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殺神第480章:被遺忘的勛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大明殺神 >>我,大明殺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0章:被遺忘的勛臣

第480章:被遺忘的勛臣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三悔人生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三悔人生 |  | 大明殺神 

(求推薦求收藏)

仁壽宮。

朱瞻壑的書房再次成為了禁地一樣的存在。

基本上從永樂八年,也就是隨太宗皇帝北征回來之后,不管朱瞻壑在哪兒,應天府、香州府亦或者是歐洲,他的書房都是屬于禁地,而且還是最頂級的那種。

無論是在什么時候,朱瞻壑的書房都是有人把守的,沒有朱瞻壑的允許或者是手令,擅入者的下場就只有一個。

后來,像應天府和香州府這些地方,因為朱瞻壑長期不在的緣故,重要的奏折和公文都被帶走了,自然也就不再重要了。

不過這順天府的書房,朱瞻壑回來還不到一個月,就再次成為了禁地,可想而知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朱瞻壑處理了多少的事情。

而這些,僅僅只是個開始,他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

“世子殿下,這是不是有些……”李彬的臉上有著掩飾不住的疲憊,但仍舊能夠看得出惶恐和不安的情緒。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他雙手捧著的那道圣旨。

也就是朱瞻壑之前去找太皇太后張氏蓋章的,任命李彬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的那道圣旨。

年過花甲,坐上了這可以說是天下武將都夢寐以求的位置,李彬沒有多少高興的情緒,反而全都是沉重和惶恐。

因為他知道,他其實沒有資格坐上這個位置,而這道圣旨之所以能夠出現在他的手里,完全是仰賴朱瞻壑對他的信任。

如果不是朱瞻壑的話,張輔不死,沒人能坐得上這個位置。

“怎么,沒有信心?”看著李彬那惶恐的樣子,朱瞻壑笑道。

“放心吧,中原現在還是安定的,也就只有一個東察合臺汗國蠢蠢欲動,其他人還是老實的。”

李彬聞言語塞。

他擔心的不是這個,他哪里不知道如今的中原有多么安定?

韃靼被滅、兀良哈三衛被滅,倭國被滅,瓦剌被趕到斡難河以北,朝鮮臣服,就剩下一個東察合臺汗國了,他這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怕是有史以來最安逸的了。

再說了,他還巴不得有仗打呢,看著歐洲那邊送回來的戰利品,試問大明哪個武將不眼紅?

也就張輔這種已經躺平了,想要個好名聲安享晚年的人才不眼紅。

所以,他從來都不擔心自己的能力,他擔心的是人們的閑言碎語。

雖然朱瞻壑的光環實在是太強大了,但朱瞻壑畢竟姓朱,甚至人們在心中儼然已經將朱瞻壑當做“君”來看待了。

除了朱瞻壑之外,這些年也就錢勇三人的戰功最為輝煌了,但錢勇三人無官無爵,只屬于朱瞻壑,不屬于大明。

所以,這大明第一武將的位置,人們還是默認為是張輔。

如今,自己這個沒打過多少仗的人,只是憑著從當年的漢王擁躉到如今的吳王死忠的身份就坐到了這個位置上,李彬不用想都知道,外面會傳出怎樣的閑言碎語。

“行了,不用擔心。”看著李彬那沉默的樣子,朱瞻壑有些不滿,但還是開口安慰。

在朱瞻壑看來,像李彬這么杞人憂天可不行,但試問這天地下又有幾個人能看得開呢?

無非就是旁觀者清罷了。

“李彬,你記住。”朱瞻壑看著李彬,語氣變得很是嚴肅。

“做對了選擇,也是一種本事。”

“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在做各種選擇,無論什么事情都逃不開選擇,而你當初選擇對了,他張輔選擇錯了,這就是結果。”

“至于別人的閑言碎語,如果能做到,你可以完全不必在意,如果做不到完全無視他們,那你就加倍努力,用實力讓這些閑言碎語消失。”

“相比之下,你在這里自怨自艾杞人憂天,實際上是最差的選擇。”

“是!”李彬猛然驚醒,低頭領命,同時雙手也緊緊地握住了那道圣旨。

其實,李彬的能力并不差,或許不如張輔這個堪稱是定海神針級別的老將領,但相較于年輕一代,他其實并不差。

畢竟,年紀在這擺著,李彬再怎么也是年過花甲的人了,總不至于比不過幾個小年輕。

“好了,你先退下吧,把那四個人給叫進來。”

見李彬也醒悟過來了,朱瞻壑也就擺擺手示意他退下,畢竟他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更何況,這些其實并不是他的分內之事,如今的朱瞻壑,要找的是才能出眾的將領,而不是去培養一個才能出眾的將領。

