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第五百六十五章 故人再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六十五章 故人再見

第五百六十五章 故人再見


更新時間:2023年04月1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太子慈燃,大孝通神,自天生德,今年滿十五,當累經監撫,務熟達機務。”衣

“今朕略感風寒,詔命百僚公卿,內閣六部,凡朝中事宜,具送往東宮,著其監國,無違朕意……”

清晨,當朱慈燃迷迷糊糊的從東宮床上被人叫醒,還處于迷糊的他就稀里糊涂的被人塞了一份圣旨。

“監國,今日起文華殿和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的奏疏便會送來東宮,請監國洗漱后等待奏疏送抵,處理國朝上下事宜。”

“啊?!”當聽到自己的稱呼從殿下變為監國,迷迷糊糊的朱慈燃也反映了過來。

他看了看門外,那灰蒙蒙的天足以說明眼下的時間有多早。

“監國?我?”朱慈燃指了指自己,前來傳旨的王體乾也和善地點了點頭:“是的監國……”

“我才十四歲,我怎么監國?我爹什么時候又生病了?昨天不是還好好的嗎?”衣

朱慈燃的嘴好似機槍,數秒內吐出數十字,但王體乾卻不緊不慢道:

“昨夜風雨,萬歲一著不慎染了風寒,因此讓殿下監國處理奏疏。”

“至于年齡……”王體乾笑了笑:“萬歲說殿下在齊王府學習這么久,又南巡天下,自然懂得民間疾苦,讓殿下監國,萬歲甚是放心。”

王體乾的笑容在朱慈燃眼里從未那么可惡,聽著從他嘴里蹦出來的話,朱慈燃略感牙疼,只能詢問道:“父親什么時候風寒能好?”

“恐怕得大半個月……”王體乾臉不紅心不跳的回應,朱慈燃又問:

“那齊王叔什么時候回來?”

“齊王殿下昨夜命人八百里加急送來了令旨,據其內容,恐怕得推后到八月才能回京。”衣

“我懂了……”朱慈燃聽完上面那兩人的操作,心里哪里還能不明白?

什么風寒、什么大半個月……自家父親不拉著自己坐監國位到自家叔父回來才奇怪。

眼下不過六月二十一,距離八月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

“一個半月……”

朱慈燃氣得牙癢癢,王體乾見狀也害怕自己被牽連,因此作揖道:“奴婢告退……”

說罷,不等朱慈燃反應,他就倉惶帶著其它傳旨太監離開了東宮。

等朱慈燃反應過來時,整個殿內除了幾個服侍的太監宮女外,便再無一人可以供其驅使。衣

“讓我監國,那也好歹給我留幾個人啊!”

望著四周空蕩蕩的一切,朱慈燃氣得想罵街。

只是不等他罵街,門外就走進來了六七名太監,他們將那四五百份奏疏放到了朱慈燃平日里做功課的桌上,堆得滿滿當當。

“這么多?!”瞧著這些奏疏,朱慈燃感覺自己這一天都被安排了。

幾名太監只是點了點頭,隨后也跟著倉惶離開。

望著那一堆奏疏,朱慈燃有心反抗卻無人無力,只能對東宮太監李永貞吩咐道:

“你去齊王府看看李定國回來沒有,再把張修和劉順給我叫來。”衣

“殿下,李定國早已畢業從軍,如今正在單于行省的安北府燕然城做代千戶呢。”

“你說什么?!”

如果說王體乾的到來讓朱慈燃感覺被坑了,那李永貞口中的李定國出走就讓他覺得他被大坑特坑了。

好歹給他留兩個輔政的人啊!

這一刻,朱慈燃算是意識到了有一個東宮班底的重要性,誰都有人坑,就他沒有!

“直賊娘!直賊娘!”

