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四百四十一章 遼東變金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一章 遼東變金陵

第四百四十一章 遼東變金陵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21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唐清安和林如海喝茶,商議如何請動國內的一位人才。

這個人才。

可以把遼東變廢為寶。

是的。

在朝廷很多大佬的眼中,以及人們舊有的印象中,遼東是一塊苦寒之地。

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將軍想要從國內,請一位善于水利的技術官員,到遼東負責整個境內的水利工程。

聽到將軍的計劃,林如海滿眼的震驚。

地方上小打小鬧,以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延伸的溝渠,比起修一條貫穿遼東的溝渠。

其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兩者的難度天差地別。

遼東能收攏數百萬人口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林如海來之前的想象。

現在聽將軍的計劃。

未來的遼東,加上奴兒干司,要達到收攏上千人的規模,如此大志向,實在是令林如海無言。

“這?”

林如海不知如何開口。

修這種溝渠,真不是鬧著玩的。

當年秦國修渠,秦國熬過去了,所以勝利了,但是如果沒有熬過去,那可就是萬劫不復。

遼東有這個實力嗎?

甚至遼東和奴兒干司,能養活上千萬人嗎?

至于從國內移民,能不能移民到千萬的規模,林如海倒是不怎么擔憂。

國內隱戶多。

朝廷多年沒有清查人口,仍然用的開國之初的黃冊,沿用至今沒有變化。

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生死線上掙扎的貧民不可計數,源源不斷。

“別說奴兒干司,只是遼東一地,就能養活一千幾百萬的人,我極其肯定。”

唐清安當然有這份信心。

見將軍的神色,林如海猶豫了。

將軍的謀略,非常人所及,他也不敢輕易的否定。但是他也深深的懷疑。

是不是因為連年的勝利,將軍產生驕傲之心?畢竟將軍三十未到。

遼東一地,就能養活一千數百萬人,實在是超過林如海的想象,他無法想出遼東怎么養活這許多人。

作為飽讀史書的讀書人,他當然也清楚。

遼東自古以來,在戰國時期,就有史冊記載為產糧之地。

能養活數百萬人,林如海沒有意外,但也認為是遼東的極限,而將軍說一千幾百萬人。

林如海心中只能更傾向,年輕的將軍,終歸是年輕人,他得意忘形了。

看見林如海的憂色,唐清安知道對方的疑問。

這就是眼界的問題。

有遼東脫離中原數百年之久的原因,哪怕前明新立,收復了遼東,但開國之初人口不足,沒有根本上的改變。

加上遼東勢力多,屬于邊地,戰亂不歇,官府也無力,或者受軍事威脅無法組織開墾。

廢除州縣后,施行衛所制,以各兵堡小規模的軍屯為主。

后期政治昏暗,地方民不聊生,更不可能興修水利。

原因很多。

總之。

大周國內,對遼東的認知不足,保持了舊有的印象。

但是唐清安卻清楚。

未來,在生產力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只靠百姓們自發的闖關東,遼東加上奴兒干司,人口就達到了三千萬。

是數千年的歷史上,漢民族最大的人口遷移之一。

這片土地的富庶,還沒有在人前露出他,該有的閃光點。

包括遼東土地上的遼東人。

他們也保持舊有的印象,無法認清楚遼東的土地上,蘊含了巨大的能量。

“我讓各地官府,統計遼東境內河流,根據統計,超大流域的河流有十七條,大型流域的河流有三十一條。

中等流域面積的河流,高達三百四十四條。

主要河流遼河,渾河,太子河,繞陽河,鴨綠江,大洋河……”

唐清安報出了他的數據。

林如海又被震撼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豐富到奢侈的地表水。

就是未來闖關東的百姓們,能不靠官府的力量,就能自給自足養活一千幾百萬人口的根本原因。

林如海心中的疑惑消減,提出了他另外一層擔憂。

“可是修建如此規模的溝渠,只怕會耗盡金江鎮的元氣,甚至會讓金江鎮陷入困頓之境。

萬一有個不好,例如國內采取強硬的手段,只怕到時的金江鎮,會無力應對。”

