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449章 這才是天子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9章 這才是天子勝!

第449章 這才是天子勝!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血貍奴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血貍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明晚之前恢復正常。

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特色詞條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并維護

貢獻維護者壹統華夏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中文名

董仲舒

董子、董夫子、董生

河北景縣廣川鎮

董仲舒的人物關系

查看關系圖譜

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長,世稱“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其父為太史令司馬談,為《史記》發凡起例。是西漢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早年生活在家鄉,十歲隨父入京,先后向古文大師孔安國、今文大師董仲舒學習了《尚書》《春秋》公羊學,對儒、道等各家學說有廣泛的學習。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并開始著手編寫《史記》,后因替李陵辯解,觸怒武帝,被處腐刑,出獄后,發憤著書,于征和元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這部巨著,完成不久后即去世。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文章風格、寫作技巧、語言特點對后世學者影響較深,也為后代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后代戲劇的取材對象,并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為后代作家樹立起一面光輝的旗幟,是中國史書的典范,也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還著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等作品傳世。

相關視頻

2516播放09:28

董仲舒大儒

小璐歌

2781播放06:32

一口氣看完董仲舒,漢朝董老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遭人非議

知識放映室real

3.2萬播放00:59

三綱五常是誰提出的?

老王撩歷史

7039播放02:12

為什么董仲舒、程朱等儒學大家會歪曲孔子的儒學本義?

黃先生生活社會說

394播放03:42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是如何限制皇權的?

有味的長沙老口子

1208播放02:07

王立群老師:獨尊儒術并不是董仲舒提出來的

講東講西講故事

120播放00:57

董仲舒:朝代的“三統”

道不遠人lxb

3.8萬播放03:46

董仲舒漢武帝

文青養成記

1.3萬播放03:34

“三綱五常”的創立者—董仲舒

怡寶學歷史

237播放00:40

董仲舒:“三綱”與“五常”

道不遠人lxb

查看更多

相關星圖

中國古代教育家

共16個詞條

3.9萬閱讀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約公元前476年約公元前390年

查看更多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共10個詞條

1.6萬閱讀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陽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書王華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是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王守仁之學以“心”為宗,他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倡言“知行合一”說,后專主“致良知”說,認為“良知”即“天理”,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陽明心學后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與孔子并稱“孔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學成之后,孟子開始“周游列國”,終孟子一生,游說諸侯,歷齊、梁、宋、滕、魯諸國,均未能見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那里傳道授業,與弟子們一起,將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最終成就了《孟子》一書。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唐宋之后的中國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其中許多命題的哲學思辨以及倫理啟示,至今仍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孟子的地位僅次于孔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所著《孟子》一書雖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孟子不僅在哲學論理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系。在儒家思想與佛教理論交鋒融合的過程中,孟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孟子強調“權”,而非強調倫理原則。至中唐時,韓愈著《原道》,把孟子視為唐以前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定為“四書”,使之成為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生于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中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朱熹幼年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于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先生。紹興十八年(1148年),賜同進士出身,后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后因憂慮外戚專權之事重演,便利用講學之便多次攻擊身為外戚的韓侂胄。但韓侂胄被寧宗擁立,便將朱熹褫職出朝。慶元二年(1196),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以偽學欺人,攻訐其為“偽學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偽學罪被落職罷祠,歸建陽講學著述。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傳弟子李侗學生。朱熹的哲學體系以“二程”的理本論為基礎,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與“二程”學說合稱為“程朱理學”。其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其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等,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詩作,有著不容忽視的造詣和成就。(概述內圖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繪朱熹像)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思想成就個人作品人物評價人物軼事后世紀念TA說參考資料

人物生平

幼年好學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大董故莊村在衡水東南,鄰近齊魯,北靠燕趙,西界三晉。

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1]

傳授儒學

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傳授儒學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后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于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武帝繼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錯誤。后來,他被廢為中大夫。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儒家在中國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漢朝的此人功不可沒。

歷史與國學全真弟子

贊44

閱讀8045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新派儒學思想

紀陶然

贊50

閱讀1萬

天人三問

漢武帝繼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系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共9張

董仲舒像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規勸劉非

董仲舒對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里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劉非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本章完)


上一章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