朱慈燃在宮里罵罵咧咧的洗漱,一直罵到他坐到位置上為止才停下,老老實實地處理起了奏疏。衣

也就在他監國的第二天,《大明報》就報道了太子監國的事情,并且選妃的事情也被刊登。

對于自己即將選妃,朱慈燃也跟吃了黃連一樣哭喪著臉,心里不免想念起了自己的齊王叔。

不過,他思念的齊王叔此刻正乘坐火車抵達了陜西西安府西安城的火車站。

“嗚嗚——”

伴隨著最后一聲汽笛消失,朱由檢帶著四小只和周素潔等人下了火車。

在他下火車的第一時間,他就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西北經略孫傳庭,見過齊王殿下,殿下千歲……”衣

“殿下千歲……”

當孫傳庭的聲音響起,與其一起響起的還有陜西和西安數百官員的唱禮聲。

當孫傳庭作揖結束,把手撤開的時候,朱由檢看到的只有一張坳黑的臉,以及干瘦的身材。

他的膚色和身材在白白胖胖的陜西官員之中尤為顯眼,而這也是朱由檢和孫傳庭自復遼之役以來的首次見面。

十三年前的復遼之役中,孫傳庭不過而立之年,而如今卻已經四十有四,步入不惑之年了。

“辛苦了……”

沒有什么粉飾的詞匯,朱由檢很直白的感嘆了一句。衣

“比起殿下,下官的苦不算什么……”

從烏斯藏返回西安后,孫傳庭才意識到了今年的旱情有多嚴重,同時也意識到了坐鎮中樞的朱由檢有多么困難。

在他看來,朱由檢今年的這大半年假期是應有的,因為他累了太久。

“走吧,帶我逛逛西安城,今夜就入住秦王府吧。”

一句話,前面半句朱由檢是對孫傳庭說的,后面半句是對周素潔交代的。

顯然,他有事情要和孫傳庭說,帶著周素潔和四小只不太方便。

周素潔很識大體的點了點頭,而孫傳庭也意識到了朱由檢有事情和他說,因此在作出“示意請”的手勢后,他就和朱由檢走出了西安火車站。衣

兩人單獨上了一輛馬車,連陸元高都沒能坐上去,足以說明事情的重要性。

不過,即便陸元高沒有坐上馬車,但他也猜到了齊王要和孫傳庭說什么。

思來想去,無非就是內閣輔政之事罷了。

陸元高翻身上馬,準備跟著馬車,隨時等待齊王召喚,而周素潔等人則是在兵馬的護送下前往了西安城內的秦王府。

坐在馬車上,朱由檢沒有一開始就說事,而是和孫傳庭聊著家常的同時,時不時看向馬車的玻璃窗外的西安城外。

西安城作為關中的名片,歷史上的名城,其悠久的歷史和雄渾蕩氣文化令人神往。

西安的歷史十分久遠,但西安城的歷史卻并不久遠。衣

元朝入主中原后,統治者曾經大面積拆除江淮各地的城墻,原因就是因為不利于蒙古人統治,這也是元代城墻極少的原因。

因此,當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后,明初很多城市都重建了元朝拆除的城墻。

南京城墻、平遙城墻,就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代表作。

慶幸的是,西安地處西北,并沒有遭到城墻拆除的事情。

洪武年間,為了加強西北重鎮西安城的防御,朱元璋命人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西安城,從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修復。

