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第一百二十九章 調兵援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調兵援遼

第一百二十九章 調兵援遼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04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還好、按照我說的做了……”

三月十三日,當錦衣衛將沈陽城的情況,以飛鴿傳書的方式傳回京城,京城也很快把情報傳到了燕山大營。

此刻的燕山大營十分空蕩,由于接管了薊鎮邊防,滿桂在永平的山海關坐鎮,孫應元在京城不遠的通州坐鎮。

上直十六衛軍和十二營,目前除了水軍沒有編練外,其他九個衛和十二營都駐扎在了長城延邊的關隘豁口,以及順天府的一些重要地方。

目前在燕山大營的,只有金吾衛、神策衛和豹韜衛。

這讓原本可以容納十萬人練兵的新燕山大營變得十分空曠,而練兵的人也變成了朱由檢自己,外加三個衛的指揮使協助。

雖然是協助、但經過半年多的學習,還有前世的一些經驗,朱由檢提出的想法,往往在第一時間就被采納應用。

三個衛的指揮使不過是幫朱由檢練兵的助手罷了,而朱由檢則是時不時領兵前往附近各地正在分田的地方考察。

眼下、他剛從南邊的鞏華城回來,鞏華城那邊的百姓,都按照他的政策分到了田地,所有人都干得熱火朝天。

他讓王承恩將耕牛均等的發給麾下的佃戶后,便返回了御馬監。

剛到御馬監、便得到了沈陽的情報。

情報上,基本和朱由檢的想法大差不差,甚至連努爾哈赤會驅趕百姓進入沈陽,消耗沈陽糧秣的事情,朱由檢也早早想到了。

這種手段在古代戰爭中并不少見,也不足以為奇。

只是他本以為秦邦屏會置之不理,但他終究還是判斷錯誤了。

宋朝開始的文官彈劾武將風氣太盛,到了晚明更是如此。

朱由檢支持秦邦屏成為沈陽總兵這件事,朝堂上的言官本就不爽,彈劾許久,不過都被朱由校頂住了壓力罷了。

這些事情,秦邦屏應該是能猜到的。

他接納百姓入城是無可奈何,其因有三。

第一,如果不接百姓入城,言官彈劾,那么彈劾追溯的話,必然會追溯到朱由檢舉薦他為沈陽總兵這里。

盡管有了朱由檢的保證,但秦邦屏還是不愿意給朱由檢更多壓力。

第二,遼東百姓本來就因為高淮亂遼一事,對明廷不信任,一旦沈陽拒絕救百姓,事情在遼東傳開,恐怕遼人真的就紛紛投虜了。

因為在這件事里,努爾哈赤沒有派建虜挾持百姓攻城,而是將百姓驅趕到沈陽邊緣就不管了。

這與蒙古人攻打南宋時,驅趕百姓攻城不同。

如果連這種情況,秦邦屏都不開城門救百姓,那么遼人百姓會怎么看?

第三,事情傳開,最重要的還是遼西和遼南的遼東將領的看法。

本就對秦邦屏和戚金兩個南將入主遼沈而不高興的他們,如果知道了這件事情,恐怕會紛紛彈劾二人。

他們身后的是十二萬遼兵,這點加上言官的彈劾,才是朱由檢需要面對的壓力。

因此,秦邦屏無奈接收百姓,而這件事也說明了,努爾哈赤這人在攻心上的手段。

“兩萬多百姓,應該能撐到七月……”

想清楚了關系厲害,事情因果,朱由檢只能嘆了一口氣。

雖然多了兩萬百姓,但沈陽的糧食足夠撐到七月。

眼下只要沈陽死守,最多四個月后,以老兵帶新兵方式的十六衛軍和十二營就初步能形成戰力了。

可能他們還不能正面和后金八旗在曠野打出出色的戰績,但最少不會像衛所兵和營兵一樣交鋒不利,立馬潰逃。

不過現在需要擔心的,就是努爾哈赤會不會故技重施,繼續攻打石堡,驅趕百姓來消耗沈陽的糧食。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自己需要改變一下保住遼東的原本計劃。

“殿下、什么是圍點打援?”

