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第1591章產能直接拉滿
正文卷第1591章產能直接拉滿
要是有個55艘核電船,那就是2.75萬億之巨的凈利潤規模,35年下來平均每年的凈利潤也能有785個億左右。
這樣的生意,不但超級賺錢,而且帶有極強的壟斷屬性,注定是一般企業無法染指的,民營企業再饞也只能想一想,電力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私企可以染指的。
更何況這還涉及到核能,還有一系列國家嚴格限制出口的高新技術。
買核電船發電賣電的運營商這么賺錢,反倒是造這個船的核動力船舶集團公司賺的錢遠不及運營商。
軍方采購只給5的凈利潤,民用發電收費高一些,是12的凈利潤。
一艘核電船85個億的成本,指的是民用采購價,也就是電力運營公司買一條船要花85個億,一條核電船能賺9.1億的凈利潤,賣給軍方能賺3.79億凈利潤。
反觀運營商采購一條船運營35年能夠血賺500個億,兩者相差55倍之多。
但行業屬性不一樣,一個是制造業,一個是服務業,兩者對比其實沒什么可比性。
核動力船舶集團公司造一艘核電船能夠有12的凈利潤,在當下的船舶制造領域已經是非常之高。
以前造一條船的利潤率能夠達到20至30,現在的造船業普遍都是2、3、5,有時一條船利潤甚至只能和稅收持平,能有5都算是很高的利潤率了。
不過,核動力船舶集團公司是有別于傳統造船企業的,它具有強大的技術壟斷屬性。
說白話就是只有這家公司能夠造核電船,也意味著后勤保養這一塊只有這家公司能做,并不是一錘子買賣,這才是真正的收入大頭。
時間周期一拉長,這一塊賺的錢要遠超造出一條核電船賣掉賺的錢。
而且最關鍵的是,旱澇保收啊。
不但如此,賣出去的核電船越多,就意味著賺的更多。
綜合算下來,核動力船舶公司在核電船這一產品總的凈利潤率可以達到25,要不是因為軍方采購和后勤維護保養不怎么賺錢,肯定可以把凈利潤率推高到30左右,恢復以前造船業那個時候的利潤規模。
再怎么說,這都是高端工業制造,而且是具有極強的技術壟斷屬性,肯定是有高附加值利潤的。
只不過是相對于電力運營商沒有那么賺錢而已,但是放在造船業同行領域,跟那些只有2、3的利潤的船企相比,那就是十倍的利潤差距,這都已經是相差一個數量級了。
值得一提的是,核電船使用壽命35年后報廢,實際情況可能等不到報廢年限到來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可能只會運營25年至30年左右的時間。
原因就是25年至30年之后,太空之上的空間光能電站這個超級新能源工廠就要竣工并投入運營。
這個大家伙一旦投入運營那可就不得了,直接從太空無限微波傳輸至地面,哪里需要電力供應,當地建造一個地面能量接收器,直接無線輸電。
空間光能電站為整個地球表面全人類的一切生產娛樂活動供電都是毫無壓力,在全人類不提擴大能源總消耗的情況下,堪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電費還能便宜得跟不要錢似的。
當然,那一天的到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是會迅速呈現指數級飆升,因為太空活動將會空前頻繁。
那個時候核電船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是必然的了,首先一個便捷性就被秒殺。
核電船只能在沿海地區供電,但空間光能電站可以在地球任意地點進行無線輸電,無論是內陸、沿海亦或者海上,乃至南北極地,只要地面有接收站,就能把電力送達,無線微波傳輸,速度是光速。
哪怕是在地球的另一面也一樣,因為太空之中還會有中轉站,如果輸電地點在地球的另一面,另一面的軌道上空會部署一個中轉站,空間光能電站先把能量無線輸送到中轉站,再由中轉站輸送至地球另一面,從而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覆蓋。
不但便捷性秒殺核電船,有比核電船更多的應用場景,電費價格也是秒殺級別。
現在的核電船在電費價格上有著無與倫比的競爭力,將來在面對空間光能電站的時候,也會如當下那些傳統電力那樣應對核電船的無力感。
核電船在當下能夠把電價打到那么低的價格,而且還有那么高的利潤,就因為傳統電力在遠距離傳輸過程不可避免損耗了大量的能量,核電船則沒有這么大的損耗,反過來講就都是利潤。
將來的空間光能電站直接攝取太陽的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雖然無線微波傳輸過程中損耗的能量也非常大,但是架不住光能電站接受的能量基數過于龐大。
龐大到根本就不用去揪心什么浪費一說,揪心這個能量損耗等同于揪心太陽每天浪費的能量一樣滑稽搞笑,反正都是從太陽那兒攝取能量,而太陽是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能量,而且還要釋放50億年呢。
什么時候人類文明能夠飛出太陽系才來揪心這個,現在嘛,大可不必。
“目前已經確認的核電船采購量,軍方要采購12條,國家電網內地運營采購55條,海外運營采購55條,那就是122條的總采購量。”方鴻看著手中材料自顧自地說,暗暗在思量著什么。
光是這122條船的采購量,核動力船舶集團公司就可以提前鎖定1.03萬億的營收規模,凈利潤可達1170億。
方鴻想了想不由得補充說道:“平均一年只能下水4條,這效率太慢了,必須要大幅拉高產能。”
其實一年能夠下水4艘核電船已經是相當夸張的效率了,相當于3個月就下水一艘,這樣的速度外國造船企業根本做不到,但方鴻顯然還是不滿意。
如果按照3個月下水一艘的效率,那么等到第122艘下水,那得排隊到30年后去了,30年后空間光能電站都要投入運營了,那豈不是第122艘核電船剛剛下水就原地退出歷史舞臺?
末了,方鴻當即拍板道:“把產能給我額外再拉高5倍,也就是一年下水20條核電船。”
田嘉奕微愣了一下便說:“一年20條的速度就算是把核動力船舶公司的產能拉爆也做不到,而且生產線的成本也不可能收的回來。”
方鴻淡定的說:“這我當然知道,也沒說讓核動力船舶公司包攬122條核電船的建造,世界10大造船廠國內就占了7家。核動力船舶公司再把產能提高一下做到一年下水5條的效率就夠了,另外15條的缺口就交給國內其它幾家超級船廠代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