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去搞串聯?”
段毓民聽說這件事的反應是很驚訝的,但沒有直接拒絕。
“你是宣傳隊的攝影師,本來就要到處拍來拍去,走動比較方便,休息的時候在一起聊幾句不會有人懷疑。”
“而且你的消息也比較靈通,前幾天哪些連隊跟基地發生過沖突,你應該都有聽說吧?”
段毓民考慮再三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因為他發現自己退出訓練之后跟其他人之間有了些隱隱約約的隔閡。
大家都在九月的大太陽底下操練,只有你一個人在外面溜號,班里同學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能沒有一點兒想法嗎?
段毓民對此是有所預料的,所以那天晚上主動邀請林一是想多拉一個人分擔這種社交壓力,現在正好是個跟其他人緩和關系的機會。
關鍵是,林一并沒有要求他自己在上面簽字,他也沒有主動提。
林一為這次行動設想了一個“三步走”戰略:
第一階段是找到盧子龍這樣“中過獎”或者前幾天爆發過直接沖突的人,他們怨氣最大,應該是最容易說動的;
第二階段是通過這些人發動他們身邊比較親近的人,然后形成一定的“帶頭示范群體”;
第三階段才是面向大部分默不作聲的普通同學,只要說“有很多人已經簽了”那他們心里壓力會小很多。
而在段毓民接手之前,鄭巡已經在他們計科二班活動了一圈,并且成功地征集到了包括所有女生在內的同學簽名。
“男生里面有個叫黃濤的特別興奮,本來死活說要跟我們一起干,被我好說歹說勸住了。”
“女生那邊你的之江老鄉,那個叫崔曉雪的很積極,我不方便待太久女生全是她去說動的……”
林一不在意這些細節,他只看重結果。
段毓民看到這封信上已經有這么多名字的時候沒說什么,只是默默地添上了自己的。
到了第二天,沒人關注到這個場邊的小攝影師異常活躍,在各個連隊之間跑前跑后。
說不定還認為他特別敬業。
但這么大張旗鼓的行為,很難完全不走漏風聲,所以這天晚上輔導員萬智龍就找上了林一。
他其實非常慌張,自己帶的班級搞出這種幺蛾子還是被別的班級輔導員提醒了他才知道,捅到學校去絕對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但他還是努力搬出一副威嚴的樣子。
“林一同學,你在私底下偷偷摸摸搞些什么?你這是公然對抗學校的統一管理,非常嚴重的違紀行為你知不知道!”
林一沒有被這頂大帽子嚇到: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學校還有一個公開的郵箱,是專門用來收集同學們的意見的。”
“請問萬老師,校規校紀里哪一條規定學生不可以集體給校領導寫信了?麻煩您給我指出來。”
萬智龍一時語塞,他得知這件事之后立刻趕了過來,急急忙忙并沒做什么準備,以為拿捏一個新生不在話下。
他帶班的經驗也不算很多,平時就是連嚇帶哄的三板斧,見林一并不畏懼,自己語氣就軟了下來:
“林一同學,我知道你們這些天在這里受了不少委屈,老師看在眼里也覺得很心疼,我也很想幫助你們。”
“但是這個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你年紀還小不明白這里面有多復雜,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
“以往學校每屆學生過來都有很大的怨言,但最后還是不了了之,你現在做的事情也不會有什么意義。”
“不如這樣好不好,如果你們覺得之前盧子龍的事情基地方面的態度不好,老師再去跟他們協商,讓他們過來當面道歉你看怎么樣?”
他自覺已經算苦口婆心,可惜林一沒有領情。
“有沒有意義,得做了才知道。”
“而且在我看來這件事情也沒有那么復雜。說白了萬老師,我不認為我們在這里受的苦是您造成的,也不認為您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
“但凡您能少一點糊弄,或至少推心置腹說一句您沒有辦法,都比在這兒不停地PUA學生,要讓我尊敬得多。”
“既然這樣,我們只能自己爭取。”
萬智龍其實沒聽過什么叫PUA,但他聽明白了一點,這個學生對自己真的一點尊重都沒有。
他心里是既羞惱又窩火,但還記得必須要把這件事情扼殺在搖籃里:
“林一,我不知道你家里是什么背景,你能考上京電應該不容易,你確定做好了承擔一切后果的準備了嗎?”
這件事情林一剛提出來的時候為什么鄭巡和其他同學會遲疑呢?就是因為無法預料學校的反應。
校規里固然沒有寫不能這么做,但也沒有說可以這么做,從情理上不難推測這對學校肯定是個麻煩,萬智龍這么說幾乎是在赤裸裸地威脅了。
林一笑了:“萬老師現在是在暗示,我帶頭給學校寫個陳情信,最后有可能會被開除嗎?”
他當然不會承認:“老師不是這個意思……”
林一沒有理睬他的打斷,自顧自說下去:
“萬老師,首先我要向您說明,雖然這封信是我起草的,但到目前為止至少有上百位同學在后面署了名。”
“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意愿,所以即便您說服了我,它也不是我說交或者不交就能決定的。”
“而且我很不理解老師為什么要問我家里是什么背景,這和我們在談論的事情有任何關系嗎?”
“還是說您認為,只有我的父母是所謂的社會賢達,在校外有地位有影響力,才配給學校提意見。”
“否則的話,就是在給學校添亂,只會給大家帶來麻煩,您是這個意思嗎?”
萬智龍還在試圖說服:“林一,你這個階段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正常,但大可不必這么憤世嫉俗。”
“我相信你是一個聰明人,這件事就算做成了對你有什么好處,但是如果不成呢?”
林一扯動了一下嘴角,跟這個貨雞同鴨講實在是太無趣了:
“萬老師,我并不憤世嫉俗。”
“我聽得懂您所謂的聰明人,無非是明哲保身、和光同塵那一套,好端端的成語都被你們給用壞了。”
“這個世界上的聰明人已經夠多了,多到蠢人都快要不夠用了。”
“實際上,我曾經試圖去做一個這樣的聰明人。”
“但這次,我想保持我的笨拙。”
相關
就在你最值得收藏的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