由于工程浩大,因此明西安城城墻一直是黃夯土的結構,這樣的風格在大批量使用青磚筑城的明代顯得格格不入。

因此直到隆慶年間,陜西巡撫張祉才上疏隆慶皇帝,將西安這座歷經千年的土城墻用城磚包裹起來,這也是西安城墻歷史上第一次砌磚。衣

張祉認為,夯土城墻雖較為堅固,但經受不起雨水的侵襲,常有夯土城墻因暴雨或洪水坍塌崩壞的記載。

城墻包磚,不僅可以提高防水,還可以在作戰時發揮防御作用。

這樣的提議得到了隆慶皇帝朱載坖的認可,因此西安城墻的加固工作也在同年展開。

得到了隆慶皇帝的認可后,張祉在西安城使用了大量的特制青磚。

這種磚比一般的建筑用磚要大,重量高達幾十斤,體積接近后世的八塊紅磚。

由于明代西安城墻周長近十四公里,用磚量極大,因此這樣的城磚,大概用了兩千六百萬塊以上。

為了讓西安城墻磚塊之間結合緊密牢固,張祉以石灰、糯米汁作為粘合劑將城磚粘合起來,這也是它能保留到后世的原因。衣

另外除了城磚,張祉還深挖了西安的護城河,讓西安城不再經歷暴雨積水之苦。

張祉之后,陜西歷代巡撫也在不斷完善西安城的防御,到萬歷末年,當地的防御工程趨于完善。

等孫傳庭就任西北經略,同時擔任陜西布政使的時候,他又在原來西安城的基礎上不斷加固,并增設了二百門燕山五斤炮。

并且,對于西安城外的集鎮,孫傳庭也采取筑夯土墻的方式將他們圈了起來。

和平時,這一丈高的夯土城墻利于收稅,追查逃犯。

戰爭時,這些夯土城墻可以保護集鎮不被入侵。

雖然這么一來,在經過西安城外時,朱由檢看不到集鎮的風情和風采,但他卻不得不夸贊道:衣

“關中缺乏木材,保護集鎮就不容易被人尋到木料攻城,這辦法是不錯的,不過……”

朱由檢夸贊的同時也開口道:“不過以后必然是火器的時代。”

“眼下火銃都能做到每分鐘十數發的頻率,萬一日后火炮的頻率也能達到每分鐘十數發,那城墻的防御作用也必然大大減輕。”

“城墻一事,內地的城墻在原本的基礎上修葺保留就足夠,不用再擴建了。”

朱由檢不準備大肆修建城墻,而孫傳庭聞言也作揖頷首表示知道了。

二人乘坐的馬車很快進入了西安的安遠門,城門口進進出出的人有些稀疏,這也可以看出西安城的人口多寡。

“西安城有多少百姓居住?”衣

朱由檢看著稀疏的人流不免詢問,同時馬車也直接駛上了城墻的馬道。

“外城郭有百姓三萬有余,主城十四萬有余,城外集鎮兩萬不到,合計是二十萬左右。”

二人在馬車上了城墻后下車,孫傳庭也大致說出了西安城的人口。

“等大旱過去,陜西的百姓應該會過的舒服很多。”

二人走在安遠門的城墻馬道上眺望城內的街坊,孫傳庭看著城內那稀疏的人口不免開口,朱由檢微微頜首表示認可。

眼下陜西耕地雖然因為大旱銳減,許多旱地已經拋荒,但水田和水澆地依舊達到了一千九百多萬畝,人口不足四百四十萬,這也是陜西為什么旱情最嚴重,卻糧價比山西低的原因。

等旱情過去,那兩千多萬畝旱田被復耕,陜西的百姓也就能過上云貴川那樣每日吃肉的日子了。衣

四百多萬人口已經很多,朱由檢不準備讓它再降低,不然就會影響到大明日后對西域、中亞的統治了。

想到這里,朱由檢也開口道:“我準備在天啟十九年夏季發動西征,收復西域。”

“這一戰,還是得倚重你,而這一戰過后,我也希望你回到京城,任內閣次輔。”

朱由檢的話聲聲入耳,孫傳庭聽后也只能作揖應下。

他并不奇怪自己為什么只是內閣次輔,因為他明白這是朱由檢保護他的手段。

他若做上內閣首輔,以他的性格,必然不得好死。

他做次輔,洪承疇做首輔,楊文岳、吳阿衡、沈廷揚、溫體仁和周延儒等人輔政,這個陣容才是最好的,最少能保大明二十年太平。衣

明了一切的孫傳庭早就有了準備,只是出兵收復西域這件事情,他還需要好好和朱由檢商量一下。

“若是十九年夏季出兵,那以西域的情況,最少要南北出騎兵十營才行。”

