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五百四十三章 出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四十三章 出關

第五百四十三章 出關


更新時間:2023年03月01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賈府落子的很是時候。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無論是流民軍或者是金江軍拿山東,他們誰想要南下金陵,就必須先拿下徐州。

沒有唐清安出現的時候,原來的紅樓中。

賈府抄家。

榮國府二房賈赦,和武將勾連是主要原因之一。

寧國府賈珍走的勛貴路線,榮國府賈政走的文官路線,只有賈赦,堅定不移的走武勛路線。

例如紅樓中,賈璉多次和節度使私下活動。

兵力雖然不多,但是誰先搶到,誰就占據了主動。

王子騰落后一步,賈赦搶先一步。

所以金陵的勛貴們,當然開始支持平安鎮節度使,以及京營游擊謝鯨。

有了金陵的供應,兩鎮招兵買馬,手里的兵力急速擴充了起來。

以此可見。

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消失了。

放在平時抄家滅祖的大罪,不但無人問津,反而爭先恐后,生怕自己弱于人。

王子騰同樣不甘心。

于是搶了揚州。

仿佛打開了閥門,勛貴們一窩蜂的在金陵附近搶地盤。

為了避免破壞地方。

最后唐清安的親弟,唐展望出面,聯合各家共商大計。

定下了金陵自保之策。

十月初一日。

朝廷最后三邊兵力,與流民軍決戰于郟縣一帶。

人們皆觀望。

朝廷能不打嗎?

以城池自守。

不行。

因為朝廷無法離開南方的物資,不主動出擊打敗流民軍,京畿就會自潰。

這場戰爭,在戰略上,是流民軍占據了主動。

左欽命令馬忠周,時春。

戰前。

新提拔起來的節度使左欽,命總兵馬忠周等部設下埋伏,由總兵時春領兵出戰。

除了兩千浙江兵,還有其余地方的鄉兵。

兵刃既接。

時春偽裝戰敗向后撤退。

龍在前部義軍中計追入伏中,官軍伏兵盡起,時春部也回頭死斗。

山海關是朝廷最重要的防線。

由國內的精兵駐守。

時春帶領的一支精兵,雖然人數少,卻奮不顧死,勇敢廝殺,不弱于天下強兵。

其實。

當兵強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只有靠著拼消耗。

龍在前輕視了對手。

失去了地利,損耗不小,義軍大敗,向東撤走。

見狀。

左欽命令大軍在后面緊追,不給賊軍機會重新編整的機會。

但是他們沒見過流民軍的老套路。

這個老套路很好使。

因為周軍太窮了。

流民軍丟下甲仗物資,滿地都是,全是金銀珠寶。

苦哈哈的周軍,什么時候見過這種。

如果是程之信他們這些將領在,反而不會被騙。

他們習慣了。

雖然不會錯過這些物資,卻不會給流民軍可趁之機。

但是左欽手里的士兵們大意了。

人人都以為流民軍是真潰,所以遺棄了補給,導致眾兵紛爭著搶東西。

在香山。

王揚祖,不畏天等老賊。

望見官軍爭奪財物亂成一團,就抓住戰機出擊。官兵措手不及,各部首先潰敗,他部也立腳不住跟著逃竄。

義軍轉敗為勝,殺官軍士卒數千名,將校七十八人,奪得大批戰馬。

如果不是時春帶領的兩千老兵苦苦困守原地,為各軍斷后,恐怕大軍將一敗涂地。

給了左欽機會,讓他收拾敗軍退入潼關,把那些壞事的將領斬首示眾。

一邊上疏朝廷自劾,朝廷無可奈何,沒人可用,只好責成他立功自贖。

左欽退的快,擔憂賊軍反攻,一退千里。

新王龍在前乘勢收復河南各地。

河南已經無兵。

龍在前手下的大將。

余有朋占歸德,阮宏嘉占南陽,王翔占汝州,李日芳占衛輝府,王揚祖和不畏天攻入汝寧府。

河南盡入流民軍之手。

此次。

河南守土不流。

對占領的地區不再放棄,而是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和屯田,同時派設地方行政官員。

例如各地派分守大將。

原來的流民軍匯聚于新王旗下,同進同退,一同轉進,形勢逆轉,又開始了分流。

此次的分流意義巨大,代表了流民軍控制了土地,不再是流民軍。

開封府。

龍在前召集了各軍首領。

“以前咱們各打各的,誰也不服誰,今日咱話說在前頭,蛇無頭不行,咱要當頭,你們有人不服嗎?”

