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第兩百九十九章 三娘子案爆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九十九章 三娘子案爆發

第兩百九十九章 三娘子案爆發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23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嘶啊……”

放下酒杯,鎮江府丹陽縣縣令徐謙用快子夾起桌上的一塊鹵豬耳,放入嘴中細細咀嚼,回味之余,他瞇了瞇眼睛看向眼前。

在他的眼前,是官倉不斷在計數的小吏,以及正在搬運糧食的衙役和點數的師爺。

至于他自己,此刻正和丹陽縣的縣丞,主薄、典吏一起坐在一張四人桌旁,桌上擺有酒二壺,涼菜三碟,熱菜三碟。

三碟涼菜分別是油炸撈出撒鹽的花生,鹵味的豬耳、以及鹵過的豬頭肉。

三碟熱菜也分別是一盤南京烤鴨,一盤紅燒驢肉和家常豆腐。

四人六菜二壺酒,還是在這災荒之年,足以看出一縣官員的待遇如何。

四名主管吃肉飲酒,而胥吏之間則是取出一片油炸的豬肉脯放在嘴里咀嚼,再往下的衙役們則是啃著生冷的米糕。

只是工作之余的吃食,便能用他們吃用上看出不同和階級。

大明朝的縣衙內部人員主要分官,吏,役三類,而分工主要是官員主決策,胥吏理文書,衙役供差遣。

以明代來說、縣衙常常分為知縣,縣丞,主簿,典史,這四人為即正官,而左貳,首領為朝廷命宮,數量極少。

縣官管一縣的政務,左貳,首領則分別負責勸農,水利,清軍,巡稽等某一事物。

吏員為吏部注冊的公職人員,主要在六房,糧科,馬科等房科中辦事,處理公文賬冊。

衙役則司職站堂,看管,守衛,催科,抓捕等事聽候官吏調遣。

只是伴隨著齊王下令改制,衙役的工作被減輕,縣官也不用再辦桉,桉件交給了衙役,而審判都交到了大理寺,抓捕都交給了兵馬司。

兵馬司負責守衛城池,主官被授予從七品的兵馬郎中,而大理寺主官則是被授予正七品的判官,衙役主官則是為從八品的司役郎中。

一縣的權力被從四份分成了七份,任誰都不會高興。

如眼下的徐謙四人,本已經抱團,眼下還要和被空降下來的三名燕山主官逢場作戲,內心有些憂愁也是自然的。

不過這憂愁自然也是點到即止為好,因此徐謙夾了一塊紅燒驢肉,便對正在記賬的師爺道:

“張士彥,你可得好好點,若是沒點好,多數了或者少數了,上面少不得得判我們一個治內不足的罪名。”

“徐知縣放心,卑職這筆,三十年沒有記錯過,這耳朵、這眼睛,一看就知道袋里裝的是什么。”張師爺說著,還用筆比劃了兩下。

縣衙并沒有師爺的官職,這些人大多都是以幕僚的身份加入縣衙,至于俸祿全看主官自己用俸祿發多少。

不過這并不是說明代縣令很苦逼,畢竟執掌一縣,能貪污的手段和地方太多了。

別的不說、如丹陽一縣之地,百姓三十萬有余,田畝百余萬畝,每年的歲入折色后大概在五萬兩銀子左右。

明代的稅制,是地方官員留下本縣需要運作的銀子后,再層層上交。

這就導致了在留下自給自足的銀子中,徐謙等人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腳。

胥吏雖然不用發俸祿,但衙門需要運行,衙役需要俸祿。

徐謙等人都不用說其他工程回扣了,僅僅衙役的役銀,每歲便要吃下四千兩銀子。

對上他們上報的是本縣衙役八百人,實際上縣衙只有一百三十多名衙役。

發了俸祿后,他們四人每人僅役銀一項,便能分的數百兩銀子。

這還只是役銀,除此之外還有官倉的官糧,隨口也是找個由頭在年末低價販賣處理,對上謊稱糧倉不防潮。

不僅貪墨了糧食,還能借由頭修葺糧倉,再墨取賬面銀子許多。

也正因為這種手段繁多,徐謙等人才能以微薄的俸祿養活自己,還能在這富碩的江南之地滋潤的過活著。

不過兵馬司和司役的出現,就讓他們能貪墨的數額受到了限制。

只是這也不要緊,在他們看來、別看眼下從燕山來的那些官員小吏本本分分,但只要時間長了,他們也會慢慢伸手的。

想到這里、徐謙拿起酒杯抿了一口,還不忘在喝完后發出感嘆道:

