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淵進入了“視界”,然后如他所料,這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途。
物質解壓器的反重力原理終歸不能將飛船完好無損地拖離這里,對比于被無限壓縮的物質來說,要拖走飛船這種體積大小的精密物體還是太難了。
他現在就可以出去,但是他知道當他離開“視界”的一剎那,飛船就會因為自身的反重力系統而解體得干干凈凈,變成一團細密的基本粒子。
這與他的需求不符。
于是在進入“視界”的一剎那,他就決定讓飛船永遠地留在“視界”之內。
此時的“視界”內只有一片黑暗,以感官上來說,黑洞中的仿佛是另一個宇宙,只不過這里只有完完全全的漆黑與死寂。
外界的宇宙依然能在“視界”內看到,它呈現著一個球體,就像在外界宇宙中觀測黑洞那樣,黑洞中的“宇宙”也在觀測外界宇宙。
這一刻李文淵似乎覺得他看到了整個宇宙,龐大到難以置信的超星系團在那個“宇宙球體”中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像素點。
而銀河,則是這個像素點內無法分辨的某個色塊。
這種“縱觀全宇宙”的感覺讓李文淵有了一種震撼感,雖然他早有準備,但是此刻他前所未有地覺得宇宙實在是過于龐大了。
他連現在的銀河都沒能完全探索完,而這只是宇宙及其渺小的一部分。
但是就這這里都能誕生出如此多的鮮活生命,開創出一個又一個的神奇故事。
“……人類是來過黑洞,見到了這一幕之后,才決定進入那片真正的‘星辰大海’嗎?”
李文淵難免有了這樣的想法,真正見識過宇宙的浩大之后,才能明白銀河從來都不是值得永遠駐足的地方。
好奇是生物的天性,對未知的向往與探究永遠都是前進的動力。
而黑洞中的這幅奇景,同樣引發了李文淵屬于“人類”的那一部分熱情。
代表“宇宙”的球體正隨著飛船的墜落而逐步遠離,這意味著飛船正在向“奇點”接近。
這里是黑洞的終點,一個密度趨向于無窮大的點。
但是這里的時空規則已經在難以置信的龐大引力中發生了變化,飛船會永遠墜向“奇點”,卻又絕對不會進入到奇點。
很快,視界之內就只余下一片寂靜,以及一艘永遠處在“下墜”狀態的飛船。
反重力系統依然在頑強地工作,這讓李文淵得以保存著這里的機械意識,思考此處的秘密。
他進入了黑洞,但是他并沒能在此有所發現。
可能最終的秘密會隱藏在那個“黑洞奇點”之中,但他的飛船不可能會有墜落到那里的一天。
除開“奇點”,以及已經不在可視范圍的“宇宙球體”,黑洞里似乎什么都沒有。
不存在那位“教授”所說的“時間盡頭”,也不存在什么“永不停歇的循環”。
正如黑洞的蘊意那般,這里是終結了一切的死寂之地。
“……為什么呢,是因為我沒有被‘指名’嗎?”
李文淵思索著可能的情況,并猜測是不是缺乏了某個必要的步驟。
“教授”留下的信息中,有提到過人類有超過十位的勇士接到了“指名”,并進入了黑洞。
黑洞中似乎有著什么不可言說的存在,它目視著“宇宙”,并向勇士發出來到這里的邀請。
很難說來到這里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但是李文淵知道這里一定有足夠驚人的秘密。
哪怕只是知道有“什么”存在于黑洞內部,而這個“什么”曾和人類有著不明關系,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他有所收獲。
“現在我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接到‘指名’……”
他想到了灰風,那次莫名其妙的“幻聽”。
僅憑這一次經歷,他完全無法總結出接到“指名”的所需條件。
雖然他也嘗試過讓灰風繼續停留在這個星系,但事實證明那次事件真的就像一次“幻聽”,無論再怎么進進出出,都無法得到新一次的“指名”。
“……結果,還是需要在銀河內繼續尋找線索嗎?”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開始的時候,黑洞之行幫他再次確定了目前該做的事。
雖說不至于是毫無收獲,至少他目前的追尋方向從黑洞中的存在回歸到了銀河,但是李文淵依然有些不甘心。
于是思索著,他嘗試著打開了科技樹,然后猛地一愣。
因為他發現,那個他研究一次要花成千上萬年、還不一定能成功的十級科技“奇異循環”,它的研究進度條居然緩慢地前進了起來。
李文淵現在的科技樹進度大體上仍處在七級科技居多、向八級科技邁進的層次,但這并不代表他就能連跨兩個階級直接研究十級的“奇異循環”。
他原以為至少要在有了那些遠超尋常巨構建筑的“超級巨構”之后才能試試十級科技,但是黑洞之中的詭異情況,讓他有些不可思議。
照這個進度的話,只用大約百年,“奇異循環”就能完成一次循環,這種速度與“奇異循環”帶來的成效相比無疑是極為高效的速率了。
一時間,大量猜測都涌現了出來。
李文淵不斷感知著周圍的黑洞環境,想要發現些什么,卻只能看到一片死寂。
“……人類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奇異循環’,是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他們理解出來的呢?”
