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第五五四章 核動力艦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1805 >>大明1805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五四章 核動力艦艇

第五五四章 核動力艦艇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王子虛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王子虛 | 大明1805 


大公三年十一月五日傍晚,應天府新都城文華殿皇帝辦公室。

朱靖垣收到了天南大陸發來的喜訊。

聚變炸彈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聚變炸彈在實驗中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相當于五百萬噸標準炸藥。

朱靖垣非常滿意的暗自點頭,親自動筆寫了一封嘉獎和鼓勵的誥書。

給相關的機構下達命令,整理好現有的實驗和生產數據,盡快生產一批測試型號同款的聚變炸彈。

同時繼續準備在更多情況下的實彈測試,尋找合適的使用方法和合適的當量。

盡快設計生產出針對不同用途的新式聚變炸彈。

朱靖垣寫完了這些理所當然的命令之后,把文件交給通政司的去向下傳達。

然后拉開抽屜,拿出另外一封自己專門放在手邊的報告,和剛收到的聚變炸彈實驗成功的報告擺在一起。

那是“一型戰略彈道導彈”的海上實彈打靶驗收報告。

大明第一種戰略導彈的設計目標,是最大射程三千五百公里,最大載荷兩噸以上,誤差一公里以內。

報告上說明,設計生產完成之后,連續試射了十枚同型號導彈,取得了全部合格的成績。

誤差將近一公里,載荷只有兩噸的導彈,用來投射常規炸彈的話,在實戰中的作用其實是比較有限的。

命中率和使用成本以及打擊效率,都遠不如用轟炸機直接投放鐵炸彈。

但這種導彈本身就是為了裝載核武器而準備的。

裝上最新完成的五百萬噸當量的三相彈,不到一公里的誤差已經不是無法接受的了。

五百萬噸級的核彈周圍一公里內都會被直接抹除的。

這時候,彈道導彈相比飛機而言,還有打擊速度更快,更加難以防御,以及不需要讓飛行員涉險的優點。

真正進入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層面。

這個世界上,自己的認知中,能夠成功制造出來的武器,終于被自己掌握了。

在純粹的武器威力的層面,大明現在已經幾乎走到頭了。

后續的攻關目標,就是讓彈頭進一步小型化,不斷地提高命中率和可控性,不斷地提高射程和有效載荷。

走向多彈頭、多載具、全天候的全面打擊模式。

朱靖垣盯著兩份報告看了一會兒,交疊在一起遞給身邊的牛鑒:

“復印保存,送入社稷庫檔案館存檔。”

然后靠在寬闊舒適的椅背上,非常愜意的端起茶杯了喝了一口,心情很不錯的看向窗外的天空。

朱靖垣登基至今已經滿三年了。

三年前制定的各種計劃和目標,在今年開始陸續落地實現了。

第一批專用的火箭發射基地已經完工了,運載火箭的技術驗證實驗已經做了好幾次。

正式的運載火箭設計在今年下半年已經基本完成,現在已經在專門建設的火箭制造工廠開工生產了。

等過了年就可以進行正式的“假月”發射實驗了。

現在最重要的戰略導彈和氫彈也完成了,實驗性質的核潛艇應該也快要下水了。

這些東西真正實用化,也許還需要一些時間,但也僅僅只需要時間了。

不過泰西方面的戰爭,也已經到了新的關鍵節點。

如果戰爭在兩三年內結束的話,這些新東西應該就沒有機會上戰場了。

朱靖垣心中盤算著局勢,繼續處理自己的公務。

朱靖垣的猜測沒有錯,在氫彈實驗成功之后僅僅過了半個月,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時候,軍械部送來了新的消息。

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可以在年前下水,詢問朱靖垣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指示。

比如說親自主持下水儀式。

因為核潛艇工程能夠如此順利的提前完成,有朱靖垣親自指導和決定的功勞。

朱靖垣三年前親自拍板決定,將核動力反應堆的陸上實驗,與核潛艇本身的設計和建設,這兩個工程同步進行的工程管理方案,最終基本沒有出現紕漏。

艦用核反應堆的陸上的測試堆順利通過了驗證。

實際裝船用的反應堆成品,也在潛艇建設的最后節點上完成了。

本來按部就班的執行,可能需要五年的目標,最終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朱靖垣看了之后,沒有想著去造船廠主持下水儀式,但是卻直接去了一趟軍械部。

把軍械部的負責人,核動力項目相關負責人,召集起來開了個會。

讓他們現場給自己詳細說明了一下具體的情況。

軍械部尚書李銳首先給了朱靖垣一份文件,關于核潛艇及核潛艇用反應堆的簡要說明。

大明的第一艘,也是這個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在設計之初當然也有朱靖垣的直接指導。

