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就在長安城內,皇帝外加朝中重臣們嘗試郭戎提出的新體制的時候,郭戎早就離開了汴州,一路朝著海邊的登州狂奔而去。
至于,自己的上疏,以及上疏的后果,郭戎實在是顧不上了,當然,就算能顧上郭戎也不太想管,因為郭戎上疏的目的不過是為自己的行動做掩飾。
雖然在吳少雄和韓愈的鼓動之下,郭戎提出了體制改革的建議,并且以奏疏的形式送到了長安,但是對于李純以及長安的重臣們十分能接受,郭戎本身卻并不太確定。
原因很簡單,這些東西超前的實在是太多了。
對于吳少雄和韓愈這兩個的家伙,郭戎是既無語,又佩服。
這兩位大仙在完全不知道后世政體的情況下,憑借著自己亂七八糟的描述,竟然真的將后世不同政體的制度真的還原了出來,不僅還原出來了,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然后將這些改良后的東西雜糅到了一起。
內閣制出來了,代議制出來了,虛位君主制的雛形出來了,這也就算了,關鍵,用了這么多的殼子做偽裝,本質上卻是兔子的民主集中和集體領導。
這也就算了,關鍵在完成了這一系列東西的同時,還把郭戎最在意的統一戰線完美的融合了進去,這種驚人的政治智慧驚掉了郭戎的下巴。
如果不是郭戎從一早就了解了這兩位的本質,甚至要懷疑這兩位是不是穿越者了。
東西做的很好,就算不喜歡研究政治的郭戎也能看出來這套東西絕對能用,而且很好用。
但是在郭戎的印象里,從先秦到明清,華夏的大一統王朝基本走的是集權路線,皇帝們在拼命的將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到了野豬皮時代,更是成為了專制的最巔峰。
李純,是位有氣度的皇帝,也是位有野心的皇帝,但是皇帝這東西,什么時候能用常理來形容了。
說的好聽了是雷霆雨露具是君恩,說不好聽了,郭戎就一直覺得皇帝這種東西是憑借絕對權力肆意妄為的神經病。
畢竟,正常人誰會把雷霆雨露這種東西放在一起,不被人直接錘爆了才怪。
剛開始的時候,郭戎甚至懷疑自己把這東西交上去,李純會不會以為自己要謀反。
只不過,吳少雄、韓愈這兩個素未蒙面,但是不約而同的家伙的態度卻出奇的一致。
本著信而不疑,疑而不用的原則,外加郭戎確實需要用這種方式降低長安方形暫時忘記自己。
所以,出發之前,郭戎還是以奏疏的形式,將兩人的成果送了上去,至于送到長安會發生什么,李純會不會采用,朝臣們能不能發現韓愈和吳少雄留下的坑點,那就跟他郭戎沒什么關系了。
事實上,郭戎之所以改變計劃,讓大軍在大河之南進行休整,既跟戰略目標有關,讓汴州決戰的信息向外流傳,使得戰斗結果的影響發酵,提前瓦解敵人的意志。
又跟現實條件有關,長纓軍需求休息,天雄軍需要整編,魯北軍需要擴充編制。
但是,這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真正讓郭戎徹底改變戰略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孤軍深入遼東、遼西的李愬有了消息。
先是率軍千里奔襲,然后在遼東半島進行了大范圍的穿插和迂回,將大唐在遼東的殘余力量整合之后,調轉方向,直接禁軍遼東半島,然后依托半島的狹窄地形抵御了遼東地區所有反唐勢力的攻擊。
三個月的時間,轉戰超過三千里,大小數十戰,殲滅各路叛軍超過十萬,幾乎憑借一己之力,牽制了整個遼東、遼西地區幾十萬各路叛軍,李愬的軍事才能在這里被發揮到了極致。
原本,李愬占據遼東半島南部之后,局勢已經穩定,但是隨著時間進入九月中旬,原本零散的叛軍勢力似乎突然被整合了起來。
遼東諸族、新羅、百濟、復國的高句麗、前期抵達半島的島國武士和足輕,開始成建制,有組織的對李愬所部展開進攻。