正當朱由檢在想事情的時候,王承恩看著朱由檢先前寫出的手書,不由有些好奇詢問。

對于這點,朱由檢也樂得解釋道:

“圍點打援,圍住敵軍城池,以城池中敵軍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軍增援城池。”

“隨后、在吸引的過程中逐步發揮己軍優勢,高機動運動戰,以求打掉增援的其他敵軍,并達到殲滅援敵,而消減一塊地區敵軍總數的方法。”

“圍點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點是打援的力量,圍城的是輔助力量。”

“但如果圍點的力度不夠,敵人主力就不會增援,打援力量就派不上用場,所以圍點打援有時和攻城打援很容易混淆。”

“因為二者很接近,只是攻城打援要達到兩個目的,既要攻下城池也要殲滅援敵,而圍點打援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盡可能消滅敵軍人數。”

“不過、這種方法,只有手中有精銳騎兵的兵馬才能做到。”

說到這里、朱由檢也沉吟了數秒,隨后道:

“眼下、我大明精銳騎兵稀少,全國之數也不過五六萬,因此這樣的方法我們很少能用上。”

“相反那努爾哈赤,雖然手中的兵馬多為重裝步卒,但因為有著土蠻的支持,所以戰馬足夠多,也可以用步卒來完成這樣的方法。”

“那殿下的意思是,努爾哈赤是為了殲滅我大明遼東的將士?”王承恩雖然不太靈活,但勝在朱由檢解釋的夠清楚。

“差不多……”朱由檢微微頷首,隨后起身走到了窗前,稍微皺了皺眉。

圍點打援這個戰術,想要破解并不難,后世早就有偉人將這種戰術破解的方式講的十分清楚了。

圍城打援這種戰術,其目的就是在于調動對方的軍隊,也就是說把對方的軍隊從其他的戰場上調動過來,在自己預設的戰場上進行戰斗。

那么要破解圍城打援的關鍵,就是不被其調動,甚至反過來調動對方,在古代的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就是破解圍城打援的一個套路。

在武功中這叫攻敵之必救,用后世的方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可以圍我的城,我也可以圍你的,你可以調動我,我也可以調動你。

如果雙方都不被調動,那么其結果就是下棋之中的兌子,雙方的軍隊比拼給對方的傷害而已。

至于圍城打援之所以能成功,甚至反復成功過,常常與來援的隊伍分批次不同時間來援有關。

比如薩爾滸之戰,四部人馬配合嚴重有問題,才給了努爾哈赤一個完美時間差。

所以要破解圍城打援的關鍵,那么就是集中己方的力量,避免采取添油的戰術,讓對方無法輕易吃掉援軍,自然也就可以破解圍城打援了。

想到這里、朱由檢微微皺眉,因為這樣的配合,便是現代都很難,更別提眼下了。

因此、他如果要破局,就只有使用圍魏救趙這種計謀,而努爾哈赤必救的地方,便是赫圖阿拉。

想到這里、朱由檢轉過身子,走到了書桌前,將他命令工匠做好的東北大地圖拿了出來。

隨著這份地圖展開、一個十分接近后世東北的地圖便出現在了朱由檢的面前。

這地圖的輪廓,是他憑著自己記憶畫出來的,不僅如此,他還畫了大明兩京十三省,以及東北亞、東南亞、中亞、北亞、西亞和南亞,甚至其他各大洲。

雖然他記不住這個時代的地名和位置,但可以根據錦衣衛的情報來將位置標記。

盡管無法保證百分百準確,但80的準確率是有的。

因此、當地圖展開的同時,隱藏在長白山余脈之中的赫圖阿拉就出現在了他的眼簾。

這個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城池,如果被外來勢力威脅,并且達到了它無法抵御的程度,那么老奴必然會撤軍。

但是、東邊的廣寧、沈陽、遼陽這三個地方的兵力不能動,不然三方掎角之勢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可如果不選擇這里,而是選擇其他地方,那么遼東最東部鎮江堡北邊的寬甸堡就成為了一個突破口。

從寬甸到赫圖阿拉,雖然全程都是小路,行不了大隊人馬,但距離只有三百里不到。

如果大軍每日行進五十里,那么可以在六天的時間抵達赫圖阿拉南部。

從天津乘海船前往鎮江,哪怕不準備糧草,都最少需要五天時間才能抵達。

但這有一點冒險的就是,需要穿過渤海,而不能像戚元輔他們一樣沿著海岸走。

如果是沿岸走,最少需要十二天才能抵達。

想到這里、朱由檢微微皺眉,因為這時間加上鎮江到寬甸的距離,再到寬甸到赫圖阿拉的距離,最少需要二十五天。

并且、執行這個任務的,還需要達到一種程度的配合,那就是兵團級別的有條不紊撤退能力!

