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第五百四十一章 局勢紛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四十一章 局勢紛亂

第五百四十一章 局勢紛亂


更新時間:2023年03月30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潺潺……”翚

八月下旬的崖州縣海棠鎮,后世的三亞……

在十七世紀的這個時代,這里的風景就像一幅幅的巨畫,一幅幅的巨作,在夏天—一呈現,在炙熱的太陽底下如火如荼的燃燒。

赤著腳站在海灘的細沙上,當海風拂面而來,輕微的,一抹涼意帶著海水的味道吹在了臉上。

這是自天啟九年,他聽自家叔父形容過瓊州南部大海是什么模樣后,第一次親自用眼睛來觀摩風景。

他走在細沙灘上,陽光把沙子烤得炙熱,沙灘上爬滿了螃蟹。

滂沱洶涌的海浪,打在沙灘上,奏出最自然的音樂,炎熱的太陽倒映在蔚藍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如銀樹綻放。

朱慈燃率性的走進海里,隨著海水沒過身體,一股涼意穿透全身。翚

相比廣西和瓊州其它地方的沙灘,海棠鎮這里的沙子非常的干凈,海更是清澈碧藍,沙灘上一顆顆的椰子樹,襯托出沙灘特有的風味。

眺望著遠處,近海的船只在水上搖搖晃晃,悠閑得讓人嫉妒。

在船上,一些穿著別異于漢人,卻和漢人長相類似的人正在打量朱慈燃一行人。

朱慈燃在海里泡了泡,隨后走上了岸,岸邊的十幾個錦衣衛在距離海灘一段距離的天然椰林里搭建了帳篷。

“那些人是什么人?”

朱慈燃上了岸,劉順和張修上前迎接他,但朱慈燃卻好奇看向了那群生活在船上的人。

“應該是生活在此地的疍家人,殿下不用在意他們。”張修看了一眼船上的人,示意朱慈燃不用在意,但朱慈燃聞言卻更在意了。翚

“為何不用在意?”朱慈燃詢問著張修,張修見狀只能把疍家人的來歷和他交代了一下。

在大明的“古今典籍館”里,對于疍家人的來歷,只有漢晉兩代的一些典籍之中有蹤跡。

典籍之中,疍家人是以漢武帝滅閩越國南逃而首次出現的,當然在更早的典籍里,也有記載著他們生活在南海的記錄。

總之,從大漢將兩廣重新納入疆域后,疍家人就安安穩穩的生活著,直到唐宋時期,他們海豐沿海一帶形成了以疍家漁民為首的漁港,才算勉強落腳在了陸地上。

唐宋時期因為對兩廣的管理力度不行,因此對于疍家人也往往是比較放任的,但從元朝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疍民是備受地方官府欺凌的。

他們沒有部落,沒有田地,以海為生,盡管官府沒有三申五令,但地方的鄉紳勢力是規定了“疍民”不準上岸居住,也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

因此,在科舉的名冊中也從來沒有“疍民”的名字。翚

不僅鄉紳欺負他們,地方官府也不把流動的疍民齊民編戶,所以他們在大明是沒戶籍的。

一些傳統習俗里,疍民認為在陸上用磚塊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認為這么做會得罪先祖,并且行船不順。

但是實際上,這些傳統習俗是因為歷任地方官府都覺得他們好似流動人口,統計他們無法固定收稅而故意驅趕他們。

這樣的驅趕持續幾百上千年,自然而然的,疍民也就認為上岸居住會觸犯忌諱。

只不過這個忌諱并不是祖先,而是岸上的人……

“豈有此理!”

聽聞疍民的遭遇,朱慈燃咒罵道:“天下的土地都是朝廷的,地方士紳和官府有什么權力不然疍民上岸?!”翚

“國朝眼下急需用人,對外納入多少百姓,難道沿海衙門不知道嗎?”

“我要上疏給叔父,讓叔父知道這南邊發生的事情!”