“河西的情況,想要出騎兵七營,那最少要出民夫十萬,駑挽馬不少于十萬,存蓄米麥不少于二百萬石。”

“但單于行省的情況,想要出騎兵三營,這有些困難。”

孫傳庭說到了河西的問題上,對此朱由檢也早就在做準備了。

由于有乾隆收復西域可以作為參考,因此他一直在開發河西,避免歷史上河西連兩萬兵馬都養不起的情況。

不過即便如此,以河西的情況,因為有著火車的加持將會好處理不少。衣

眼下四川每年都盈余三千多萬石米麥,只要天啟十九年四川不經歷旱情,那依靠火車運送二百萬米麥前往河西并不困難。

朱由檢和孫傳庭擔心的都一樣,那就是單于行省的情況。

歷史上清滅準噶爾的北路軍比南路軍過的要好,主要在于有喀爾喀三大部為清軍游牧補給。

清軍可以游牧補給,明軍自然也可以。

“單于行省的問題不大,可以效仿蒙古人游牧補給,三營騎兵只需要帶千余牧民,萬余牛羊和六七萬石米麥就足夠抵達哈密。”

“西域的北虜在當地有不少耕地,數量不少于百萬畝。”

“南路軍的十萬民夫只要攜帶四千臺拖拉機隨軍前往,就可以照顧著百萬畝土地,長期養三萬兵馬不是難事。”衣

“現在的難事在于單于行省能不能勻出那六七萬石米麥。”

朱由檢說著事情的重點,六七萬石米麥看似不多,但如果他們要在后年動手西域,那今明兩年就得著手運糧前往當地。

哪怕就算漠東運糧去單于,北直隸運糧給漠東,那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

從漠東省的開平府運六萬石米麥前往單于行省最西邊的燕然城,這路程整整三千里。

并且為了防止六萬石不夠,戰事有可能焦灼,明軍最少要在燕然城囤糧十二萬石。

想要再運抵時還有十二萬石米麥,那起運的米麥就不能少于四十萬石。

四十萬石對于漠東來說可不是小數目,出動運輸糧食的民夫就不能少于兩萬人,挽馬更是需要四萬匹,并且需要前后運送兩次。衣

這一過程太麻煩了,朱由檢更傾向于直接運送拖拉機過去,在當地開墾田地來滿足西征所需,因此他的計劃需要變一變。

這么想著,他看向了登上馬道的陸元高,對其吩咐道:

“今年運給舊港和關外四省的兩萬多臺拖拉機盡數運往單于府燕然縣。”

“告訴曹變蛟和李定國,我要在十九年春看到燕然縣囤糧六萬石,秋收不少于十二萬石。”

“是!”陸元高本能作揖應下。

朱由檢見狀也回頭看向了孫傳庭:“拿下西域只是第一步,遷移人口才是重中之重。”

“西域六十余萬蒙古人,一味屠戮是不可能的,我想在虎兔墩即將統一西域時出兵,然后讓他帶著幾十萬蒙古人西遷。”衣

“留下的蒙古人,我準備把他們遷往青海,至于河西則是要遷移不少于一百萬人前往西域。”

“你覺得以河西的力量,能不能做到這點?”