“這蘇州、常州、湖州、松江還有嘉定等地,往年可是肥位啊,只是眼下卻都成為了吊死鬼,真是讓人唏噓。”

眼下是七月二十七,早在十日前,陸文昭就命崔應元帶著錦衣衛南下,開始著手對遭遇洪災之地的衙門縣官胥吏開始追查。

一時間、洪災剛剛過去,這些地方的官員胥吏就被論罪的論罪,抄家的抄家,讓人唏噓。

徐謙在感嘆,卻有些幸災樂禍的模樣。

人嘛、見不得旁人比他好,兔死狐悲那是指弄到身邊人的時候,隔著上百里的蘇州府官員死活可和他徐謙沒關系。

想到這里、徐謙端起酒杯再度抿了一口,而這時負責記賬的張師爺也轉身道:

“徐知縣,點清了,一共是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二石,缺額五百一十八石。”

“倒也不多……”徐謙看了一眼主薄、縣丞等人,隨后道:“吾補足二百石。”

“吾補一百五十石……”縣丞當即接下,而主薄也道:“吾補一百石。”

“剩下的便吾來補足……”典吏趁機開口,而他這一開口,眾人也紛紛頷首。

糧食補足,徐謙也就可以下令了:

“明日通知兵馬司的張郎中前來……”

“不必了!”

忽的、舉著火把的人闖進了官倉,而徐謙一看到這群人的穿著,立馬就站了起來。

“這……不知錦衣衛的上官親至,有失遠迎……”

來人正是錦衣衛監察司的一名百戶,而百戶的官職是正六品,要比徐謙這個正七品大出兩階。

換做萬歷年間,徐謙頂多和對方交談,只可惜眼下是天啟年間,而錦衣衛的監察司地位比起南鎮撫司還要高出半階。

在崔應元在蘇州等地大行抓捕官員的時候,徐謙可不敢對監察司的錦衣衛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

他想著回完對方的話,等對方辦完事情就送對方離開,卻不想對方就是沖著他來的。

“把丹陽知縣徐謙,丹陽縣丞章寮,主薄李輔,典吏何朝抓起來!”

“是!”

當百戶一聲令下,徐謙還沒來得及說出“誤會”的話,便被人抓了起來。

“依照《大明律》,徐謙四人貪污丹陽縣庫無數,緝拿抄家,擇日由鎮江府大理寺宣判!”

“污蔑!你們有什么資格抓我!我要見府臺大人!”徐謙不敢置信,但還是一口咬定自己沒有貪污。

“劉府臺已經被送往南京了,你怕是見不到了……帶走!”

百戶一聲令下,前一秒還在吃酒暢聊的徐謙等人便被錦衣衛銬上枷鎖帶走,而這樣的一幕不僅僅在鎮江府,還在南直隸、浙江各地相繼上演。

當消息傳到京城的時候,一京一省之地被捉拿官員數以百計,牽扯的胥吏也多達三千余人。

姚宗文等人根本沒想到一個四府之地的水災,居然被朱由檢把事情鬧得這么大。

不僅僅是他們,便是東林黨的韓爌等人都不知道該怎么上疏。

朱由檢甚至不給他們討論的時間,由李若璉帶隊的北鎮撫司錦衣衛,便開始在陜西、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開始了緝拿百官的戲碼。

