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七十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七十萬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七十萬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07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小說:、、、、、、、、、、、、

金州總兵唐清安奏請朝廷,請求從南京船廠調派一百艘中小規模的快船,五十艘馬船。

快船用為金州,鎮江,錦州,登萊,朝鮮各地之間的聯絡驛船。

馬船則為金州,

鎮江大軍聯動時,方便運送馬匹。

馬匹不同人,人只要有落腳的地方就能呆,戰馬更加的金貴,對船只的要求極高。

金州水師的戰船,每次用來運馬都需要臨時改造一番,

而且還并不能讓馬適應。

不管是登船還是下船都不方便。

馬船上高下淺,密艙而狹旁,便于馬匹上下和安置,本為大周立國之初,沿江府縣運載四川所市馬匹之用。

因為快船和馬船形似,又是由一個船廠所造,因此很多人合稱為快馬船。

不過隨著大周初定,國內清平,不管是馬船還是快船,都和其他小黃船一樣,用來轉運貢物。

隨著運河興起,逐漸被漕船取代。

南京還有馬船三百八十艘,快船七百五十艘,因此朝廷準許了金州總兵所請。

從登萊到旅順,

航線約為三百里,沙船因為船底平坦,不像福船吃水線深不容易靠岸。

但也正因為這個優勢,沙船也速度緩慢,

以往登萊的碼頭,到旅順的碼頭,

根據風時的不同,平均下來需要一個日夜。

如今有了快船,只需要一個白晝即可達,從早上出發,傍晚即可到達目的地,更加的方便。

金州到鎮江,比金州到登萊的距離翻了一番,因為近海沒有凸起的大陸擋住航線,所以也是一條直線,快船只需要一個晝夜即可。

唐清安收起了秦可卿寄來的書信,滿意的點點頭。

光復金州兩年余,雖然有他多番的努力,穩定了金州的局勢,但是他還是大周的金州總兵。

現在自己又要遠離金州,來夯實鎮江,兩地相隔千里,那么金州需要人能繼續為他拉攏人心。

對二弟劉承敏,唐清安從來沒有懷疑,

但是有些事,卻不能讓二弟來做。

這不是防備他,而是為了保全兄弟之情。

那么秦可卿就必須出面,

代替自己在金州,宣示他的存在感。

就和朱元璋在前方打仗,馬氏為他在后方拉攏人心,穩固地位是一個道理。

除非自己老老實實的把自己當做大周的總兵。

不是他有野心,而是他害怕大周國內的內斗,會導致他的失敗。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他不得不防。

他本來還擔心秦可卿學了賈府的風氣,又是京城官宦之家出身,做不到馬氏的程度。

如今看來,也算是做的不錯了。

夫妻同心齊力斷金。

唐清安放下了對金州的擔憂,接見了王豐肅,這老頭多次求見,都被自己拒絕了。

王豐肅失去了耐心。

他其實是很有耐心的人,比絕大多數的人都有耐心,但是成功就在眼前,他的確按捺不住了。

“去年在金州,將軍答應,準許我修造教堂,可否改變了主意。”

“沒有,我承諾的事情不會變。”

唐清安安撫了王豐肅。

“王教士為金州解決了很多難題,紅夷大炮也是因為王教士的原因,葡萄牙人才輕易的松口,所以王教士請放心。”

“那么我將回去金州修建教堂了。”

王豐肅認真的說道,觀察金州將軍的反應。

聞言,唐清安笑著搖搖手,示意王豐肅不要急。

“你們的景教很早就來到了我國,唐高宗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頂峰,從貞觀十二年,京師一座教堂,傳教士二十一名。

到了唐高宗時期,就諸州遍置教堂,可見鼎盛之況。”

王豐肅沒有和唐清安解釋,原來的景教早已不能代表現在的天主教,而是緊皺眉頭。

“將軍是害怕我們教派在你的治下傳開嗎?”

害怕?

唐清安愣了愣,隨即大笑。

“哈哈哈。”

“將軍為何發笑?”

