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務員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公務員 >>大明公務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

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


更新時間:2023年05月03日  作者:名劍山莊  分類: 歷史 | 軍事 | 穿越 | 大明 | 扮豬吃虎 | 名劍山莊 | 大明公務員 


為什么會賠錢?

一方面其實是后發工業國的窘境,他們所生產的東西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限。還承擔了大量從發達工業國遷徙產業帶來的成本。另外一方面,其實也就是封建管理制度,不足以管理現代工業。

這里有各種原因,什么官僚了,什么私心了,**啊。或者管理能力的邊際效應了。都可以解釋。

而最為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這些工廠轉給私人。倒不是說私人沒有這些問題,而是私人得有這些問題,自己就被市場淘汰了。而且何夕就從管理龐大生產體系,變成只需規范市場體系,減輕了太多的工作量。

而且這種工作量并不是何夕自己的。

如果是何夕自己的,大不了學朱元璋,只要不死,就往死里加班便是了。這也沒有什么。

但問題是,這個工作量是增加給整個大明官僚體系的。

即便而今,在遼東工廠體系之中工作的官僚,已經相當不少了。

龐大的官僚體系,低效的工廠體系,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帶來什么?何夕自然清楚。

是。因為技術的問題,何夕現在看見的其實僅僅是很簡單的市場問題。只需要有新的市場,很快就解決了。但問題是將來怎么辦?

何夕悠悠一嘆,以他的本意,其實并不想拋棄國有制度。畢竟在何夕內心之中模板,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他想要大明朝廷不管內部結構是什么樣的。都必須是一個強力政府。

畢竟如果中國這么龐大的帝國,有了一個松散政府,將來遇見的問題,只會更多,不會更少,至于何夕所想的參與大航海時代爭鋒之中。那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而一個強力的政府,不掌握大量的生產資料也是不可相信的。

其中分寸在什么地方?

何夕只覺得頭大,到了這種非常細節的內容。何夕只能依靠后世一些經濟思想來辦事。不可能照搬后世很多經驗。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不管是現代都是這樣的。大明也是這樣的。

只是何夕內心之中卻隱隱約約,有一個聲音在問:“我能成為中國改革的設計師?”

能不能,已經不重要了。

不管是何夕自愿與否,時代都將這個擔子壓在他身上了。

這畢竟是長久之計。

不急于一時。倒是有一件事情,何夕必須要做。

不是別的事情,那就是去見朱雄英。

只是何夕再見朱雄英的時候。

何夕幾乎不認識朱雄英了。

朱雄英換了一身很簡單的棉布衣服,站在講臺之下,下面密密麻麻有幾十個學生,窗戶外面也有幾十個學生趴在窗臺上認真聽課。

因為這個時代建筑都是土木結構,跨度有限,當然了,那種非常大的殿宇,并不是不能修建,比如皇宮的三大殿,只是成本非常高,最高的成本都是在尋找合適的梁柱。

而那種支撐這么大殿宇的大木,非數百年才能生長出來硬木不可。那真是砍一棵少一棵。

而營口大學堂,自然沒有那么多奢侈的材料。故而,營口大學堂的教室,一般是單獨三五間的建筑,就好像鄉間祠堂廟宇一般。能有幾十個人就不錯。

這里里外外有百余人的場面。

可見朱雄英在這里受歡迎程度。

何夕也站在外面細細聽。

朱雄英雖然年不足二十,臉上的絨毛稚氣尚存,但是面對下面這么多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學生,根本沒有一絲緊張,頗有大將風度,揮灑自如。他身后的黑板上,寫了很多名字。

什么四民月令,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桑輯要等等。

何夕也認出來了,這是一些農書的名字。

而朱雄英并沒有發現何夕到來了。依舊在上面侃侃而談,說道:“本朝以來,朝廷尤其重視耕作,其中最大的創舉,就是陛下強制推行種棉花。不要小看這個政策,沒有這個政策,就沒有遼東的繁華。你們知道遼東的冬天是何等的寒冷,如果沒有棉衣與火炕,你們冬天能過去嗎?這正是陛下圣明之至。”

朱雄英說的內容,下面最有體會。

前文說,朱雄英的學生之中,有很多比他年紀大的,其實這一句話,不完全對,應該說朱雄英的學生之中,有一半以上都比朱雄英年紀大。而且這些人都不是傳統的讀書人出身。

他們是自學也好,機緣巧合之下,識得一些字。不用從句讀學起,就直接被塞進了營口大學堂中了。

都是窮苦百姓出身。

看似潦草,其實無奈。

遼東局面,即便加上高麗移民才兩百萬上下,按人口結構來算,這些人中十五歲至二十五歲的人數才多少。有能力讀書的才多少?營口學堂雖然人不多,但好歹也要一兩千人吧。

否則怎么說是一所大學?

這樣來,自然放寬限制。不過將來定然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這些人大多都是窮苦出身,知道遼東的寒冬是什么樣子的。深有體會。

“而今朝廷更是愛惜百姓,橫渡萬里海波,為天下百姓求取良種。”隨即朱雄英一聲招呼,有學生立即從門口拎過來一個袋子。

朱雄英從袋子里拿出來玉米,紅薯,馬鈴薯還有南瓜等等糧食蔬菜,一一給學生們講解。隨著遠處叮叮當當的聲音響起,下課了。

是有人專門敲鐵鐘。

朱雄英隨即收集桌子上的東西,說道;“這些種子班長收起來,分發給每一個人,這也是你們今年的作業之一,好好種植,研究合適的種植辦法。”

這個問題其實遼東,北京,南京,江南,陜西,很多地方都在研究。

不過研究方式都是老農試種。此刻還沒有推廣開來,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很難搞到手的。但是對于朱雄英來說,根本就是舉手之勞。

朱雄英將這些種子分下去之后,隨即說道:“現在下課。”

還不等朱雄英說完,下面無數人沖了上去,向朱雄英提問。朱雄英坐下來,翻開一個冊子,隨即掏出一根鉛筆,熟練的放在耳朵后面,開始一個個回答問題,遇見回答不來的,用鉛筆記在冊子上。然后繼續放在耳后。

這里每一個動作都是有經驗教訓的。

比如用鉛筆不用毛筆,將鉛筆放在耳朵后面,而不是其他地方。

之所以用鉛筆不用毛筆,就是因為來問的人太多了。

有很多問題是不用記的,但是毛筆長時間不用,筆頭就由干枯,而如果放在桌上硯臺,很容易被學生撞了,不管是硯臺翻了,還是墨灑出來了,都不好收場。

而將鉛筆放在耳朵后面,更是他經歷了一不小心,將鉛筆掉在地面上,而在無數腳掌下面找鉛筆的經歷,真是太難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朱雄英也是營口大學堂的明星講師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農學的爆熱。

雖然說,營口大學堂分設各科。但是實際上,對于農學并不是太重視的。這也是士大夫一貫作風,看似重農,其實對于農學本身,根本不怎么在乎。也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大多是個人的興趣愛好而已。

而對于百姓,特別是下層百姓來說。能多收三五斗,就意味著能多吃幾頓飽飯。

雙方對農學的重視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一開始,朱雄英只是協助講一些農業機械。但是很多學生想學習農學本身。但是營口大學堂之中,也找不出來合適的老師。于是有人覺得讓朱雄英暫代一下。

朱雄英也就同意了。

于是朱雄英正式成為營口大學堂的老師,官職九品。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上一章  |  大明公務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