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只想搞錢第一百一十六章 憤怒(1/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一開始,我只想搞錢 >>一開始,我只想搞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六章 憤怒(1/5)

第一百一十六章 憤怒(1/5)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油炸大金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油炸大金 | 一開始 | 我只想搞錢 


董平…

這位可是玩資本的好手!

沈旭東瞬間警覺:“他找你倆干嘛?”

寧昊皺著眉頭,似乎在回憶,老半天才道:“說了一堆資本運作的事…具體我也沒咋聽懂…反正就是說要我跟徐爭跟著他干,他帶我們實現階層躍遷…”

“躍遷?怎么躍?”

“他說以后我們想拍什么戲,他到能拉到投資…還說現在的電影已經不是電影本身了,已經變成了一種投資項目,有的是人揮舞著鈔票想要進圈子…”

沈旭東點頭:“他說的挺對!”

某種層面來講,電影項目真的跟投資項目差不多…

投資方就相當于各大VC機構,以寧昊的《你好,BJ》為例,成本是8000萬人民幣。

其中葛尤片酬3500萬,寧昊基本導演片酬1000萬,沈旭東編劇、監制費用1000萬…

具體的投資份額分四塊,天美傳媒、壞猴子影業占了6成,貓眼占一成,各大院線再在一起10,中影15,還剩5則給了PPTV…

如果沈旭東愿意,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投資份額拿出去融資…

沈旭東寧昊葛尤,這個陣容,還是春節檔。

絕對意義上的王炸!

按照很多投資理論,這個叫優質投資項目,能撬動1520億的基本資金(票房),如果加上聯動效應——票房引發的股價上漲,那就不可估量了…

寧昊撓頭:“管他說的對不對,反正我現在也挺好…”

“你要是想賺錢,PPTV正在謀劃上市,我給伱1個點股份吧…”

“PPTV?怎么上市?去美股嘛?”

“我才不去美股…去港股…我們聯系了幾家券商,估摸著市值能有3000億以上…”

“3000億…”寧昊估算了一下:“那一個點就是30億…太多了吧?”

“不白給,你得做一個頻道的總監…”

“什么頻道?”

“你不是做那個72變電影企劃嘛…除了大賣的電影,其他電影下映,直接上線PPTV…”

“直接就上?”

“嗯…我們跟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不一樣,我們沒有窗口期…”

所謂的窗口期,即電影發行窗口期,是一部影片在不同播放平臺上的停留時間。

成熟的市場,一般來說院線:36個月,電影放映開始那天算起,36個月,只能在電影院看到,但通常都放不了那么長時間。

家庭娛樂:6個月之后,其實就是DVD,藍光DVD。

電子下載:6個月之后,網上付費下載電影。

視頻點播:6個月之后,可通過電視網,進行一次付費點播。

付費電視:1年之后,交了電視費就能看。

公共電視:2年之后,基本可以免費看了,但電視臺還是要版權費給電影公司的。

但內地市場比較特殊,票房盈利是電影公司的生命線。

其他盈利方式,除了賣賣版權,基本是扯淡…好片子還能海外發行,爛片子就自生自滅吧。

誰跟你談窗口?

沈旭東其實強壓著怒火…

怎么說呢,他一直對董平挺警惕的。

董平是歡喜傳媒董事長…

歡喜傳媒之前叫做21控股,是在徐爭、寧昊入股后才得以更名。

這種操作在資本市場上又被叫做借殼。

董平還有個稱號“傳媒股殼王”,擅于資本市場游戲,操盤影視公司借殼上市。在歡喜傳媒之前,董平曾成功將兩家公司運作上市。

05年,保利華億在香港借殼上市,后更名為華億新媒體,2008年董平對外轉讓17億股份,成功變現2.21億港元退出。

2009年,董平將自己的影視業務裝入香港上市公司上聯水泥,后改名文化中國,2014年,他將公司按104億港元的估值賣給了馬蕓,也就是現在的阿里影業。

這位資本市場的高端玩家不是靠電影票房賺錢,而是通過買殼、注入資產,再將公司高價拋售盈利。

對,就是幫趙燕子在100天賺了62億港幣的文化中國!

而趙燕子,正是徐爭《港囧》的女主。

《港囧》的三家出品方分別是真樂道,光線和普林塞斯,而這背后就是三個投資人,徐爭,王長田,趙燕子。

這一下,是不是所有的線都串起來了?

徐爭因為光頭,粉絲笑稱聰明絕頂。一方面當然是在演藝事業上的才華,另一方面則是他在資本市場上的敏銳操作。而《港囧》正是絕佳例證。

拍《泰囧》時,徐爭拿著劇本到處找投資人,連續被拒后終于得到了光線王長田的青睞。

徐爭用邊演邊講的方式打動了王長田,給這部電影投資了3000多萬,《泰囧》票房大賣12.68億,創下首部華語電影過10億票房的紀錄。光線傳媒大賺4個多億,回報超過10倍。

更沒想到,光線傳媒股價因此一度飆升64,市值增值超過33億,王長田身價增值近10億元。

資本市場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4億竟然能撬動33億。3000萬一轉眼就變成了33億,放大了100倍。

而徐爭作為導演,按照事先合約,可以拿到10的分成,也就是4000萬。

賺了個零頭…

不甘心!

這種賺小零頭的事在《港囧》時就不存在了。

徐爭憑借知識產權和勞力投入在一開始就拿到了《港囧》接近一半的票房分成。

也就是說,徐爭沒花一分錢,就得到了《港囧》未來的一半利潤,當然也就得承擔50的風險。

為了規避掉這個風險,徐爭在《港囧》上映前用1.5億把《港囧》的票房收益賣給了21控股,也就是后來的歡喜傳媒。

這樣,如果《港囧》賠了,徐爭已經納入荷包1.5億的穩定收入,而其他部分虧損則會被21控股的其他股東和股民來分攤。

如果賺了,21控股在香港股價勢必上升,作為大股東的徐爭自然也會從中分得一杯羹。

可謂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而這個時候,21控股背后的掌舵手已經是玩殼專家董平了。

沒有董平的指點,徐爭也不會這么快地在資本局上如魚得水。

導演中有西北圈,有京圈,有港圈,如果你哪個圈都不屬于該怎么辦?

那就自己組一個圈,大佬會向你靠攏。

徐爭就是其中典型…

其實,他如果只是創作者也沒關系…

至少,他為觀眾帶來了很多優秀作品。3

壞就壞在貪婪,到后來甚至很多影視作品還沒開拍就盈利了,靠植入廣告、倒賣投資權等等,很多影視項目已經變成了金融工具,最終成品是什么樣根本無關緊要。

問題是,徐爭現在跟天美混,賺的從來就不是零頭…

(本章完)


上一章  |  一開始,我只想搞錢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