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化胡,提出資本主義理論基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化胡,提出資本主義理論基礎

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化胡,提出資本主義理論基礎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面對郭康的解釋,讓娜公主一時無言以對。

小讓娜好幾次想開口,但郭康甚至能拿出神學論證來,證明漢字直接源于天父,是超越巴別塔的、原初的語言。因此,它也具有非凡的靈性,是研究知識的最合適方式。

這也不是郭康突然領悟,提升了神學知識,而是因為同樣的道理——這東西,早就被當年歐洲最聰明的學者們論證過一遍了。他直接搬歐洲人在18世紀前后得出的一系列結論就行。

按后世的總結,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學習和羨慕的對象主要是中國的物質文明,比如瓷器、絲綢等等器物。到17世紀,人們開始關注中國哲學。而到啟蒙時代,學習東方先進文明的層次,已經上升到政治和經濟理論,乃至中國的宗教了。

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的研究,可以集中為三個問題:

首先,是天賦觀念的問題。上帝是不是天賦的、普世性的觀念?

其次,是文明本原的問題。漢字是不是原初語言?

最后,是遠古歷史和紀年的問題。中國上古史的記載是否可信?如果是,那歐洲的記錄呢?

這三個問題,可以覆蓋幾乎所有重要的方面,甚至動搖整個歐洲的宗教和理論基礎。

比如第一點,就是自由主義鼻祖約翰·洛克的研究重點。

洛克搜集了大量資料,甚至自己就天天在中國地圖下寫作。他對中國的信仰進行了頗多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在中國,受過教育的人,主要持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

當時,耶穌會為首的傳教士們,傾向于把中國的信仰和天主教聯系起來,以此方便傳教。但洛克為首的一眾學者更加激進,認為孔子之學,尤其是宋代開始的新儒學,顯然是一種無神論或者唯物主義。

洛克認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萬物一體”。他們的上帝不是歐洲的上帝,而是對世間萬物之間,存在的精妙規律的概括性稱呼。孔子等古代哲學家開創了這個“教派”,而中國皇帝就是祭祀這個概念的大祭司。

因此,他得以證明,上帝概念并不是普世的。洛克以此為依據,和支持“君權神授”的人進行論戰:如果中國這么先進的文明,都不信奉上帝,那有什么理由說上帝信仰就是天賦的?如果上帝信仰本身都不是天賦的,祂又如何有資格給人類君主授權?

洛克的學說得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歡迎。當然,有些人干脆比他激進,認為當其他哲學轉向神性時,中國哲學卻一直關注著人。所以,歐洲人始終在用神性論的目光注視人性,而中國人則從人性論里發掘出了神性,認定“我就是神”,造成了根本性的差別。

他們這些研究結果,一直到幾百年之后都被沿用。只不過后世的歐洲人,自己都開始反對理性和啟蒙思想,因此換了個方向,借此攻擊中國了。

當然,除了孔子,老子也是歐洲人吹捧的對象之一。“自由放任”這個詞,最早就是魁奈和他的追隨者們,對“無為”這個詞的法語翻譯。

按他們這個思路,甚至可以說老子和孔子是自由主義先驅,儒道兩家才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源泉……

而后兩個問題,影響也同樣巨大。

“原初語言”這個概念,一度頗為流行。把這個概念完善起來的,正是另一個著名清吹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的思路受法國“國王數學家”、耶穌會教士白晉的影響。白晉等人推崇《易經》,認為這里面的遠古知識,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易經里用來表意的漢字,則是具有神性的“一切發明之母”,是所有知識的真正的鑰匙。

這個想法其實充滿了天主教的神學邏輯,但萊布尼茨等人對此深信不疑。他們聲稱漢字是哲學性質的,應該加以引進,把歐洲文字也變成這種知性符號。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雖然沒能成功,但對《易經》的鉆研卻有了成果,給他的二進制算法提供了靈感。這更是加強了眾人的信心,讓他們更加相信易經真的有用。

但這種行為,負面作用也很大。按后人的總結,萊布尼茨的夢想,已經威脅到了歐洲文化存在真理的可能性。因為按他們的理論,歐洲的那些拙劣語言距離真正的知識太遠,是不可能發展好哲學、也包括自然哲學的。

但從后世的情況看,科技發展和語言的關系,就是一點關系都沒有。連英語這玩意兒都能當國際學術語言,牛頓都不敢這么想(牛頓自己也不用英語寫書)。而萊布尼茨知道了估計都能給氣活過來……

而如果這兩條,還是威脅“西方權威”,第三點干脆就是直接否定“西方歷史”本身。那個時代,主流學者們往往十分反對教會提出的“古埃及——古希臘——羅馬——西歐”這種“法統”,認為“古希臘”和教會,都是哲學發展和人類啟蒙的絆腳石。很多人因此反對亞里士多德,甚至否認原本的古代歷史,認為必須把它們推翻。

牛頓就寫了本《古代王國編年史修正》,認為波斯之前的歷史都不可信。希臘人的年表明顯都是夸大其詞,充滿了“詩意的虛構”,關于希臘和埃及的那些記述,明顯都是瞎編的。

可惜,牛頓在這方面不太專業,經常用神話否定神話,用圣經故事否定希臘年表。所以這本書影響也有限。當然,也不止他說,哪怕除了伏爾泰那種“歐洲古代史都是抄中國的”極端觀點,質疑者也不在少數,連牛頓的老仇人胡克,都認為古典歷史是大量虛構除出來的,以此來反對教會的約束。

之后,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歐洲人。

在后世,面對眾多成果,已經很少有人質疑歐洲的字母文字是否有成功的可能。然而對于歷史的質疑,卻依然沒停止。到20世紀,斯賓格勒依然還在質疑,所謂“西方”的源頭不可能在希臘,因為它就是個“非文字文化體”。歐洲現代成就的基礎不可能從這里而來,只可能是其他地方。進而,古典時代——中世紀——現代的三段理論也就不可能成立了。

到最后,這一個質問,甚至比前兩點的生命力還頑強。

所以,郭康也根本不怕其他人懷疑。這一套理論接受了眾多歐洲學者,在幾百年間的不斷質問和反思,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泰斗級人物。它已經被錘煉得十分完善,只是因為處境尷尬,才不太出名。但拿來對付現在的質疑者,肯定是夠用了。

本月有10個粉絲頭銜的名額,按平臺規則,在書評區舉辦活動來抽獎。

之前忘了說了,在此特意專門提醒下。有興趣的書友可以去書評區看看。

(本章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