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番外(二十) 國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番外(二十) 國策

番外(二十) 國策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清晨,當西京城西直門的城門樓上響起唱禮聲,已經來到齊國一周的朱和垠也與百官們一同對一輛馬車行起了禮。

此刻的他無比忐忑,只因為他心里清楚,馬車上的那人即將決定他日后的命運。

“吱……”

當馬車的門被打開,朱和垠與旁邊的朱慈烺等人一起低下了頭。

一只腳從馬車內跨了出來,隨后朱和垠便聽到了“平身”聲。

他小心翼翼的抬起頭,而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名看上去似乎只有四十五六的中年人。

在朱和垠眼中,朱由檢身材高大勻稱,頭發烏黑濃密,長相威嚴且俊美,眉宇之間透露著一絲和善。

“這人真是我叔爺?”

在見到朱由檢的時候,朱和垠居然自我懷疑了起來。

在朱和垠眼中,明明只是五六歲的差距,但自家皇祖父和自家叔爺簡直就是兩個模樣。

自家皇祖父大腹便便,雖然一頭黑發,但頭發卻有些少,不如朱由檢濃密。

除此之外,自家皇祖父那樣子,不管朱和垠怎么看,似乎也很難看出他年輕時能與俊美沾邊。

再說身材,自家皇祖父還不如自己高,而自家叔爺……

朱和垠用目光對比了一下自己和朱由檢的身高,顯然自己還比自家叔爺矮小半個頭。

“父親,這位就是皇太孫……”

朱慈烺的聲音把朱和垠拉回了現實,見朱由檢已經快走到了他的面前,他急忙作揖躬身道:

“侄孫和垠,見過齊王殿下……”

朱和垠低垂眼簾看著腳下的城墻,心里十分緊張。

“長的與哥哥年輕時是有幾分相似,只是身材稍微高了些,勻稱了些,但這樣也好。”

剛才朱和垠沒細聽,眼下朱由檢在他面前說話,他仔細聽來卻覺得朱由檢的聲音很有親和力,讓人不自覺放松了一些。

“謝齊王夸獎,侄孫慚愧……”

朱和垠謙虛的回應,卻下一秒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了正在行禮的手。

“直起身子來說話,都是自家人,不要做出太多禮數,顯得像外人般。”

朱和垠被朱由檢強行拉直了,與朱由檢正面四目相對。

“你們都退下吧,今日孤聊一些家事,你們不用跟著。”

在朱和垠看著朱由檢發愣的時候,朱由檢卻向四周官員笑著下令。

臣工們聞言緩緩作揖回禮,隨后讓開了道路,并結伴走下了城樓。

待他們都走得差不多后,城樓門口只剩下了朱由檢、朱慈烺和朱和垠、朱慈煌等四人。

“病好了得鍛煉一下,邊走邊說吧。”

朱由檢說著,也拉著朱和垠的手腕,向著其它箭樓走去。

朱和垠自認為也是弓馬嫻熟之人,在大學弓射練習時甚至能開八力步弓,但面對眼前這個大了自己三十多歲的叔爺,他卻如嬰兒般無力,只能被朱由檢拽著并排行走。

“你的事情,我聽煌哥兒說了。”

“你爹他向外征戰,有的是我授意的,有的則是他想緩解廟堂矛盾而必須做的,你作為嫡長子得理解他。”

朱由檢松開了朱和垠的手腕,以長者的姿態勸解著朱和垠。

這樣的姿態,讓朱和垠放松了一些,為此他也試探性說出一些事情道:

“我爹比較偏愛三弟,對我所做的一些事情總是不滿意。”

“出發前皇祖父就讓我來找叔爺您取取經,因此侄孫來是有求于叔爺的。”

朱和垠隱晦說著自己的處境,在他看來他的局勢很兇險,但對于朱由檢來說,這不過是朱慈燃對朱和垠要求太高罷了。

朱由檢看著朱和垠,對于他的那點小九九心知肚明。

對于他來說,朱和垠其實很符合他的胃口。

現在的大明朝還需要解決莫臥兒,平衡住歐洲,加上內部的軍頭林立,所以還做不到真正的承平。

不過,朱由檢對朱慈燃是有信心的。

朱慈燃或許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但大明朝內部的軍頭和官僚集團注定無法在朱慈燃手上長久下去。