人數過萬,無邊無際,一旦配合不好,各部不相互信任,那么就有可能將撤退變成大潰逃。

這樣的秩序和能力,朱由檢只能想到剛剛經歷過正步等訓練,以及磨合了半年多的七衛一營。

但現在七衛一營已經拆分,如果重新組合起來,恐怕需要不少時間。

想到這里、朱由檢攥緊了拳頭,卻有過了幾秒后靈光一閃。

“我沒有必要真的要打赫圖阿拉,只需要讓老奴知道我準備打赫圖阿拉就行!”

想到這里、朱由檢就有了辦法。

他抬頭看向了王承恩道:“告訴孫應元和滿桂,調騰驤衛、鷹揚衛、神武衛、武驤衛前往天津,另外再調燕山大營的金吾衛和神策衛前往天津。”

“最后、把京城的驍騎衛調到天津。”

“再替我向皇兄上疏,請求撥糧十二萬石前往天津,于下月十五、由天津出發,走海運前往鎮江。”

“另外、再請山東巡撫袁可立調登萊水師戰船前往天津衛,于五月初一運送七衛兵馬渡海前往鎮江。”

“盔甲廠的新出所有甲胄,先調到天津,供七衛還沒有換甲的人使用。”

“殿下……您這是要調兵渡海前往鎮江援遼?”王承恩不是傻子,自然聽得出朱由檢的想法。

“嗯!”

朱由檢點頭,隨后道:“命令孫應元統帥七衛兵馬,自鎮江北上寬甸,隨后北上襲擊赫圖阿拉。”

七衛兵馬、近四萬人,如果再加上二分之一的輔兵,那就是六萬人了。

六萬人威逼赫圖阿拉,這簡直就是要掘老奴的根!

想到此處,朱由檢對王承恩道:“還愣著干嘛?去通知吧!”

“這……可這……殿下……”王承恩吞吞吐吐道:

“這七衛兵馬加起來的老卒不過一萬六千余人,其他兩萬多人都是入伍不足一月的新卒啊。”

“我又不是讓他們現在去……”朱由檢皺眉道:“五月才出發,還有一個半月,況且……算了、反正總之我不會害他們,告訴孫應元,領兵前往遼東就行。”

“至于皇兄那邊,我會給他手書一封,他看了之后就知道了。”

“奴婢領命……”見勸不動朱由檢,王承恩只能老老實實去辦事情。

只是在他走后,朱由檢嘴角輕笑,哼起了小曲,親自寫起了手書。

等他手書墨跡變干,錦衣衛就將他的手書送往了京城,在黃昏前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這小子……”

御案面前,朱由校微微皺眉看著手書,隨后抬頭道:

“忠賢、起草圣旨,著孫應元為天津總兵,統領騰驤衛、鷹揚衛、神武衛、武驤衛、金吾衛和神策衛,以及驍騎衛前往天津。”

“再從工部和盔甲廠調足數的布面甲和兜鍪、兵器、鴛鴦戰襖、布鞋前往天津。”

“太倉調二十六萬兩開拔銀、十二萬石米、醋三萬斤、鹽一萬斤、咸菜三萬斤前往天津,交由孫應元。”

“太仆寺調挽馬六千,軍馬三千交由孫應元。”

“最后再調登萊水師幫忙運糧,命其四月初十必須抵達天津,十五出發。”

朱由校堂而皇之的下旨,魏忠賢剛想應和,結果王安卻開口道:

“萬歲、恐怕戶部和兵部不會同意……”

“嗯?”聽到這話,朱由校微微皺眉,而王安則是道:

“眼下戶部和兵部已經準備派出宣府總兵……”

“駁回!”朱由校皺眉呵斥道:

“朕自有朕之考量,宣府援遼之事暫時擱置!”