或者可以說是指示,在總體方向上的提醒和建議,以及在規格和參數上的要求。

單就核潛艇外形方面,直接拋棄了已經成熟的柴電潛艇的外形。

改用了完全針對潛航設計的拉長的水滴形態。

也就是朱靖垣前世那些成熟的核潛艇和AIP潛艇的最終形態。

螺旋槳在潛艇的正后方,而不再是艦體的下方。

潛艇完全潛水航行的時候,才能發揮出螺旋槳全部的功率。

在水面航行的時候,由于螺旋槳距離水面過淺,反而無法釋放全部功率。

在排水量數據上,潛艇與水面艦艇不同,不采用空載和滿載的區分,而是用水下和水上來區分。

水下排水量相當于水面艦艇的滿載排水量。

根據浮力原理,艦艇的“排水量”,等于艦艇排開的水的重量,等于艦艇本身的總重量。

水面艦艇不會全部沒入水中,排開的水的體積遠小于船本身的體積。

潛艇潛航時完全沒入水中,排開的水的體積等于船的體積。

大明第一型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直接達到了六千噸,相比以往的傳統柴電動力潛艇直接翻倍了。

相比朱靖垣歷史上的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與后世成熟的攻擊核潛艇基本相當。

朱靖垣這個皇帝在海軍上的觀點,一貫都是喜歡稍微搞大一點,同時喜歡搞快一點。

同時也知道,六千噸也是比較合適的早期攻擊核潛艇的噸位。

噸位太小的話,在功率和武器上限制都太大。

噸位上去了,相應的配套的核反應堆經過輪機輸出的軸功率,也達到了四萬馬力。

是歷史上最早的核潛艇鸚鵡螺的二點六倍。

這個功率和動力比,能讓這艘潛艇的最大潛航速度達到35節。

比絕大部分水面船舶都要快。

同樣排水量的船體,使用同樣功率的發動機,潛艇比水面艦艇要快很多。

因為水面艦艇的排水量,航行時排開的水的體積,就是它水線以下部分的體積,這部分體積還是不規則的倒梯形。

潛艇的排水量,排開的水的體積,就是潛艇本身的全部體積,還可以是阻力最小的水滴形。

所以現代水面艦艇大部分都追不上放開了跑的核潛艇。

只不多現代水面艦艇基本都有直升機,潛艇跑的再快也跑不過直升機的速度,一個反潛導彈下去潛艇就沒了。

而且,潛艇噪音級別是與速度的立方成正比的。

潛航速度一旦超過二十節,那聲吶反饋就和水下開火車一樣,已經根本沒有任何隱蔽能力了。

現代的核潛艇潛伏和隱藏的時候,通常都會將速度控制在十節以下。

理想目標是將噪音水平控制在海洋底噪以下,也就是讓被動聲吶完全無法發現的程度。

理論上極限三十五節的速度,實際上只是用來在非戰斗狀態下快速趕場,以及能夠跟隨航母編隊作戰用的。

大明現在這第一艘核潛艇,對于噪音控制這種“高端”需求,也并沒有做很高的追求。

甚至于,對于噪音控制相關的研究,都還沒有形成很完善的體系。

再加上,現在這艘潛艇,本來也是技術驗證和實驗用的,甚至都沒有做量產的準備。

以后根據服役之后的測試反饋,再設計用于量產的核動力潛水艇。

朱靖垣翻著手上的文件,也聽著李銳在旁邊做了簡單的說明和介紹,了解了目前的核潛艇的情況。

朱靖垣詢問了一些細節問題之后,對相關人員表示了贊賞和鼓勵,然后問了另外的問題:

“水面艦艇用的大型反應堆的情況和進度如何?”

李銳馬上如數家珍的報告說:

“稟陛下,設計動力輸出功率八萬馬力,用于大中型水面艦艇的核反應堆。

“陸上試驗堆的建設現在已經基本完工了,預計年后開工之后就可以正式點火測試了。

“陸上反應堆持續運行半年之后若沒有問題,或者解決了出現的問題之后持續運轉三千個小時的話。

“將進入艦用反應堆的實際生產環節,預計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可以裝船。

“核動力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的作圖題設計也基本完成。

“若陛下有令,在一年內就可以正式開工。”

大明的科研計劃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潛艇用的中小型反應堆進行陸上測試的時候,大型水面船舶用的大中型反應堆也開始了設計。

