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時光如梭,當它悄無聲息的讓人們來到天啟三十一年時,一些萬歷年間的老臣也不可避免的逐步開始凋零。

這樣的變化加上第五大案的清洗,傳統儒家學派開始式微,崛起的是具有科學認知的官學派。

官學派的登臺,代表大明的統治階級進一步認識到了科學的力量,而他們所面對的局面也是空前利于科技創新的局面。

天啟朝不同于清朝,清朝刨除階級統治者的因素來說,所能利用的土地資源都是嚴重不足的。

盡管清朝有著漠北和西域、青藏,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百姓根本沒辦法在這些地方耕種,能夠發展的地方只有傳統的兩京十三省,以及中前期不給漢人進入的東北。

稠密的四億人口擠在兩京十三省的地盤,導致許多省份的人力便宜到人力把牛耕都給搞沒了。

甚至到了鴉片戰爭之后,農村土布很長時間還把英國蒸汽機生產出來的紡織品卷的沒銷路。

英國人拿到紡織廠去問,最后就是根本沒法以相同品質更低價格做出。

人力比機械成本還低,這就很難讓市場出現機械的需求,這就是天啟朝官員面對的不同。

盡管河中、嶺北、安西、北庭、單于、烏斯藏等諸多省份的土地可利用率極低,但大明依舊有著廣袤的土地等待開發。

截止天啟三十一年,大明在舊港的人口也不過七百余萬,東北四省則是不足兩千萬,南洲不過四百萬,泰西不過二十余萬。

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擁有大量等待開發的土地,而作為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沒有哪個王朝會嫌棄自己的耕地多。

況且,這還僅僅是外部情況,而內部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天啟三十一年的云南人口不過三百余萬,貴州僅有二百萬,四川不過四百五十余萬,廣西廣東兩省合計不過六百萬。

這些省份里,僅四川來說,可開發耕地就不低于八千萬畝,而眼下大明僅開發不到四千萬畝。

除了江南三省,大明沒有哪個省的敢說自己的人口稠密。

就算是江南三省,其情況在天啟年間也是逐漸削弱的。

天啟二十三年時,三省人口接近八千萬人。

然而到了天啟三十一年的時間,因為火車和輪船的不斷增加,三省人口被朱慈燃遷移的跌落七千萬。

八年時間,上千萬人被遷移到了南洲、舊港、交趾和麓川、瀛洲等地。

當然,強行移民也讓朝廷的名聲不是那么好。

相比較齊王執政時期百姓遷移后過去十幾年時間,依舊有87%的留存率,朱慈燃時期的留存率僅有49%……

這也就可以看出來,主動遷移和被動遷移的差別在哪了。

不過朱慈燃卻不管這么多,因為他需要交給江南三省除南直隸以外,浙江和江西的影響力。

他的想法,與官學派的想法是比較貼合的。

官學派想要利用科技來開發大量待開發的土地,但哪怕就算是年開荒二十畝的拖拉機,也需要最少三個人來操作。

因此,只有先移民,才能發放拖拉機,進而開墾耕地,穩定交稅。

不得不說,在利益面前,百姓只能被官員安排一生。

天啟三十一年六月,戶部主事張儉上疏,言江南人口稠密而百姓分地不多建議效仿洪武、永樂年間從江南移民地方。

張儉的上疏貼合了朱慈燃的想法,但卻被孫傳庭、金鉉、顏胤紹等人駁回。

三人認為對江南三省的遷移政策應該維持齊王時期的政策,這樣既能保持江南的經濟,又能讓百姓心甘情愿的遷移。

不過朱慈燃卻認為這樣遷移太慢,而事實也是如此。

過去八年的時間里,江南三省每年遷移的人口數量僅有七十萬左右,其中有大半還是遷移齊國,僅有二十幾萬遷移大明各省。

七十萬的人口數看似很多,但與江南三省那七千萬人口的總數相比還是太少了。

這些種種問題,最終導致了朱慈燃第一次破壞了齊王朱由檢時期的政策。

七月初十,監國太子朱慈燃下令遷移人均耕地數少于三畝的江南村莊人口……

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實施,因為朱慈燃將遷移人口和人均田畝數作為了官員政績之一,而事情一旦與官員政績牽扯,那就會變得難以控制。

