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三百四十七章 羅馬民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七章 羅馬民族

第三百四十七章 羅馬民族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在這種環境下,郭康非常希望,能把“羅馬人”的核心概念確定下來,形成一個像中原人一樣穩定的群體。

在這之前,也不是沒有人試過,但說實話,歐洲這邊的水平真的不太行。連羅馬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除了一個公民身份之外,還有什么能用來形成一個跨地域的“羅馬人”的共識。

希臘人曾經進行過嘗試,把羅馬和希臘進行綁定。但他們很快就進入了不斷“開除希臘籍”的節奏,顯然沒法這么繼續下去了。

雖然給大家一種很不靠譜的感覺,但希臘人已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發達的文明了。他能吃癟兩千多年,前提是他真的能活兩千多年。其他那些蠻族,雖然確實能打,但指望他們搞這個,還不如希臘人呢……

因此,郭康覺得,還是需要參考中原的例子。像雍正的“地域”理論,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紫帳汗國完全可以宣布“羅蠻一家”,只要在羅馬治下,大家全都是羅馬人。不同的語言、文化,都是正常現象,因為地域的差別本來就會導致這種不同。

這里的普通人沒有天下觀,但他們至少知道天父、天兄。可以告訴大家,世界就是天父創造的,所有人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大家本來就是同源的,最終也肯定要歸于一體,這才是天兄建立普世信仰的目標,也是人的救贖所在。

這個理論甚至不怕近代以來科學對神學的沖擊。因為哪怕用生物學分析,人類也確實都是一個祖先演化出來的。

另一方面,紫帳汗國的天父信仰和羅馬認識本來就是綁定的。

羅馬教會認為,天上之國與凡世之國存在對應關系,羅馬的定義可以涵蓋世界上的所有人,完全可以把“羅馬民族”的概念創造出來,直接替換掉羅馬教會成員的概念。這樣,哪怕近代的各種手段都用上,也可以維持理論的自洽。這個理論鋪墊,也可以從現在就開始進行。

至于“天下”觀念,也可以慢慢衍生出來,不但不會在近現代被放棄,反而會因為交通的改善、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被不斷強化。

郭康那個世界,現代塞里斯人其實依然都有天下觀念,只不過是自己的實力不行。他們就像大宋一樣,雖然理論上還有基礎,但沒能力當天下共主,就只能暫時放棄這個要求。不過其實這就是個軍事實力的問題,對于羅馬來說,構不成太大影響。

總之,這一招,同樣是可以向中原人學的。

中原的族群概念,就是個可以無限擴張的理論。從夏人部族,到華夏聯盟,再到漢人的概念,就是這么一代代不停“堆疊”出來的。

論起文化的擴張速度,中原人其實不擅長,他們的這套方法進展很慢。但好處是,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蠻族文化相比,這種擴張非常穩定。

別說中原人,就連附屬的其他次生文明都是如此。越南在擊敗占城之后,一代人的時間里,就把當地印度教和天方教的文化洗的干干凈凈,之后再也沒有重新出現過——要知道,在世界范圍內,這倆已經是很先進的文明了。

在近現代,塞里斯國家概念的構筑,則是華夏到漢人過程的復刻,等于再次進行一次升級和擴張。而從結果看,和歷史相比,這次擴張異常順利,受到的反撲和阻力雖然存在,但相比其他文明,基本可以算是忽略不計。顯然,這就是最好的參考對象了。

雖然號稱是參考了法國人的民族構建,但這種東方式的族群模型明顯是另一種情況。按歐洲人的理論,是完全沒法解釋這種結構的。在郭康前世那個時代,因為歷史底子實在太差,產生了一系列麻煩,但這些也都是技術上的問題,不是涉及文明核心的理念問題。

這個模型,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紅帳汗國的模型,一部分其實就是經過近代幾次魔改之后的“雍正模型”。而紅帳模型,郭康覺得還不如直接放棄。這東西的水平,只能說都不如大清,還是算了吧……

而雍正思路的最大問題,在這里也不難解決。

“華夷一家”、“天下”、“合法性”能不能都得到?其實也不是不行。

雍正理論里最大的問題,在于自己又要合法性,又要禁止別人獲得合法性。實際上,他只要放棄八旗的優越地位,就能直接實現“華夷一家”;只要不堅持世襲制,就能直接獲得合法性。然而,這兩點恰恰又是最不可能的。

在清朝中后期,八旗下層旗丁,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生計問題。因為八旗餉銀,也就是俗稱的“鐵桿莊稼”,是只發給當兵旗人的。八旗男丁如果沒有爵位,也沒有當上兵,那就直接領不到。

八旗人口不斷增長,但旗兵名額是一直不變的。到乾隆時,京城八旗男丁大概有60萬人,而兵額只有12萬。至于有爵位的人,還不到旗人總數1,剩下五分之四的人,就沒有錢拿。

而且,清政府也不準他們種田、務工、經商,完全沒有收入。沒飯吃怎么辦?自己想辦法,反正朝廷不管,餓死了那是你自己事。

這還是待遇最好的京營,其他地方的可想而知。

這種情況下,補兵缺成了旗人家庭的頭等大事,但名額所限,大部分人無論如何就是補不上。乾隆試圖減少八旗男丁數量,削減了大量漢八旗,但這種現象依然無法緩解。

很黑色幽默的是,旗人處境的真正改善,是清末的太平天國戰爭——因為不少旗城覆滅,一下空出來一堆缺,導致剩下的旗人日子反而好過了……

但就算這樣,清朝口頭上都要強調優待旗人。這不是個經濟問題,也和現實無關,而是朝廷的統治理論導致的。最終,就形成了這種“可以不做但必須說”的、得罪所有人的情況。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避免這種情況:不要把羅馬和某個無法擴充、也無法改變的族群綁定,否則只會被所有人拋棄。

(本章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