王豐肅并不認為自己的話很好笑。

他便覽各國的史料,不光知道大周的歷史,同樣也知道大周前朝大明的歷史。

從他心底里,認為這兩個國家雖然廣大,胸襟卻比不上千年前的唐帝國,唐朝才是海乃百川,萬國來朝的偉大的帝國。

至今他們西方人都稱東方人為唐人,唐朝的不少文化都深受西方國王和貴族們的迷信。

唐清安終于停下了笑容,自信的看向王豐肅。

他笑的是王豐肅的夜郎自大。

從來。

文化都是自高而下,落后的文化被先進的文化所淘汰。

不管是任何民族,哪怕靠武力奪得了中原,獲得了統治,最后都會用漢人的文化來治理。

漢人的文化,從來就是百花齊放,包容性最強的。

不管是道教,還是外傳來的佛教,包括當時的景教,哪怕是在歷史上的大明,同樣沒有一概杜絕。

獲準在大明境內行動的這些傳教士,包括眼前的王豐肅,用了幾代人的努力。

從一開始的欣喜,到后來的絕望,最后無奈的改變了自己的教義,等傳回了西方,引起了教皇的大怒。

傳教士去東方傳教,怎么就在東方改變了教義,到底是誰傳誰的教,得知后的教皇當然軒然大怒。

現在的王豐肅,迷信自己的文化,可惜自己無法告訴他,歷史上他是怎么屈服漢人的文化的。

大明的百姓就是如此,只要你是神仙,管你什么主啊,子啊的,拜一拜又有什么關系。

但是不管如何,天大地大祖宗最大。

最后認清了現實的王豐肅等人,無奈的改變了自己教義,以方便自己的教派在百姓中傳開。

至于不準拜祖宗這些事,提都不敢提。

真正禁絕他們的,是未來的清朝。

王豐肅他們這些傳教士,因為百年來用文化和武力,征服了那些愚昧落后的國度,竟然敢小瞧漢人的文化。

唐清安并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可笑。

“我笑的事,你現在還不懂,至于建立教堂之事,我準備在所獲得的濟州島開始。

等你們的行為,得到了我的認可,我將會徹底放開,而且濟州島現在不但對你們教派放開,同樣也準許各國到此地經商貿易。

“濟州島?”

王豐肅不知道此地在哪里。

“具體的事情,你自己去問李成賢,他會告訴你如何做的。”

王豐肅點點頭,只要允許他修建教堂,在哪里都可以。

“請問將軍,如何才能獲得你的認可?”

王豐肅等著金州將軍的獅子大張口。

“只要遵守我的法律,不做傷害我國的事情,我歡迎任何國家的,愛好和平的有文化的人和事務來濟州島。”

就這么簡單?

王豐肅猶豫的正要離開的時候,唐清安終于還是忍不住叫住了他。

“將軍還有什么吩咐嗎?”

“十年后,你會明白我為何發笑的。”

帶著疑問,王豐肅滿頭霧水的離開了。

等王豐肅離開后,謝友成皺著眉頭進來,急匆匆的送來一個消息。

唐清安打開一看,是沈陽那人傳來的。

“一升米一兩銀子,這是賑濟嗎?”

根據那人所言,蠻族國內如今開始缺糧,前番冒險去攻打喀爾喀部落,一則是為了消除隱患,二則也是為了獲得物資。

在老奴的手段下,速戰速決獲得了成功,但是并不能徹底解決糧荒,不但從百姓手里搶奪了積存,最后假惺惺的說開倉賣糧給漢民。

好一個一升米一兩銀子。

這是赤裸裸的搶劫啊。

“根據我們的探報,復州,蓋州,海州……岫巖,各地都有遼民開始起義。

上個月,岫巖的義民被蠻人所鎮壓,屠殺了數千人。”

聽完謝友成的匯報,唐清安了然。

更大規模的難民,已經拉開了序幕。

金州,鎮江兩地的官員,以為年初已然達到了收留難民的高峰時期,卻沒有想過老奴的統治會這般的慘無人道。

接下來金州,鎮江上下,要全力開始收留難民了。

“去請顧應時。”

唐清安想了想,把顧應時招來了,前番他負責旅順的鹽場,而且從金州一路來鎮江,也知道金州各地的具體事宜。

“現在大小長山的漁船有多少艘了,每月可獲得多少漁獲?旅順的鹽場產量有多少?各地的田畝,如今合計有多少?”

才一進門,就聽到了一系列的問題。

顧應時腦海里整理了好一會,才把問題一一的展開,一條條的回憶起。

“漁船如今大大小小有一百七十艘,每月可獲得漁獲一百五十余萬斤海產。

旅順的鹽產量,如今每日可產鹽兩萬余斤,這些鹽一半用來民生,一半用來腌制。

如今各島田畝十萬,金州本土田畝六十萬,鎮江到金州,各地新開發出十一萬,預計在播種前,可達二十萬畝,朝鮮各島需要清理,進度緩慢才不足五萬畝。

所有田畝合計九十六萬石,其中有十六萬畝田地用來種大豆,蔬菜,麻棉等作物。

去除這些雜田,有大概八十萬畝,有的地肥產量高,可達兩三石,有的地貧只達石余。

因此每年合計一百六七十萬石蜀黍谷,去殼后可得米一百一二十萬石。”

唐清安皺起了眉頭。

這百余萬石蜀黍米,剛好能養活現在金州和鎮江七十余萬民眾軍士。

現在的金州和鎮江,都有一股懈怠的風氣。

上下齊心吃了兩年余的苦,大家終于能吃飽肚子了。

第一年,多少人忍受饑餓,導致疾病纏身,留下了不少的孤兒。

現在唐清安要逆著來。

金州鎮江上下。

仍然要繼續餓著肚子。

人心啊。

向謝友成和顧應時兩人敲了警鐘后,唐清安和金州的二弟劉承敏,夫人秦可卿分別去了一封信。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