朱慈燃過后,大明就真的需要一場幾十年的承平了。

這個承平,如果能以朱和垠來開創,那是再好不過的。

“我會寫一封信給你父親的,你放心學習便是。”

朱由檢給出了自己的承諾,順帶說道:

“另外,我已經派人寫信送回大明給皇兄,讓他準許在你返京后,開啟第四次下西洋。”

“謝叔爺!”聽到朱由檢的話,朱和垠激動地難以言表,只能攥緊了拳頭。

在眼下航路基本都開辟完的時代下,下西洋的意義也從開通航路變成了邦交各國。

如果朱和垠他能以第四次下西洋掌舵人的身份去邦交各國,那他皇太孫的位置就更為穩固了。

想到自己的位置已經穩了,朱和垠跟著朱由檢走了十來步才安下心來,虛心討教道:

“我來到齊國,發現齊國在叔爺的治理下百姓富足,官員清廉,侄孫想替父親向叔父請教治國之策。”

“治國之策……”聽到這四個字,朱由檢笑著搖了搖頭。

就在朱和垠以為朱由檢不肯說的時候,卻見朱由檢說道:

“治理國朝那么大的一個朝廷很難,具體的治理,可以從經濟、政治、輿論、法律、教育、軍事外交等方向著手。”

說到這里,朱由檢看向了朱慈烺:“你也好好聽聽……”

“是……”朱慈烺點了點頭,朱由檢見狀也開口說道:

“經濟方面,如果想要比較公平的治理一個朝廷,使其長治久安,那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眼下,各國的生產資料主要就是土地,而大明和齊國則是多出了工廠。”

“這些生產資料必須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需要張弛有度。”

朱由檢看向朱和垠:“你父親在這一點就做的有些緊了。”

“我聽聞眼下皇店在國朝內部大肆擠壓、吞并一些民間商賈的作坊。”

“這樣下去,國朝內部最后只能剩下皇店一家,而國營經濟一旦獨大,那效率必然下降。”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如果非要舉例,那便是如萬歷年間的朝廷一般,陳規濫矩限制了朝廷,也限制了地方。”

“昨日的萬歷朝廷,便是明日的皇店。”

朱由檢說完,已經執掌齊國政務數年的朱慈烺有了一番見解,特意詢問道:“那應該如何做才算張弛有度?”

朱慈烺開口后,朱和垠也看向了朱由檢。

對此,朱由檢撫了撫自己的短須:

“民間自營的經濟是一定要有的,這和廟堂上的制衡之道一樣。”

“對于民間自營的經濟需要鼓勵,而對于它們之中涉及朝廷安全的產業和關鍵領域,必須逐步過渡到朝廷控股。”

“只要掌握和國營和民間自營的經濟比例,保障朝廷能收上來稅收,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解決。”

“至于經濟方面的政策不能著急,要穩步推進,避免用力過猛。”

“眼下輪船和火車已經出現,世界各國的交流也變得更為頻繁。”

“國朝還沒有達到能夠主宰世界的地位,因此與諸藩的關系需要更緊密一些。”

“在關系緊密的同時,也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樣才更有利于人心的穩定。”

“對于蒸汽機和步槍一事,諸藩對國朝的安排不滿很正常,畢竟只要國朝給予諸藩蒸汽機和步槍,那諸藩對本國的控制成本都將下降,這是利益關系。”

“不過即便他們不滿,國朝卻不能把這些東西交給他們。”

“對于昆侖諸藩,他們在意的是貿易上的路途遙遠。”

“對于小西洋諸藩,他們在意的是國防安全。”

“國朝想要安穩住他們,就需要幫他們把問題給解決。”

朱由檢說著這些事情,看似在說經濟,但實際卻是在告訴朱慈烺和朱和垠,應該怎么拉攏諸藩。

二人聽后眼前一亮,而朱由檢也最后對二人說道:

“對于大明和諸藩來說,一個穩定的、經濟互通的宗藩體系,遠遠比一個動蕩的宗藩體系更有利于朝廷和百姓。”

“至于政治方面,歷朝歷代不管什么時候都有派系斗爭,這是無法避免的。”

“不管內部怎么斗,只要不犯外行指揮內行的錯誤,保證《五年計劃系列》的政策進行,那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果有誰勢大了,那就像我當年發動江南奴仆一樣發動百姓來清理他們。”

“這官場就和養魚一樣,養的越久,魚池就會越渾濁,越骯臟,因此就得時不時清理一下。”

“不過,在針對官場的時候,你們需要做的還是得把控好民間的輿論。”

“對民間的輿論,朝廷必須實行強有力的管控,但也要容許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

“我當年在青海湖畔與百姓們開會的時候就說過‘造反有理’,并且還讓官學司記入了教材中,現在這句話還在嗎?”

