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替我跪佛堂第二十七章 遷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陛下替我跪佛堂 >>陛下替我跪佛堂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七章 遷都

第二十七章 遷都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28日  作者:六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六喑 | 陛下替我跪佛堂 


陛下要吃新鮮的鰣魚。

陛下要在長江邊吃到新鮮的鰣魚。

“鰣貢”本是為了七月初的祭祀太廟而設。

陛下想要在長江邊吃新鮮的鰣魚,也就是說陛下要在長江邊以新鮮的鰣魚祭祀太廟。

太廟立于國都。

由此可知,陛下是要把國都都遷到長江邊上!

陛下要遷都回南京!

聽著張侍郎頭頭是道的分析,李從淵手捋長須,片刻后才說道:

“張侍郎,只因為陛下想要吃一口鮮魚就想到陛下要遷都,這著實也沒什么道理。”

張侍郎一早上又急又氣,胡子都翹了起來,見李閣老不肯相信,他痛心疾首地說道:

“李閣老!咱們陛下又何時講過道理?!他在云中不也是口口聲聲說是要練兵結果帶著人直接沖了敵營?想當年陛下剛登基的時候可是不聲不響就攥著剃頭刀就要去永昌寺出家啊!”

想起舊事,張侍郎老淚縱橫,陛下登基七年,他就跟著擔驚受怕了七年,但凡陛下是個講道理的,他頭頂那塊兒頭發又是怎么掉光的?

見自己同僚就差聲淚俱下,李從淵嘆了口氣。

陛下在云中突然發兵是因為云中諸將無勝戰之心,陛下鬧著要出家是因為太后娘娘為了給先帝祈福要在永昌寺修三丈高的純金大佛。

“雖然陛下確實肆意妄為了些,喜怒無常了些,可陛下終究是陛下,乃一國之君,但有行事必有其因。張侍郎你別急著哭,今日我去宮中為陛下侍書,也會問問陛下的意思。”

雖然這般安慰了張侍郎,李從淵的心里卻也沒有幾分把握。

江南富庶,陛下又貪圖享樂,就算不會遷都,說不得他也要在江南再建新的行宮,總要花費大筆銀錢。

之前陛下要修西苑而不得,也沒有大鬧,原來是在這等著他們這老骨頭呢!

李從淵穿上七成新的官服,看看上面新換的菊花景補子,又想起來昨天陛下派人送的賞賜。

“夫人,陛下送來的那一本萬卷書白菊還勞煩你替我將掉下來的花瓣收攏了。”

他的夫人米氏打了個哈欠,笑著說:“怎么了?你還要把那些花瓣戴在身上向陛下獻媚?”

米氏說的這話也并非無的放矢,上上代皇帝雍明宗選官不通過吏部,大雍上下獻媚成風,下官諂媚上官,朝臣諂媚君主,甚至有閣老向皇帝進獻方術丹藥以邀寵,至今仍有遺風。

李從淵失笑:“咱們陛下可不喜歡這一套,我把菊花瓣綁在身上,倒不如掛一身金葉子……將那些菊花制成茶,我喝了之后好感念皇恩,少生些肝火。”

說完,他重重地吸了口氣,戴上烏紗帽,才終于踩著晨曦啟程前往皇宮。

李閣老奉詔入宮的時候是卯時三刻,陛下卻不在乾清宮正殿,他跟著二狗太監到了乾清宮東暖閣,卻見陛下正在二層的仙樓上翻閱書籍。

晨光熹微,自懸窗照下,幾處燭火映照四周,重重書柜之間書塵隱隱浮在半空,大雍朝年輕的君主長身玉立地站在那高處全神貫注地看著手中書冊,神情從容舉止恬淡,讓人無端生出了些信賴。

李從淵晃了晃神才想起了他們這位陛下可從來不是什么靜好從容之人。

嗯,陛下想要在江南修建行宮定然不可。

要是陛下愿意將南京的宮室修建修建將就一下……也不是不能商議。

李閣老在心里松了松,愿意小小地退一步。

合上手中朝廷歷年來賞賜藩王的賬簿,沈時晴單手背在身后,幾步走下了仙樓。

“李尚書,聽說英王世子要入京,朕想起來自朕登基以來給了英王不少賞賜,倒是沒見著英王往燕京送什么值錢的東西。”

在心中斟酌了下,李從淵說道:“啟稟陛下,先帝皇恩浩蕩,體恤各地藩王治下不易,對各位藩王屢有加恩。”

