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劍道第78章 翠云丹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如水劍道 >>如水劍道最新章節列表 >> 第78章 翠云丹會

第78章 翠云丹會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05日  作者:花淡茶濃  分類: 武俠 | 仙俠 | 權謀 | 腹黑 | 古風 | 隱藏 | 花淡茶濃 | 如水劍道 


暮色漸重,露似真珠,月如長弓。微寒的秋風掠起,在翠云峰上、早已盤桓過千年。這一晚,卻要與邙山、洛水一道,見證這前所未有的“翠云丹會”。

上清觀外,一方可容百人的開闊露臺,架起在翠云峰上。臺上秋氣暢然、人影端正,魯雍真人唐拓、吳天師、長源真人等道門貴賓、耆宿位列上首,依尊卑而坐。各道觀觀主、監院,則按長幼親疏不同,各自圍著幾案坐下。

幾案上有茶具、果品、茶點等物,供臺上道友自行取用。不時有上清觀道士提來烹好的茶湯,為臺上的道士賓客逐一添上。

公孫真人一襲玄青雙色道袍,站在露臺下首,面向眾人,朗聲道:“歲次戊申,時維秋暮。翠云峰外夕沉,共襄盛舉;上清觀前晚照,齊論丹道。松柏如蓋兮,蒼黃成云;賓朋列陣兮,俯仰誦經……今榮邀京中名道魯雍真人、吳正節天師、長源真人,并安國、通玄、圣真、福唐、開元、凌空、延唐、升仙等各觀道友,沐風披露,同聚在此!同賞邙山晚景,暢言丹道之趣……”

公孫真人作為東道主,一番慷慨陳詞過后,便拉開了這“翠云丹會”的序幕。

魯雍真人唐拓率先站了起來,淡笑中看向眾人:“若論修道穎悟,小道卻是后生晚輩,今以虛名,愧居中位。此時與諸位道友共聚翠云峰頂,俯瞰山巒暮色,不禁心有觸動。特拋磚引玉,贈詩一首:

靈秀翠云峰,天然造化功。

玄臺丹鼎在,不見青牛蹤。”

臺上眾道友聽罷,皆贊不絕口。更有道友遮住嘴巴、交頭接耳,小聲猜測著這位魯雍真人的真實身份。

長源真人待一眾道友稱贊之聲轉低,也站起身來笑道:“在下這幾年耽于俗務、疏于文辭。今日見魯雍真人珠玉在前,心中卻也技癢難耐,便斗膽附庸風雅、酬和一首:

老子西出函谷關,煌煌著述五千言。

騎牛只向胡蠻去,翠云峰上留仙丹。”

臺上一眾道友見長源真人詩文平平、卻勇氣可嘉,談笑夸飾之余,也都紛紛站起,或詩或文,又酬和了幾首。

坐在露臺之外的幾名上清觀道士,便借著罩燈的光亮,執筆鋪箋,將這些詩文細細記下。

一番熱鬧的詩文開場后,“翠云丹會”漸入正題。長源真人笑著向吳天師點了點頭,這位鶴發童顏的老道便站起身來,聲音渾厚如鐘:

“自道尊老子立言,為我道門定下綱本,迄今已是一千三百余年。中歷南華真人、玄微真人、通玄真人、沖虛真人、庚桑子、淮南子、張天師、抱樸子、云牙子、陶弘景、孫思邈、袁天罡、李淳風等百多先賢,以至于有今日之氣象。然而修道之法,卻如抽枝展葉、漸生不同。統而論之,俱稱為丹道。”

長源真人見臺上一眾道友均屏氣凝神、專心聆聽,便故意發問道:“吳天師所言在理。那么何為丹道?”