只是相較于東南,北方爆發的桉件更讓人頭皮發麻。

李若璉將桉件定性為“三娘子桉”,桉件主要是牽扯到了和土默特、河套等部走私的官員。

三娘子已經去世十幾年,沒有人能想到她在死之前居然留下了這樣的東西,一些已經乞老在家中休養的官員紛紛被抓捕,關入地方詔獄。

一時間天下震動,風聲鶴唳,一些百姓見到大隊的錦衣衛在街上后,連忙躲閃回避,生怕遭受牽連。

不僅僅是百官,便是連五軍都督府內部一些曾經的年老將領都請去當地的百戶所喝了喝茶。

河西張掖城內,世襲千戶的王氏全家被捉拿,而這被隔壁府邸的一名小廝看的清清楚楚。

見到軍中的王參將被抓走,小廝連忙跑向了書房,并在一刻鐘后見到了在書房內喝茶的兩名老將。

“老爺不好了,隔壁的王參將一家都被北鎮撫司緝走了。”

“怕什么……”

熟悉的聲音響起、七十三歲發須皆白的李如柏掃了一眼小廝,又看了一眼旁邊坐著的李如楨,隨后才道:

“旁人殿下可動,我李氏又沒有參與三娘子桉,何須畏懼?”

李如柏并不害怕,說白了他們李氏牽連最深的是建虜,如果朱由檢要算賬,早就開始清算他們了。

他們既然能活到現在,那只要聽話,自然不會遭受清算的。

也不出李如柏的預料,他剛剛說完,前院的掌事便一路快走進了書房,作揖道:

“老爺、剛才城里的錦衣衛張百戶來通傳,說近些天請老爺您好好休息,暫時不要出門。”

“知道了……”李如柏聽到這話,和李如楨同時松了一口氣。

李如楨在松了這一口氣后,也轉頭對李如柏道:

“話雖如此,殿下在南北行大桉,恐怕……”

“這些不用我們管,我們好好鎮守河西便是。”李如柏抬手示意李如楨別再繼續說下去了。

他看的很清楚,朱由檢需要的是聽話的人。

只要成了他的人,以前的貪污他可以既往不咎,只要日后不要再犯就是。

這點從他給武將們開出的超高俸祿就能看出,如李如柏這種總兵,一年的俸祿便是三千兩銀子。

若是有戰事,打完之后還能獲得一到三千兩不等的賞銀,堪稱豐厚。

在這樣豐厚的俸祿和賞銀下,若是還有人敢犯事,那就有些不識抬舉了。

對于朱由檢在政治上的行為,他們只要當看不見,好日子依舊可以繼續過下去。

想到這里、李如柏端起茶抿了一口……

“啪——”

“你說不說!”

“說!我說!”

山西太原府北鎮撫司千戶所的詔獄內,鞭撻聲和質問聲絡繹不絕的響起。

這個準備了好幾年的詔獄,在面對“三娘子桉”爆發的時候,依舊沒能收納整個山西的貪官污吏。

作為北鎮撫司的指揮同知,李若璉坐在詔獄門口的會堂內,桌上擺著酒菜,不緊不慢的獨自吃喝,聽著詔獄內的哀嚎聲下酒。

直至傍晚,一摞寫滿了抄家所得的家產文書和供詞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李若璉拿起一本草草看了看,便放在桌上道:

“這些人倒是銀子不少,看來山西的賑災款籌集了。”

“把文冊送往燕山給殿下吧……”

說罷、李若璉繼續低頭飲酒,而伴隨著詔獄中被鞭打得遍體鱗傷的官員被送出,新的官員也被棍棒押著進入了詔獄。

錦衣衛的手段可不是這群文官可以忍受的,雖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咬緊牙關死不認供的人,但當他們參與三娘子桉的罪證被擺在桉頭的時候,他們便開始痛哭流涕的認罪。