唐清安點點頭。

林如海是大才,論自身的才干,唐清安的資質是遠不如林如海的。

對方的擔憂,才是穩重的人該有的謹慎。

但是唐清安不同,他是躍過河面,看清了各條支流河道后景象的魚,知道該做出什么選擇。

大明因為土木堡之變,可能一個小小的蝴蝶翅膀,影響了于謙,讓其被保守派打敗,導致了大明的敗亡。

最后興起的是大周。

但是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變化,無法影響自然。

如今仍然是小冰河時期。

未來的數年乃至十數年,是各種自然災害最頻發的時間段,哪怕是唐清安也無力改變的。

但是他有遼東。

遼東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他要興建大規模的水利,以此利抵消天災的影響。

闖關東時期。

可沒有官府大規模興修水利。

如此換算下來,唐清安有信心滿足他的計劃。

不可計數的百姓們,在天災中家破人亡。

天災導致人禍。

更多的百姓們,死在了人禍中。

唐清安既然來到這個時代,當然要承擔起該他的責任,這是每個紅旗下長大的人,都會有的覺悟。

他不是圣人,當然有他的欲望,舍不得權利,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至于林如海擔憂國內的態度。

唐清安預料,以大周朝廷的能力,疲于應對天災,防備人禍,根本無力顧得上他。

不過他也無法向林如海解釋。

但是他有威望。

金江鎮是他一手建立的,當他定下目標,那么他有能力推動,但是他也不能完全一意孤行。

其中自然有度,萬事皆有度。

“修建水利,需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物力,財力,金江鎮勉強供應。

但是目前我們有豐富的人力,可以緩解財力,物力的需求。”

將軍的話,林如海聽懂了。

金江鎮不牽連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當初老奴修建宮殿,修建各處工事,連年的征戰,奴役了無數的遼民,造成了無數遼民死傷。

金江鎮挑出了二十余萬各族人口,例如吉里迷、苦夷、苦兀、達斡爾、乞列迷、北山族、海西族、葉赫族等。

皆納入金江鎮旗下,保持和平,共同發展。

但也有眾多的蠻人,按照各自犯下的罪行,或斬首示眾,或被送入地方關押。

興修水利是最耗費體力的事情,連唐清安穿越前的父輩們,修建水庫都累死了人,何況當下的時代。

關押的人太多,又無法產出,只能消耗,以工抵罪,的確是上策。

林如海不在反對,認可了將軍的計劃。

但是誰才能擔任此重任呢?

興修水利可是一項技術活,不是一般人能懂得,又能精通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才。

特別是在陌生的地方,光摸清楚眾多河流的地勢高低,只這項開端,就是巨大的工程。

精通治理修建大規模水利的人,都能在史冊上留下大名。

例如前明永樂時期,大規模的修建水利,從尚書到地方鄉紳,只要有功勞的,都記入了明史。

包括大周立國之初。

不論是治理黃河還是興建大規模水利的組織者和專家,都計入了史冊。

而這種經驗型專家。

只有官府中,相關方面的衙門,才有可能涌現出來。

可是自從太上皇退居幕后開始,各種原因下,多年都未有治河與興修水利的工程。

誰也不知道這方面有沒有人才。

畢竟這么多年。

老一代的人都去世了,新一代的人則沒有經驗。

萬一精挑細選,結果找了個志大才疏,口若懸河,實際是個繡花枕頭的人。

追究他的責任是其次。

巨大的損失,金江鎮可承受不起。

溝渠要是沒有建好,不是鬧著玩的,不但白費了修建時的積蓄,一個不好,能造成巨大的損失。

特別是將軍的計劃,如此規模的水利工程。

修成了,遼東將是另外一個金陵。

修壞了,遼東恐怕未來多了幾處洪流。

林如海在國內當官多年,結識的人多,不是謝友成等人可比,哪怕是賈鑒,在國內的地位遠不如林如海,更難接觸到相關方面的人。

推薦好了人才,功勞不大,但要是推薦壞了,責任巨大。

一眼就看出了危險的林如海,沒有夸口推薦,而是極為慎重,不敢輕言。

“難道連林公也找不到人嗎?”

唐清安郁悶的問道。

讓他治河修渠,哪怕把他一身剮干凈了。

在看不到頭的河流,超遠的距離下,如何判斷走勢,土地高地,做到興建工程后不會導致水災,恐怕他連門都摸不到。

術有專攻。

林如海為難的皺眉。

他不是不敢擔責的人,能在巡鹽御史上坐穩多年,沒有擔當是不行的。

“此事太過重大,不好輕易決定,容我回去細思一番,不找到妥當人,是絕對不能動工的。”

林如海的話當然是正確的。

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人才,唐清安絕對不會妄動河道的。

告別了林如海,唐清安回去了府中。

去了東院。

“小乾過兩日要離開了。”

秦可卿猛然回過頭,眼神復雜的看向夫君。

按照人之常情。

朝鮮國主的來信,至少明面上,應該主動談讓唐晏乾,在金州多呆些時日,不要著急云云。

但是朝鮮國主的來信,只有談及國內的形勢。

他急了。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