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殺神第249章:聯合平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大明殺神 >>我,大明殺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9章:聯合平叛

第249章:聯合平叛


更新時間:2023年02月19日  作者:三悔人生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三悔人生 |  | 大明殺神 

(求推薦求收藏)

“不錯,不錯……”

就在馬騏提心吊膽的時候,朱瞻壑突然畫風一轉,臉上的笑容不改,但卻莫名顯得和煦了不少,語氣中的陰冷也不翼而飛。

“既然是皇爺爺下了詔書的,那就按照皇爺爺的安排來做吧。”

“瞻圻。”說著,朱瞻壑將自己的弟弟給拉了出來。

“該交代的我都交代個差不多了,這邊是爹的封地,再怎么說也是咱們家的根兒,以后就交給你打理了。”

“好的,哥。”朱瞻圻點了點頭,但目光卻死死地盯著面前的馬騏。

雖然朱瞻壑沒有明說,但朱瞻圻再怎么說也是對朱瞻壑有所了解的。

朱瞻壑的惡意不會隨意發散,更不會隨便對著一個人就發泄,一切都是有緣由的。

朱瞻壑的態度只會有兩種可能:第一,他不喜歡這個馬騏,或者說不喜歡這種老爺子不經過他同意就派人過來的行為。

第二,這個馬騏有問題。

且不管原因是什么,朱瞻圻知道自己肯定是要面對這個人的,不然的話自己的哥哥不會有這種的反應。

這就是他哥哥給他留下來的考驗,算是期中測驗。

能處理得好,以后就還好,要是處理不好,那只能說他還需要長足的鍛煉,甚至是并不適合這個位置。

不管如何,這馬騏都是他以后要注意的關鍵點之一了。

就在云南這邊有了小小的波動時,京中卻有了極大的動作。

由楊士奇、楊溥、楊榮、金幼孜等一眾文淵閣大學士的推薦,由太子推薦,最終朝廷落實的一項決策被確定了下來。

自永樂十五年,也就是今年開始,大明摒棄程朱理學,將公羊學立為官學!

這項決策一經傳出,應天附近倒還算好,其他的地方就沒那么淡定了。

此前,朱高熾將幾本公羊學的書交給了楊士奇等人,雖然沒有細說,但明顯是把這事兒撂給他們了。

太子的命令,而且明顯是得到皇帝的授權,楊士奇等人有心反對和拒絕,但臣就是臣。

不過還好,托了朱瞻壑的福,因為這兩年對草原、對安南、對倭國的原因,百姓們對公羊學的大復仇理論很是贊同,并沒有引起什么反對的聲音。

但這次朝廷下令,廢程朱理學、定公羊學為官學,這就和之前楊士奇等人的小規模推行不一樣了。

對于這項政策,普通百姓和寒門士子無不歡呼雀躍,都在談論,認為大明這才算是真正的挺直了腰板兒,徹徹底底的站起來了。

而已經考取過功名,無論是為官還是在等待的(注1)無不發聲反對的。

在反對的聲音中,以正在備考的士子最為激烈。

其實想也知道,學了一輩子的程朱理學,就為了能夠通過科舉考取功名,青云直上,但朝廷卻在這個時候要廢棄程朱理學,立公羊學為官學。

對于別人來說這沒有什么,但對于這些正在備考的士子們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

十年寒窗,學了個寂寞,對于他們來說,以后若是想要考取功名,不能說是全部推到重來,但也差不太多了。

畢竟,雖然同是儒家思想,但程朱理學和公羊學的差距還是有的,中心思想都不一樣。

但這些反對的聲音能起到什么樣的效果,那就不好說了。

應天府,皇宮,乾清宮。

朱棣坐在龍椅上,左手撐著下巴,右手翻動著書案上的奏折,

立公羊學為官學,激烈的反應可以說是在朱棣的意料之中,但也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士子的反對程度遠超朱棣想象的激烈?其實并不是。

