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市井文化,四大名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市井文化,四大名著

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市井文化,四大名著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5日  作者:寒梅驚雪  分類: 歷史 | 軍事 | 大明 | 朱允炆 | 爽文 | 經營 | 寒梅驚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通州碼頭幾乎被船塞滿,南來北往的船只都匯聚在這里。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南方向北漕運的終點,這里的碼頭不到兩年時間便超過了徐州、淮安、揚州等地,成為了僅次于金陵龍江碼頭的第二大碼頭。

想要取代龍江碼頭并不容易,那里畢竟有著長江作為依托,南方多少貨物走走停停,都需要在那里停靠。

安全局提供了船只,載著朱文奎、于謙等人一路南下,順路還去看了繁華的天津港。

經過多年營造,天津港已成為大明第一港,不僅駐扎有最強的東海水師,還修筑了大量民用碼頭,供南方海船停泊。

隨著大明對定遠行省的控制趨向于穩定,商人開始朝著定遠行省進發,想要在那里通過礦產發財致富。

朝廷發了話,允許商人開采定遠行省內除金銀外任何礦產。只不過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許多商人開始跳腳罵人了。

娘的,話說得好聽,允許開采除金銀外任何礦產,你倒是有其他礦產啊……

想去挖煤,找了一年多,硬是連個煤坑都沒找到。想去挖鐵礦,這倒是找到了,可這鐵礦山又小又瘦,開采出來吧,成本不小,不開采吧又浪費資源,只能半死不活地一邊開采一邊罵人……

從天津港離開,繼續南下,船只到了滄州。

于謙想去看滄州鐵獅子,韓夏雨想吃滄州的金絲小棗,朱文奎想看看這里的民生,便于滄州上岸。

滄州,只能算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雖說這些年來依靠京杭大運河有了一些起色,可畢竟不是什么重鎮,并沒有多少商人會在這里過多停留。

可即便如此,滄州的主街還是有些熱鬧,人來人往,叫賣聲嘈雜。

經過一座茶樓時,里面轟堂叫好聲吸引了朱文奎、于謙等人,便跟著上了茶樓。

說書人站在高臺之上,手中鎮紙猛地一拍,發出清亮的聲響,隨后抑揚頓挫起來:「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云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年兄,這是在說《三國》之事。」

于謙聽聞,低聲說。

朱文奎笑著,見茶樓里沒了空桌,看到有桌子只有兩個人,便走過去想要拼一桌。

兩人皆是布衣粗漢,同是三十余歲。

一個男人憨厚,手握芭蕉扇,一只腳踩在凳子上,衣襟半解,露著胸肌,另一個男人看似更是沉默寡言,手中抓著一本書當了蒲扇送風,另一只手端著茶碗,時不時滋溜一口。

王大苗動了動蒲扇,看向走過來的年輕少年,將腳放了下去。

朱文奎抬手行禮:「敢問兩位兄長,可否共拼一桌,也好聽個熱鬧。」琇書蛧

「讀書人?」

張泉將書擱在桌上,打量著來人。

朱文奎、于謙對視了一眼,于謙上前一步,笑道:「尚在進學。」

「來來,坐下。」

張泉、王大苗歡喜地招呼起來。

王大苗看向于謙,含笑道:「我伢子和你差不多年紀,在縣學讀書,暑期之前考了個二十名。你在哪個縣學讀書?」

于謙有些不知咋說,如果告訴他們自己在國子監,估計是不會相信的,想到張博志也算自己的老師,便說了句:「在宛平縣學修習過課業。」.Ь.

「宛平啊,那不是北京的縣學了?了不得。」張泉感嘆,還招呼著伙計上茶,然后看向朱文奎:「這位小兄弟,應該快考府學了吧?」

朱文奎剛還想笑于謙,轉眼就輪到了自己,只好回道:「快了,先生們說過,只要

勤學不怠,還是有希望去國子監的。」

「好啊,這才是咱們的大明好少年。」

王大苗感嘆,剛想再說下去,張泉便打斷了王大苗,對朱文奎、于謙等人說:「看,精彩的地方要來了。」

朱文奎、于謙看向說書人。

說書人講著「煮酒論英雄」,很快便講到:「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

「來了。」

張泉、王大苗低聲說了句。

隨后朱文奎、于謙等人便聽到一聲「咔嚓」的雷聲驟然傳出,聲音之大,令人震驚,隨后還伴隨著雷的轟隆之聲,滾滾而來!

