幾十年前,他們還是王朝的主導者,但后來敗給了切爾克斯人,逐漸被邊緣化。
這次紫帳汗國打過來,欽察系的馬穆魯克一直態度曖昧不定。為了能夠翻身,不少人選擇了合作,乃至開始和汗廷攀親戚,說大家都是欽察草原來的老鄉,不要這么見外。官府對這種奇怪的蹭關系方式,有些尷尬,但現在大家確實需要本地合作者。因此,這些馬穆魯克還是得到了留用,而且一直表現的很積極。
之前郭康要求,擔任正式職務的人,都要按照官府規定,定期推舉合適的人才。因此,他們也找了幾個候選人。不過,還沒等到文件流程走完,有個人就遭遇事故,受了傷,沒法去履職了。
在這個關頭,每一個名額都非常重要,因為肯定會影響之后的實力對比。馬穆魯克們的文化水平可能不太行,但肯定懂這些政治問題:你欽察系保舉的官員少了一個,人家切爾克斯人不就多了一個么。因此,無論如何,也得把缺額補上。
但是,羅馬官方也有明確的要求,不是什么阿貓阿狗都能上的。最基本的,就是必須懂官府的辦公語言,不能什么都靠翻譯來。而且,按照羅馬傳統,被推舉的人,和舉主之間,在政治上是有明確關聯的。被舉薦者表現的好,恩公當然也有很大好處;但要是被推舉的人水平太差,或者犯了事情,舉主也會跟著倒霉。
而且,人家切爾克斯人也不是傻子,要是隨便找個人填上去,肯定會被抓住把柄攻擊的。所以,還是不能亂選。最后,有個馬穆魯克軍官,發現自己轄區里,還有一伙科普特人呢。可能是因為宗教原因,這些人跟希臘人關系確實更近,也有一些受過教育、懂希臘語的人。那不就正好了。
雖然這幫人是異教徒,但不管天方教還是十字教世界,大家其實都知道,很多時候還就是異教徒最管用。只要兩邊都樂意,那大家今后就是一條船上的了,也不用管這些。相反,對面的人,可不管你信什么。
所以,其他馬穆魯克也紛紛表示贊同。這個位置,寧可給個異教徒,也不能肥了切爾克斯人。再說人家科普特人也是爾薩追隨者,跟羅馬人還更近一點,說不定能混得更好,還能提攜下大伙兒呢。
后來,大衛的表現確實不錯,和其他一批表現出色的基層官吏一起,被郭康提拔,進入行省衙門工作。他們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官職,身份上來說,算是郭康手下的吏員。主要的工作,就是一邊幫郭康干活,一邊也能得到郭康和吳翰等人手把手的教導,熟悉官府里各項事務的流程,為今后正式外放任職做準備。
雖然級別不高,但這些掾吏身處的位置卻很機要,所以還是有不少人,對這個職務趨之若鶩。尤其是現在,形勢已經明朗,選拔人才的范圍和提拔的渠道也被眾人搞清楚了,很多人就開始活躍了起來。
當然,對郭康來說,這還只是第一步,后續還有更重要的事情。他已經準備開設文法學校,自己培訓自己的官吏了。
在他看來,羅馬的行政體制其實很粗疏,官吏培養和選拔,也非常……古樸。雖然朝廷在學著搞科舉,但一直沒有辦法讓它完善地運行起來。很多地方,就還是靠這種古老的察舉制度撐著。
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紫帳汗國的官學,嚴重依賴于軍隊。軍隊征召年齡合適的男青年、對他們進行掃盲教育、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法令,會書寫簡單公文——這就是如今紫帳這邊,最大也是最基礎的教育體系。
他們也沒有專門的官員培訓機構,反正會寫公文也就夠了。軍團每年都要輸出一些這樣的低級軍官和軍士,才填得起如今日益龐大的官僚體系。也難怪有人說,軍團才是國家之父,因為這整個國家體系,都是人家一擔子挑起來的。
但就算這樣強行維持,這邊的大小官吏,平均水平也遠遠稱不上優秀。尤其是基層吏員,甚至一直是以粗暴著稱的。
鄉間的百戶們,很多都是退伍的老軍吏,把軍團里的習慣也都帶了出來。但很多行事方式,在軍隊里大家還能理解,在民間就有些過頭了。所以,古板保守、剛愎自用,習慣用強力介入和解決矛盾,乃至動輒打罵民眾,幾乎成了基層官吏的刻板印象。每年,都有人因為干得過火,事情鬧大,被人舉報到行省乃至朝廷這邊的。
朝廷一直試圖改善這些情況,緩解官民的沖突和內耗,但目前就是這么個情況,再怎么改,效果也還是有限。
郭康甚至覺得,這制度能跑到現在還不出大事,就全靠同行襯托了。畢竟,你要跟隔壁其他勢力管理下的居民說,這邊的官吏執法粗暴,那法國人得問你什么程度才算粗暴;阿勒曼尼人得問你這么多法,執行哪個;斯拉夫人得問你什么是官吏……
不過,于情理上來說,人總是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希望社會變得更好,是很多方面發展和進步的推動力,也不能指責什么。總不能說,我就是要跟蠻子比爛吧。
所以這次,正好也給了郭康一個機會,看能不能至少把察舉制那套東西,先運轉起來。雖然聽著比較古老,但在這邊,恐怕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話說回來,哪怕在郭康那個時代,都沒有幾個能把選官制度玩得轉的。大部分人到那個時候,都搞不定察舉呢,別說這會兒了……
瘟疫帶來的壓力減輕之后,郭康的主要任務,已經從自己親自干活,變成了指點大家干活。一方面是為了鍛煉新人,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要偷懶下。之前,他都被字面意義上累死了一回了,就這天兄都還讓他加班,是真的有些繃不住了……
當然,除了這些行政工作之外,新兵征召和軍隊的擴編,也已經提上了日程。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分對羅馬,可能還更重要。
制度想要施行,必須有穩定的環境。最好長期堅持,才能讓大家養成習慣。而這些,都是需要武力維護的。如果武力不行,乃至像周天子征討楚國那樣吃敗仗,那么就算文明真的有優勢,產生影響的速度,也會下降很多。所以有條件的話,還是兩邊都要兼顧最好。
傳統上,大家都會避免在埃及征召士兵,因為這幫人的戰斗力實在是不靠譜。而且戰爭是個團隊活動,你自己不行,還得拖累大家,變成了負效果,還不如不帶呢。
不過郭康認為,民風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沒有那么決定性。埃及人不能打,主要是根本沒人帶他們練,那自然就不行了。
再說,不同于其他軍隊,羅馬的軍團自己就是個單獨的文化。較真來說,在一百年之前,現在的羅馬尼亞腹地,都沒有“羅馬人”,而只有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特蘭西瓦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等等。現在這個羅馬概念,其實就是“軍團人”衍生出來的。
那么,埃及人如果加入軍團,也會成為一個軍團人,而不是埃及人。而正如大家反復提及的,所謂軍團,就是羅馬的創造者,所以,他也就是個羅馬人了。從這個角度說,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哪個民族能打,哪個民族不能打。因為大家要做的,也不是改變埃及人的特性,只是把他們變成了羅馬人而已。
之前,整編羅斯人的時候,郭康已經有了些經驗。現在,有了瘟疫期間的組織,進行戰爭動員也方便了不少,完全可以開始著手嘗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