不等眾人開口,龍在前又說道。

“你們中肯定有人不服咱。”

“那田永命就從來不愿意低咱一頭,咱也不強迫他,好聚好散,對你們也是如此。”

龍在前并沒有因為勢大而得意忘形。

對這些以前的老伙計,他沒有虛頭巴腦的說空話,反而一臉的真誠。

“這么多年下來,咱的為人你們在場的大珰們都清楚,咱不是小氣的人。”

“咱如果坐穩了天下,必定與爾等共坐之。”

“但咱有個要求,那就是服咱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啊,以后不能打打殺殺,隨意搶掠地方。”

終于。

有人反駁道。

“錢糧都在大戶手里,新王坐了天下,就背叛了兄弟們?站到大戶人家那邊了。”

龍在前沒有生氣。

“俗話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難道咱們要一直殺下去不成?”

話糙理不糙。

但是很簡單的道理。

不殺大戶就沒有錢糧,沒有錢糧就無法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隊伍。

別看龍在前現在說話漂亮,可他們活到現在的老賊,最缺信任。

真正能信的,還是自己手里的隊伍。

兵強馬壯才安心。

“你們信咱,咱們共坐天下,不信咱,好聚好散,可以去投奔田永命,日后戰場想見見真章。”

“咱如果被田永命打敗了,你們怎么對咱,咱絕無怨言,如果你們被咱打敗,咱也不殺了你們,到底兄弟一場,送你們一場富貴,到老家做個富貴翁。”

流民軍百萬。

魚龍混在,濫竽充數,真正能打仗的,不過十馀萬而已。

其余的數十萬,不但發揮不了作用,反而會拖后腿,又消耗大量的錢糧。

讀書人說的好啊。

裁減數十萬老弱病殘,只保留數十萬精兵。

即可削弱其余首領的實力,又能加強自身的控制力,撤裁的人們恢復生產,不但減少供應,還能提高糧食。

北方已經不能在繼續打仗了。

人心思定。

以后就算擴軍,也得他龍在前來擴,而不是任由其余的首領私下擴軍。

眾人見狀。

大部分都已經認清了現實。

而且新王的誠信,很多人還是相信的,所以接受了龍在前的要求。

如此這般。

哪怕心里不滿的人,也無力翻天,只能選擇歸順。

至于投靠田永命。

這家伙雖然能打,但是云貴川不足持,人口十倍低于新王,想與新王爭天下,沒有人看好他。

打鐵趁熱。

話說了,事情更要落實。

“兄弟們都是為了家人才求活,原來只能讓家人跟著行動,朝不保夕,現在咱們有了地盤,不需要讓家人們跟著吃苦了。”

在流動作戰階段,起義軍將士的家屬隨軍行動,給作戰帶來一定困難。

龍在前以此為由,提出把家屬留在部分城鎮。

這一招夠狠。

義軍們的家眷都安定了,士兵們誰還會不顧家人的安危,隨自家的首領亂來?

等于斷了首領們的根。

只要接受了新王安置家眷,以后就算有首領想要離開,手下下的伙計們也不會同意。

而且還能提高義軍的作戰能力,加強了流民軍的正規化。

如此種種。

幾招下來,各部的首領無力回天。

自此。

哪怕不是新王龍在前老兄弟的其余賊首,已經認定了新王為主的思想。

安置了各軍。

龍在前開始舉行科舉,收攏地方人心。

在讀書人和地方大戶的問題上,過去只需要為數不多的文人充當顧問、軍師,參與謀劃和辦理文書事宜。

現在建立地方政權,以后則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充當官吏。

因此。

龍在前在河南舉行了科舉。

“新王應該下一道命令。”

他的幕僚出來提醒道。

“這是為何?讀書不就是為了做官嗎?咱又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誰還會反對咱?”