也就是說都是先帝人太好,每次藩王進貢他都要說一堆客氣話,還要給一堆賞賜,久而久之藩王們每年節慶時候進貢的東西也就越來越“面子情”了。

先帝做的又何止如此啊,沈時晴想起自己這些日子看到的各種從前的詔書奏折,心中對先帝真是充滿了不敬之情。

一向寬仁的先帝在面對同樣姓趙的藩王時簡直是個予取予求的菩薩,不僅不再讓各地藩王的世子不用再呆在燕京可以一直呆在封地,甚至還讓一些曾經獲罪的王府可以重新擁有被藩王自己控制的甲衛。

數量也不算多,按照祖制,也就是三千人。

打家劫舍、占山為王都綽綽有余。

英郡王趙集渠的祖上曾經因有過狂悖之言被廢掉了府中甲衛,等他以庶長子之身繼承了王位就屢屢向先帝上奏折,提出了一些藩王應該削減用度讓利于國的虛言,哄了先帝高興,得了不少好處。直到昭德帝登基,昭德帝視藩王為只能花錢不會賺錢的蟲豸,對一群藩王也沒有什么好臉色,趙集渠每年得的賞賜才沒有從前那么豐厚。

去年昭德帝西征,英郡王進獻了十匹極為神駿的好馬,昭德帝非常喜歡,于是送了個都爾本部小王子的人頭給他“同樂”。

可這也能看得出來,比起其他的藩王,昭德帝也愿意給英王一些面子的,哪怕是看在好馬的份兒上。

沈時晴從桌案上拿了一本折子遞給了李從淵:

“這本折子是英王在十八年前進上的,他在折子上說大雍朝起于草莽之間,各位藩王身為趙氏子孫應該不忘祖上艱難,每年有一月穿布衣、吃粗糧。”

李從淵低頭看了一眼,就看見了一片洋溢在字里行間的虛情假意。

這種東西他在藩王們的奏折里見得多了,什么夢見了先祖,什么夢見了替大雍血戰疆場,什么夢見了一只龍盤旋在燕京城上,其實不過是怕皇帝陛下忘了他們也姓趙,提醒陛下不要忘了他們。

像這樣的東西都能放十八年,李從淵覺得這純屬是宮里地方太大。

把奏折合上,李從淵剛要說話,就聽見他們的皇帝陛下說:

“朕覺得這主意不錯。”

李從淵:……

沈時晴穿著繡有團龍的天藍色交領直身袍走回了書案后面。

“英郡王言辭懇切,先帝因為體恤幾位老藩王年邁便只贊賞了英郡王,如今各地藩王最年長者也不過四十有余,正好可行此策,對了英郡王獻策有功,等英郡王世子進京,賞他一匹貢綢。”

李從淵站在原地,心中盤算,這件事說大不大,終究是趙家人的家事,說小……它確實不大!反正是藩王們吃糠喝菜穿麻衣跟他們這些文武大臣還有天下百姓都沒關系。

況且,李從淵還沒忘了自己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陛下,臣也覺得英郡王此策不錯,只是此事終究該與宗人府同議。”

沈時晴點點頭,依照昭德帝的積威,只要朝臣不反對,宗人府也沒什么可說的。

這事就算是定下了。

“陛下,如今是正是秋天……”李從淵想要借機提起江南,來探探陛下的口風。

皇帝陛下卻有些憂心似的說:“不知道各處可有存夠馬匹用的草料,太仆寺可有奏折送上?”

陛下偏偏問起了馬政,李從淵一不留神就講了個沒完,等他回過神來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

終究,他沒有說起與遷都或者行宮相關之事。

回了文淵閣,他還沒進門就看見楊齋等人目光炯炯地看著他,可見所有人都知道了“陛下有意遷都”一事。

李從淵擺擺手,安撫自己的同僚:

“陛下如今勤學好問,一心政事,又有親征之事懸在心上,怎會輕易想要遷都啊?你我都在御前許久,萬不可為了一點小事就揣摩帝心,平白鬧得朝中人心惶惶。”

楊齋張了張嘴,也覺得李從淵說的話有些道理。

幾位閣老都鎮定自若,文淵閣中也漸漸一如往常,臨近午時,一溜兒小太監突然提著食盒到了文淵閣。

帶頭的是笑容和氣的三貓太監。

“陛下體恤各位閣老辛苦,特命咱家備下了菊花魚片粥給各位閣老加菜,這魚片是新鮮的鯉魚所做,陛下甚是喜歡,直言鯉魚之鮮美更甚遠道而來的鰣魚。”

小太監們放下粥輕手輕腳地走了。

楊齋看看粥,又看看李從淵,又看了看粥。

“李閣老,你剛剛讓我等不要多想,如今你又在想什么?”

李從淵端起粥碗,只能苦笑著說:

“菊花降火,我等還是多吃些吧!”


上一章  |  陛下替我跪佛堂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