一時間,江南三省各地的鐵路都變得忙碌了起來。

僅僅三個月,江南三省的百姓被強行遷移五十余萬。

地方官員帶衙役兵馬司對他們進行遷移、驅趕。

遇到膽子小的百姓就是恐嚇,遇到撒潑打滾的,就趁他出門工作將房屋推倒,將稻田焚燒。

遇到不怕死的就用孩子上學的問題來進行威脅。

一時間江南三省百姓人人自危,不用官員上門,便自己拖家帶口的遷移。

許多人在這期間想到了齊王執政時期的開明,涌現許多贊美齊王時期的詩詞,同時也拖家帶口的遷移向齊國。

由于當政的官員大部分是齊王時期的百姓和學子,因此大部分人即便發現了這個事情,卻沒有一個人主動提出。

直到天啟三十二年七月,戶科都給事中姚啟圣上疏,朱慈燃才發現過去半年時間,遷移齊國的人口達到了四十七萬,比天啟三十一年翻了兩倍。

不過對此,朱慈燃并沒有下政策制止,而是叫停了強行遷移的政策。

事后,經過戶部尚書孫可望的統計,過去一年的時間,浙江、江西兩省被強行遷移七十二萬戶,二百九十二萬人。

截止天啟三十二年十月,南直隸人口兩千六百四十余萬,浙江兩千二百余萬,江西一千八百六十余萬,三省合計六千七百余萬,

雖然僅是不到三百萬人口的遷移,但江南三省的人均耕地還是達到了人均三畝。

只不過這次強行遷移導致的結果就是民間開放的風氣被進一步打破,百姓對朝廷的信任進一步下降。

冬月,齊王朱由檢寫了一封家書給朱慈燃。

信中朱由檢建議朱慈燃不要太著急,畢竟他還年輕,而且現在江南占大明的經濟比重在進一步下降,完全可以溫水煮青蛙。

看過朱由檢的家書后,朱慈燃也將江南的移民政策改回了朱由檢時期的自主政策。

身處江南的朱慈烺將政策改回時,江南百姓歡欣鼓舞的情況寫給了朱慈燃。

朱慈燃看后沉默不語,隨即下令蠲免江南三省農業稅一年,同時在《大明報》親自寫信向江南百姓賠罪。

同時,作為皇帝的朱由校也受到兒子的牽連,不得已下了罪己詔。

朱慈燃成功用實踐知道了自家叔父的政策才是最正確的,可是他的試錯成本太高了。

三年的時間和一年的江南農業稅,以及皇帝的罪己詔……

如果朱慈燃不是監國太子,這份代價已經足夠斷送一批高官的政治生涯。

經此一事,朱慈燃也在對各種政策更改上變得更為謹慎,不再對朱由檢時期的政策做出更改,而是以打擊貪腐,整頓吏治來維護政策。

這樣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民間的百姓很快忘記了朱慈燃之前所做的錯事,反而再度歌頌起了他和皇帝。

這樣的表現,也被常常周游天下的朱慈烺所記載,以家書的方式,每周送給朱慈燃。

在這樣的局勢下,天啟三十三年平穩渡過,而世界各國的局勢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幾年里,在大明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中,世界各國都經歷了許多值得載入史冊的事情。

英國克倫威爾聯合威爾士地區的工人和農民,艱難的抵抗著查理一世的王軍。

期間蘇格蘭再度叛亂,查理一世面對兩面作戰的局面苦不堪言。

恰好大明、齊國以天災為借口,減少了對英國的支持,流入倫敦港的貨物量從每年的十二萬噸降低到七千噸。

這樣的變化使得英國國內的物價飛漲,居民苦不堪言,民間反戰態度愈發高漲。

為了避免國內爆發叛亂,致使國家陷入三面作戰,查理一世不得不降低了戰爭的頻率。

同時,歐洲大陸上的局勢也變化無常。

大明減少了對西班牙的支持,物價開始緩緩增長,而法國、神圣羅馬帝國、荷蘭、葡萄牙、瑞典、丹麥等國的民間厭戰聲音也越來越大,兩方陣營的戰事也從天啟三十一年開始陷入了漫長的對峙。

到天啟三十二年時,在斐迪南三世的牽頭號召下,無法繼續作戰的各國終于決定議和。

對于歐洲的議和,大明和齊國有意阻止,但如果想要阻止戰爭,除非它們能拿出足夠的物資來平穩各國物價,并讓各國獲利。

如果是這樣,那大明和齊國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因此,在天啟三十二年十月,大明派出禮部侍郎閻應元,齊國派出禮部侍郎張家玉參加議和,同時準備與各國簽訂貿易合約來維持大明在歐洲市場的利益。

天啟三十三年五月,張家玉與閻應元抵達維也納。

經過五個月的相互博弈和扯皮,歐洲各國在十月初七簽訂《維也納和約》,同時大明和齊國也與各國簽訂了《維也納貿易合約》。

至此,為期三十五年的宗教戰爭宣布結束。

對于世界來說,這場戰爭影響到了大明天啟朝前十年的經濟,導致了大明白銀短缺。

至于后面的二十幾年,這場戰爭給予了大明和齊國以較小成本獲得各國還在殖民地的機會。

對于歐洲來說“三十五年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不過由于大明的支持,神圣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帝國并沒有在戰爭中被壓制,因此相歷史上的《維斯特伐利亞和約》,神圣羅馬帝國麾下的許多附屬國家依舊是其本身的一部分。

這樣的改變,讓后世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的近代國際關系消失。

與其一起消失的,還有歐洲的國際社會關系和歐洲國際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國際社會關系和國際法。

