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四百七十四章 這不是我的西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七十四章 這不是我的西湖……

第四百七十四章 這不是我的西湖……


更新時間:2023年02月19日  作者:寒梅驚雪  分類: 歷史 | 軍事 | 大明 | 朱允炆 | 爽文 | 經營 | 寒梅驚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賬號:

密碼:



“爺,這是我們在錢塘找來的。”

薛夏拿出一本名為《咸淳臨安志》的書交給了朱允炆。

朱允炆接過之后,翻看了兩頁,不解地問道:“這是?”

寧妃湊了過來,驚呼道:“竟是《咸淳臨安志》,你們倒是用心了。”

薛夏含笑退出。

朱允炆看著寧妃,寧妃欣喜不已地接過《咸淳臨安志》,翻看著,對朱允炆道:“這世上還有夫君不知曉的事?”

朱允炆有些郁悶,這話說得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似的。

寧妃翻到其中一頁,臉上浮現出了滿意的笑容,將書往朱允炆身前一推,輕啟朱唇:“此書為南宋地方志,潛說友所作,里面不僅記載有南宋皇城、中央官署,還記載有山川、疆域、文事、武備、風土、人物、古跡、寺院……”

“不就是一本地方志,有什么稀奇之處?”

朱允炆有些不以為然,低頭一看,瞬間被其內容所吸引。

寧妃得意地看著朱允炆,說道:“尋常地方志,可沒有如此完備考究,此書徵材宏富﹐考辨精審﹐條理秩然,可鮮有書超得過它。最可貴的是,這里繪制有大量輿圖,即有當時皇城、京城輿圖,也有浙江各縣輿圖,當然,還有一幅夫君必然感興趣的輿圖……”

朱允炆仔細看著《咸淳臨安志》,點了點頭,道:“西湖輿圖!”

在這本書中繪制有清晰的西湖輿圖,而且還是西湖湖山景觀的全貌圖,只不過這里并沒有采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布局,而是采取的是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的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是繪圖之人,站在西湖東堤臨安(杭州)城內,俯視西湖繪制而成。

畫面由近及遠,地勢由低至高,顯得極有層次感。

臨安就繪制在近處,占據畫面中央的是西湖,西湖三面環山,以山為襯托。觀看畫中西湖,其以蘇堤、白堤為界,將湖面劃分為不同區域;以“郎當嶺南北分山處”為界,將武林群山分為南北。

在西湖之外,這幅輿圖中還特別標注了南宋時期西湖周圍的政區分界、諸軍駐防、河流道路去向,潛縣、昌化縣、新城縣、富陽縣等標注清晰。

這幅輿圖雖是極為難得,但必須說明的是,這只是一個簡筆畫,就沒有上色,也沒有體現細節,只是簡單勾勒,介紹大致。

即使如此,也足以讓朱允炆驚嘆不已,因為這幅圖的精準度,幾乎堪比后世旅游地圖!

要知道古代可沒有衛星,沒有飛機,也沒有先進的測繪儀器,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將比例尺、方位、精度等做到如此優秀,如何能不讓人驚嘆?

事實上,古人在輿圖(地圖)方面的成就,被后世人忽視了。

至少在四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繪制地圖的方法,在《左傳》中記載有“九鼎圖”,在《周禮》中,關于圖的記載有十七處之多,甚至還設置了相應的官職,如“天官冢宰·司書”,負責“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圖”;“地官司徒·大司徒”,負責“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撫邦國。”

夏禹治水,史書記載“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而準繩、規矩,正是測量工具。想來在那個時候,大禹就已經在丈量中原大地。

說古代地圖,不能不提一個最著名的人物:

晉朝時期的裴秀!

裴秀可以說是集地圖制作之法的大成之人,編制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并開創了制圖六體:

“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角)、“道里”(直線距離)、“高下”(相對海拔高度)、“方邪”(地表平坦度)和“迂直”(考慮地形后的距離)。

前面“三體”是最核心的要素,后面“三體”是輔助矯正的要素。

可以說,古代中國人將制作地圖的標準流程化,是需要感謝裴秀的,是他奠定了制圖理論。

除了裴秀的“制圖六體”法,中國人還有另一種方法制圖,即“計里畫方”。

所謂“計里畫方”,便是先在圖上畫滿格子,每一個格子的邊長代筆一定的里數,然后在圖上繪制內容,以確保繪制地圖的精度。

比如唐人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的《天下州縣圖》,都是采取的“計里畫方”,精度足以令后世人驚嘆不已。

當然,元朝時期的數學家郭守敬也為地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創造性地提出了“海拔”的概念,別以為這些事都是后世才有的,幾百年前老祖宗都在用了……

朱允炆看著《咸淳臨安志》中的西湖圖,正與寧妃說笑著,船簾被掀開,薛夏稟告道:“爺,前面河道變窄,怕是行不了船。”

“河道收窄?”