朱由檢看著孫傳庭,等待他的回應。

面對他的問題,孫傳庭也在短暫的思考過后回答道:

“遷移百萬人口過去,這對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河西傷害會很大,想要恢復遷移前的產出最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如果西域不需要河西轉運糧食,那倒是不成問題。”

“下官的建議是,分為五年,每年遷移二十萬人前往西域,這樣對河西的傷害最小。”衣

“況且以西域的百萬畝耕地和大片牧場來看,它能養活的也就只有五六十萬人,慢慢遷移的好處在于如果情況不對可以立馬停下。”

“……”聽到孫傳庭的話,朱由檢略微沉默。

孫傳庭很能理解朱由檢為什么沉默,因為他的提議和朱由檢就藩的事情起到了沖突。

朱由檢執著于盡快遷移人口的原因是他會在天啟二十三年左右就藩,因此他必須在十九年拿下西域,然后在二十三年以前拿下西西伯利亞和河中地區。

想要拿下這些地方,最少需要百萬人口的支撐。

按照孫傳庭分為五年的遷移,那最少得天啟二十三年才能讓西域有百萬人口。

這樣固然對河西、西域傷害都不大,但也代表了朱由檢不能在二十三年離開大明,因為拿下西西伯利亞和河中地區最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鞏固大明在當地的統治有需要兩三年。衣

這前后算起來,最少需要九年乃至十年的時間,但朱由檢在十九年及其之后,只有五年的時間。

他必須要在五年內把十年的事情做好,這就注定他不能考慮太過周全。

一口氣遷移太多人會傷害河西的經濟情況,這他又何嘗不知,但他不可能一直拖下去。

“遷移之事再說,今歲開始我會讓四川在每年秋收之后運送二百萬石米麥前往嘉峪關。”

朱由檢準備先擱置這件事情,先把糧食的問題給解決了。

畢竟不管是打仗還是遷移人口,河西的糧食都遠遠不夠消耗,必須由四川進行補給。

好在眼下四川的鐵路已經修抵成都府的德陽一帶,等到秋收的時候應該就能修到成都城北。衣

這么一來,起運點就更近了,成本也會更低。

“西域、河中、和嶺北都要控制好,勿要效仿宣德一朝棄安南之舉。”

朱由檢交代著孫傳庭,畢竟他是自己為大明日后所選的內閣次輔。

只要孫傳庭堅持,那么洪承疇多半是不會放棄這些地方的。

二十幾年的時間,足夠火車修到這些地方去,那大明也就更不可能放棄這些地方了。

“下官明了……”

孫傳庭作揖行禮表示應下,朱由檢見狀十分滿意,也沒再談什么國事,而是說起了家事。衣

他詢問孫傳庭的兩個兒子如何了,孫傳庭也只是回稟在山西的官學就讀,看得出他不想讓自家兒子走什么捷徑,不然以他的情況,完全可以送兩個兒子去北京就讀官學。

“為人迂腐不是好事,好好培養一下他們吧,最不濟接到西安來,你親自照看。”

朱由檢對孫傳庭的執拗不是很認可,但他也知道如果孫傳庭不是那么執拗,那他也就不是孫傳庭了。

“下官知道了,倒是殿下可曾聽聞太子監國一事?”

“哈哈……自然知道了。”聽到大侄子監國的事情,朱由檢憋不住的笑出了聲。

他已經能想到自己那個大侄子眼下哭喪著臉處理奏疏的模樣了,尤其是當他得知李定國被調往了燕然城的時候,估計心情比他的四輪車被人砸了還難受。

“太子比起萬歲如何?”衣

孫傳庭詢問起了朱慈燃的性格和處事作風,顯然他對朱由校這種喜歡把朝政丟給內閣和六部的性子不是很喜歡。

他畢竟是個執拗的人,因此他喜歡的也是事無巨細,每日勤懇處理政務的皇帝,對于朱由校這種甩手掌柜式的皇帝,他是很頭疼的。

“放心好了,太子比起萬歲多了些擔當。”

朱由校清楚孫傳庭頭疼的事情,因此安慰起了他,并說了朱慈燃大致的性格。

“那真乃國之幸事……”孫傳庭松了一口氣,而朱由檢也在心底忍不住咋舌。

他那大侄子是有些擔當,只不過含量不高……

相關

_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