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太乙:、、、、、、、、、
朝議是封建社會重要政治制度,按照制度規定,大唐朝參有三種不同的舉行時間和形式:
一種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最隆重,需要有“大陳設”,展宮懸鼓吹,陳車輅輿輦,到時皇帝“服袞冕,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接受群臣客使朝參禮賀。
其次是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
最后是常參。
今日算是朔望朝參,為十五日朝參。
太極殿,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
皇帝就位。
百官平生。
隨后就開始今日的朝議。
很快一名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關中大旱,明年恐怕會影響春播,請陛下恩準關中開閘運河!”
話語開口,算是拉開了帷幕。
隨后,群臣開始進入了朝議之中。
而朔望朝參之中,涉及的事件,相比于更注意禮儀的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朔望朝參才是真正百官與皇帝解決事情的時候。
而相比于后世元末之后,百官跪拜,群臣俯首,這個時代,雖然不如秦漢時期坐而論道,可也是站著的。
空曠的大殿之上,百官依次出列,上奏。
大部分都在討論著今年這異常的天氣,以及來年的天災。
千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華夏這一片土地,對于天地的預測無疑極為的準確。
特別關系到農時之時,就更加如此。
一道道的身影在上奏。
李世民的眉頭越發的蹙了起來。
頭更是感覺到了一陣陣的發疼。
這老天爺好像在跟他作對似的。
在他登基的這第一年,天下就是大旱,很可能就會大災。
而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壓根不用想,在場就有著不少人等待著看他好戲。
看起來這些人憂國憂民,可真實的情況,卻是這些世家豪族的身影可未必會在乎這些。
“房相,你說說,關中大旱該如何應對?”
深吸了一口氣,李世民逐漸平復下來,目光看向了房玄齡,話語開口而起。
聽到李世民的話語,房玄齡迅速上前。
“陛下!”
“臣覺得,今年大旱應該還好,無須開閘,陛下應該警惕是明年蝗災。”
“大旱之后,必然有蝗災。”
房玄齡開口,相比于其他人擔憂旱災不同,這一刻房玄齡直接說出了一個關鍵。
而他的話語,頓時讓朝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隨后一道身影走了出來。
“陛下,臣覺得房相有理,陛下何不祭祀昊天,以告上天。”
話語開口。
而他的話語,瞬間讓李世民的臉色陰沉了下來。
可很顯然,此時文武百官可沒有在意這些。
伴隨著這一道聲音開口。
很快又有幾人開口。
“陛下,崔御史所言極是!”
“陛下,災難乃上天之警示,陛下因祭祀昊天,以求上天原諒。”
一道道的聲音開口。
只是話語說著說著。
聲音越來越小。
因為此時的他們只感覺背脊一陣陣的發涼。
抬頭正好對上了李世民那冰冷的目光。
這不由讓他們一個激靈。
不少人閉上了嘴巴。
而大殿也逐漸安靜了下來。
而當徹底沒有聲音之后。
“哦,諸卿是覺得朕德行有愧于上天,上天才降此災禍!”
“怎么,朕要不要把皇位讓出來,給你們坐,這才是德行有為,這才能上感天地,下扶黎民。”
幽冷的聲音緩緩從高座之上傳出,這一刻李世民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
一時間,讓場地更為的安靜了起來。
“說,怎么不說了!”
“繼續說!”
“清河崔氏,五姓七望,源出于姜姓,齊太公的后裔,朕這皇位讓給你們如何!”
“太原王氏,王與馬天下,怎么,你們也想要。”
聲音越發幽冷,此時的李世民憤怒到了極點。
這些人的意思,他當然聽明白了。
“臣不敢!”
“臣不敢!”
一道道的身影低著頭,趕緊開口。
“不敢,朕可沒有看出來你們一點不敢!”
李世民話語越發冰冷。
一時間,整個大殿落針可聞。
一名名的官員低著頭,不敢吭聲。
李世民那一股壓迫感壓的他們幾乎喘不過氣來。
那一位率先開口之人,和后續李世民點名的存在,此時更是臉色蒼白,雙股都有些戰栗了。
看著這一幕。
房玄齡不由嘆了一口氣,身影還是站了出來。
“陛下息怒,天災乃天地,非人為,吾等只需要避免天災遺禍即可!”
話語開口,讓李世民的憤怒逐漸平息下來。
“陛下,如今當務之急,因立即組織人手修建水利,另外也應節省糧草,以便來年所需。”
看著李世民怒氣消失了一些,房玄齡的聲音才繼續開口。
伴隨著這一位開口,整個朝堂之中的壓力才緩緩退去。
所有人都不由松一口氣,可不少人額頭已經被冷汗浸透了。
李世民可是馬上皇帝,那一股氣場可不是他們這些小身板所能夠承受住的。
而松一口氣的同時,眾人也不再討論之前的話題。
而是將話語再度引回來了。
只是不少人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還是有些咬牙,甚至有人冷笑。
對此,李世民微微瞟了一眼,目光雖然依舊冷了幾分,可也沒有繼續發作。
世家的影響實在太大。
并非是他能夠輕易撼動,給個教訓就足夠了。
如今并非是動手的時刻。
朝堂也伴隨著李世民不再發怒,逐漸進入了平穩當中。
開始真正進入處理朝政之中。
不得不說,唐朝的名臣是真的多。
特別在房玄齡和杜如晦的配合之下,整個朝議可以說是極為的順暢,哪怕是面對著大旱,以及明年可能的蝗災都想到了一定的辦法應對。
而時間,也在這一種朝議之中緩緩流逝。
很快逐漸到達了尾聲。
而在即將退朝之時。
隊伍的最后排,一道身影再度站了出來。
“臣張廷玉,有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