朱允炆有些意外,走出船艙看向遠處,看著前面驟然收窄的河道,不由皺眉:“這河道收窄太過突兀,一旦發了大水,這里豈不是很容易成災?”

既然河道走不了,距離杭州城已是不遠,朱允炆便下令就近上岸。不遠處有一處簡易渡口,一行人自渡口向西南而去。

朱允炆看向寧妃,道:“我們先至西湖,休息與準備一日,再回韓家吧。”

寧妃莞爾,道:“聽夫君安排便是。”

行過五里路,已可以遠遠看到西湖。魂牽夢繞之地,令有些疲倦的朱允炆振奮起來。

“宋時蘇軾曾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楊萬里寫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可見這些古人對西湖推崇備至。”

朱允炆期待地說道。

寧妃看了看朱允炆,拿出手帕給朱允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道:“那是宋時西湖。”

朱允炆笑道:“我知道。”

自信“知道”的朱允炆,終于還是“不知道”了。

薛夏找了當地人詢問,最終指了指前面的湖水,對朱允炆說道:“爺,西湖到了。”

朱允炆嘴角顫抖著,一臉的不可思議,眼前哪里是西湖,這不就是兩三里路的一個大池塘?

前宋的十余里西湖呢?

說好的繁華呢?

目光之中,這里哪里有繁華可言!

小湖一個,周圍都是桑田,還有一些建筑,不知道是誰在這里私搭亂建!這哪里是自己夢中的西湖,擺明了就是圍湖造田的莊稼地,外加開發房地產用地!

“你確定這里是西湖?”

朱允炆環顧四周,瞇著眼看來看去,也沒找到多少熟悉的影子。

薛夏剛想去找人再次問詢,寧妃卻止住了薛夏,對朱允炆說道:“這里就是西湖。”

“這里不是西湖!”

朱允炆難以接受。

說好的西子呢,說好的天堂呢……

都是騙人的!

寧妃有些無奈,指了指遠處的橋,說道:“那里是斷橋,與其相連的是白堤,再遠處看,那一條堤是蘇堤……”

朱允炆看去,橋是真的橋,堤是真的堤,但水是真的沒有,倒是有阡陌桑田,一清二楚,哦,看走眼了,還是有水的,那里有一條河道,河道有兩丈寬,有船只往來,船是……

呃,酒船。

“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

朱允炆滿是失落,這個情況下的西湖,哪里還有什么斷橋殘雪,曲院風荷,看來自己想聽一聽南屏晚鐘,估計也只能聽到犬吠一片了……

花港觀魚更是別想了,水都沒多少了,還是觀桑田吧。三潭印月不知道還在不在……

可憐的,自己一路千里迢迢跑過來,竟然看到了如此一幅景象,這不是欺負人嗎?

“去斷橋吧。”

朱允炆無奈地接受了現實,失落地朝著斷橋走去。

又走了近兩里路,眼看著要到斷橋了,兩個大漢攔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理由是,前面是孫家的后花園了,想要從這里過路,那得交錢,不多要,一人十文。

朱允炆郁悶了,古代免費、后世也免費的西湖,現在自己想要去逛逛,竟然有人管自己要門票?

憑什么?

西湖啥時候成私家宅基地了,還后花園,你家咋不把整個西湖都買下來!

窩了一肚子火的朱允炆,直接就強行闖入了。

兩個大漢見狀不由惱怒,剛想動手,卻被上前的薛夏、孫棟給嚇得不敢動彈。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應該知道吧。”

朱允炆站在斷橋上,看著橋底下小小的河道,周圍遍地桑田,人間再無西湖美景。

寧妃嘆了一口氣,站在朱允炆身旁,輕聲道:“南宋時,西湖美景可謂是天下一絕,繁華更是無雙。在元滅南宋之后,元朝認為南宋亡國,主要原因在于南宋君臣耽溺湖山,縱情西湖之上。故此,在元忽必烈時,便對西湖采取了‘廢而不治’的態度,整個元朝,西湖都沒有得到疏浚治理。”

“到了我朝太祖時,西湖已是葑草叢生,很多地方都化作桑田。加上地方豪紳盤踞于此,據西湖為良田之地,耕作求利。三年前我入宮時,西湖尚有五六里之廣,還有些可去之處,不成想此時已窄小如此。”

朱允炆有些心疼,誰能想到,后世聞名于世的西湖,在明朝初期竟破落成了如此地步,估計再過一兩年,就會徹底消失!

突然之間,朱允炆想到了什么,轉頭看向薛夏,問道:“去年杭州水澇成災,好像就發生在這里吧?”


上一章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