朱慈燃說到底還是少年人,十四歲的他本就因為肩頭的擔子,和逐漸結束的行程而倍感壓力,陡然聽到這種事情,不管事情大小,他都應該生氣。

在他看來,比起交趾人、麓川人,疍家人明顯和漢人沒什么區別。

把疍家人融入漢人之中,難度比其它地方輕松多了。

明明就這點問題,結果地方官府還相互推諉,簡直不可理喻。

想到這里,朱慈燃壓著脾氣詢問道:“這沿海之地,有多少疍民?”翚

“恐怕……不少于二十萬……”張修小心翼翼的回稟,這讓朱慈燃不由攥緊了拳頭。

“真是荒謬!”他從牙縫里擠出了這些話,隨后命人將一些食物送給了船上的疍家人,并親自在帳篷里寫了一封手書,讓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這是他第一次動用八百里加急,足以看出他對兩廣官府相互推諉,不愿接納疍家人的不忿。

他的不忿,許多人無法理解,但朱由檢卻很能理解他的心情。

這封手書,在八月二十三日送抵了齊王府的承運殿,只是面對信中內容,朱由檢沒有自家大侄子那么激動。

“讓都察院派人核查,將兩廣、福建的疍民齊民編戶,發放耕牛和生地開墾,每戶一頭。”

“奴婢領命。”翚

執政那么多年,朱由檢早就養成了有事處理而不生氣的問題。

畢竟和大明地方的蟲豸治理朝廷,他若是一直都那么容易生氣,恐怕早就氣死了。

眼下他在意的,還是手中的另外三份奏疏,而這三份奏疏的內容,則是關于歐洲、西域、印度廝當三地。

第一份關于歐洲的奏疏,主要是西歐留守錦衣衛們傳遞回來的,但消息已經是去年的消息了。

主要內容有三十年戰爭加劇,規模越來越不可控。

由于古斯塔夫二世沒能死在呂岑戰役,因此瑞典軍隊一路高歌猛進,跨過多瑙河,在巴伐利亞站穩腳跟,而華倫斯坦節節敗退。

東線戰場的失利,導致了神圣羅馬帝國兵力不得不調往北方,繼而影響了西線。翚

去年九月,法軍提前兩年攻打了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并且成功占領不說,還試圖繼續出兵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

戰事的緊迫,讓西班牙不得不再度提高稅收,而稅收的提高則立即引起了葡萄牙人民的不滿。

隨著戰爭的不斷加劇和拖延,西班牙的高賦稅讓它的統治在葡萄牙的越來越不得人心。

隨著貧困的加劇,葡萄牙國內的埃武拉和阿爾加維發生暴動,卡塔盧尼亞起義也提前四年爆發了起義。

葡萄牙的貴族們見狀,欲意策劃一場陰謀并得到了布拉干薩公爵若昂的正式支持。

之所以錦衣衛如此了解,是因為若昂找到了作為大明留駐歐洲外交使臣的錦衣衛們,他請求大明中斷向西班牙輸入硝石和商品。

似乎若昂很清楚,只有西班牙在正面戰場失利,他才會徹底放棄葡萄牙地區。翚

若昂的提議是去年臘月發出的,而眼下已經是八月,整整八個月的時間過去,指不定會發生什么變故。

朱由檢在想大明要不要同意若昂的請求,同時與葡萄牙簽訂關于出售殖民地的條約。

眼下葡萄牙的殖民地包括了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沿海地區,而大明又在南昆侖站穩了腳跟。