潛艇用反應堆裝船完成,大型艦艇用反應堆的陸上試驗堆也完成了建設。

如果按照核潛艇的工程管理方案,現在開始設計核動力航空母艦,那最快三年之后就能下水了。

核潛艇用的反應堆,與核動力航母用的反應堆,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核潛艇的反應堆裝到航母上當然也能用。

最大的問題是核潛艇用的反應堆輸出功率對航母而言太小了。

朱靖垣前世的早期核潛艇用的反應堆,功率甚至不到兩萬馬力,目標僅僅是讓幾千噸的潛艇跑二十五節。

八到十萬噸級別的大型航母,要達到最少三十節的門檻,至少需要二十萬馬力。

所以航母要用潛艇的反應堆就必須堆更多的數量。

朱靖垣前世第一型核動力航母企業號(cvn65),使用的反應堆就是在潛艇反應堆基礎上修改而來的。

為了滿足航母的航速需求,直接裝了八個潛艇用反應堆,就傳統大型艦船的鍋爐一樣多了。

而這么多的反應堆也讓讓企業號成了有史以來航速最快的超級航母。

以后得尼米茲和福特級的速度都不如企業號。

企業號的缺點是反應堆數量太多,占用了大量的艦體內部空間。

關鍵是建設成本異常高昂,幾乎是一艘小鷹級的兩倍,維護起來也是非常的麻煩。

小鷹級四號艦肯尼迪號(cv67),是在企業號服役之后開工的,本來計劃是在建設過程中改成核動力。

結果國會山的老爺們被企業號的建設和維護費用嚇怕了,最終繼續作為常規動力航母建成。

到了尼米茲級設計的時候,他們更是堅決不同意采用冗余度更高,設計難度更低的四個中型反應堆的方案。

要求使用設計難度最大,冗余度也較低的兩個大反應堆的方案。

反例是法蘭西的戴高樂號航母,只裝了兩個潛艇用的反應堆,最多只能跑到二十七節。

放到二戰的艦隊航母中都是墊底的存在。

大明現在的第一代潛艇用反應堆,功率就已經達到了四萬馬力,但對于航母而言仍然不太夠。

至少要六座反應堆,才能把十萬噸航母的速度,推到三十節的及格線以上。

這個建設和維護成本仍然會比較難看。

再加上對核動力戰艦的需求并不迫切,也不需要馬上拿潛艇用的反應堆來湊合。

所以就開了一個專門的項目去單獨開發。

不過現在的大明,也還沒有實際去折騰八個反應堆的企業號,關鍵是在財政上比美利堅當時更加寬裕。

所以朱靖垣不追求極限的用兩個大型反應堆,而是給出了四個以內的相對寬松標準。

在冗余度和技術難度以及使用成本上都比較合適的數量。

在這樣的基礎上,大明的核動力航母的設計和建設難度,顯然會比尼米茲的時候更加輕松一些。

雖然“核動力”與“核武器”根本不算是一個類型的東西。

核動力船舶并不會發生核爆炸,當然也不會起到核武器的作用,也不會擁有無限大的能量。

單純的對比輪機的能量輸出功率的話,核動力航母其實并不比常規航母更高。

核動力航母相比常規動力航母的最大優勢其實是續航能力。

核動力航母可以始終保持盡可能高的航速,可以保持二十五節以上的速度跑遍全球。

常規動力航母平時只能維持二十節航速以節省燃料,基本上只有在在戰斗狀態下才會把速度拉滿到三十節。

主要是普通人看到名字里面有核,多半都會理所當然的相互聯想。

隨著核武器在戰爭中直接使用,“核動力”三個字的威懾力和鼓舞作用,也會隨之直線上升。

再加上隨著戰艦的尺寸越來越大,常規動力的缺陷也越來越大。

需要用于儲存燃料的空間和重量也越來越大。

所以哪怕核動力船舶維護起來比常規航母麻煩很多,終身使用成本比常規航母高很多,實際部署時間比常規航母低很多。

但是擁有近似無限續航力,擁有超出實際能力的威懾力的核動力航母,仍然是未來海軍的必然選擇。

朱靖垣在這件事情上基本沒有怎么猶豫,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準,軍械部組織人手,開始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詳細設計,圖紙完成后報朕審閱。”

李銳和相關人員立刻起身答應著:

“臣等領旨。”

朱靖垣微微抬手,示意他們都坐下,然后開始討論規劃細節。

朱靖垣要回憶和說明前世的經驗,提出一些明確或者不明確的細節要求。

也聽取工匠們的奇思妙想,如果根據自己的經驗能做出判斷的,就直接做出決定。

自己無法直接判斷的,就拍板撥款讓他們去做實驗來驗證。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大明1805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