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是深夜,但是各位大臣好似早就預料到劉備會召集他們一般,所以在劉備的召集下,各位大臣很快就聚集到劉備的寢殿中。
因為不是正經的朝會,所以在各位大臣到來后,劉備讓各位大臣在寢殿中各自找一處坐席坐下。
今夜劉備召集來的大臣并不多,都是在忠誠上或者智謀上值得他信任的人。
丞相諸葛亮、尚書令劉巴、侍中黃權、益州治中從事楊洪等。
在這些大臣坐下后,劉備便開口詢問道:
「今朕踐祚,消息不過半月便可傳達江東。」
「諸卿以為,孤當如何封賞孫權?」
當劉備問出自己的疑問后,他便看著在場的大臣們,希望他們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而幾位大臣在得知劉備的疑問后,他們便開始思考起來。
在之前劉備為漢中王時,雖然說身份上與孫權已經有所差距,但是本質上來講二人都是漢臣。
所以在公安一戰后,劉備與孫權再度成為盟友的關系,于情于理都說的過去。
孫權心中亦不會覺得太過委屈。
但是如今劉備踐祚稱帝,成為了漢家新的天子。
天子是這世間的至尊,而孫權本來的名位不過驃騎將軍,從名義上來說劉備現在是孫權的君,這樣的身份差距兩方就不適合成為盟友了。
至少表面上兩方的關系,不能以盟友的形式存在。
這是大義名分的問題,絲毫馬虎不得。
但是從實際上來講,孫權又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在江東政由己出,所以一旦他得知劉備稱帝的消息,心中不滿是肯定的。
當初孫權之所以會偷襲荊州,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劉備成為漢中王,在身份上高了孫權一截,讓他心中產生不滿。
現在劉備的身份可是不止高了他一截。
而且按照今日劉備封賞諸將的結果,孫權原來的大漢驃騎將軍都被劉備給了馬超。
依照孫權的性格,他心里能痛快才怪了。
目前大漢所面臨的局勢是,北有死敵逆魏,東有態度可能會轉變的「漢臣」孫權。
其中逆魏是大漢的國仇家恨,兩者之間的關系自然沒有轉圜的余地。
而大漢一旦重續漢統,將來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北伐。
唯有將北伐逆魏定為今漢的國策,才能進一步強化今漢的正統性。
所以劉備問諸位大臣的是,他該如何封賞孫權。
劉備的問話足以體現出他對孫權的態度,那便是優先以安撫為主。
歷史上劉備稱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率軍東征,那是因為關羽的死讓他失去理智,無論各位大臣怎么勸諫都沒用。
現在關羽活的好好的,荊州也沒有失去,所以劉備的大局觀還是存在的。
而劉備的看法,亦正是目前大漢朝廷中大多數大臣的看法。
在劉備發出詢問后,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對著劉備拱手進言道:
「依臣之見,不如加封孫權為大司馬。」
當楊洪的建議說出來后,在場眾臣的臉上浮現同意的神色并不多。
這是因為大司馬的官職,過于高了。
在先秦之時,就有大司馬這一武官的稱呼。
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齊國大司馬田穰苴。
從這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大司馬便是等級非常高的武官稱呼。
后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
漢承秦制,西漢早期在中央朝廷以太尉執掌大司馬的職務
后孝武帝劉徹于建元二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但那時的大司馬只是加官,并無具體的印綬俸祿。
孝昭帝時,霍光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形成「政事一決大將軍光」的局面。
孝成帝即位后,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
自那時候起,凡是加官大司馬的大臣,都自然擁有輔政之權,甚至有時在權力上與天子并無二般。
東漢建立后,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
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以杜茂為大將軍。
很明顯,這時候大司馬已經不是加官稱號,而是一個位次,權力都在大將軍之上的具體官職。
后來劉秀感覺到大司馬的權柄過重,甚至可以威脅到天子的權力,所以在吳漢死后,劉秀將大司馬改為太尉。
到東漢末年時,三公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太傅、大將軍之上。
如果說大將軍是人臣巔峰的話,那么大司馬的尊貴與職權甚至已經超脫人臣的范疇,可以與天子相比擬了。
如前任大司馬劉虞。
當初劉虞在擔任大司馬后,袁紹甚至有想過擁立劉虞為新天子,可見大司馬在漢朝臣民心中的地位。
現今的天子劉備,在稱漢中王時亦稱大司馬,由此可見大司馬的地位等同王爵。
大司馬與大將軍相比,除了地位上有所差別外,權力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大將軍是身為人臣武官之巔峰不錯,但他的軍權大多是掌握著中央的軍隊。
若是大將軍出鎮一方時,那么大將軍的統兵職權,還需要天子的具體任命。
例如東漢大將軍竇憲,例如今漢大將軍關羽,劉備特意在詔書中言明他持節都督東方諸軍事。
但是大司馬不同,一旦有人臣成為大司馬,那么名義上全國范圍內的兵權都是他可以調動的。
什么開府治事,什么持節,對大司馬來說,都是次要的權力。
兩漢以來擔任過大司馬的人,衛霍暫且不說,霍光與王莽二人擔任大司馬時,那是可以直接廢立天子的!