恰恰相反,士子的反對程度比朱棣想象的還要低了。

廢程朱、立公羊,這可以說是整個顛覆了大明以往的主要學說,不僅讓千萬士子數年甚至是十數年的寒窗苦讀付之東流,更有可能顛覆大明的治國方針。

別忘了,大明以往以程朱理學為主,主要的治國方針也是按照程朱理學來的。

什么天朝上國、以仁治世之類的思想都是經過程朱理學改變,甚至是歪曲的,而公羊學呢。

大統一、大復仇等思想可以說是代表了大明未來的發展方向,這讓自宋朝開始、經歷過元朝然后到達明朝的士子們來說,可能會很難以接受。

說句難聽的,他們是跪慣了,從程朱理學到公羊學的轉變讓他們始料未及,那膝蓋短時間之內直不起來。

“老大,你怎么想?”朱棣一把推開了書案上的奏折,抬頭看向了朱高熾。

雖然反應的激烈程度不及最初預想的那么激烈,但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文人作亂,那不是鬧著玩兒的。

“這……”朱高熾心下一顫,然后就低下了頭。

沒有辦法?

不,朱棣立刻就猜到了自己這個大兒子的想法。

不是沒有辦法,而是不能說,或者說不能經他之口說出。

朱棣的眉頭皺了皺眉頭,但并沒有說什么,而是轉向了楊榮。

楊榮,雖然和朱瞻壑有所沖突,但并不大,而且朱瞻壑也從未針對過楊榮,所以朱棣用楊榮用得還是挺多的。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楊榮這人有分寸,從來不像胡廣、黃淮他們一樣沒有分寸。

關于這一點,從朱棣靖難進入應天的時候,他所說的那番話就能夠驗證了。

“陛下,微臣建議……”楊榮看了看左右,又看了看低著頭的朱高熾,深吸一口氣。

“遷都!”

此言一出,整個乾清宮內鴉雀無聲。

遷都,自然是遷都到順天府。

其實在此之前,文官大多數都是反對遷都的,而武將則恰恰相反,他們支持遷都。

原因只有一個,若是遷都到順天府,那就要直面草原、建州衛以及奴兒干都司等各部的威脅。

這也就是后世人們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過這話可不是朱棣說的,也不是任何一個明朝君主說的,而是后世人們根據朱棣遷都順天以及崇禎吊死煤山的事情總結出來的。

遷都到順天,文官們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再加上所謂“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文官自然是反對的。

而對于武將來說,直面敵人代表著獲取戰功的機會增加了,他們自然就會支持。

而現在,楊榮作為文官,竟然開口支持……

不!是主動提起遷都。

朱棣深深地看了朱高熾一眼。

他雖然知道這個建議未必就是自家老大提出來的,但眼下若是遷都順天,對太子黨的好處是最大的,這就難免讓他多想。

朱高煦一脈,尤其是朱瞻壑,對朝廷的影響力有些過于大了,遷都順天,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斷了武將的念想,也能減少朱瞻壑對朝廷的影響。

退一萬步說……萬一以后朱瞻壑起兵造反,遷都到順天之后,朝廷反應的時間就會增加。

但是!

眼下說的是廢程朱、立公羊的事情,而遷都順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很好的解決士子們反對朝廷立公羊學為官學的事情。

原因只有一個:南北敵視。

之前就說過,在文人士子中,南北對立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一度嚴重到了朝廷取士都要考慮其均衡的地步。

遷都順天,一來是能夠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二來是一旦遷都,北方士子的反對肯定會減弱,而南方士子在這個時候自然也不會干看著。

這一來二去的,反對的聲音消弭下去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還有就是,遷都一事早就定下來了,順天府的建造和修復也已經趨于完善,其實去年就可以遷都了,只不過一直沒有定下具體的時間罷了。

“那……”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瞥了一眼仍舊在當鵪鶉的大兒子,緩緩說道。

“通知禮部的呂震,讓他盡快拿個章程,把遷都的事情落實下來。”

“陛下圣明!”