朱由檢忽的提起了問題,朱慈烺一聽點了點頭:“我當初上學時,這句話還在。”

“現在呢?”朱由檢看向了朱和垠和朱慈煌,卻見二人臉上不自覺露出了幾分尷尬。

顯然,在他們所學習的教材中,這句話早已經被刪除了。

朱由檢有些失落,但他早就有了準備。

他想要的大明是他想要的,不是朱由校想要的。

他可以告訴朱由校怎么治理大明,但選用哪些政策,這是朱由校自己做決定的。

想到這里,朱由檢平復了心情,繼續在散步的同時對三子教導道:

“國朝現行的法律、法令、條例最好不變,地方可以有部分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立法權和最終的司法解釋權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

“隨后的教育方面,不管是國朝還是諸藩,各國都要重視下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這個國不僅僅是藩國,也代表了宗藩體系。”

“只有每一代的百姓都認可宗藩體系,這個體系才能傳承下去。”

“最后的軍事外交方面,也是要以保家衛國,維護宗藩體系為主的前提下進行,切勿忘記西晉與兩宋的教訓。”

朱由檢大致說了一些東西,隨后又一點點的對三人補充。

這些話被跟在不遠處的齊國起居注官一一記錄,朱由檢看見了卻也沒說什么。

在這外城的城頭,他們走了一個時辰,期間走走停停,累了就在箭樓坐一會兒,喝口水。

直到太陽已經高掛當空,朱由檢才帶著他們走到了南川門的城樓,并走上城樓,在觀望城外的長廊處坐下休息。

望著外城外面的集鎮、以及那金燦燦的稻田,坐下的四人平靜了下來。

只是在這種時候,朱由檢卻又語出驚人的詢問道:

“古往今來,權貴往往會成為朝廷和百姓身上的吸血蟲,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家天下”的制度。”

“家天下的制度在進步的時代面前已經落伍,接下來的時代大勢必然是以“虛君”為主,這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有人想要繼續保持家天下,那他必然要被百姓所推翻。”

“我朱家如果想要千秋的富貴,有的時候就需要放下一些權力。”

朱由檢這話一說出來,三子內心皆震。

他們根本不敢想象“虛君”后的天下是什么模樣,但朱由檢卻對他們開口道:

“眼下家天下能維持,是因為諸藩上面有大明,大明下面有諸藩。”

“百姓若在大明反,諸藩必然會為了自身制度不被推翻而拱衛大明。”

“同理,百姓若在諸藩反,那大明也會為此而安定諸藩。”

“這對百姓來說不是一個好局面,也是我的無奈……”

朱由檢的話,每字每句都深入朱和垠的內心,到這里他才明白為什么自家這位叔爺要就藩齊國,來到這么遠的地方。

在一個家天下時代,朱由檢的話簡直就是離經叛道。

如果不是他讓大明再度復興,那僅憑這些話,齊國就要被諸藩討伐。

“有他,是百姓之幸……”

此刻,朱和垠腦中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順天大學上課時,順天大學院長在課堂上說的這句話。

當初朱和垠還不理解為什么要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家叔爺,但他現在明白了。

朱由檢這種人根本就不能以常理論之,以他的出身來說,能體諒百姓就是最大的不可能。

“今后,你們的子孫如果與以前舊的權貴一樣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那百姓也遲早會將他們推翻。”

“我讓你們多關注歐洲那邊的消息,你們都說關注了,那現在我問你們……”

朱由檢不等朱和垠想通,便再次出言詢問:

“若是暗厄利亞的國王查理二世被議會軍推翻,那他的下場會如何?”