憑借葡萄牙在殖民地開墾的耕地和牧場,大明完全可以遷移幾萬人過去直接接管,并且立馬就能自給自足。

當然,前提是若昂得為了葡萄牙國王的王位而出讓這部分利益。

想到這里,朱由檢提筆寫下了自己的條件。

“大明可以中斷對弗朗西的支援,并且可以和葡萄牙互市貿易,解決葡萄牙商品不足的問題,但葡萄牙需要讓出新大陸的殖民地,作為大明中斷和西班牙貿易的補償。”翚

隨著時間越來越逼近自己就藩,朱由檢也必須加緊對西班牙的商品收縮態度。

現在為了南美,朱由檢可以答應葡萄牙的條件,但如果西班牙愿意用美洲殖民地來做交換,條約這種東西則完全可以撕毀。

處理好了歐洲事宜,朱由檢將目光放到了西域錦衣衛的回奏上。

隨著和碩特東遷和準噶爾北遷,林丹汗這廝徹底在西域站穩了腳跟,他以別失八里為都城,對西邊的哈薩克汗國發動了遠征。

巴爾喀什湖地區的哈薩克小玉茲被占領不說,林丹汗愚蠢的對盤踞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汗國也發動襲擊,致使哈薩克中玉茲和大玉茲推舉出來的楊吉兒汗與南部布哈拉汗國的及葉爾羌汗國聯合,共同反擊入侵他們的林丹汗進攻。

“還是一樣的政治不行……”

看著林丹汗在政治上的騷操作,朱由檢想不通這廝怎么連“拉一派打一派”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懂。翚

他真以為他能憑借一己之力統一整個西域,弄出一個西蒙古帝國?

朱由檢搖了搖頭將奏疏放下,最后看起了印度廝當地區的奏疏。

這份奏疏時盧象升在五月送出的,直到八月才送抵麓川行省,走八百里加急于今日送抵京城。

主要內容,無非就是莫臥兒大汗殺家虎(沙賈汗)增派兵力,與小西洋聯軍在諸藩北部的河流山地進行交戰,戰線延綿千里。

盧象升上疏的原因較為簡單,就是希望大明能從底馬撒地區出兵恒河以北,牽制莫臥兒東北部的兵力。

這個要求并不難,朱由檢把奏疏圈紅后,便提筆寫下了一份讓洪承疇出兵牽制莫臥兒東北兵力的令旨。

做完了這一切,他才把注意力放在了國內的民生上。翚

桌上那堆積如山的奏疏,全部都是浙江和南直隸、以及北方各省讓人送來的。

內容也很簡單,那就是乞請“蠲免”和“平抑糧價”。

四月以來,南直隸、浙江一帶如歷史上一樣遭遇旱情,雖然不至于斷水,也不至于像北方一樣赤地千里,但糧食減產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入夏以來,水田變水澆地,水澆地變旱地,旱地雖然勉強能憑著江南水網來種植,但產量不可不免的在降低。

