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第435章 奉天討逆北伐檄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5章 奉天討逆北伐檄文

第435章 奉天討逆北伐檄文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一只橘貓壓海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一只橘貓壓海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元和四年,九月初九,反唐聯軍抵近陳倉,開始備戰。

九月二十一,做好各項準備的聯軍正式開始攻城。

九月三十,中原汴州決戰的消息傳到了陳倉,獲悉唐軍在決戰中全殲河北叛軍主力,聯軍的攻擊也進入了最后的瘋狂。

不眠不休,不停不止,剩余的十幾萬聯軍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戰至十月初二子夜,戰事戛然而止。

從九月二十一,至十月初二,反唐聯軍狂攻陳倉城整整十二天,在陳倉城下至少留下了六萬具尸體,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停止了進攻之后,尼瑪巴扎、劉辟留下了萬余人殿后防止唐軍追擊,剩下的人手連夜撤軍。

尼瑪巴扎和劉辟的安排堪稱穩妥,但是如果張取義和張光朝知道,肯定會帶著苦笑說一聲多慮了。

雖然防守一方具有天然優勢,但是在聯軍充足的準備,連綿不絕的進攻,悍不畏死的附蟻之下,禁軍損失同樣觸目驚心。

羽林軍,左威衛、右威左、左領軍衛、右領軍衛直接戰死者超過一萬六千人,重傷者超過六千,剩余的禁軍也幾乎人人帶傷,整個陳倉城幾乎成為了一座巨大的野戰醫院。

具體到每一軍,左、右威衛戰損超過三成,左、右領軍衛戰損超過四成,都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作為北衙四軍之一,羽林軍滿編的建制超過兩萬兩千人。

然而,在經歷了陳倉道阻擊戰,裴植分兵大震關,陳倉的防御戰之后,算上傷員在內,陳倉城內能夠拿起武器作戰的羽林軍已經只剩下了區區三千人,就算加上裴植帶走的六千人,羽林軍也只剩下了巔峰時期的四成人手。

常年跟在李誦身邊的張取義很熟悉長纓軍在內禁軍的戰報和戰損,相比較長纓軍動輒全連只剩個位數的戰報,張取義對于陳倉各部的戰損不以為然。

張取義不以為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以為然,至少和張取義聯手指揮了整個防御戰的張光朝不是這樣看的。

戰斗最激烈、最瘋狂、最血腥的時候,聯軍利用自己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曾經連續不停的發動了整整三十個時辰的車輪戰式攻城。

就連張取義和張光朝兩人都必須交替睡覺,以確保陳倉城防的指揮者不會出現真空,更別說普通的戰兵。

車輪戰式的攻城,再加上對方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的石彈,張取義根據裴植預留的防御方案,采取了前輕后重的配置。

城頭只放置有限的人手,損失一個班,補充一個班,損失一個排損失一個排……

張光朝很清楚裴植留下的這個前輕后重的配置的好處,但是在知曉禁軍戰斗力的情況下他依舊產生過懷疑。

然而,面對從城下蜂擁而上的敵人,禁軍的將士們從來沒有表現出哪怕一絲的恐懼。

一個班,一個排,甚至一個連,一個又一個,接連的走上城頭……

這種視死如歸,這種義無反顧,再一次刷新了張光朝的三觀。

尼瑪巴扎和劉辟調轉了方向,但是他們的主要撤退方向卻不是陳倉道或者儻駱道。

根據一路尾隨他們的偵察兵傳回的消息,敵軍留下了近萬人防止被追擊,然后在陳倉道分出近萬人返回大散關,剩余接近八九萬人沿著渭水前行。

郭戎清楚的記得這支由吐蕃、劍南、南詔組成的聯軍穿越大散關的時候兵力數量是二十萬以上的。

而打到現在,一個月的時間,這支兵馬已經只剩下了一半,可見這支三者混編的精銳組成的隊伍大概率也已經到了極限,大有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感覺。