“奇異循環”的位格實在太高,很難相信這是應該存在于這片宇宙的技術。
他已經盡可能地將那個黑洞中的存在想象得無所不能,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黑洞中的一切異象。
最終,李文淵懷著思考,將主要的意識切換到了黑洞之外。
他的意識數據鏈并不是通過“傳遞”這種方式來進行不同距離下的數據交互的,而這次墜入了黑洞,他也確認了那部分意識并沒有丟失。
黑洞之內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除了永遠回不來這件事。
不過之前備份的意識數據已經派不上用場了,現在的李文淵可以隨時將主要意識切換到黑洞中那艘永遠下墜的飛船上。
那里的時間流速因為黑洞的關系而變得非常之慢,那部分的意識也會等同于被“囚禁”般無法解脫。
不過比起在黑洞中的收獲,這點損失的意識并不算什么。
只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能沉溺在黑洞空間中太久。
實際上在進入的那一刻他就意識到了,黑洞之外的時間正在飛速流逝。
差異化的時間流速令分處兩地的意識數據有了不同程度的異常,意識切換回正常宇宙后,需要進行短暫地校正。
在他看來這趟“黑洞之旅”只進行了幾分鐘,但外界已經過去了幾年。
這個時間尺寸以星際文明的角度來看遠不能稱“滄海桑田”,但是對于個體的生命來說仍然無比漫長。
那些一直觀測著黑洞的科學家們已經換了一批,死寂星球的艱苦生活也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新來的科學家們雖然也在觀測著黑洞,但與之前的科學家不同,他們更在意死寂星球本身,對那道停滯在“視界”之外的飛船影像毫無反應。
時間的流逝于李文淵來說也沒有任何影響,他本身就是一串不會老死的數據。
銀河局勢雖然在他意識切換的這段時間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沒有“銀河威脅”的情況下,李文淵將絕大部分地重心放在了另一個方向。
黑洞之行已經確認還沒有等到該到的時機,不過也幫他暫時排除了一個方向。
銀河未知區域的探索還要繼續,但是與這種地毯式搜索同步進行的,還有一件很久以前就一直處在“待處理”中的進程。
那是他剛來到這個宇宙時的事了,那個一直都在地球上、處于“失聯”狀態的核心數據庫。
要知道,直到現在他用的其實都是“通用數據庫”。
那個明顯有著巨大秘密的核心數據庫老早就被他列入了“重點對象”。
自從有了“四級奇點”以來,他就開始著手修復地球上的所有設施。
絕大部分他都早就修完了,但唯有這個核心數據庫十分奇怪。
看上去占地面積不廣、只有尋常大都市十分之一不到的小小建筑集群,需要的能量消耗大到了難以置信的恐怖程度。
能夠供給目前為止他所有的建筑、巨構以及艦隊能源消耗的“戴森球”和“四級奇點”,卻根本達不到供應核心數據庫的需求。
李文淵完全無法理解為什么這種規模的建筑集群能需要消耗這般龐大的能量。
為了能保證銀河安全、以及提高自身的實力以應對潛在的威脅,他不得不暫時將連接核心數據庫的事放在一邊,轉而先強化自己。
但是隨著這次以太龍無意中提到的關于“自己”的信息、以及經歷了這次黑洞之行后,他覺得必須該繼續順著這條路線摸下去了。
既然一個“戴森球”不夠,那就多來幾個。那種“超級戴森球”他已經有了規劃,這一次將完全能滿足核心數據庫的需求。
他相信,這一次不會沒有收獲。
這段時間家里的事情有點復雜,但是更新不穩定是我的鍋,對不起大伙。
這里是昨天的份,今晚還會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