雙方在遼東半島中部最狹窄的卑沙城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之所以在連戰連捷的情況下,突然轉向遼東半島,既有戰略上的考慮,同時也有現實的原因。
雖然一路戰果豐碩,但是連續的長途奔襲之下,李愬手中那支以禁軍后備兵為主的河北軍戰損嚴重。
雖然在征戰的途中,陸陸續續補充進了一部分遼東邊軍,但是依舊不足以彌補其損失。
抵達遼東半島之后,李愬的手中只剩下了兩萬左右唐軍,一萬左右輔兵,以及他們沿途收攏的五萬左右的大唐平民。
不要以為五萬的數量不少,要知道巔峰時期,整個遼東、遼西戶超過二十萬,人口口過百萬。
然而,就是這短短幾個月的叛亂,在狼子野心的劉總刻意放縱之下,在喪心病狂的陳宏志誘導下,在數典忘祖的李師道的謀劃之下,百萬之眾的唐人或死,或亡,或者淪為了叛逆者手中的兩腳羊。
在遼東激戰一個月,五萬人已經是李愬所部能夠拯救的極限。
精銳的河北軍損失不少,又增加了大量的平民需要護佑,實在不容于李愬繼續之前那種大縱深、大穿插、大迂回的作戰方式。
如果只有敵人的進攻,憑借卑沙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李愬還能夠率軍抵擋,但是,糧草不足,李愬就真的是無能力了。
遼東土地肥沃,遼河提供了足夠的水源,但是在長達半年多的大規模叛亂之中,在各方力量的攻伐和屠戮之下,唐人花費百年打造的家園已經毀于一旦,數不清的財富也已經不知去向。
再加上李愬所部又是在各路叛軍的一路追擊和包圍中轉戰,這就使得李愬所部根本就沒有任何糧草的補給。
進入遼東半島憑借特殊的地形,李愬可以率軍抵擋十倍于己的亂軍,但是糧草就真的超出了李愬的能力范圍。
更為不妙的是,隨著時間從夏季入秋,入冬,氣溫開始大幅度降低,在缺衣少糧的情況下,李愬根本不知道能支撐幾天。
除此之外,心思不同,目的各異的各路叛軍還通過各種方式,徹底的封鎖了從遼東遼西河北這一條陸路的對外通道,徹底阻絕了陸路交通。
尤其是遼西走廊一線,劉總麾下的十萬精銳兵馬,不僅封死了遼西走廊,更牢牢的封死了遼東遼西之間的所有道路,其嚴密的程度,甚至到了于謙麾下的偵察兵都無法穿透的程度。
隨著局勢越來越困難,危險越來越增加,為了給近十萬軍民爭取生機,李愬最后終于同意了于謙的請求。
于謙所率領的偵察兵分兵兩路,一部分從趁著遼東諸族的混亂,北上,然后試圖進入草原,尋找出營陸康掌握中的拔野古部落,尋找被燕國大長公主掌控的回鶻牙帳求援。
至于另一個方向,另外一部分偵察兵則在唐人的幫助下打造了部分船只,從遼東半島最南端青泥浦渡海,試圖從海陸尋找生機。
北上的一部分十分成功無法知曉,但是渡海的這一部分偵察兵出海之后很幸運的遭遇了膠東的漁民。
隨后在大唐漁民的指引之下,沿著后世的長山列島繼續南下。
元和四年八月,郭戎率部完成了膠東之戰,徹底肅清了入寇膠東的島國勢力以及盤踞的李師道勢力,并且全殲了膠東水師。
在此之后,郭戎融合了被俘的膠東水師和即墨水師之后,將這支龐大的水師一分為二,以南的即墨水師負責南邊,留守北方,在沒有皇帝命名的情況下,郭戎將北部這支水師暫時以北洋水師為代稱。
長山列島本就這支北洋水師最重要的防區之一,作為整個長山列島的核心,長山島不僅有水師營地,更是長期有海船駐守。
很快,渡海南下求援的偵察兵們被駐守長山島的水師發現,然后關于李愬所部的信息,被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了郭戎的手中。
而那個時候,汴州決戰剛剛結束。
徹底失蹤近三個月之后,突然獲得了李愬的情況,郭戎的欣喜若狂,看完偵察兵帶回的消息,郭戎是既驚訝,又驚喜,同時還有著不安和憂慮。
讓郭戎驚喜的是李愬不僅還活著,而且還在遼東半島的南部站住了腳跟,雖然如今的局勢艱難,但是自己既然已經獲悉了他的存在,之前的困難自然不復存在。
