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第515章 遼東大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15章 遼東大戰

第515章 遼東大戰


更新時間:2023年01月24日  作者:寂寞劍客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寂寞劍客 |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朱慈炯開始朝鮮攻略,崇禎也站在了盛京內城的崇德殿正門前。

“二十年了。”看著并不算太雄偉的崇德殿正門,崇禎喟然說道,“朕至今還記得即位之初,召袁崇煥于平臺奏對。”

“當袁崇煥說五年即可平遼時,朕心下那個高興。”

頓了頓,崇禎又說道:“在當時,朕是真相信袁崇煥能說到做到,真能在五年內平定遼東,徹底的解決建虜之亂。”

“但是袁崇煥終究沒能夠平遼,他終究是食言了。”鄭芝龍說道,“如今二十年過去,反倒是圣上自己打下了遼東。”

“欸,鄭卿你這話可就說錯了。”

崇禎擺擺手說:“遼東乃是有貞打下的,不是朕。”

徐應偉連忙說:“臣能得以打下沈陽城,其實并非臣之功,第一仰賴圣上勵精圖治、厲兵秣馬,然后是將士用命。”

崇禎身為皇帝,卻不貪臣之功。

徐應偉為臣子,卻也不肯貪天之功。

看著崇禎和徐應偉在那里互相謙讓,鄭芝龍也是心生感慨,這樣的君臣真是不多見,兩相對比,他是不是太過于在乎功名利祿?

徐應偉又說道:“更何況,臣也只是打下了沈陽,而沒有完全平定遼東,在沒有平定科爾沁蒙古諸部之前,遼東仍有反復之虞。”

“有貞說得對。”崇禎道,“現在就看多爾袞會如何選擇了,多爾袞若不肯發兵來救,我們就揮師北上解決科爾沁蒙古,多爾袞若是發兵來救,那我們就在遼東與建奴堂堂正正打一場野戰,三十年了,東事也該做個了結。”

自老奴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

“與建奴野戰?”聽到這,鄭芝龍和徐應偉等都有些錯愕,怎么是野戰?

要知道自從渾河血戰之后,明軍就再沒有跟建奴打過野戰,松錦大戰中,洪承疇率遼東八鎮總兵出援錦州,也是走到松山之后又跟建奴打成了防御戰。

之后歷次大戰,徐州大戰,山陽血戰以及閻應元守大沽口,都是防御戰。

谷亭鎮大戰勉強能算野戰,但建奴只動用了騎兵,沒有動用步兵及炮兵,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野戰。

所以無論是鄭芝龍還是徐應偉,都沒有想過崇禎竟然會選擇在這時候在遼東與建奴打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

“對,與建奴野戰!”

崇禎也有著他自己的考慮。

明清兩國之爭,不是單純的軍事之爭,而是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甚至民生的體系之爭,面對體系之爭,國民信心就尤為重要。

直到現在為止,大明百姓甚至官員其實都是畏建奴如虎。

甲申國難之后,雖然也打了不少勝仗,但是包括勤王士子在內,大明幾乎所有的官紳百姓都認為,明軍也就打防御戰能夠打勝仗,打野戰肯定打不過建奴。

這點,從鄭芝龍剛才的表情就能看出,甚至徐應偉也是信心不足。

軍隊的自信比金子都珍貴,全體國民的群體性自信尤其不可或缺。

所以,必須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大明的將士,告訴大明的官紳百姓,明軍不光可以在防御戰當中打敗建奴,更加可以在野戰中打敗建奴。

眼下的遼東大戰,就是樹立信心的絕佳時機。

為此,崇禎甚至于不惜放棄結硬寨、打呆仗的總體性戰略。

鄭芝龍卻還是有些擔心,皺眉問道:“圣上,此時與建奴野戰會不會太冒險?”

崇禎反問道:“那你說什么時候與建奴野戰不冒險?若是不出現意外,早則明年晚則后年,大明就一定會大舉北伐,那時候肯定避免不了與建奴野戰,鄭卿你說,是此時先與建奴來一場中等規模的野戰好呢,還是等到北伐之時,上來就與建奴決定性野戰更好?”

“那自然是趁現在先與建奴來一場野戰為好。”鄭芝龍不假思索的說道,“如此也好積累一些野戰的經驗,那么等明年或者后年北伐之時,也就有了底。”

“最為重要的還是信心。”崇禎說道,“若是北伐決戰時大明將士仍信心不足,那么最終戰敗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反之,如若我大明將士對北伐勝利充滿了信心,那么贏得北伐的可能性也就會極大的提升。”

這事或許是崇禎想多了,但是為了打贏決戰,再謹慎也是不過分。

其中的道理也非常簡單,這次遼東大戰大明輸得起,但是明年或后年的決戰,大明輸不起,一旦輸掉明后年的決戰,不說從此北伐無望,但是拖個十年八年卻很有可能,崇禎不想浪費這么多時間,他的時間可是寶貴得很。

“臣明白了。”徐應偉說道,“此次遼東之戰,就是樹立信心之戰。”

“對,這就是樹立信心之戰。”崇禎肅然說道,“就是拿這次遼東大戰樹典型,昭告全體大明將士,同時也昭告大明所有官紳百姓,明軍不僅可以在守城戰中擊敗建奴,也可以在野戰中打敗建奴,明軍無所畏懼、不可戰勝!”

