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不過,雖然感覺很奇怪,但郭康也沒愣神太長時間。他懷疑了片刻,也不知道這個推測合不合適,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應對才好。

郭康覺得自己玩心眼是斗不過她的。所以,猶豫了下,就決定——躺平,不管了!

她愛當什么就當什么去吧,反正有脫歡等人收場。實在不行,自己就跑路去東方。反正又不是沒地方去……

據說,巴布爾去印度之前,一度心灰意冷,想去東方投靠明朝,混日子得了。可見,這種想法,也不是意外,應該是真有可行性的。

想到這里,郭康更加堅定了躺平的決心。他拿出一個薄本,遞給王大喇嘛:“這是我之前構思的方案,大牧首您看看。”

在公開場合,他很給王大喇嘛面子,而對方也很高興,連連稱贊道:“原來這次也已經準備好了啊。那我們看看吧。郭公子的計劃,想必都是很合適的。”

“這次其實也沒什么,只是個非常粗略的計算。”郭康說道:“還有很多部分,需要等今后開拓新土地才能補上。目前先就這些吧。”

王大喇嘛點點頭,打開冊子,告訴眾人:“這是關于種植棉花和紡織棉布的計劃。”

“這也是教會改革的一部分么?”安德烈神父問。

“也算是。”郭康告訴他:“這是我構思的,收編修女會計劃的一部分。”

不止安德烈神父,其他人也感到好奇起來,紛紛詢問他準備怎么安排。而郭康也解釋起來。

“咱們之前不是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養活這么多人么?”他說道:“我們設法讓這些人自給自足就可以了。”

“所以你就選了這個行業是吧。”王大喇嘛倒是理解了:“也不錯。這確實是適合婦人從事的工作。”

“不過這樣能養活她們自己么?”米哈伊爾神父表示懷疑:“織布只能作為生活的補充,除了少數好手,大部分婦人是沒法只靠這個維持生計的吧。”

“那是因為設備不行。”郭康告訴他:“只要加以改進,很容易就能提高效率。我的計算,就是用來論證這些的。”

“哦,改良各種紡織機械是吧。”王大喇嘛倒是不意外他又想這些:“這樣應該也可行。”

“棉花我們也有。”經常巡查的利奧神父,想了想,說道:“歐洲這邊,種棉花的確實不多,但恰好,僅有的大面積種棉區就在希臘。所以二位不熟悉也正常。”

“小亞那邊也有種植。”郭康說:“另外,埃及和敘利亞,也是重要的產地。我們從那邊運過來,也不算麻煩。”

“嗯。”王大喇嘛點點頭,用筆記了下:“這個就可以算解決了……那機器的成本呢?”

“不會太高的,單人使用的,完全可以控制在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的水平。”郭康說:“至于大型的,要看地址了。”

“你都能設計出來吧?”王大喇嘛問。

“這不用我設計,現在明朝和爪哇就有。”郭康告訴他:“當然,如果從那里得不到,我自己試一下也行。這應該沒什么太難的地方。”

雖然后世有人十分推崇紡紗機,把它作為工業革命的開始,但這東西和工業化到底有沒有必然聯系,誰也不知道。

著名的“珍妮機”誕生于清朝中期,但它只有8個紗錠,而這種機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設計。實際上,如果懂行的同時代清朝人看到這東西,只會感慨“我超,元!”——因為這就是個元朝水平的機器。

在幾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2個紗錠的水力紡紗機了。制約紗錠數目的其實也不是機器設計和制造水平,單純就是水力設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導致做不大而已。

至于織布機,技術含量就高一些。郭康打算詢問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機器然后照著改。這種棉布織機相對還好,不像絲綢提花之類的技術那樣是暴利,所以買來應該不算難。

“棉布還有個好處,就是織造的工藝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繼續說道:“它不像絲綢那樣,對于專業性有特別高的要求,導致大家不好學;但也確實有技術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潤,可以實現較好的收入。總之,是個恰到好處的行業。”

“如果發展完善,原料供應和銷售都能暢通,人員也訓練合格,理論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所以,如果要進行生產,自給自足的話,紡織就是個好選擇了——種植業太依賴體力,婦人從事耕種效率并不高。而紡織正好也是個大宗項目,適合組織大量人員,集中進行生產。”

王大喇嘛給其他幾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眾人紛紛表示贊同。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機器,還遠達不到手工業時代的高峰水平。

按后世研究者計算,在清朝中后期,一個從事棉紡織的江南婦女,每個勞動日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農夫日收入的80了。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

研究者還找到了公社時期,松江縣婦女的勞動報酬記錄作為對比。哪怕在這個用政治運動和行政命令,強行追求男女在生產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環境下,從事相同農業生產的婦女,每日報酬也是男子的80。

當然,紫帳汗國這邊,農業的生產效率也不如東方,所以大家都縮水一點,結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根據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這份工作的上限也遠不止于此。

到清朝后期,從事耕作的農夫,每年工作大約305天左右。而從事棉紡織業的農婦,平均一年有200多天在織機上工作。這個時間長度,已經算是比較“職業化”了。

這200天的報酬換算成糧食,按當時價格,可以供1.5個丁壯吃一年;如果為了生計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0天,則可以供養2.8個人。而時人自己的說法也算如此:按當時官員奏折里的記錄,紡織業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價比較高的時候,織婦的收入甚至比農夫都高。在貿易興盛期,雙方都干滿全年的情況下,同樣是受雇干活,替人織布的婦女,工資能比從事農耕的長工高出30。

所以,不管是收入,還是職業化的水平,這個行業都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本章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