其實楊洪建議劉備冊封孫權為大司馬,也是目前形勢下他認為的最優解。
封賞無非從三方面著手,官職、爵位、實際職權。
孫權實際上就是割據江東的一地諸侯,他的實際職權根本無須封賞。
而在此之前,孫權的官職是驃騎將軍、南昌侯。
所以劉備若想封賞孫權,只能往這兩方面入手。
而既然是封賞,那么肯定是要將孫權的官職往上提升的。
按大漢軍制,驃騎將軍往上便是大將軍、大司馬。
至于孫權的爵位南昌侯,已經是縣侯,縣侯往上就是公、王的爵位。
按漢太祖的白馬盟誓,王爵是不可能封給孫權的。
至于公爵本來是個很好的折中方案。
但是有著王莽與曹操這兩個榜樣在,公爵也已經成為篡逆之臣的標配,所以公爵也不能封給孫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洪認為唯有將大司馬封給孫權,才能讓他滿意安撫住他。
只是因為大司馬一職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讓孫權成為今漢第一任大司馬的。
旁的不說,要是被關羽知道孫權成為大司馬,他肯定第一個表示不服。
楊洪建言過后,諸葛亮馬上出拜言道:「孫權本為外戚,若又加封大司馬一職,將來名義上誰人可制?」
諸葛亮這句話一針見血,直接就讓孫權的大司馬變成不可能。
孫權之妹孫夫人雖然已經逝世,但她畢竟原來曾經是劉備的正妻。
按兩漢傳統,判斷是否是外戚的主要標準便是,家族中是否有女子當過天子的正妻。
縱算這位天子的正妻已然死亡或者沒有留下子嗣成為新任天子,但女子所在家族的外戚身份并不會改變。
例如東漢大將軍梁冀,或如現在的東海糜氏。
雖然糜夫人已然不在,但是在眾臣的心目中,東海糜氏依然是實打實的外戚家族。
外戚這層身份,本來就在兩漢的政治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若讓孫權以外戚的身份再進封大司馬,正如諸葛亮所言,劉備在世還好,若是將來劉備不在了,那么孫權在名義上便是第一輔政大臣。
再加上他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到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可能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內亂。
現在劉備不再是漢中王了,若是以前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上表孫權為大司馬倒沒什么。
反正上表的正統性本來就有待商榷。
但現在劉備是今漢的開國之君,他每下達的每一道詔令都在今漢中有著神圣性。
所以防患于未然,諸葛亮是不會贊同狼子野心的孫權,成為今漢的第一任大司馬的。
在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后,劉備點點頭,他開口說道:「丞相言之有理。」
劉備的這句話,等于否決了楊洪的提議。
在否決楊洪的提議之后,劉備看向諸葛亮,他問諸葛亮道:「丞相有何建議。」
諸葛亮在為劉備總理政務之前,他本來的身份便是劉備的首席謀臣。
只是后來隨著劉備勢力的逐漸擴大,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謀臣加入劉備的勢力中,所以諸葛亮的職責才漸漸往大管家的方向轉變。
但這并不代表諸葛亮只會處理政務,他幾乎是無所不通。
面對劉備的詢問,諸葛亮對著劉備一拜而后自信地言道:
「漢有兩祖,至今歷朝四百余年,大漢名號早已名震寰宇,威震海內。
今陛下西南踐祚,上合天地,下應民心,此百廢待興之時也。
孫權為人有雄才,又割據江東,公安一戰雖令其元氣大傷,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孫權故乃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人臣之屬。
今陛下若欲要封賞孫權,可進其將軍號為太尉,太尉者三公之首,足以彰其地位。
而于爵祿一項,不可封其為公王。夫公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
彼若為侯,江南士民與其未有君臣之義也。陛下若為封賞而過分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
因此陛下可仿照高祖舊例,封孫權為九江侯,享數萬戶食邑,如此足矣!」
聽完劉備的建言后,劉備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諸葛亮的兩個建議都完美解決了他的疑慮。
在兩漢的政治傳統中,有一點很重要的標準,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
這個是什么意思呢?