“這……”聽到朱由檢的話,朱慈烺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

“身首異處!”朱慈煌篤定的開口,這讓朱和垠下意識心頭一跳。

“議會軍讓查理二世交權,他不肯,因此才有了暗厄利亞的內戰。”

朱由檢侃侃而談,但他說的好像是暗厄利亞,但又好像不是暗厄利亞。

“真到了需要交權的時候,你們能不能交出來?能不能在不交權的情況下鎮壓大規模的起義?又能鎮壓幾次起義?”

朱由檢用上了“起義”一詞,也就是說明他的立場是站在百姓那邊的。

他這樣的問題讓三人沉默不語,畢竟古今往來許多王朝都沒能鎮壓大規模的叛亂。

即便鎮壓,也會在事后分崩離析。

“現在國朝和齊國還處于上升期,原因是因為經濟良好,還有許多資源可以開發,還餓不死人。”

“可我早就說過,百姓的生存標準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如果以后民智大開,百姓們入了廟堂,要求皇帝交權,你們能保證你們的子子孫孫會交權嗎?”

“眼下還不是虛君的時候,不然我一定會虛君。”

朱由檢毫不顧忌朱慈烺的感受說出了這番話,但他也補充道:

“即便到了你們,卻也還不是虛君的好時候。”

“我今日和你們說這些,只是想讓你們告訴兒孫,該虛君、該放權的時候不要貪權。”

“哪怕他們最后還是不會放手,但起碼你們曾說過。”

說到此處,朱由檢把話題拉了回來:

“國策再多,說到底也只有一點,那就是讓百姓吃飽飯,過舒服。”

“可是,如果朝堂出了貪官污吏,貪官污吏結黨營私、讓你們無法控制他們對百姓吸血的時候,你們能怎么辦?”

“這是很可能在你們時代出現的事情,也是最危險的。”

“如果朝堂出了大批結黨營私的貪官污吏,等你們發現的時候,肯定已經無法控制事態了。”

“所以,我歷來主張,京察是需要每年都進行的,貪官污吏是需要每年都逮捕的。”

“我對這樣的政策是比較積極的,畢竟地方上有軍隊,你們只要把控好軍隊,懂得怎么發動百姓,你們就不要害怕有打不倒的貪官污吏。”

“同樣的,如果你們的子孫也和貪官污吏串通一氣的來壓榨百姓,那肯定會有人起來暴動,推翻他們的統治,因為百姓不滿意。”

“前段時間昆侖的一個總兵不是造反了嗎?他手里是有軍隊,但他成功了嗎?”

“你們要去看,看看他為什么不成功,因為他站在了昆侖監察使司百姓的對立面。”

“君王可以享受,但不能不知道體恤百姓。”

“你們要是對百姓好,百姓就算造了你的反也不會殺你,你要是對百姓不好,你就算有百萬大軍也會被推翻。”

“只要你們和百姓站在一起,以朝廷和百姓的利益為主,那朝堂不管出了軍閥也好,貪官污吏也罷……”

“總而言之,百姓會幫助你把他們推翻。”

“你們也別害怕他們會在史書上把你們寫的很難看,別為了一個‘仁君’的名頭和他們妥協。”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只要做好了,他們再怎么寫你,千百年后你在百姓心里的地位照樣清白,所以你們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

朱由檢這話像是說給朱和垠聽,但實際上他是在說給朱慈烺聽。

齊國真的如朱和垠說的那樣,官員清廉嗎?

并非如此,據朱由檢自己知道的情報來看,齊國的貪官污吏并不在少數。

這些貪官污吏為什么沒有被清理?朱由檢比誰都清楚。

朱慈烺雖然在處理政務上,都是以利國利民的角度出發的,但他的手段始終有些柔和。

對于一些官員犯錯,他總是寬恕再寬恕。

可是一味地寬恕并不能換回這群官吏的良心,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因此對于怎么治理朝廷,朱由檢需要對朱慈烺好好教導一番了。

“我已經讓夏完淳總領都察院了,明天開始,齊國就準備為期三個月的京察吧。”

朱由檢一開口,三子心里紛紛一沉。

他沒有顧忌三子的想法,而是起身眺望城樓下的西京城,似乎已經想好了要怎么利用這次京察來為三人上課。

(本章完)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