文官們跪倒一地。

就在應天這邊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甚至是顛覆大明局勢的決定時,李彬已經率領三千將士來到了遼東都司。

這得益于大明開放海禁的政策,海運的這方面被人逐漸摸清,再也不用像之前朱瞻壑東征倭國的時候一樣還得找寶船隊了。

三千將士看起來很少,但這三千將士卻是此戰的重中之重,因為他們是來自于神機營的。

大明的常駐軍并不少,就算是臨時調遣,搞個七八萬乃至十來萬是沒問題的,但事兒不是這么算的。

打仗,而且還得出長城打仗,那基本上是不會調用常駐軍的,最起碼五軍營得留下一半兒來護衛京師。

李彬此次出征建州衛,核心戰力毫無疑問是神機營,而除了神機營之外,朱棣還從廣寧衛和開平衛調派了共計十六萬將士(含民夫)。

李彬才安頓下來,他的護衛就帶著一個人走了過來,而這個人一開口就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

“朝鮮王世子李褆,見過豐城侯。”

看著面前的李褆,李彬雖然心里不屑,但表面上的功夫還是得做一做的,當下就躬身還禮。

“王世子客氣了,此戰還要仰賴你們相助。”

“豐城侯這是哪里的話?”李褆趕緊擺了擺手,還故作親密地拍了拍李彬的肩膀。

“朝鮮乃是大明的從屬國,現如今大明剿滅叛匪,又是在靠近朝鮮邊界的建州衛,朝鮮作為從屬國,自然是要鼎力相助的。”

李褆的姿態放得很低,這讓李彬在不屑的同時也有些警醒。

他想到了此前在倭國,朱瞻壑偶然和他談起補給問題時說到李褆的樣子。

當時朱瞻壑的評語就只有一個:此人不知抗爭,但卻有一股狠勁兒,敢為了報復自己的父親而扣下大明的糧草,若是成長起來那必然是個狠人。

這就好像后世開玩笑的說法,說伱如果穿越到古代,還被家族打壓到不能更慘的地步,你要怎么報復家族?

網友評論說去刺殺皇帝,因為那會誅九族,而且朝廷查人,那可比他自己挨個查挨個報仇要快得多,只要是九族之內,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該死的不該死的全都得死。

李褆當時扣下大明糧草的行為和這個有點兒異曲同工的意思。

而現在,李彬又發現了李褆的一個優點,也是值得他忌憚的點。

隱忍。

李彬是大明將領,雖然是勛爵,但也不過是個侯爵,而李褆是朝鮮的王世子,按照規制來說是和朱瞻壑平級的。

這樣的一個人,能夠放下身份,甚至在見到李彬的第一面時愿意以下屬之禮相拜,不得不說這個人的確是能成大事兒的。

這份警醒讓李彬為之警覺。

他很清楚,李褆不是因為欣賞他而這么做,只是因為他曾經是漢王黨,現在也是朱瞻壑為數不多還有聯系的武將。

因為這個,李褆才會把姿態放的這么低。

“王世子能有如此明悟,是大明之福,是朝鮮之福,也是天下之福。”

李彬不動聲色地脫離了李褆的手,表情嚴肅了起來。

“在下初來此地,對建州衛的了解也僅限于京師得到的情報,不知道王世子是何時到來的?又是否有建州衛的相關動向?”

李褆聞言,表情也嚴肅了起來,四下看了一眼,拉著李彬走了兩步,然后才低聲說了起來。

“來此地之前,我已經帶著將士們在阿也苦河轉了七天,得到了一點叛匪的動向,豐城侯請過目。”

說著,李褆從懷中掏出來了一封密信,交到了李彬的手中。

看著李彬正掃視著那封密信,李褆又四下看了一圈,欲言又止。

李彬沒看見,也沒有在意,在簡單的看過那封密信之后才轉過了頭,而當他看到欲言又止的李褆時也是愣了一下。

“王世子是有什么話要說嗎?但說無妨。”

“那……”李褆想了想,一咬牙,靠在李彬的耳邊說道。

“豐城侯,不知道此次剿滅叛匪,陛下的意思是……”

李彬抬起頭,很是玩味地看著李褆,嘴角露出了一絲似有似無的笑容。

是人,就會有缺點,李彬有,朱瞻壑有,甚至朱棣都有。

一個李褆,又怎么會沒有弱點?

注釋1:科舉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按照明朝的制度來說,鄉試中舉就已經具備做官的資格了,但實際上有多少人是以這個身份做官的不太清楚,估計不多。

(本章完)


上一章  |  我,大明殺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