那便是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做事,都要從歷史上找到事例,來為他所做的事做理論依據。
三公之位雖然很是尊崇,若單單以孫權個人在士林中的名望來說,肯定是夠不上三公的。
但是他的實力足夠。
兩漢歷史上,多的是大臣以三公之名位領兵出出征的故事。
只要進封孫權為太尉,那么從名義上看孫權就如歷史上那些,以三公之尊為漢天子征討四方的將軍一樣。
這樣的印象一旦形成,不僅是在世人心中孫權身為漢臣的身份不會改變,更會加強江東一地臣民對漢朝的歸屬感。
而太尉之位肯定是在驃騎將軍之上,所以拜孫權為太尉,對他來說當然是大大的恩賞。
太尉雖地位高,但是卻只是虛職而已。
所以是很適合冊封給孫權這樣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的諸侯的。
至于對孫權的爵位封賞,那更是恰到好處。
雖然自東漢以來,哪怕是縣侯的封邑,大部分情況下最多也不過一縣。
但是在西漢時,縣侯的封邑是可以有數萬戶,連續囊括幾縣的。
當初劉邦雖然嚴令異姓大臣不得封王,但是對于侯爵他卻沒有限制,只要皇帝喜歡,怎么封都行。
侯爵哪怕有食邑再多,都不能參與所屬地的治理,所以無法在名義上形成對所屬地內臣民的控制。
而原先孫權的南昌侯食邑并不多,劉備給孫權增加數萬戶食邑,當然是大大的封賞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建議劉備給孫權的侯爵封號是九江侯。
九江是原來淮南一地的舊稱,但是現在淮南是在曹魏的手中。
所以孫權要想真正得到九江的數萬戶食邑,只能死磕合肥,將淮南打下來。
這樣一來,只要孫權接受劉備對他的封賞,那么他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于情于理都是朝著淮南猛攻。
那里可是他的食邑呢。
諸葛亮建議的對孫權的封賞,既能恰到好處,體現劉備的正統性,又能達到令孫權繼續攻打合肥的效用,分擔一部分曹魏的兵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備用充滿欣賞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孔明依然是那個孔明,只要他有所疑難,問他總是沒錯。
在場的大臣亦對諸葛亮的建議感到驚嘆。
一件本來覺得頗為棘手的事,在諸葛亮的三言兩語下,就輕描淡寫的化解了。
只是在座的侍中黃權卻產生一個疑慮,他開口問諸葛亮:
「可若是孫權不接受陛下的封賞呢?」
黃權的這個疑問,讓眾人頓時反應過來。
是呀,剛才說的都是孫權接受劉備封賞后的好處,但若是孫權不接受劉備的封賞呢?
面對黃權的這個疑問,諸葛亮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言道:
「公安一戰后,江東士民皆有懼冠軍心,曹仁之頭可用也。」
當諸葛亮說出這句話后,在場的眾人臉上齊齊露出笑容。
再無半分疑慮。
在場的大臣紛紛對著諸葛亮拜服道:「丞相高見。」
聽著各位大臣對諸葛亮的贊譽,劉備在心里笑道:
能不高見么,他可是臥龍呀!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