“就按朕之旨意起草,若是內閣和六科駁回,便直接下達中旨給孫應元,再從內帑調四十萬兩銀子銀子交給他!”

自從發現有了兵權和親信后,朱由校的腰桿也越來越硬了。

他敢做曾經曾皇祖父、皇祖父、父親他們都不敢做的事情,敢下他們都不敢下的圣旨。

“奴婢領命……”聽到朱由校強硬的話,王安老老實實作揖退下,估計是去起草圣旨去了。

不過、正如王安所說、當圣旨送到內閣的時候,眼下的內閣次輔劉一燝先是一愣,隨后輕喝道:“胡鬧!”

“怎么了?”

聽到劉一燝的話,另一位閣臣史繼楷就看向了他的這邊。

“萬歲居然要調剛剛練兵一個月的驍騎七衛前往天津駐扎,這架勢看上去是要援遼!”

“援遼?”聽到這話,堂下的兵部尚書崔景榮抬頭,不敢置信道:

“調驍騎七衛?哪七衛?是組建了七衛一營的老班底,還是……”

“就是新七衛,老卒不過一萬五六,新卒兩萬有余!”劉一燝十分生氣,心中更是認為,皇帝恐怕是把戰爭當兒戲了。

好在今日吏科坐班的人是楊漣,他聞言后,便為朱由校解釋道:

“萬歲對邊事的旨意,多由五殿下考量后申請,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劉閣臣可以看看,圣旨上有沒有寫前往遼東的時間?”

“嗯?”聽到楊漣的這話,劉一燝才皺眉低頭看向了圣旨,隨后看到了四月十五運糧,兵馬五月初一調動的時間。

“五月初一援遼,雖然多給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但這點時間……”劉一燝還是有些猶豫。

“劉閣臣放心,五殿下素來知兵,不會無故放矢。”楊漣以朱由檢知兵的話來搪塞劉一燝。

雖然他也不知道朱由檢在搞什么花樣,但以朱由校練兵和之前對戰局的把控來看,并不能以一個十一歲的少年郎來分析他。

朱由檢肯定有自己的考量,而楊漣選擇相信他。

“唉……”聽到楊漣的話,劉一燝嘆氣之后,只能提筆批了紅。

內閣就這樣同意了,而兵科那邊更是沒敢駁回。

原因很簡單、孫如游和方從哲歸鄉了,齊楚浙宣昆五黨,眼下的勢力已經不行。

在葉向高趕赴京城擔任首輔前,他們只能夾起尾巴做人了。

因此、在朱由校和王安、乃至朱由檢看來,都不會通過的一張圣旨,居然就這樣稀里糊涂的通過了,并且送到了孫應元的手中。

“這朝局、我是越來越看不懂了……”

看著手中的圣旨,孫應元吧唧了幾下嘴,隨后不免心虛了起來。

他可從沒有指揮過數萬人的陣仗啊,哪怕再御馬監訓練七衛一營,也是和滿桂一起練兵,眼下他獨自一人,絕對不能搞砸……

深吸一口氣,孫應元便用圣旨調動驍騎衛,前往了太倉和工部、盔甲廠、太仆寺,將圣旨上的各種物資給運回了城外的驍騎衛軍營。

第二天、他就開始招募民夫,作為輔兵前往遼東。

不過、當民夫們聽到要前往遼東的時候,一個個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

沒有辦法,孫應元只能將目標放到了北邊,在清河店和紅橋等地招募了兩萬多名輔兵,隨后踏上了前往天津的道路。

不止是他,其他六個衛的兵馬也開始南下、東進,目標都投向了天津。

與此同時、已經坐鎮山東三個月的一位文臣,也拿到了兵部的調令。

他此刻、正端坐在濟南府的巡撫衙門之中,手中拿著兵部的調令,眉頭緊鎖,面色并不好看。

說實話、他長得并不出眾,如果要挑出一點,只能說模樣消瘦,有一點清官的模樣。

不過、如果了解他的人,便不會說他有一點清官模樣,而是會說、他本人就是清官,并且還是能臣!

