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第九十四章 藩王質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四章 藩王質問

第九十四章 藩王質問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04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五殿下千歲!”

“吁!”

京城安定門、隨著朱由檢等人的到來、唱禮聲忽的響起。

可能是因為上次的事情,安定門的主將知道了朱由檢習慣性走安定門后,刻意的訓練了安定門的守城士兵。

比起上次、他們看上去精神了不少,而朱由檢也微微頜首后,降下了馬速。

和上次不同、上次是落日快宵禁了他們才回到京城,所以當時街上沒有什么百姓。

但這次他們是申時(15點—17點)抵達的京城,所以此刻安定門四周還有著不少百姓。

晚明的風氣,

與明初十分不同,朱由檢在安定門都能見到幾個身上穿著一些逾越禮制衣服的百姓。

他們聽到殿下兩個字后,頓時往人群里蹲了下去,生怕被看到后,讓錦衣衛拿去。

這就是晚明風氣、很大程度上,百姓根本就不管一些朝廷定下的小規矩,江南一帶甚至還有百姓明目張膽的賣著頭盔這種屬于半違禁品的東西做帽子。

朱由檢見到后,

也沒有生氣、叫人把他們拿下,

只是輕笑了一下。

“看來晚明的社會風氣已經很開放了,

不過這也好,更適合變法……”

他在心中盤算著,隨后對安定門守將道:

“辛苦了。”

“末將不敢……”安定門守將連忙回禮,而朱由檢見狀,也帶著錦衣衛們向皇宮慢慢走去。

街道上的人群很多、由于是冬季,加上五城兵馬司的懈怠,寬三十米不到的安定門大街左右的靈春坊、崇教坊沿街上都是擺攤的小商販。

這些小商販、別看攤子小,但客流量極大,哪怕一碗粉賣兩文錢,一天也能賺個二三百文。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年入低于四十兩的小商人是不用繳納商稅的。

這樣做是吸取了元朝對所有商人商稅重,導致小商人依附在大商人麾下避稅的經驗。

不過、這樣的禮遇,

到了明朝中后期,

就成為了一個弊端了。

一些商人把店鋪開多,

隨后把年入控制在四十兩一下,合法的進行避稅,

倒是連這種最容易收的稅,

大明都收不上來。

“要是弄出什么經營執照一類的東西,對固定商販收取一年一百文,估計也能收上來不少銀子,還能避免他們被五成兵馬司和地痞流氓的勒索,是一件好事……”

“不過就是怎么收稅成了問題。”想到這里、朱由檢思考了起來。

按照大明朝1427個縣,便是每個縣只有一百個這種小商販,那一年也能收上來一萬四千兩。

若是要求商鋪門店也需要經營執照,并且按照門店的情況收幾百文一年、或者幾兩銀子一年的話,這么一來稅源就變多了。

朱由檢看過京城的各種情報,京城城內外幾十個鎮、幾十個坊,有門店的商鋪是數以千記的,也就是單憑京城的商鋪和小販,一年收稅就能有近萬兩。

看著并不多,但如果嚴格收起來,一年能有二十幾萬兩銀子。

只要京城兵馬司配合,將所有門店檢查一遍,甚至不需要十天就能統計好所有門店,叫他們前往固定的地方辦理經營證,就能把這個稅收上來。

每年幾兩銀子對于他們來說并不算多,

作為大明朝中產的他們完全就可以拿出這筆銀子。

只要能在京城把這個模式穩妥的進行,就能擴大到北直隸的各縣、以及北方的各縣,進一步向南方擴大。

如果能讓天下都有這樣一個收稅的司,那么后期會很有利朱由檢收商稅……

想到這里、朱由檢準備想想這東西要怎么做,才能在百官不反對的情況下進行。

在他這么想著的同時、隊伍也抵達了皇宮的東華門。

檢查了令牌后,東華門的金吾衛兵馬便開門放行了。

只不過朱由檢一行人進入東華門的同時、文華殿門口的一些小吏,當即就轉身前往殿內去匯報去了。

急促的腳步聲在文華殿內響起,很快就走到了一個占地很大的宮殿前。

殿門的兩位大漢將軍代表了此時皇帝正在里面處理奏疏,而前來匯報消息的金吾衛也對站在宮殿門口里面的內宦作揖道:

“請公公轉報萬歲,五殿下入東華門了。”

“好”聽到關于朱由檢,內宦不敢耽擱,快走進殿內。

在殿內一側處理奏疏的內閣諸多大臣見到內宦的模樣,還以為是什么大事。

內宦走進另一側偏殿,隨后對正在這里批紅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道:

“王掌印,今日值守東華門的金吾左衛來匯報、五殿下回京入東華門了,是否要告知萬歲?”

“嗯?”聽到朱由檢回京了,王安也合上手中的奏疏,微微頜首后對旁邊的其他司禮監太監道:

“把做不了決定的奏疏按各部放好,兵部最左、送往萬歲那邊后,把五殿下回京的事情告訴萬歲。”

“是……”幾個太監紛紛回禮,隨后開始整理奏疏。

不到一盞茶時間整理好后,便選了一個人送到了殿中的臨近司禮監的一處偏殿。

走進門后,小太監舉著手里的奏疏,唱禮道:

“萬歲、這是司禮監決定不了的奏疏,一共十四本。”

“嗯、放桌上吧……”聲音回應,朱由校坐在案后、緊鎖眉頭看著手中奏疏。

小太監在魏忠賢的注視下,小心翼翼將奏疏放好后,雙手交叉在小腹下方,微微鞠躬道:

“另外金吾左衛來報,五殿下今日回京了,一刻鐘前已經通過了東華門。”

“回來了?!”聽到朱由檢回來,朱由校原本緊皺的眉頭一瞬間舒展,臉上也出現了淺淺的笑意。

旁邊的魏忠賢明白眼下最該說什么,做什么,因此便笑呵呵的道:

“萬歲、今日處理的奏疏已經很多了,不如先去和五殿下敘舊,將所有奏疏送到養心殿?”

“也好!”正想離開的朱由校聽到這話,立馬覺得魏忠賢十分貼心,于是起身對魏忠賢道:

“這些奏疏就由忠賢你送往養心殿,吾先去東宮看望一下弟弟。”

說罷、在魏忠賢回禮的同時,朱由校就胯步走出了偏殿。

另一側的內閣諸位大臣見皇帝出來了,紛紛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卻不想皇帝看都不看他們一眼,直接走出了文華殿。

正當他們想著是否要上去問問皇帝要去哪里的時候,魏忠賢卻懶散的走出偏殿,在正殿唱聲道:

“萬歲疲憊,今日所有內閣、司禮監無法處理的奏疏,送到養心殿,晚膳后再閱。”

“萬歲……”內閣與司禮監聽到后,同時唱聲回禮。

魏忠賢見狀、嘚瑟的走回了偏殿,叫人端來一把椅子,坐在了朱由校位置的旁邊。

在他走入偏殿后,內閣六位大臣紛紛皺眉,內閣次輔劉一燝也輕松道:

“算算日子,應該是五殿下從昌平回來了,昨日李康妃病逝,萬歲下了圣旨叫五殿下修建康妃陵,眼下應該是去談事去了。”

“嗯……”方從哲微微頷首,倒是旁邊的浙黨領袖孫如游微微皺眉,總感覺有一絲不對勁。

不過他們也沒有辦法,畢竟朱由校能從內廷中走出,來文華殿處理奏疏,就已經超過了他父親泰昌、祖父萬歷,所以他們也不好要求什么。

萬一把朱由校惹急了,像萬歷皇帝一樣蹲在內廷處理奏疏,有些時候連官員都不委任,那他們就真的束手無策了。

想到這里、孫如游在心底嘆了一口氣。

眼下他的想法就是迎回葉向高,只要葉向高回來,那么按照他的性格、無論是哪個黨派發生黨爭,他都會制止的。

到了那樣的局面,他也就可以安心回家養老了。

這繼位的皇帝不好對付,他總感覺眼下的局面會被皇帝在未來的某一天打破……

將腦中不切實際的想法放置,孫如游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繼續處理起了奏疏,而此時的朱由校也帶著人從文華殿來到了東宮大門。

他知道朱由檢沒有入住東宮最大的宮殿,而是還在勖勤宮,于是直接叫人趕往勖勤宮。

“弟弟!”