七月,南直隸每石米價從五百文飆漲至七百文到九百文不等,百姓怨聲載道。

進入了八月以后,浙江許多旱地絕收,以施鳳來、馮銓等人為首的浙黨官員紛紛上疏乞請蠲免,并且要求蠲免三年,平抑糧價。

江西北部的南昌、九江一帶,以及福建、廣東一帶也紛紛遭遇水位下降的干旱,一時間米價不斷上漲……翚

南方如此,北方也并不好過。

山西百姓幾近遷移,然而大旱依舊沒有脫離該地,河南更是經受不住旱情打擊,許多百姓紛紛賣出田地,拿著官府發放的移民鐵卷,乘坐火車向東北遷移。

此刻,若是朱由檢走出京城,他可以看到京城的東西南北四個火車站擠滿了遷移的北方百姓,而鐵路沿邊上更是如此。

情況雖然沒有天啟十四年那么嚴重,但也足以說明這次旱情波及有多大。

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米價。

由于江南干旱,走長江水運的四川、貴州、湖廣糧食在進入江西之后就開始被百姓出高價購買。

江西、南直隸、浙江三省商人百姓搶購糧食的結果就是,原本要走運河流入北方的糧食紛紛被他們買走,以至于北方糧價驟漲。翚

八月二十二日,今天一早的京城菜市口物價比起四月,更是上漲了兩成以上。

稻米從每斤三文,漲到每斤四文,小麥從每斤四文漲到每斤六文。

其它諸如大麥、蕎麥、莞豆、麩子、谷糠等谷物和飼料原料紛紛價格上漲兩到三成。

谷物都如此,就更別提肉食了,由于飼料原料的價格上漲,飼料價格從每石二百文上漲到二百八十文。

飼料的上漲導致了雞、鴨、鵝、豬、牛、羊等牲畜的價格也紛紛上漲了三成左右。

原本已經降到十五文一斤的牛肉,眼下突然漲到了二十文,漲回到了天啟元年的物價。

六文錢的水雞,眼下也漲到了八文一只,豬肉就更別說了,從十八文漲到了二十六文,漲幅最高。翚

這些肉價的漲高,連帶著魚蝦價格也紛紛走高。

原本三文錢一斤的魚蝦,眼下漲至五文錢,好在漁業量大,勉強能夠壓制。

至于蔬菜的價格也跟著上漲了一兩成,但總體還算可控。

江南三省的購買力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時候,他們的瘋搶導致了北直隸的物價飆漲。

靠海的北直隸尚且如此,旁邊居于內陸的山西和河南就不用多說了。

截止八月初九,山西米價每斤十二文,每石一兩八錢,河南每斤十文,每石一兩五錢。

倒是山西,得益于陜西寶雞至四川廣元這最難的一段鐵路修通,四川嘉陵江兩岸糧食都被收購,順著嘉陵江北上抵達廣元,隨后用火車拉運糧食前往關中地區。翚

作為明末米價飆漲最厲害的地方,陜西在歷史上崇禎九年的稻米是每斗值銀五錢,折合每石五兩。

然而在眼下,陜西的稻米價格是每斗六十六文,每石六百六十文。

陜西的米價尚且如此,河西的就更不用說了,平穩靠著四川的輸入而穩定在每石六百文左右。

原本最動亂的兩省被安定下來,對于朱由檢來說,局勢處于可控范圍中。

“殿下,江南三省的常平倉眼下已經囤積稻米九千三百余萬石,是不是可以放出一些了?另外蠲免是否也應該安排上了?”

殿內、當一道陌生的聲音響起,朱由檢也抬頭看向了眼前人。

溫體仁,這個晚明歷史上的人精已經在承運殿里站了半個時辰,而他所求,無非就是請朝廷開倉放糧,平抑江南糧價罷了。翚

這件事情,不用他說,朱由檢也知道要怎么做,之所以他沒一開始就開倉放糧,是擔心常平倉的糧食不夠平抑。

拖延幾個月的平抑,能讓許多糧商在得知江南糧價暴漲的同時,將各地的糧食盡數運往江南。

只要他們行動起來了,并且已經買到了糧食,那朱由檢就可以開倉放糧了。

“地方上的糧商都動起來了嗎?”朱由檢沒有理會馮銓,轉頭詢問起了陸文昭和曹化淳、王承恩幾人。

“回殿下……”曹化淳作揖回答道:

“都動起來了,許多糧商甚至遠走四川、湖廣、兩廣,和當地農戶定下了秋收購糧的契紙。”

“契紙由官府官員監督簽約,糧商只能遵守。”翚

“價格呢?需要多少才能不傷他們?”朱由檢端起一杯涼茶喝了一口,曹化淳也畢恭畢敬回應:

“各地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江南米價在六百文的價格比較合適。”

曹化淳話說完,馮銓立馬看向了朱由檢,但卻又在朱由檢看向他的時候連忙低下了頭。

江南米價飛漲,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許多江南鄉紳和中小地主。

這種情況下,免除十賦一的田賦,能讓他們輕松不少,因此他們自然要推動朝堂上的官員為他們說話。

“蠲免可以,但三年太長。”

朱由檢放下茶杯,瞥了一眼馮銓:“國朝蠲免,往往是按照一地受災,蠲免一年,第二年再受災,再蠲免而來的。”翚

“一口氣蠲免江南三省田賦三年,馮侍郎不知道要免去多少田賦糧嗎?”