雷聲之后,竟又傳出了傾盆大雨之聲,似是瓢潑。

朱文奎看向外面的陽光,又看向說書人。

「好!」

滿堂喝彩,就連張泉、王大苗也忍不住站起叫好。

「這是——」

于謙有些驚訝。

王大苗坐了下來,笑道:「這是老劉頭的絕技,雷聲、雨聲、鳥聲、馬蹄聲,甚至連兵器交鋒聲都能喊出來,聽他說書,那才是身臨其境,舒坦得很啊。」

朱文奎贊嘆地看去:「著實厲害。」

于謙也敬佩不已,這可就是人才啊。

想想當年孟嘗君如果沒有門客會「雞鳴狗盜」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朱文奎看向張泉手邊的書,不由問道:「這位兄長看的是什么書?」

張泉拍了拍書,笑道:「你是讀書人,想來應該清楚四大名著吧,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勝覽》。」

「四大名著?」

朱文奎看向于謙。

于謙搖頭,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

張泉看著面面相覷的朱文奎與于謙,皺眉道:「你們竟是不知?這可不行,讀書人怎能不讀四大名著?」

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歡四大名著,你們沒看過?」

朱文奎笑道:「這《瀛涯勝覽》我們倒是讀過,著作之人名為馬歡,是鄭和大船隊中的書吏通事,這書中記錄了鄭和大航海時經過的諸多國家,風景風俗,地理山川,國王語言、氣候物產、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說法,我們并不知情。」

張泉見朱文奎輕松說出,舒展開眉頭,笑道:「你們不知道也不怪你們,一個個都在埋頭苦讀。這四大名著還是今年年初中華書局定下的,說是以銷賣量為準,選出了四本。這《瀛涯勝覽》便是第四本。」

于謙好奇地問:「那前面三本是?」王大苗指了指說書人,咧嘴道:「第一本便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二本是《水滸傳》,第三本是《太祖開國志》。」

朱文奎、于謙連連點頭。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建文皇帝接過羅貫中書稿后刊行于世的,其出現標志著洪武時期***之策的結束。《水滸傳》隨后刊行,在金陵引起熱潮。

但實事求是地說,當年這兩本書面世之后,只不過在一些大城之中「暢銷」,像是金陵、蘇州、杭州、開封、徐州等地,在一些府縣里面,都沒多少人買書看書,更不要提銷售。

可時代在變化。

自進入建文朝以后,國子監率先改制,引雜學入國子監,隨后將這種改制推廣至府州縣。與此同時,朝廷還在大力發展文教與掃盲事業,每年投入在教化領域的錢鈔已然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社學廣立之后,朝廷文教進入到新的階段,強行要求少年進入社學,義務教育興起。

兒子讀書,老子掃盲,讓民間識字

率得到了顯著提升,經過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教化,民間百姓中已出現了不少能識字讀書之人。

朱文奎知道,這就是父皇朱允炆所說的:市井文化。

原以為發展到這一步需要再過個十年八年,不成想在這滄州小地方竟看到了市井文化的成長。

朱文奎看著王大苗與張泉兩人,說道:「小子冒昧,敢問兩位是作何營生?」

「耕田,哈哈。怎么,耕田就不能看書了?咱家伢子說了,不識字不讀書,就會成為蠢貨,做出蠢事。咱們雖然是苦哈哈的老農,可不是苦哈哈的蠢貨老農。」

王大苗爽朗地說。

于謙連連點頭:「沒錯,世人都應識字讀書,唯有如此,學問方可代代流傳。讀書人多了,聰明人也多,聰明人多了,國子監便能研究出更多的學問,大明能更強盛。」

朱文奎端起茶碗品了口,含笑道:「皇上說過,學問來自民間與百姓,可識字最少的卻也是民間與百姓,這讓許多好的文化、技術沒有流傳下來,實在是太過可惜。若民間與百姓識字讀書的多了,那文化與技術便不會再輕易遺失。若是皇上看到民間百姓都在談論四大名著,定是欣慰不已。」

張泉拍手:「皇上說得對極,若不是皇上這些年勤勉為政,力推掃盲,咱也不敢想自己竟也能看看這。說起來,這大海之上的故事可太多了。聽說這馬歡也跟著船隊去了,不知道這次回來會帶來什么故事……」

于謙看向朱文奎:「話說船隊離開近兩年了,是不是也快返航了?」

朱文奎想了想,說:「按照最初的計劃,他們應該會在這個月碰面,如果順利,此時說不得在返航之中。」xь.

「你們知道水師的事?」

「呃,這個,聽先生們說起過一些。」

「大家伙都過來啊,有水師的消息。」

說書的老劉惡狠狠地看向張泉、王大苗,沒看自己正要說「袁術死」呢,馬上要賞錢呢,你這一嗓子下去我還怎么吃飯……


上一章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