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二百零一章 分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一章 分田

第二百零一章 分田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07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小說:、、、、、、、、、、、、

西洼分巡道出了個狠人。

張達基從西洼趕了回來,在將軍衙門里,面色不安。

金州,新安,旅順,南關,長白山東岸十地,鎮江,到處一片欣欣向榮。

所有人都在向將軍府遞交好消息。

人口的增長,田畝的增長,組織壯丁入山圍獵,修建水利,組織婦女織布,編網。

而自己的屬下里,一個十分孤傲的人,寫了萬言書,里面的內容和所有人反著來。

終于,進來一個吏員,告知張達基,將軍來傳他了。

張達基連忙起身,低頭看了眼自己的身上是否干凈,立馬露出笑容,跟著吏員走去。

“坐。”

唐清安正看著手里厚厚的一沓公文,上面寫滿了字,字跡比較工整,讓人看得暢心。

這封萬言書,他已經看了三遍。

第一遍看時,內心是升起一股憤怒的。

認為這人為了出頭,危言聳聽。

忍不住看了第二遍,卻讓他平靜了下來。

當第三遍時,他再也按捺不住,急派人去西洼,招了分巡道張達基來金州。

“這個叫做鄭永廉,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聽到將軍的詢問,張達基沉吟了片刻。

他本以為將軍會憤怒,沒想到從將軍的聲音中,反而聽出了對那人的欣賞。

這般情況的話,那就不能按照自己剛才心里琢磨的說。

“此人不惑之年,只是個童生,在西洼負責文書,以及保管各地公文。

在分巡道里做事,為人勤懇,不喜多言,和同僚也不十分熱情,喜歡看書。”

話語中規中矩。

如果對此人印象不好,則會認為他孤寂不合群,如果對他印象不錯,則會認為是個懷才不遇的人。

唐清安點了點頭。

他理解張達基的謹慎。

連馮勝之,顧應時如今當著他的面,說話時也會斟酌一二,何況和他并沒多打過太多交道的張達基。

“那他寫給將軍府的這道萬言書你看過沒有?”

唐清安問道。

張達基回答的很慢,又努力保持語速平穩,讓人感覺不出差異。

“此人的萬言書,屬下沒有看過,但是也聽過此人的言論,大致能猜些內容。”

唐清安把手中的萬言書放到桌面,往前一推,示意張達基看一看。

張達基離開座椅,走到案臺前方,雙手捧起萬言書,也不拿回去,就在案臺上看著。

“為張道臺搬來椅子。”

唐清安的話音落下,堂外做事的書吏們,進來一個人,把椅子挪過到前面。

張達基面色如常的坐下。

隨著他坐下,椅子和地面沒有發出聲音。

屋子里,只有翻紙張的聲音。

好一會,張達基放下了手里的文書,起身滿面笑容。

“沒想到此人這般有才,是我眼拙,沒有認清人才,不然早就應該向將軍舉薦。”

只不過他的手不著痕跡的顫抖,放到了身后。

張達基的緊張,瞞不了唐清安。

這就是為什么,他不喜歡在將軍府里和下屬們談事情。

在室外,不管是何處,談起事情來,才能讓下屬能暢所欲言,相談甚歡。

“張先生,你我相識有三年了吧。”

“是的,屬下和家人逃離蠻族治下,千辛萬苦投奔到金州,得將軍賞識才有今日。”

“西洼你管得很好,不過此人所言,你認為是否屬實。”

好一會。

張達基點了點頭。

“此人說的事,雖有些言過其詞,但也是些存在的現象。”

唐清安忍不住又拿起了這份萬言書。

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有樸素的記載了一些事。

一些不公正的事。

送走了張達基,唐清安這才召見了,早已在金州等候的鄭永廉。

鄭永廉穿著一身洗的泛白的青色長衫,留著長須,個頭不高,身材瘦弱。

“你認為各地的分配制,已經跟不上民生的需求,為何有這種看法。”

唐清安見到此人,請了他坐下,隨后直接問道。

鄭永廉是個膽大,愿意冒險的人。

不然他也不會有此舉。

因此大大方方的坐下,聽到將軍的問詢,不但沒有忐忑,反而暢暢而談。

“各地人口不提,只西洼就有十余萬人,在大周已經是一個縣的規模。

民生各事都有官府控制,吃喝拉撒住行都要管,西洼的官吏才多少人,如何能辦好。

百姓們為官府屯田有的已達到四年,甚至將近五年的,而各家沒有丁點盈余。

長年累月下來,各個面色饑寒,生活困頓,誰家不會有怨言,而這些怨言都會指向官府。

而官吏又要負責這許多的事,各種矛盾積累下來,更會加劇百姓和官府的對立。

現在因為將軍有救治之恩,百姓還能忍耐的住,再過一二年,或者二三年。

我只聽過報一時之恩的,從沒有見過報一世之恩的。

更如他今日分的魚塊小了,明日房子漏水,后日衣服破了,種種下來,都會怨言官府分配的不好。

這些隱患如果各地視而不見,不加以糾正,等后果顯現時,則為時已晚。”