“這……下官知道,但江南不同于他地。”畢竟有求于人,馮銓自然硬氣不起來。

實際上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誰都想老老實實的先渡過去,等朱由檢就藩了,再站出來揚眉吐氣。

但問題在于江南的旱情是他們沒能想到的,而江南士紳的壓力他們也必須要站出來分擔。

乞請蠲免,這是避無可避的。

“江南沒有什么不同的……”朱由檢輕嗤道:

“論田賦糧,江南不如“麓舊交”三省,論賦稅,江南不如山河四省。”翚

“四省都未曾一口氣蠲免三年,江南為何能夠?”

江南的賦稅潛力,朱由檢到現在都沒徹底開采出來,尤其是在人口這方面。

之所以沒有開采出來,說白了還是江南士紳私藏佃戶所至。

私藏佃戶這并沒有什么,在封建時代,除了開國前八十年的盛世和治世,士紳豪強麾下的佃戶是最穩定的一群人,尤其是在朱元璋規定佃戶和雇主是平等關系后,佃戶達到了空前穩定。

可問題在于,現在的大明要走進工業化,哪怕是半工業和半農業化,也不允許士紳豪強們出現能隱匿佃戶的舉動。

朱元璋不統計佃戶是朱元璋的事情,但朱由檢要統計,因為國策不一樣,體制和方針不一樣。

現在他要統計,江南士紳在阻攔,還想要他給江南好臉色看,朱由檢不把江南士紳一刀切就算好的了。翚

“江南五千余萬人,那就放出五千萬石常平糧吧,至于蠲免,一年即可。”

朱由檢故意拿紙面人口來刺激馮銓,馮銓哪能聽不懂?

在他看來,朱由檢完全就是怪他們對江南齊民編戶的模糊,所以才故意這么說的。

“江南那邊,眼下人口不再是此前的五千六百萬,而是六千萬整了……”

“殿下,這常平糧是否能全部放出。”

朱由檢一句話,馮銓就得讓江南三省的地主們交出近四百萬佃戶。

他也沒辦法,如果不交出佃戶,那蠲免政策和常平糧的就不會放出,先不提蠲免能讓士紳們免除千萬石田賦糧,單單常平糧不放出,佃戶出走就是必然的事情。翚

許多士紳手里的佃戶只有一到兩畝耕地,糧價降不下來,憑借地里的出產,佃戶根本就無法吃飽,因此只能出走遷移去能養活自己的地方。

士紳們是不可能買糧食給佃戶吃的,也不可能腦袋一拍,就說不收田租了。

說到底,七百文一石米的價格,田租加蠲免的糧食一旦賣出,他們就能獲利數千乃至數萬,十數萬兩銀子。

拿自己的銀子去救佃戶,他們若是情愿,那封建社會也就不會被吐槽吃“人血饅頭”了。

與其看著佃戶出走,不如把人放出來,拿來交換利益。

想到這里,馮銓有些牙疼,朱由檢也輕描淡寫的回了一句:“倒是沒想到戶部在三省查出的戶籍能有這么多……”

“罷了,把常平倉糧放出八千萬石,三省之地蠲免一年,就這樣吧。”翚

“奴婢領命……”

朱由檢開口,王承恩應下,不給馮銓討價還價的余地。

面對朱由檢這樣的態度,馮銓也知道,想要蠲免兩年和三年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見好就收,以免惹怒了朱由檢。

“既然如此,下官這就去通知戶部。”

說罷,馮銓畢恭畢敬的回禮,緊接著退出了承運殿。

至于朱由檢,他則是看了一眼堆積如山的奏疏,抬手揉了揉自己的眉頭……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