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455章 大漢宮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5章 大漢宮廷

第455章 大漢宮廷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血貍奴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血貍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他長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樣漂亮,[107]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張平去世,死后二十年,秦滅韓。張良當時還年輕,沒有在韓國朝廷任職,韓國破滅后,張良還有私家仆從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沒有辦理葬禮,而是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為韓國報仇。[106]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禮,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的馬車。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今原陽縣的東半部),于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

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后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

于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錘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鉆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力士是否逃生則沒有任何記載)。然而,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難,但秦始皇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但因無從查起,使張良得以“逍遙法外”,后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張良刺秦從此聞名遐邇。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

隨后,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并約張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后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后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后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6]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7]后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8]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并常常采納張良的謀略。張良向別人講述《太公兵法》,大家都聽不明白。張良說:“沛公殆天授。”于是,張良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于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復雜的形勢中,具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佐策入關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并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于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

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后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借以多樹黨羽。”

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于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并以張良為司徒(相當于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于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游兵于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并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占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13]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于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后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險了。”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

接著,劉邦又采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后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隨后劉邦率軍抵達峣關(今陜西商州西北)。峣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后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余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

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峣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并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

然后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峣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

劉邦欲聽之,張良卻認為不可,道:“這只不過是峣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后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于是,劉邦率兵向峣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陜西藍田縣西)。

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峣關,穿越蕢[kuài]山,大敗秦軍于藍田。大軍繼續西進,于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為歲首漢初未改)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里)。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歷時僅一年,由于他采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那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珍寶異藏,使許多人忘乎所以,以為可以盡享天下。連劉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宮中。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劉邦根本不予理睬。

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鏟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桀為虐了。況且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

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劉邦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勸,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于霸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

在此期間,劉邦還采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杰,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還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曉諭此意。結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爭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勞軍士。

劉邦見狀,又命令軍士不要接受,傳出話去:“軍中糧食充足,不要勞民破費了。”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惟恐劉邦不為秦地之王。

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采取一系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后經營關中,并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

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并邀他一同潛逃。張良說:“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入關,而今沛公身處危難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義的。我必須去向他辭行再走。”隨即,張良來到劉邦的營帳中,把項伯所說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邦。

劉邦聽后大驚問:“這可怎么辦?”張良反問劉邦:“您估計我們的軍隊能抵擋住項羽的進攻嗎?”劉邦默然良久,說:“確實不能。現在該如何是好?”張良審時度勢,張良給劉邦出了個釜底抽薪的主意:“請您去告訴項伯,說您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問:“項伯和你,誰的年齡大?”張良說:“項伯長我幾歲。”于是,劉邦對張良說:“你替我把項伯請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再三邀請項伯入帳見劉邦。

(本章完)


上一章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