好久。

沒有人當著他的面,這般率性而談了。

唐清安聽完鄭永廉的話,沉思了起來,一時間分不清好壞。

“如你所言,把地分給百姓,再從中收稅,壟斷鹽鐵等大額物資獲取利潤。

我按照你的思路算了一番,百姓同樣是困苦,而官府所得卻比如今要少了許多。

而各地遼民還在投奔,如此下來,豈不是也是照舊嗎。”

“屬下提供的思路,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困難,但是可以緩解一二,至少,百姓的衣服破了,不會再埋怨官府。

而且將軍多年前,不也是提過,日后也要分田畝嗎,既然如此,為何不把此事先歸納一番。

然后把章程告訴百姓們,讓百姓們有個期望,不至于絕望。”

鄭永廉說完,見將軍沒有繼續問話,低下頭安靜下來。

分田。

肯定是要分的。

鄭永廉所言之事,其實馮勝之,顧應時都有過顧慮,那就是隨著人口的增多,官府的能力跟不上。

不過因為如今的模式,能獲得更多的物資。

所以就視而不見了。

但也正如鄭永廉所言,矛盾不會因為視而不見就不存在。

日積月累下來,日后反而容易引起更大的麻煩。

“分田之事,需要慎重,不然一個鬧不好,反而引起騷動,憑白添亂。”

“既如此,那更應該召集各地官員,重視此事,解決此事,視而不見絕對不是辦法,而是懶政。”

聽完鄭永廉的話,唐清安不在猶豫。

留了鄭永廉在將軍府辦事,讓他這段時間拿出個章程來,一邊召集各地官員。

半個月后。

各地主官都匯聚到金州。

“金州有的民戶,已經為我們屯田四年了,三年的也不在少數,不能再如此對待他們。”

朱文,顧道初,戴國偉,陳恒……這些一地主官,已經事先得到通傳。

因此聽到將軍的話,眾人并沒有意外。

人們不約而同的看了眼張達基,張達基目視前方。

“分田這件事,需要慎重。”

朱文首先說道。

“分田的事情,我極為支持,但是這件事太大,一定要事先想個妥當的方法,不然好事反而變為了壞事。”

這是老成之言,眾人都不反對。

“我先說個大致的意思,在座各位都勘酌一二。”

正如朱文所言。

分田是好事。

但是怎么分,一個處理不好,反而怨聲載道,引起百姓的不滿。

唐清安拿起手中的冊子。

這是將軍府的官員們溝通后,做出來的方法。

“金州為官府屯田七年以上者,每戶分田十畝,軍中服役七年以上者,其家再多分田五畝。

漁戶,匠戶先不提,把大頭的民戶解決掉。”

每戶十畝。

不多也不少。

眾人心里有數了。

不提奴兒干司,整個遼東官冊上的額田就有近四百萬畝地,隱田誰也不知道有多少。

因為沒有統計過。

金州的額田最多,有此地地利的原因,但是沈遼土地肥沃并不比金州差。

不過是因為金州靠近登萊,山東運送物資到遼左,都會到金州,因此此地和其余各地不同。

所以隱田少,額田就多了。

而其余各地遠離山東,所以額田少,隱田就多。

遼左西北一帶的土地是精華之地,額田有兩百余萬畝,隱田只會多不會少。

遼左不同于內地。

遼左只有軍戶,是沒有民戶的。

實際上,遼左也有民戶,但是官面上不稱為民戶,準確的說,沒有記入戶。

雖然如此。

這些戶口,實際中還是歸各地衛所管理。

遼左一戶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余人。

因為沒有統計,誰也無法肯定,所以又可以按照平均一戶七人算,也可以按照一戶平均八人算。

甚至可以按照一戶平均九人算。

遼東五百萬人,算作六十余萬戶,也就是說,一戶平均十畝田,當然這是理論的數字。

而實際又會和理論有天壤之別。

世襲的衛所,世襲的官。

一衛所世襲的千戶,副千戶,百戶,總旗,衛所里的倉庫大使等官,不算小旗,合計近兩百人。

遼東二十五個衛所,十一個所。

世襲的武官大概七千余人,這些武官的家族開枝散葉,占得田不知多少。

大周承襲大明,軍戶也是可以科舉的。

不過一戶只能一人。

尋常的軍戶,生活都吃不飽,服役都服不完,怎么可能有余力去讀書。

因此遼東的讀書人,不管童生,秀才,舉人還是進士,基本上都是世襲武官家族出生。

可以說,遼東的田畝,至少一半都被世襲武官占了。

才有了史料記載,軍戶逃往等等惡果。

所以。

將軍說要每戶分田十畝,如果傳了出去,恐怕會引起慌亂。

------題外話------

第二百章被封了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