這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隨著李彬退出書房將朱瞻壑的命令傳達給門外的四人,吳克忠等人也低著頭來到了朱瞻壑的面前。

“臣等拜見世子殿下!”×4。

“免禮。”朱瞻壑擺了擺手,示意四人起來,自己則是靠在了椅背上,審視著下面的四個人。

吳管者、吳克忠、吳克勤、薛綬,這四人都是大明武將,而且還都是這兩年備受冷落的武將。

除此之外,他們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不是漢人。

吳管者、吳克忠、吳克勤是親兄弟,他們都是隨著父親吳允誠歸降大明的。

吳家一家子原本不姓吳,吳允誠原名把都帖木兒,是韃靼人,洪武二十三年拖家帶口的投誠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安排他駐守涼州,此后十余年間恪盡職守,未曾犯過任何錯誤。

后來太祖高皇帝駕崩,惠文帝繼位,因為其忙于削藩,吳允誠一家繼續駐守涼州,直到永樂三年,太宗皇帝完全平定內亂后,吳允誠一家再次進京,拜見太宗皇帝。

就是在那個時候,太宗皇帝賜姓吳,并為其起名為吳允誠。

吳家一家四人全都是武將,而且全都是有戰功的武將,更是一門雙爵。

吳家一家都參與過大明的重要軍事行動,而且還是多次,從駐守到巡邊,再到招降、北征、平叛,都有他們一家人的影子,并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洪武朝歸降,鎮守涼州,并招降周圍少數民族多個。

永樂朝隨太宗皇帝北征,歸來后繼續駐守涼州,涼州衛、永昌衛將領起兵反明,吳管者與其母被困虎穴,可饒是如此,吳家仍舊是頂住壓力,在朝廷援軍未到之前順利平叛。

這些經歷,讓吳允誠得封恭順伯,其二子吳管者因為在平叛中深入虎穴,也得封廣義伯。

然而,這樣的武將世家,在洪熙朝后卻并沒有得到重用,只因為在當年北征時,這吳家人一父三子全都是三千營的成員。

在那時,三千營是歸當時還是漢王的朱高煦統領。

“你們的父親……葬在涼州了嗎……”

看著下面的吳家三兄弟,朱瞻壑的心里多少有些愧疚。

他們三人,當初都是跟著自己父親朱高煦征戰過的,雖然算不上是死忠,但吳家如今落到這種境地,他們吳王一脈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有勞世子殿下掛念,家父已在涼州安息二十余年了。”吳家三子中的大哥吳克忠低聲回道。

“唉……”朱瞻壑長嘆一聲,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怎么繼續下去了。

當年吳王一脈去云南就藩,可以說是拋下了一切,就只帶了徐亨一個人走,其他人全都被丟在了應天府。

雖然后來吳王一脈仍舊是武將的領軍人物,朱瞻壑的起勢也保全了武將在大明的地位,但這些被留在京中的武將卻沒了晉升的機會。

“世子殿下不必掛懷。”似乎是看出了朱瞻壑的心思,吳克忠輕聲說道。

“當初的事情,并非人力所能改變,況且自吳王殿下就藩之后,大明就沒什么戰事了,我們一家就在涼州,為大明守著大門,挺好的。”

朱瞻壑聞言默然。

當朝武將中,支持吳王一脈的占大多數,但這大多數中,卻極少能有吳克忠這般明事理的人。

當初,吳王一脈前往云南就藩,帶走一個徐亨已經是老爺子開恩了,要是帶得多了,怕是吳王一脈就被當做是叛逆給剿了。

這一點,其實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但能夠理解的確少之又少,敢于說出來的更是寥寥無幾。

“唉……”再次長嘆一聲,朱瞻壑才緩緩開口。

事情已經發生,面對才是唯一的辦法。

“你們一家鎮守涼州了,駐邊、巡邊、北征、招降、平叛,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些年因為我們朱家人內部的事情卻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我在這里對你們表示歉意。”

“萬萬不可!”吳家三兄弟聞言頓時跪倒在地,吳克忠也低著頭解釋道。

“世子殿下,吳家的遭遇,其實都是命中注定,與太宗皇帝、洪熙皇帝和先皇,以及吳王殿下和世子殿下沒有半分關系。”

“既是入了這世俗,那自然是要遵守世俗的規矩,況且吳家自太祖高皇帝之時就鎮守涼州,這只是我等的本分。”

“好了,起來吧。”朱瞻壑起身,親自將吳家三兄弟扶了起來。

“眼下,我需要你們,大明也需要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愿意再次為大明拼搏一次?”

“回世子殿下!”吳家三兄弟對視一眼,異口同聲地說道。

“既是大明武將,自當是為大明沖鋒陷陣!馬革裹尸!”

(本章完)


上一章  |  我,大明殺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