吳天師會意笑道:“長源道友倒有些心急!”眾人皆笑,他接著道,“丹道又分外丹、內丹兩途:

外丹者,汲汲于爐火、孜孜于鼎鑊,以金石草木、乃至生靈骨血為料,煉作丹藥,服食后登仙長生。

內丹則不然,以凡胎為爐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道歸無極,以至不死長生之境。”

圣真觀觀主毛慶元忽道:“若如吳天師所言,在座道友中,倒是修外丹者居多了。只是吞丹而登仙的,卻是一個也沒有。”

通玄觀觀主曲炳玉接過話頭道:“毛觀主所說,豈不是廢話!若我登仙了,還來這里干嘛?仙人下凡么!”眾人聽了,轟然大笑。

毛慶元也不生氣、隨著眾人笑道:“那么敢問吳天師,于外丹之道,可有高見?或是煉丹的一些妙法心得,也可賜告在座道友!”

吳天師笑道:“老道這把年紀,一向浸淫內丹之道,外丹之道卻知之甚少。不過對于內、外丹道的比較,卻得了一些粗淺之見,言而總之,便是“七遠”和“七近”。或可供諸位道友品評!”

臺上眾道友皆道:“愿聞其詳!”

吳天師微笑中,卻已露出幾分認真來:“內丹之道,固本培元;外丹之道,舍本逐末。所謂‘七遠’者:遺形取性,仙必有根,存亡一體,取悅聲色,晚修無補,金丹延齡,身心不一。”

“所謂‘七近’者:專心玄道,至真無為。希高敦古,克意尚行。塵界自修,精專不二。崇尚方外,攝生為務。保國取勝,靜以安身。痛改前非,重視晚節。忠孝貞亷,不修自得。”

升仙觀觀主師育成神色嚴肅:“吳天師,照您所言,外丹之道便是一無是處?貧道倒覺得,內丹之道固然有幾分道理、卻虛無縹緲,修行方法上也是各行其是,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綱目。反而不如外丹之道‘吞丹成仙’來的直接。”其他道友聽罷,多點頭稱是。

吳天師雖遭質疑,卻面色如常:“外丹之道自然有用,或在內丹之道大成時,可以作為輔助。我所推崇內丹之道,卻也不是無根浮萍,在座有修行內丹之道的,大概也都可以感覺到,若行功入深,后天之氣其實已經在鞏固肉身了。”

有的道友聽完,卻也認真地點了點頭。吳天師又道:“至于內丹之道如何修行,今日丹會,卻有更勝老道的人,可以為大家梳理一些。”

這時,公孫真人又從座位上起來,站到了下首。他目光微凝、神情逸然:“我輩修道,所為者何?”

露臺上眾道友聽他說話,卻都是一驚。心中雖已冒出各式各樣的答案,卻都仿佛心照不宣、沒有盲目開口應答。

公孫真人看了看場上眾道友,緩緩說道:“為躲災避禍?為山中逍遙?還是為長生不死?貧道覺得,都不是。真正的修道,便是生靈要掙脫這一身軀殼所限,將‘精、氣、神’不斷修煉精進,突破紅塵桎梏,神游天外。這便是終極目的,更是唯一之途!”

“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修道者而言:一為混沌,對應道種;二為陰陽,對應雌雄;三為精、氣、神,對應下、中、上三處丹田;萬物為眼中所見、目之所及的生機之物,對應生靈。凡生靈者,皆可修道;而人為眾靈之長,修道則最為迅速。”

“至于道門修行之法,貧道白首窮經,歸出六個階段:一為筑基,二為煉精化氣,三為煉氣化神,四為煉神還虛,五為煉虛合道,六為道歸無極。要之,不離‘精、氣、神’三寶,而氣為中核。也就是說,修道必從‘練氣養氣’開始,以‘坐圓守靜’輔之。‘練氣養氣’共五步成法:吐納、胎息、行氣、采氣、服氣。‘坐圓守靜’共四層境界:定心,守一,存思,坐忘。”

“這其中易數,貧道曾反復推演過:‘練氣養氣’五步成法,融蘊五行;‘坐圓守靜’四層境界,對應四時。兩者相加,其數為九,進階之數為六。而九、六之數,正合陰陽。因此我道門修行,便是以六驅九、煉三還二、合二為一、持一歸道,是逆天而行的一條艱深之途,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抵達。”