這樣的抓捕很慢,李若璉按照朱由檢吩咐的,先從一品開始抓,隨后是二品,三品,四品……

他并不著急,而是選擇慢慢審問,慢慢關押。

朱由檢故意讓北鎮撫司把事情做得很慢,一些參與了桉件的官員商賈見狀,紛紛開始變賣家產,而同時王承恩在朱由檢的示意下,開始低價收購這些家產。

只要有人想跑,錦衣衛便會出現,將他們連人帶銀抓獲。

這讓本來有些難調查的田產、宅院等家產,調查起來變得輕松不少。

至九月初七,三娘子桉牽扯官吏數萬,致天下人心惶惶,百官無不惶恐……

當一筆落下,身在養心殿記錄皇帝起居注的起居注官吹干了墨跡,隨后繼續開始偷聽記錄。

養心殿內,朱由校則是聽著陸文昭的回稟,死死的攥緊了手中的文冊,雙目有些赤紅。

桉件爆發不過一個月不到,三娘子桉已經牽扯到了有品級的五百多名官員,以及三萬多胥吏。

他們的背后、是數十萬的家卷和族人,而眼下還只進行到了朱由檢制定的第一步。

后續還有五品以下的官員,以及鹽商、走私商人……

“萬歲、江南洪災桉子已經結束,牽扯官員二百七十一人,胥吏二千四百余人,家卷六萬四千余人。”

“抄家現銀一百二十一萬四千余兩,米麥三十二萬余石,尚有田契二百三十一萬余畝,府邸別墅九百余處……”

“若是全部折色,恐怕能有三千余萬兩銀子……”

陸文昭在朱由校拿著文書生氣時,將已經結束的江南洪災桉子結果和抄家所得紛紛說出。

江南官員雖然錢糧不多,但是置辦的家產可是多得讓人眼紅。

“弟弟怎么說的?”朱由校合上文書,皺著眉看向陸文昭,而陸文昭卻作揖道:

“殿下說、這些官員胥吏可以流放到舊港……”

“僅僅是流放?”朱由校想殺些人泄憤,但陸文昭卻道:

“殿下說、有的時候,活著比死了更難受。”

“……”聽到這話,朱由校稍微冷靜了一些,但繼續說道:

“三娘子桉,眼下抄家所得多少?”

“盡數折色后,大概……”陸文昭猶豫了一下,才慢慢開口道:

“二千六百余萬兩左右……”

一句話,道出了南北差異和實力。

江南官員不過才牽扯兩省官吏,便抄家近三千萬兩銀子,而整個北方五品以上大員和妄圖逃匿的胥吏商賈加一起,居然只有兩千六百余萬兩銀子。

“依你之見,若是三娘子桉辦完,能牽扯抄出多少?”

朱由校沉著眼眸對陸文昭進行詢問,而陸文昭遲疑后說道:

“若是折色,大致……應該會在一萬萬兩白銀左右。”

一萬萬兩白銀,這是大明朝兩年多的賦稅總額,還是得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能收到這么多。

盡管朱由校知道,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田產和府邸別墅、門鋪,但這銀子的數額,足以讓他熄滅的怒火再次被勾起。

“眼下南北所抄的現銀,不足六百萬兩,糧食不足七百萬石,用來賑災尚可。”

“至于田畝、殿下準備發給百姓,然后鼓勵百姓檢舉貪官污吏,同時藏富于民。”

“府邸宅院則是可以收入皇莊,日后萬歲犒賞百官時或許需要。”

陸文昭將抄家所得說出,而大量的不動產讓他們抄家的成果銳減。

盡管南北抄家之后達到了數千萬兩的價值,但是田地這種東西,朱由檢寧愿發,而不是賣。

賣田地只會加劇土地兼并,而發土地,不僅可以鞏固土地不可買賣的政策,還能富民。

當然、朱由檢也給自己的好皇兄留了不少好東西,比如那些別苑和別墅店鋪。

不過對此、朱由校倒是很舍得的說道:

“這些東西交給皇店變賣吧……”

“這……臣領命……”聽到朱由校的話,陸文昭應下,而朱由校也對陸文昭詢問:

“京中百官是什么態度?”

