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豫章郡,歷陵縣外。
當賀齊率軍抵達歷陵城外后,原本愿意歸順于漢軍的歷陵長,連忙又再次轉換旗幟,成為了東吳的官吏。
面對歷陵長的變節,賀齊卻并未如副將楊贊所建議的那般,將歷陵長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先前漢軍勢大,吾若困局一縣尚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賀齊以這句話作為解釋。
而在聽聞賀齊的解釋后,歷陵長表現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樣。
歷陵長發誓,有生之年,絕不會再叛吳。
歷陵長不知道的是,賀齊說這句話,就是為了安撫他的。
或者說賀齊是為了安撫,在先前的動亂中,有過背叛孫權行徑的官吏。
賀齊坐鎮江東地方多年,他深知有時候,在江東的地方上,孫權的影響力不一定會比當地的世家豪族影響大。
各縣縣長,大多是本縣世家豪族的利益代言人。
這是東吳政局多年來的毒瘤。
而隨著外敵入侵,這顆毒瘤卻令賀齊不得不投鼠忌器。
賀齊認為要想徹底擊潰丁奉這支漢軍,單單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是不夠保險的。
唯有得到豫章各地世家豪族的支持,讓漢軍在豫章郡成為無源之水。
這樣哪怕他后面在軍事上有所挫折,在各地世家豪族的合力抵制下,漢軍亦無法在豫章再繼續擴大戰果。
同樣的,要想穩定住豫章的局勢,安撫住各地世家豪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了爭取豫章各地世家豪族的支持,賀齊只能表現出既往不咎的態度。
賀齊的“寬宏”是有效果的。
當賀齊既往不咎的態度,朝著周邊縣城漸漸輻射時,原先臣服于漢軍的各地縣長,心中有了重新投入東吳懷抱的念頭。
一時間,私下里有著不少信件送到賀齊的手中。
當然賀齊的態度并不能起到直接扭轉戰局的效果。
豫章各地縣長會向賀齊來信,無非報的是為自己留一條后路的想法。
可只要漢軍一日不在軍事上有敗績,那么各地縣長亦不會再有什么大的行動。
這一點賀齊心知肚明。
而這一點,讓賀齊的想法發現了一些改變。
既然要用一場勝利,來催化出豫章郡新的變局,那么他為何不去尋求這一場勝利呢?
賀齊將目光看向了柴桑城外。
至少在這時的賀齊看來,吳軍對漢軍,是有著取勝之機的。
秘密跟隨蔣濟回到帳內的糜旸,在聽完蔣濟對豫章郡最新情況的匯報后,低頭思索了起來。
在糜旸還未開口之際,董允先擔憂地說道:
“賀齊一部,就如一根魚骨般,卡在我軍的喉嚨中。
如蔣公方才所言,賀齊的到來,令豫章各縣的局勢有了反復。
要是我軍不能在其他兩路吳軍到來前擊潰賀齊所部,恐局勢會對我軍越發不利。”
董允在辭去侍郎的職務后,被糜旸任命為軍議校尉。
從董允的這番擔憂可知,在軍事上他的目光的確有可取之處。
董允的話說完后,蔣濟及丁奉都沉重的點了點頭。
之前蔣濟聽說賀齊率軍抵達歷陵后,原以為賀齊會一鼓作氣繼續率軍支援柴桑。
為此,蔣濟許下“當斬則斬”豪言的同時,還讓全軍上下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可讓蔣濟沒想到的是,賀齊在率軍抵達歷陵后,竟選擇一直按兵不動。
蔣濟雖有智謀,但到底是謀士出身,缺乏了為將者的果決。
得知賀齊按兵不動的消息后,蔣濟為了守住現有的成果,并不想主動率軍出擊。
在帳內的氣氛,被董允的話引的有些沉悶之時,糜旸的聲音響起了:
“子通你方才是說,豫章各縣原本臣服于我軍的縣長,這幾日一直在與賀齊私下聯絡?”
見糜旸問起這點,蔣濟點了點頭。
“不僅如此,這幾日來豫章各縣縣長,供給給我軍的軍糧,常以“道中有匪”的緣由丟失。”
在豫章大部分縣長愿意歸降漢軍后,為了讓漢軍相信他們的誠意,許多縣長都主動許下愿為漢軍補給糧草的諾言。
雖說許多縣長答應的補給量不多,可這卻是他們與漢軍關系良好的一個象征。
一日有軍糧送來,就一日說明他們對漢軍大致上還是臣服的。
聽完蔣濟補充的話語后,糜旸忍不住哂笑。
豫章郡中有膽量搶劫軍糧的盜匪,現在不都被蔣濟治的服服帖帖的嗎?
豫章各地縣長想出的理由,也太過拙劣了。
“想來,那些人心中又開始搖擺起來了。”
糜旸的判斷,加重了董允幾人的擔憂。
現在豫章縣長們會找各種理由不送軍糧。
等到局勢進一步對吳軍有利后,他們的行為定然會更進一步。
望著董允幾人擔憂的樣子,糜旸卻是發現了什么關鍵點一般,他低聲分析道:
“孤料現在賀齊心中,一定很欣喜于這樣的變化。”
“而戰爭的勝機,往往會在敵人得意之時出現。”
糜旸的話,瞬間引起了董允幾人的注意。
跟隨糜旸更久的丁奉,忍不住抬頭看糜旸道:
“大司馬可是已有取勝之法?”
饒是見過糜旸太多神奇的戰績,可丁奉這一刻的心情還是有些激動。
糜旸剛來柴桑還沒幾個時辰,這就有戰勝賀齊的辦法了?
丁封的話讓董允及蔣濟,都向糜旸投去了期待的目光。
在三人期待的目光下,糜旸笑著說道:
“你們可能都忽略了一點。
賀齊為何會按兵不動?你們可能會覺得,是賀齊忌憚我軍軍勢,但孤卻不這么覺得。”
“賀齊在江東威名久傳,觀他以往用兵的風格,絕非膽小畏縮之輩。”
“對于旁人來說,可能他們會忌憚數萬山越兵的存在,但賀齊不會。
在賀齊眼中他真正的敵人,或許就是承淵統領的數千精卒。
可數千精卒,不足以嚇得賀齊按兵不動。”
糜旸的分析娓娓道來,讓董允三人有撥開云霧見月明之感。
只是賀齊若不是因為忌憚,那又是為何按兵不動呢?
在三人疑惑的目光下,糜旸取出一封之前蔣濟寫給他的奏表。
“真相往往掩藏在細節中。”
“子通在柴桑城外安撫諸山越宗帥時,賀齊就已率軍抵達歷陵城外。
而據子通之前所言,在那次的安撫中,還是有一些山越宗帥離去。
諸位試想下,那些山越宗帥離去的動靜,會瞞得住賀齊嗎?
而賀齊在得知那些動靜后,又會怎么認為的呢?
東吳將領大多鄙視山越宗帥,他們不會想到,子通會對山越宗帥如此推心置腹。
哪怕他們想到了,他們也會認為山越宗帥定不會領情。
偏見,是根深蒂固的。
孤料以為賀齊并非是覺得我軍太強而不敢動,相反的是,賀齊是認為我軍將生內亂,這才抱著作壁上觀的想法!”
“不戰而屈人之兵,賀齊等的就是這么一個時機。
既然他在等,我們為何不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