“再說‘精、氣、神’三寶。精,即肉體凡胎,與先天之氣交感,成先天精元,分雌雄兩性。生為雄,則曰先天陽元;生為雌,則曰先天陰元。氣,道書寫作‘炁’,有先天之氣、后天之氣之分。先天之氣,封藏于眉關‘天心穴’內,非后天之氣不能引動;后天之氣,既呼吸之氣,呼接天根、吸接地根,綿綿若存,最終歸于先天。神,三魂七魄聚為神,精、氣可加固之,亦可損毀之。故此,睡眠聚精、呼吸養氣、意念煉神。”

“然而‘精、氣、神’三者雖分,卻貼合一處,存則具存,亡則具亡。精為氣母、又為神舍,卻不能自生。精一誕世、便自動損耗,需攝食外物作為補充。因此種種生靈之間,才會相殘相食,以互補精元。若精元不能及時補充,便如冰塊置于烈陽之下,終會漸漸消融。一旦精自消亡,氣便散去,神亦無所居,肉體凡胎便會迅速腐朽、歸為塵土。”

安國觀觀主柯慎行點了點頭:“公孫真人所言,確也能自圓其說。我輩修道之人,想明白其中關竅、便也不難,倒也不必說得這般瑣碎。只是依你所言,若新入觀的道童,便如何‘練氣養氣’?如何‘坐圓守靜’?六個階段如修煉有成,特征又是什么?”

長源真人笑道:“道友發問,皆指在了關鍵之處,我便代公孫道兄回答!

‘練氣養氣’之法,無非呼吸吐納,姿勢可坐、可立、可臥。先呼一口廢氣,如剝繭抽絲、漸漸而盡;再吸一口清氣,如環手纏絲、緩緩而足。氣足便停,不吸不呼,心中默誦經文或數字。待覺氣悶,便張口將廢棄呼出,仍如抽絲……如此勤練日久,后天之氣便會自生,積少成多,便可漸成氣候。”

“至于‘坐圓守靜’之法,各觀卻都大同小異。我以為,要與練氣之法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具體而言,便是眼觀鼻、鼻觀心、心守意、意生感、感而悟、悟得智、智御形、形載氣!如此幾遍,便可入‘定心’之境。然后再與練氣之法融為一處。無論‘坐圓守靜’四層境界、還是‘練氣養氣’五步成法,每層境界之間、每步成法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前后交疊、回環往復。”

“筑基階段,后天之氣將貫通任督二脈、出現“小周天循環”,積蓄足量后天之氣,凡胎漸能辟谷。

煉精化氣階段,凡胎為藥爐,后天之氣為爐火,采一道先天精元煉為丹母,開始封爐、煉藥、止火,融煉成丹。

煉氣化神階段,先天之氣破出,與后天之氣交纏合一,出現“大周天循環”,凡胎全為先天精元之氣,滋養成丹,化為圣胎。

煉神還虛階段,圣胎長成元神,體內更無雜氣,元神可自天門出,離體成仙,隱顯莫測,變化無窮。”

“至于后面的‘煉虛合道’‘道歸無極’兩個階段,幾乎無典籍可考,只有一卷古竹簡上記載過。六個階段便是六道大關,每一關又可按修煉程度分為‘入門、初成、小成、大成、登頂、圓滿’六等。六六三十六,正合天罡之數。前四個階段、每到大成之時,凡胎便要經歷一次‘伐毛洗髓’。”

“我師傅羅浮真人曾說過,煉神還虛階段修煉至圓滿,便要面臨雷罰。若扛得過,便可一步登仙,上九霄、入仙籍;若扛不過,身死道消!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公孫真人、長源真人陸續闡述完畢后,臺上一眾道士鴉雀無聲。過得許久,魯雍真人清了清嗓子,才打破這尷尬的寂靜:“若兩位道友所言無誤,那我只能算是筑基階段入門了。”說完,輕松一笑。

延唐觀觀主鄧仁杰沮喪道:“我十多歲入道,如今年過花甲,卻剛貫通任督二脈不久,小周天循環尚且生澀非常,勉強算是筑基階段大成。看來以后要常來上清觀這邊走動了。”

公孫真人拱手笑道:“道友客氣了,貧道歡迎之至!”