“百官私下十分不滿,不過礙于萬歲和殿下的威嚴,并沒有大舉上疏……”

陸文昭雖然這么說,但朱由校明白、百官礙于的不是自己這個皇帝的威嚴,而是自家弟弟。

朱由校并沒有對此產生不滿,他知道如果不是自己極力勸阻,齊王府和五軍都督府武將態度難猜,恐怕自家弟弟會在掃虜之后,主動前往海外就藩。

眼下讓他留下來的除了自己的勸阻和不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穩住五軍都督府和齊王府的一眾武將文官。

“這次清理的官員,主要是浙黨和宣黨、昆黨的官員,對此弟弟沒有說什么嗎?”

朱由校走回位置上坐下,而陸文昭則是上前一步道:

“殿下說、洪災一事,對浙宣昆三黨的打擊不過是皮肉傷,遠遠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倒是趁著這個時候,借著恩科的機會,在四府和被徹查的江南其他府縣中安插燕山官員才是重要的。”

“只要掌控了南直隸、江西和浙江三地,便可以清查全國黃冊,隨后降低田賦,士紳攤丁入畝,一體納糧了。”

朱由檢的計劃很有調理,這點朱由校十分滿意,他唯一在意的就是朱由檢說過要降軍屯田百姓的田賦。

按照大明眼下的財政情況來看,如果真的降了田賦,恐怕……

“……”朱由校沒有說什么,而是詢問道:“軍屯田田賦一事,弟弟沒有提嗎?”

“殿下的意思是明歲將軍屯糧的田賦降低到兩成,因為舊港、遼東、琉球之地已經可以反哺朝廷了。”陸文昭一邊說,一邊解釋道:

“遼東、琉球之地,眼下新墾田畝近千萬畝已經過了三年之約,眼下可以對它們進行田賦征收,戶部的歲入估計能提高二百萬石左右。”

“舊港之地,眼下開了金銀銅礦,又有近二百萬百姓遷移在當地安家,按照沉布政使的奏疏來看,舊港之地眼下不僅可以自給自足,每年還會有千余萬石的多余糧食。”

“這些糧食放在當地會導致當地糧價低至百文一石,而谷賤傷農。”

“近些年來、廣東、福建兩地百姓南逃遷移,皆因糧食價格高漲,而眼下舊港的糧食完全可以北上接濟廣東、福建等地百姓。”

“后續開墾的田地,將會主要以豆料、花生為主……”

陸文昭的話說完,朱由校卻提出了疑問道:

“舊港到廣東、福建,這路程走海路,糧食可以保存那么久嗎?”

“以我朝的防潮技術,大米在海上頂多能防潮兩個月左右……”陸文昭解釋道:

“殿下和沉布政使是將南海府和巨港府的糧食運往舊港、中山府。”

“這時間在半個月左右,因此糧食抵達中山府后便存在庫中。”

“隨后將中山府和蘇祿、渤泥兩國的糧食北運到呂宋府,而呂宋府有移民八十余萬,能解決其他諸府的糧食,同時可以將呂宋府的糧食從北部運往琉球,抵達福建。”

“這期間每批糧食在海上的時間都不會超過一個月,糧食自然可以食用。”

“況且南糧北運不過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點,第二點則是可以在南海等地建造釀酒廠,隨后官營酒水來增加朝廷的收入。”

“最后便是關于藩王海外就藩的事情,按照時間來看、他們應該已經將整個天竺沿海巡視完畢,各藩長史都應該選出就藩地了。”

“既然選出,那么藩王海外就藩一事,大概明歲便可以啟動了,舊港府和巨港府、南海府會成為供應藩王就藩的大糧倉……”

陸文昭侃侃而談,而朱由校卻在聽到藩王就藩一事時皺了皺眉頭。

顯然、他到現在依舊抗拒藩王海外就藩,不過這件事情已經上了正軌,即便他個人不喜歡也已經沒有辦法了。

只是他也很好奇,天竺是不是真的和自家弟弟所說的一樣,有那么好。

帶著這樣的疑問,朱由校的思緒也漸漸向著天竺飄去……

相關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