朱由校的聲音響起的時候,朱由檢正在換衣服,所以聽到后,只能平舉雙手將宮女們幫他穿上圓領袍,回了一聲道:

“哥哥、我在換衣服,稍微等一下。”

“好!”聽到朱由檢的聲音,朱由校心安不少,直接坐在了正廳主位上等起了朱由檢。

這一幕被一直在京城的王承恩見到后,不由有些咂舌。

叫天子等人,這種待遇估計也就只有自家殿下了,換做旁人恐怕已經被拉出去砍了。

就這樣過去一盞茶的時間,等一個小太監端著兩杯貢茶上桌的時候,朱由檢也從寢宮走了出來,裝模作樣、語氣調侃的抬手作揖:

“臣弟參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好了!”見朱由檢耍寶,朱由校起身把他扶起來,看了一眼四周道:

“你們都退下吧。”

“奴婢遵命……”王承恩回禮,隨后帶著所有人退出了勖勤宮,只留下了朱由校兩兄弟。

在他們都走后,朱由校才握著朱由檢的手坐回了位置上,臉上的笑容洋溢得叫朱由檢都覺得不像他本人。

“弟弟、那毒婦終于死了!”

朱由校十分高興,在他看來,眼下終于能找到有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了,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不過又跟著道:

“雖然那毒婦死了,但內廷之中還有鄭貴妃。”

“眼下、恐怕那毒婦的死,已經叫鄭貴妃驚慌,說不定叫人通知了福王。”

“不怕!”朱由校大手一揮,冷哼道:

“那老毒婦手中無人,唯一的人崔文升已經被陸文昭策反,料她也想不到,她的一舉一動都在我兄弟二人的眼皮底下。”

“只不過……”說到這里、朱由校沉聲與朱由檢對視道: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怎么對百官和藩王回應這件事情……”

歷史上朱由校和朱由檢兩人成為皇帝后,都沒有解決這個事情,所以只能放任李康妃活到了康熙年間。

因此、眼下既然選擇殺了李康妃,那么怎么安撫宗藩和百官就成了頭等大事。

“消息傳出去了嗎?”

朱由檢皺著眉詢問,而好皇兄也點頭道:“消息攔不住的,與其讓旁人傳出,倒不如由內廷傳出。”

“那就行。”朱由檢點了點頭,隨后道:

“宗藩中、秦王和晉王是先王無子后過繼成王的后代,不受族內宗藩待見,想必是不會出頭。”

“楚王是先王死后才生下的孩子,內部宗藩仇視,更不可能出頭。”

“遼王、代王、周王、唐王、沈王、韓王等二十幾位藩王都會避嫌。”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福王、瑞王、惠王、桂王等四位皇叔。”

說到這里、朱由檢倍覺頭疼的事情就是,這四位皇叔里,有三位都在京城居住,還沒有就藩。

至于為什么、主要是萬歷對瑞王、惠王、桂王三人喜愛一般,獨寵福王朱常洵。

這三位皇叔,在朱常洛駕崩的時候,正在天壽山為萬歷皇帝守陵,處理入葬事宜。

結果朱常洛頭七的那七天,三人是最后趕回來的。

他們在歷史上,統一在朱由校死前,才被分出去就藩,估計是朱由校害怕他們三個留在京城會威脅到崇禎的統治,才做出的決定。

不過眼下朱由檢并不害怕他們,而是在想他們三個人會不會因為李康妃的死而驚慌。

“萬歲、瑞王、惠王、桂王前來求見。”

正當朱由檢頭疼的時候,果然、王承恩小心翼翼走到了勖勤宮門口,隔空作揖,對朱由校說出了三位親王的來臨。

朱由校和朱由檢聞言,對視了一眼,隨后才道:

“請三位皇叔進來吧。”

“奴婢領諭……”聞言,王承恩退下,隨后便見到了三位身穿常服,年紀在二十多歲的人走進了殿內。

他們對朱由校行禮道:

“臣瑞王朱常浩”

“臣惠王朱常潤”

“臣、桂王朱常瀛”

“參拜萬歲、萬歲圣躬安……”

“三位叔叔請起。”見三王行禮,朱由校和朱由檢起身,將他們三位扶起。

三王中年紀最大的瑞王朱常浩不過二十九歲,惠王朱常潤二十六,桂王朱常瀛二十三。

總之三人的年紀在明朝親王中已經不小了,按理來說早就該去就藩了。

不過朱常洛為了對抗福王,因此把所有弟弟都留在了京城。

好不容易朱常洛登基,結果還沒有讓三人就藩,就因為吃紅丸而死。

作為人子、人臣,他們應該要為了萬歷皇帝在京城守孝三年才對,但眼下李康妃的死讓他們都有些驚慌了。

尤其是在鄭皇貴妃派出的宮女通知下,三人在昨夜便商量好今日一起進宮。

只是他們沒想到、朱由檢居然會在今天回來。

至于朱由檢、他則是看著他們三人,猜想他們想要說什么。

年紀最大的瑞王朱常浩、并沒有因為朱由校的親昵稱呼,而忘記自己的大侄子已經是皇帝的事實,他對朱由校行禮道:

“萬歲、臣等三人,是聽聞了昨日康妃娘娘病逝,因此特來吊唁的。”

“臣等亦是如此……”惠王和桂王紛紛行禮,而之所以為什么來,殿中五人心里跟明鏡一樣。

朱由校先安撫三人坐下,隨后和朱由檢坐上了主位的左右兩個位置。

三位親王看著朱由校,又看了看最近搞事情的朱由檢,心道這兩個侄子很不簡單。

先不說朱由校讓朝廷恢復了運轉,并且經常在文華殿處理奏疏的勤政美名。

單單朱由檢這小子在昌平練兵的事情,就已經在京城傳的沸沸揚揚了。

如果不是楊漣在昌平監督朱由檢,恐怕朱由檢已經被百官彈劾千百遍了。

因此面對這兩兄弟,作為叔叔的三王不敢小覷,而朱由校也在氣氛差不多的時候回應道:

“康妃娘娘是哀傷過度而病逝的,皇八妹已經托付給莊妃娘娘了。”

“若是三位叔叔想要吊唁、可以前往幾筵殿,皇五妹正在守靈。”

朱由校的回答落落大方,沒有什么遮掩,并告訴了李康妃的尸體所在。

如果是中毒而死,那么必然不敢大張旗鼓的在幾筵殿叫人守靈。

畢竟中毒而死很容易就能看出來。

三王見到朱由校這么回答,并且沒有一絲露怯的模樣,心中頓時拿不準主意了。

他們前來、是手下的王府左長史竄動他們前來的,一是為了確定李康妃的死因,二是……

“萬歲……”瑞王朱常浩作揖道:

“我等三人前來,除了吊唁康妃娘娘,還有一事就是想問問,我三人何時可以就藩?”

京城很繁華,但畢竟不是他們的封地,一旦亂來必然要被言官彈劾,沒有人愿意被人一輩子看管。

這是明代中后期親王在確定無望皇位后,都默認的一個事實。

不過他們的話剛剛說出來,朱由校還沒有開口,朱由檢就搶先開口道:

“三位皇叔的藩地,皇考之前曾經交代過,各地局勢紊亂,難不保會有動蕩。”

“皇考愛惜三位皇叔,因此想等局勢平穩后再為三位皇叔就藩,然而……”

之后的話朱由檢沒有再說,但朱常浩三人明白,之后朱常洛就死了,哪里有什么時間來平穩局勢。

不過他們更好奇,朱由檢口中的局勢不穩是什么意思……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