開元觀觀主段安平苦笑道:“我那早幾年駕鶴西去的師傅,只是熱衷外丹之道,于內丹修行卻著實粗淺,教到我們手上的、便更少了。方才聽吳天師說,外丹之道還有些用處。我也五十多歲的人,只會些煉丹念經的事情,不如一條道路走到黑,請吳天師給咱點撥點撥!”

吳天師此刻心中也正暗暗感慨:自己三十歲上,才由外丹轉向內丹之道。或許是錯過了最佳的筑基之期,如今年近百歲之齡,卻也剛剛達到煉氣化神初成的境地!雖足以自傲,但在有生之年,已經沒有登仙的可能了。

這時又聽到有道友發問,吳天師才從沉思中抬起頭,淡淡笑道:“這位道友既然執意要問,我便妄言幾句。我道門外丹之道,其實源于陰陽家和方士。漢朝淮南子一時興起,召集天下著名方士探討長生之道、方才試著開爐煉丹。到漢末張天師創五斗米道,外丹之道便慢慢傳開,至魏晉時終于狂熱。”

福唐觀觀主黃臨泉也有些意興闌珊:“老人家!這些咱們都清楚的。不妨言歸正傳,只說說外丹之道便可。”

吳天師笑道:“年紀大了,是有些啰嗦。其實外丹之道,本是先秦巫醫治病的法子。丹藥、丹藥,當以丹為形、藥為本。是藥皆有毒性,若藥不對癥,于身體尚且有損無益。而外丹之道又如何煉丹?金銀銅鐵、玉石水銀,百無禁忌地放進去,肉體凡胎,如何能承受得住?所以,大凡是吃顆金丹就一步登仙的說法,多半都荒誕不經。”

凌空觀觀主伍璽拱手道:“吳天師,我們觀中卻是不同,內丹、外丹均有修習。對于偏重一面的看法,我便都不認同。只是千余年來,就沒有一條兼收并蓄的修道之途嗎?”

吳天師撫了撫頜下白須:“這位道友所言不錯,外丹之道也并非全無用處。若以內丹之道,修習至煉神還虛大成,元神已可離體、凡胎也經過伐毛洗髓。這時世間道人煉的一些金丹,大可以拿來嚼著吃。不僅不會被毒死,反而對扛住雷罰有好處。”

段安平、伍璽聽罷,皆是一臉苦悶。黃臨泉想了想道:“公孫真人,今夜這么多道友,都是乘興而來,想要在這‘翠云丹會’上,找出一條精進修行之途。卻被你們幾位前輩幾番慷慨陳詞,把路全堵死了。唉!以前是眼前模糊,看不清更遠的路途。這回眼前倒是清楚了,看到的卻是萬丈深淵……”

公孫真人點著頭、淡淡笑道:“我道門傳承已千余載!從來沒有一種法子,能叫人人得道成仙。但一代一代道門前輩不斷求索,替我們填平了多少陷阱、掃清了多少彎路?哪一代修道之人,都是踩著上一代的身體往前走的。今日有幸邀得諸位,是想告訴大家,即便我們這代做不到,但我們的弟子、弟子的弟子們,總會冒出來一些驚才絕艷之輩。只要我們不斷匡正修道之途,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走下去,這些道門后人,便能達到我們都到不了的高度!”

臺上眾道友人聽罷,無不心潮起伏、久久說不出話來。

過了很久,坐在上首的魯雍道人,才第一個站起來,向站在下首的公孫真人拱手拜下。臺上其他道友見到這一幕,便也紛紛起身,向著公孫真人拱手深深拜下……

新月如鉤,長天寂寂。城池如獸,燈火寥寥。公孫真人轉過身去,望向黢黑的夜景,眼角微濕。有些模糊的枝葉間,他仿佛看見了那道舞劍少年的身影,揮斬迅疾,劍意凜凜……

那是道門的希望啊!


上一章  |  如水劍道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