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君?黎王,若是加封晉寧都是昏君的話,那么朕也的確做了多年的昏君了。”宏興帝不緊不慢的開口,只是他的目光微沉,看著人心底發冷。
“你掌管宗室,本朝有多少親王你比朕清楚,旁的不說,就說楚王,那樣的亂臣賊子,在其世子死后,朕依舊追封其楚王之尊。那李瑞算是什么,不過叛逆之后,他都能封王,而晉寧有實無名都不可,如此說來,朕還真是昏聵至極。”
“圣上!李瑞雖是叛逆之后,可是事發之時,他不過無辜稚子,況他是先帝長孫,圣上追封于他,乃是為了穩定朝堂,彰顯仁德。”
“為彰顯仁德朕都可以加封,怎么今日真正的有功之人還不可以加封了呢?難道如今朝堂,竟只有沽名釣譽,而無論功行賞了嗎?黎王,商鞅變法才有秦朝強盛。你可不要太過固步自封,因你一人之故,而壞了國朝大計。
若是晉寧都不加官進爵,那么此前,朕加封徐煥之與穆璟,授其爵位,是不是又做錯了呢?他二人雖然有功,但是論起功績,似乎遠不如晉寧。”
宏興帝他冷冷的掃了一眼在場眾人。他這一番話,言語所指的可不只是穆璟和徐煥之。
畢竟滿朝文武,獲封爵位,乃至王爵的人不少,但是真要跟李比功績,只怕無一人能及——包括黎王。
宏興帝這話一出,旁邊的宗室勛貴皆是面色一變。圣上要干什么?
不會是想要削爵吧?
四王之亂和穆氏亂國,削的可不只是四王和世家。要知道貴族都是同氣連枝,誰和誰之間還沒多少親緣關系呢?
借著那幾次亂局,圣上可是順手打壓了總是和勛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丟了爵位。
年輕的人這個時候還不太明白宏興帝這是什么意思。
但是那些年長的可是回過味來了。
來了,又來了。這不是逼他們這些中立的站隊嗎?
擺在他們眼前的路只有兩條。
要么支持圣上加恩長公主,要么等著削爵。
圣上加封長公主或許不容易——畢竟前頭還有個犟脾氣的黎王當著。但是要削他們的爵位那可太簡單了,誰家沒點腌臜事?誰又沒點把柄在內衛手里。
想到這里,一群原先明哲保身不說話的人紛紛開口附和。
廢話,長公主封不封王關他們這些沒有實權的人什么事?長公主脾氣又不壞?
反正比圣上好侍奉,總比削爵來的強吧?
他們一開始保持中立只是因為事不關己,現在都火燒眉毛了。
這要是削了爵,有實權的還好說。沒實權的,那是自己和自己兒孫的榮華富貴都沒了啊。
封王而已啦,又不會影響他們的榮華富貴。
黎王:“……”
“圣上……”黎王還想在勸。
“此事無需再議,朕意已決。”宏興帝面色冷沉,話說完便已經離去。
徒留一地不知所措之人。
次日朝會,圣旨就從臨熙發出,一同寫在圣旨之上的,還有宏興帝給予李的封地與官位。
黎王縱然強悍,可他只是宗正寺卿,三省的宰相大多是圣上的心腹,自然不會輕易違逆圣上,至于其他人,要么根本沒有話語權,要么就是明哲保身。
黎王心涼的厲害。
散朝之后,他叫住了裴、蕭二人,裴殿成不想挨他罵,裝作沒聽到,而蕭景平,則是輕輕說了一句“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局勢十分明朗,宏興帝沒有直接給李封王,已經是給了黎王最大的面子。
李收到圣旨的時候,她只是微微一笑,并不過多的在意。只不過是稍稍心安了一些。
手中的圣旨,還有阿珣圣上遲遲不曾更改的“太子”名位,都昭示著一件事情——阿兄真正屬意的繼位之人是她。
不改換名位,是因為太子之位一時之間落不到她的頭上,這才叫阿珣擔著。
而給予她親王的待遇,也只是第一步。
如今阿兄給予她親王待遇,來日就可以封她為王,而等到日后,世人已經習慣她親王的身份的時候,阿兄想要立她為儲君,就容易得多。
不過阿兄還真是大方,把離臨熙最近的那兩塊地方劃給了她。那里可是連接錦中和臨熙的紐帶,把那里劃給了她,就意味著她從臨熙一路北上都將會是暢通無阻。
李將手中的圣旨之后,就離開了自己的屋子,迎面遇到容治,不等她先說話,眼前的容治就先行禮,“參見殿下。”
“起,正好你來了,隨我一同去前廳見見新到任的知府吧。”李與容治同行。
“還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恭賀殿下,更進一步。”后面那句話,容治壓低了幾分聲音。
“這才是第一步呢。”李輕輕開口,面上笑意未改。
二人一同去了前廳,宏興帝安排下來作洪陰知府的人乃是原先東宮一系的人。東宮即將更迭,處境最為尷尬的自然是原先東宮一系的人,太子剛倒,他們就改換門庭,這落在旁人眼中,未免太薄情寡義。可若是不改換門庭,他們只能寂寥此生,前途無望。
太子冊立多年,雖尚未娶妻,但是勢力是實打實的盤根錯節。東宮屬官就不必多說,這些年被圣上召命,入侍東宮的子弟更是數不勝數——那可都是臨熙城中的高門大戶出身。
諸如蕭景平、裴殿成那一類人,他們自然是不必擔心,他們雖是太子一系,卻更是朝廷要員。可是旁人不同。
現如今宏興帝把他們一點一點的分到李的身邊來做事,其中深意,李自然能夠領會。
無非是叫她將原先東宮的班底收為己用而已,她如今前途無量,而東宮之人眼見圣上與皇太子幫著牽線搭橋改換門庭,他們又怎么會不答應。
簡直是一拍即合。
李面對新來的知府,她淺淺的試了試對方的水平,雖說她清楚自己的兄長不會派一個傻瓜來拖自己后腿,但是自己總要知道對方深淺才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