與此同時,多爾袞大軍剛走到山海關。

此次出征,多爾袞足足帶了六萬正兵,其中八旗滿洲一萬,八旗蒙古一萬,八旗漢軍兩萬,綠營兩萬。

不久之前,多爾袞聽取了洪承疇等人的建議,根據綠營兵及八旗兵的特點,對軍隊構成做了明晰劃分。

未來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將全部換裝燧發槍,成為火槍兵。

當然,現階段清軍總共也只有5萬支燧發槍,要讓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全部換裝暫時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能分批換裝。

還沒換裝的仍舊以大稍弓、斬馬刀等作為主要的作戰武器。

但是此次跟隨多爾袞出征的一萬八旗滿洲和兩萬八旗漢軍已全部換裝,現在手上拿的都是燧發槍,只不過大稍弓和斬馬刀也被保留下來。

八旗蒙古因為其兵種特性,主要用于追擊擴大戰果,所以仍保留騎射。

綠營兵除了遼東鎮、大同鎮等三十鎮,多數綠營的戰斗意志都很薄弱,到了戰場上后經常性一觸即潰,鑒于此,多爾袞就對綠營做了一次大規模調整,原遼東鎮、大同鎮的三萬綠營兵被抬旗為八旗漢軍。

所以現在,八旗漢軍已經增加到182個牛錄。

而且這182個牛錄,都是滿編的300人牛錄。

現在姜瓖、吳三桂和王輔臣他們也已經是八旗漢軍的一員。

再然后剩下的9萬綠營兵,除了鎮守地方的6萬綠營兵外,駐扎在北京的另外3萬綠營兵已經被多爾袞改編成了炮兵。

未來鎮守地方的6萬綠營也將會被調到北京并改編為炮兵。

今后綠營將成為專職炮兵,此次跟隨多爾袞出征遼東的兩萬綠營就都是炮兵。

這兩萬綠營裝備了足足千余門大炮,其中紅夷大炮兩百門,佛朗機炮兩百門,駱駝回旋炮四百門,除此之外還有六百門虎蹲炮。

因為攜帶了一千多門火炮,尤其是攜帶了兩百門重量超過兩千斤的紅衣大炮,這嚴重影響了行軍,使得清軍每天只能走三十里。

所以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天,清軍卻僅僅只走到山海關附近。

洪承疇就憂心忡忡的說道:“主子,按這個速度行軍可不行,從山海關到盛京還有足足八百多里,至少還得走一個月。”

“一個月都未必能走得到。”范文程接著說道。

寧完我抹了把臉上的雨絲,也說道:“這陰雨一時半會恐怕還停不了,未來這半個月遼西的道路只會更加的泥濘難走。”

多爾袞沉聲道:“所以你們的意見呢?”

侯方域回答說:“主子,紅衣大炮和佛郎機炮太過笨重,就不帶了吧,只帶駱駝回旋炮和虎蹲炮就夠用了。”

“朝宗說的對。”洪承疇點頭附和道。

“有駱駝回旋炮和虎蹲炮,就足以破掉明軍的空心方陣,野戰可無虞。”

“佛郎機炮可以不帶,但是不帶上紅衣大炮,如何攻城?”多爾袞卻有些擔心,“如果明軍死守盛京不出,豈非拿他們毫無辦法?”

“可多帶幾萬斤火藥。”侯方域建議道。

洪承疇也說道:“不錯,挖一條或者數條地道直通城墻下,再埋以數千斤甚至上萬斤火藥一樣能炸開城墻,無非就是多花費些工夫。”

“怕的就是這。”多爾袞皺眉說道,“長期圍城不光費工夫,更費糧食。”

銀子其實還好,大清其實不缺銀子,但是糧食是真的缺啊,真要是在盛京跟明軍相持一年半載,長時間給正兵雜兵發戰時口糧,這個消耗屬實有些大。

見多爾袞提及糧食,洪承疇、侯方域等就很識趣的閉上嘴巴。

因為這是個無解的難題,他們再是足智多謀也是沒有辦法解決。

想到這,洪承疇便不免又心生感慨,崇禎是如何解決軍糧供給的?

要知道崇禎除了往遼東增兵兩萬外,更往徐州戰場增兵了二十萬,再加上此前駐扎在歸德以及開封府的三十多萬人,這么多兵,竟然也能養活得了?好氣啊。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