至于不安的,則是遼東的局面顯然比自己預估的要復雜太多。
相比較一路征戰,根本來不及休整,又沒有全局情報來源的李愬,郭戎得知了遼東、遼西,以及李愬所部的真實情況之后,幾乎在一瞬間就了解了一切。
從眼下偵察兵們帶回來的情報,眼下,整個遼東遼西包括了大致的四方力量。
完成了大縱深、大穿插、大迂回、大轉折,死守遼東半島的李愬,他是大唐在關外僅存的官方力量,也是所有其他力量的統一目標。、
第二部分的,則是把十萬精銳放在遼西,一門心思封鎖遼西、遼東交通和信息的,只能是狼子野心的盧龍節度使劉總。
第三部分看起繁雜,包含了遼東諸族,新羅、百濟、倭國等大唐的藩屬國,甚至包括了剛剛復國的高句麗,但是,能將這些人整合起來一起進攻李愬的只能是那個跑到了島國當太上皇的李師道。
真正出乎了郭戎預料之外的是第四支力量,渤海國。
在沒有失去聯系之前,于謙送回的信息中就提到過渤海國,但是當時郭戎并有把渤海國當成太大的威脅。
但是,到了現在……
引動亂局的劉總損失了百萬人口,數不清的財富之后,卻勞而無功。
不僅如此,還需要十萬精銳陳兵遼西不敢輕動,既損失了利益,又損失了聲名,可以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遼東最大的冤大頭。
島國的太上皇李師道絕對是遼東亂局的真正策劃者。
但是苦思冥想,機關算盡,潛伏在膠東的殺手锏被郭戎干掉,原本已經拿下,局勢已經趨于穩定的遼東腹地被李愬的一頓突襲沖擊的七零八落。
設身處地的想,雖然調動幾十萬兵馬將遼東半島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是李師道未必就一定要對李愬趕盡殺絕。
參考倭兵在膠東表現,再參考李愬河北軍在遼東的表現,郭戎判斷,李師道大概率是害怕李愬從遼東半島出來打偷襲。
考慮到如今李師道的根基在島國,李師道可以看做是勞而無功,還損失不小的二號怨種。
相比較一號冤大頭和二號大怨種,長安朝廷代表的的大唐損失其實不大,畢竟,遼東本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如果說真正損失的,不過是李愬所部戰損的一萬多精銳,但是李愬憑借自己的能力,站住遼東半島南端,等于為大唐重新收復遼東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錨點。
至于大唐的威名,不好意思,從安史之亂開始,大唐在遼東就已經沒什么威名了,否則那些遼東的異族如何敢如此大規模叛亂。
綜合來看,只要能守住遼東半島南端,大唐就穩賺不賠。
全部分析之后,郭戎驚訝的發現,從年初開始動亂了大半年之后,只有那最神秘的渤海國是占了便宜的。
打著幫大唐平亂的旗號進入大唐,但卻沒有和任何一方發生大戰。
李愬率部長途直入,把原本占據遼東的叛軍打的魂飛魄散,迫使李師道被迫無限的調集兵馬圍追堵截。
人調走了,地盤騰空了,然后被悄悄跟在后面的渤海國兵馬輕松占領,而且占領完畢之后,吃了虧的李師道還不敢隨意動手,畢竟,渤海國是打著幫大唐平叛的名義來得,如果動手了人家真的開始平叛了怎么辦?
如果未來大唐真的收復遼東了,渤海國還是不會吃虧,畢竟他進入打探的名義是幫忙平叛。
如果大唐突然就雄起了,渤海國只需要老老實實的占據的大唐土地吐出去,愛面子的大唐是不可能真的討伐的,不僅不會討伐,而且會獲得大量的賞賜。
只不過,這個渤海國實在是太過神秘了,思考另一路也沒弄明白渤海國的目的是什么,背后的腦子是何許人也。
元和四年,十月初三,郭戎抵達登州,隨即率領這一支超過一百二十艘海船,一萬五千步卒的龐大船隊啟程出發。
小說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