袁可立、作為萬歷、天啟、崇禎年間都十分出名的他,出生于河南歸德府睢州。

他的父親生活窘迫,但極力教導袁可立考取功名,盡忠報國。

明萬歷十七年,懷揣著要改變天下風氣的大抱負,時年二十八歲的袁可立考中進士,并在兩年后就任南直隸蘇州府推官。

此時、步入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氣方剛,初生之犢不畏虎。

當時、蘇州是當朝首輔申時行和王錫爵的故鄉,背景不是一般復雜,來此赴任的官員無一不是如履薄冰。

袁可立的老師陸樹聲十分清楚江南官場的復雜性,因此對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擔憂,還提醒他不要得罪江南的文臣勢力。

結果袁可立不畏強權,處理案件起來根本就不管對方身份,哪怕對方和申時行有關系,他也照樣辦案。

這樣的品行讓袁可立名聲大噪,而他的能力還不止如此。

不過所有的事情都在他彈劾沈一貫后發生了改變,他被罷免,而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

他本來已經不準備出仕了,但遼事再起,加上朱由校給予了他山東巡撫這樣的官職,于是他才走馬上任,并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績。

首先就是孔府侵占民田,這件事情被他知道后,袁可立當即就叫人拿下了孔府侵占民田的掌事,將對方下獄后,又將民田歸還了百姓。

之后、他發現山東的水利工程早已多年沒有修葺,民間還有許多沒有田地的百姓,整日無所事事。

因此、他將山東地方留存的二十六萬兩銀子取出,支出十萬兩開始興修水利。

剩下的十六萬兩,他首先就是清查了即墨、登州、文登三營兵馬,隨后招募新卒補充,很快讓三營恢復到了九千人的編制。

之后、他花了不少銀子,按照朱由校委任他為官時,圣旨上的指示,建立了登萊水師,并且讓人開始造船。

這些事情,都是他在天啟元年正月就已經開始干的事情,而時間來到現在,登萊水師已經下水了四艘一千二百料的福船。

這不、福船才造出來,水兵都沒有使上這船幾天,結果圣旨就下來了。

“巡撫、這……真的要調船前往天津?”

站在袁可立旁邊,他的一位幕僚小心翼翼的詢問著。

不過、袁可立卻合上了圣旨道:

“既然是萬歲調兵,我等照辦便是,只是希望七衛兵馬能在遼東建功,而不是為老奴送了甲胄。”

袁可立的這句話,變相等于說,他并不相信才重整訓練了一個半月的七衛兵馬能有戰力。

如果是之前朱由檢麾下七衛一營的兵卒,袁可立或許還會高看一眼。

畢竟、他也從其他東林文臣中了解到了那七衛一營不動如山的風采。

可就眼下而言,哪怕是五月初一才出發,那全部時間加起來也不過三個月罷了。

訓練了三個月的新卒,抵達遼東后能干嘛?

袁可立搖了搖頭,心中對于萬歲的做法十分不解,更是不解這條命令到底是不是在當朝五殿下慫恿下下達的。

“這次的圣旨、若是五殿下慫恿萬歲下旨,那么五殿下知兵的名氣,恐怕要毀于一旦了。”

幕僚惋惜的搖頭,也說出了不論是他們,還是孫應元等人都好奇的一點。

無他、這次的命令真的就跟送人頭一樣。

比起之前朱由檢對江南下手而建立御馬監南場,又或者對遼東的局勢判斷,還是朱由檢對四十八衛六所的裁撤,都和這次的命令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就好像是兵仙韓信妙計百出,結果突然被一個不知名的小將給擊敗了一樣,讓人驚掉眼球。

想到這里、袁可立起身,嘆了一口氣道:

“只希望這次遼事能安全渡過吧,只要沈陽堅守到冬季,老奴就只能退兵。”

“到時候,即便五殿下葬送了這數萬兵馬,但最少遼東還能保全,大明還能壓制老奴。”

說罷、袁可立一邊嘆氣、一邊返回了巡撫府的后院。

像他這樣表現的,不止一位,并且不止在一個地方上演……

------題外話------

今天是兩更一萬三千字,一點鐘還有一更。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