新王納悶道。

他的幕僚露出笑容。

“讀書人要臉面,我們要給他們個臺階。”

如此。

不久后,新王并下發告示。

“有不預試者屠其家。”

不參加科舉的讀書人,會引來屠刀。

于是。

讀書人們哭天喊地,為了家人的安危,無奈的去參加科舉,一時間踏破了門檻。

只幾個月的時間。

龍在前的地盤,擴充到了襄陽、荊州、承天,德安四府。

派設的地方官員,大部分是河南籍的舉人、生員。

去年在陜西,龍在前的置官留銀等治理之策失敗,今年在河南的治理,踏上了正軌。

這就是天時。

一年的時間而已。

以前在陜西留官留銀,不可謂不盡心,把自家搜刮多年的財富留下,可見誠心,卻仍然功虧一簣。

多半是義軍前腳剛走,城池后腳就重新舉起朝廷的旗幟。

如今。

河南的讀書人,主動管理其地方,并奔赴各地,穩定新王新獲得的地盤。

“不當差,不納糧。”

“撫流亡,通商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

對貪官污吏和豪強富室實行“籍其家以賞軍”。

百姓們擁戴義軍。

“所掠金帛、米粟、珠貝等物俱上掌家;凡支費俱出自掌家,但報成數。請食不足,則均短之。人不能囊一金,犯者死。”

在起義軍內部從上到下實行了平均主義的供給制度,保證了流民軍同心同德共渡難關。

而龍在前在飯食上“粗糲與眾共之”,穿著方面“衣帽不異人”,混在戰士當中都使人難以識別。

無論他是否真心,但是十余年如一日,假心也就成了真心。

獲得士兵們的擁戴。

今年下半年的河南之舉。

預示著流民軍轉變了態度,不再把大戶當成死敵,開科舉成功,就是雙方的融合。

在河南。

流民軍良莠不濟。

龍在前多次重申他一直以來的軍令。

嚴禁搶掠民間財物、隨意殺人和調戲婦女。

要求加入他的大珰們,向自己的老軍看齊,所過之處“秋毫無犯。

并鄭重下令。

殺一人者如殺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

進攻各城時。

龍在前也會提前發布命令。

“窩鋪內藏匿婦女者斬。”

義軍作戰時的軍令也極其嚴格,令行禁止,“臨陣無得反顧”,“前者死,后者繼進。”

攻城時為了實施爆破或拉崩,命令軍士派人沖往城下鑿取三塊墻磚,完成任務的回營休息,不足數的正法。

盡管城上矢石交下,戰士們仍然奮勇攻城。

良好的軍紀,良好的作風。

仿佛真的如新王所言。

要闖出一片新天地!

流民軍比正規軍都還要軍紀嚴明。

朝廷的公文,把流民軍比作犯上作亂、十惡不赦的盜賊。

可惜。

老百姓卻從自己的親身感受,根本不信朝廷的這一套。

他們的心是向著起義軍的。

多次幫助流民軍,不但為他們送補給,還為他們通風報信,甚至主動加入他們。

第二年春。

新王的大軍開始四處征伐。

陳德言送來了信函。

“初,賊之至他邑,有百姓候于途者,有餉之糧者,有貽之弓箭者。”

唐清安握著手里的毫無分量的一張紙,卻仿佛感覺到了千斤的重擔。

“流民軍不可小覷啊。”

“朝廷的主意定了沒有,關于我們進關剿匪的奏疏。”

唐清安問向賈鑒。

賈鑒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朝廷至今還為定論,皇上也沒有表明態度。”

“哼。”

唐清安冷哼。

從去年開始,金江鎮就在積蓄物資,擴充兵馬,收縮力量。

第四鎮都顧不上。

日本的形勢,第四鎮自己一鎮獨扛。

最后是什么樣子,全憑第四鎮的能力。

“不能任由朝廷拖延,給他們壓力。”

“只怕朝廷堅持不了多久。”

賈鑒感嘆道。

去年流民軍所謂新王的表現,令人咋舌。

無論仁德還是施政,的確有君主之相。

是金江軍未來的大敵。

幸虧將軍在國內有根基,多年的接濟流民,為將軍的威明傳播深遠,深入人心。

否則將軍還不一定能爭贏人心。

“讓朱秀入山東。”

唐清安不等了。

兩條道。

一條陸路,走山海關。

一條海路,走登萊。

既然朝廷無法做出決定,他們原地等死,唐清安卻不愿錯失機會,任由流民軍做大。

新王的勢頭,有些太猛了。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