在《維也納貿易合約》中,大明提出了以《大明律》為主體,添加各國部分法律來形成世界上第一部《國際法》。

不管是貿易、外交、戰爭,還是個人犯罪,這些都將被記入國際法中,進一步促進各國的貿易和外交、戰爭規則。

這個提議由齊國禮部侍郎張家玉提出,大明禮部侍郎閻應元表示認可。

或許是為了獲得與大明貿易資格和銀行貸款來恢復戰后建設,各國紛紛認可了這個提議,但對于《國際法》的內容,需要各國派出相對于的法律官員共同制定。

簡單來說,大明在這場戰爭中以最小的成本,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相比較大明,由于神圣羅馬帝國是“三十五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其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因此在戰后,其麾下邦國大約被消滅了70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盡管德意志民族沒有像歷史一樣分裂,但他們的人口要比歷史上下降更多。

根據齊國禮部侍郎張家玉在和約簽訂半年間的走動,他在自己的手札中寫下了“戶籍減半,鄉野無男兒”的記載。

比較張家玉,大明禮部侍郎閻應元則是記載的更為詳細。

閻應元在南昆侖監察使司任職十五年的時間,因此學習過歐洲各國語言。

加上各國貴族麾下的船隊都受過他的恩惠,因此他的在歐洲的人脈關系十分不錯。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很快獲得了參戰國才擁有的情報。

“三十五年戰爭”中,新教聯盟損失了大約十七萬軍隊,天主教聯盟則是損失了大約三十五萬軍隊。

除此之外,在戰爭期間,日耳曼地區的百姓一直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在死去,這使得德國的人口在以飛快的速度下降。

根據神圣羅馬帝國的貴族對閻應元的描述,在戰爭之前神圣羅馬帝國的人口數目大約是在一千六百萬到兩千萬之間。

可是在戰后,該國人口已經不足一千萬了,可見戰爭對其的摧殘。

人口的驟降讓神圣羅馬帝國的經濟危機此起彼伏,手工業幾乎被完全摧毀,財政收入恐怕不如戰前的二分之一。

至于其它各國也遭遇了較為沉重的打擊,西班牙帝國丟失海外和葡萄牙、荷蘭等地殖民地先不提,其國內人口也從戰前的一千萬左右跌落至八百萬。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給控制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它在歐洲恢復天主教統治和建立大一統帝國的計劃成為泡影。

法國雖然從西班牙手上奪得了部分地區,但其國在邊疆地區的上百萬百姓也流離失所,邊疆經濟破碎化。

瑞典沒有如歷史上獲得大筆賠款,也沒有獲得波羅的海的霸主地位,不過在歐洲各國遭受重創的局面下,瑞典在北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加上和大明簽訂的《維也納貿易合約》,其國內的經濟恐怕能上一個臺面。

除了這四個國家外,其它各國有的受益,有的受損。

這其中以葡萄牙和荷蘭最為顯眼。

“三十五年”戰爭過后,荷蘭結束了漫長的獨立戰爭,雖然獲得了獨立,但還在殖民地的丟失讓其只能不斷貿易來償還國內民眾的國債。

至于葡萄牙,由于位于歐洲最西邊,加上是大明幫助其建國的國家,因此在整場戰爭中,它不僅獨立成功,還在大明和齊國的雙重幫助下,成為了西歐經濟的佼佼者,僅次于西班牙和法國。

說到最后的英國,從查理一世戰前的權利來看,英國或許是此戰中利益受損最嚴重的。

如果不是大明和齊國不斷輸血,他恐怕早就被議會推翻,此刻已經摸不著頭腦了。

以上這些就是西歐和中歐到天啟三十四年的局勢變化。

當然,東歐也不平靜,沙俄和波蘭打得不可開交,蒙古和奧斯曼你來我往。

只是相比較對世界的影響,它們顯得十分有限。

不過,值得提及的還有因為三十五年戰爭帶來的征兵制。

西歐和中歐相繼設立了征兵制,同時還建立了常備軍與后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讓歐洲軍隊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

另外,大明在戰爭期間輸入了大約二十萬支燧發槍,一萬三千多門火炮。

這導致了歐洲提前進行了軍事改革。

線列戰術和三段式提前登陸歷史舞臺,歐洲軍隊成建制裝備燧發槍的時間也提前了近半個世紀。

由于無法對抗大明和齊國,而本國又急需經濟建設,因此費利佩四世在《維也納和約》和《維也納貿易合約》簽訂的第四個月就向南邊發動了戰爭。

北非北部的海岸線成為了他的目標,許多當地的土人成為了西班牙新的勞動力。

葡萄牙、荷蘭等國也相繼加入戰爭,這場戰爭被大明稱為“捕奴戰爭”,與利未亞諸藩的“北進運動”并稱為利未亞大陸開化的標志性事件……

今天(9號)四五點的更新,工作上有事得延遲一下,估計晚上八九點左右更新。

(本章完)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