如果張取義手里還能多有兩萬精銳待命,那么這支隊伍絕對會全部死在陳倉道上。

然而,郭戎所收到的戰報截止到了這里,再后面的情況郭戎就不得而知了。

只不過,雖然沒有直接指出尼瑪巴扎和劉辟的進軍路線,但是從沿著渭水前行來看,目標能而且只能是大散關。

想到大散關,郭戎還是有些憂心的。

不同于隴西方向的羊攻,劍南方向由吐蕃、劍南、南詔組成的聯軍,中路隴南方向是吐蕃人真正的主力方向,那是一水的吐蕃人。

根據隴南方向戰報匯總出來的數據,最初從兩州、銀州出發的中路吐蕃人大約二十萬。

然而,吐蕃人對于這支兵馬的補充卻沒有停止,后續的兵馬依舊在沒斷過。

回鶻結束對峙,從草原上回撤,釋放出了至少三萬吐蕃騎兵,多出來的騎兵一部分被補入了隴西方向,但是大部分被補入了中路。

隨著戰事進行,大散關之外除了秦州、武州、隴城等幾座堅城,大唐在隴南所有的土地在名義上都落入了敵人之手。

吐蕃人進入隴南的兵力超過了三十萬,其中近二十萬就在大震關之下。

如果再加上從東側而來的尼瑪巴扎和劉辟,裴植將面臨東西兩個防線超過三十萬敵軍的進攻。

如果郭戎沒記錯,大震關只有原本的一萬守軍,裴植帶去了大概六千羽林軍,就算再有一些零零散散進入大散關避難的百姓和軍卒,裴植手中的兵力也就兩萬左右。

以兩萬兵馬,硬抗東西兩個方向的進攻,大散關真的是兇多吉少,稍有不慎就是關破人亡。

說實話,郭戎很想為裴植做點什么,但是大震關實在太遠,郭戎自己真的是鞭長莫及。

理順理順思路,認真的分析了一下關中、隴南、隴西的戰局,然后發現,在關中聚殲吐蕃人主力的希望仍然存在,這一度讓郭戎產生了莫大的希望。

只不過,認真研究了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之后,郭戎臉上的笑容變成了苦笑。

李純和朝廷的諸公們恐怕一直盯著陳倉的戰事,等陳倉的戰事剛剛結束,就把相關的信件和戰報給自己送了過來。

也就是說,就算關中真的有機會,他們也不準備考慮,而是準備堅持原本的戰略,在西部防御,在山東進攻。

理智上,郭戎知道這種戰略是最優選擇,但是在情感上,郭戎卻很難不去擔心裴植以及那近兩萬的將士。

稍稍猶豫了一下,郭戎提筆,將裴植他們唯一能活命的機會寫了下來,然后派人緊急送往長安。

大震關如今肯定已經被東西兩線的吐蕃人包圍了,通過常規的方式就算是寫了信也未必能送進去。

但是,信使進不去不代表沒有人能進去,畢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自家媳婦手里那支人馬一個可都是隱藏的高手。

完成了需要秘密送往大震關的書信,郭戎提筆開始準備將這件事記錄起來,填充到需要寫給李純的回信中,這時候郭戎突然想起來,還有最后那封李純的私人信件沒有打開。

然而,打開那個特制的鐵盒子,確定封蠟沒有打開之后,郭戎取出了鑰匙,輕輕的將特制的銅鎖打開,一頁信箋呈現在了郭戎的眼前。

剛開始郭戎并沒有在意,然而,僅僅看了幾個字郭戎就懵了。

因為這筆跡不屬于皇帝李純,如果讓郭戎去判斷,這個字體跟昔日自己在興慶宮勤政樓上看到的柳宗元的筆跡很像。

要知道,李純可不是李誦,剛剛年滿三十的李誦身體相當的好,遠不是太上皇他老人家。

太上皇他老人家的身體不允許,所以才會找人代筆,這很好理解。

但是,自己和李純的私信中出現柳宗元的筆跡就太不正常了,難不成,韓愈著練新兵,沒工夫搭理柳宗元,結果柳宗元閑的無聊把李純給綁票了?

綁票顯然是不可能的,雖然沒有想明白,但是郭戎也沒有死磕,而是準備繼續翻看,希望從中找出原因。

只不過,這個尋找的速度快了一些,看到第一行代表著標題郭戎就懂了一半,因為這是一篇妥妥的討逆檄文。

《奉天討逆北伐檄文》

檄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吳楚之人曰:

何為華?

有服章之美,故稱之華。

何為夏?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謂之夏。

是故,華夏一也。

先祖持戈,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始有華夏之志。

燧皇而起,若何之治;禹啟而承,后治天下;武盛華商,周禮巍巍;諸胡無人,漢道當昌;太宗烈然,盛唐無雙。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

自安史起,奸臣當道,國祚傾移,奸佞之輩欲聯北狄、西番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彼時君明臣良,將士用命,得以綱維天下,然外患不停,內患不止,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

閹黨之余,陳宏志,不思恩典,縱橫天下,串聯逆黨,勾結蠻夷,圖謀我華夏之土,荼毒我華夏殖之民,意欲斷我華夏之根基,其用心之毒辣,駭然焉。

狼子野心之輩,前膠東防御使李師道,世受華夏之恩典,自墮于高句麗,以海為基,陰謀攛掇,竊取神器,入主倭國,反噬漢土,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數典忘祖之徒,前劍南節度使劉辟,世為華夏苗裔,身為封疆重臣,不思保境安民,造福黎民百姓,自投番邦,勾連吐蕃,引狼入室,襲我邊關,屠滅忠良。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漢唐者,華夏之傳承也。

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

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今一紀于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于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先皇之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劉辟之徒,勾連蠻夷,暗度陳倉,夜襲散關,澧王戰死,六千將士殉國,此我華夏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皇以身為幟,率軍出擊,陳倉道之戰,毀其野心,滅其鋒芒;先皇殉國,以身戍于陳倉,將帥齊心,將士用命,護佑我大唐之榮光。

先皇曾言,凡我宗室子弟,無軍功者不得封王,不得襲爵,不得入宗祠受子孫祭拜!

朕為隴右李氏子弟,自當以先皇之言,身先士卒。

自安史之亂起,河北之地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清君之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大唐危難之際,不思護國,反以清君之名行逆反之事。

西有先皇以身守護社稷,東有太子李恒,大將軍郭戎統軍破其先鋒,毀其銳氣。

如今,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失,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

朕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引兵北征,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廷之威儀,使華夏金甌無缺。

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

兵至,民人勿避。朕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謀逆之徒何得而治哉!

朕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族逆黨,除割據,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復華夏之康,爾民其體之!

上天有好生之德,華夏為禮儀之邦,漢唐為忠義之所在,從謀逆者,有能知禮義,幡然醒悟,愿為臣民者,贖其罪責,可為漢之良民,朕許之。

漢將曾言,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今日,朕奉天討逆,首征河北,次入遼東,他日揮師西進,復我大唐之盛,創我華夏之輝煌。

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報錯選擇

不良信息舉報

意見及建議


上一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