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第五百六十八章 超快研發進度,一口氣六種材料方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六十八章 超快研發進度,一口氣六種材料方案!

第五百六十八章 超快研發進度,一口氣六種材料方案!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不吃小南瓜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不吃小南瓜 |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來到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以后,王浩并沒有做任何多余的事情,直接就進入了研究工作。

他對欒永尚說明了情況。

欒永尚才終于知道他們和反重力中心的合作項目,是研究符合‘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新型材料。

之前欒永尚見到過‘光能磁化發電’,但也只是幾個字的表述而已,具體情況就完全不清楚了,他的級別還是有點不夠,甚至不知道湮滅力場實驗組的存在,現在他知道了項目具體情況,才明白,研究是和光壓發動機的‘光轉電’技術有關的。

這讓欒永尚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興奮,心里不由感嘆,也怪不得王浩親自來金屬實驗室。

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的光壓發動機項目,可是國際上的熱點話題,一種遠超人類現有科技的太空發動機技術,竟然真的投入到研究中,聽起來就非常的不可思議。

欒永尚帶著震驚和興奮,給王浩一行人介紹起和項目相關的幾種復合材料研究,尤其重點介紹了TG315。

“TG315,是我們利用幾種一階元素混合配置出來的,按照反重力中心的要求,新材料要有導電性能,盡最大可能的減少電阻,還需要帶有場力下的磁化效果,并且用于光能轉化……”

“我們計劃了好幾種方案,針對其中的兩種進行研究,但因為一階材料有限,有幾個方案還沒有實施……”

“送去的三種材料都使用了鈦銀合金,還有硅元素化合物。”

“材料配比都是根據經驗得出來的,另外還有幾個方案……”

欒永尚認真介紹著。

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屬復合材料,復合材料是將不同性質的材料組分優化組合而成的新材料。

這種材料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理性質不同的材料,以所設計的形式、比例、分布組合而成,目的就是保持各組分材料性能的優點,還能通過才能性能的互補和關聯,獲得單一組成材料所不能達到的綜合性能。

光磁化發電技術所需要的材料,必須要擁有強磁化、光轉電、導電性能強以及耐高溫等特點。

這些特點綜合在一起,顯然不是單一種材料能夠達到的。

復合材料恰恰能夠實現。

王浩仔細了解過以后,又跟著參觀了實驗室的操作間,隨后搖頭道,“你們把實驗的研究資料都拿過來,我們詳細的研究一下。”

“這次我們來的目的就是以TG315為基礎,一起合作研發一種更符合技術需求的材料。”

他說完補充道,“放心吧,欒教授,研究的所有經費都由反重力中心負責,你們只管放心的投入。”

這是必須要強調的。

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就只是個省級的科研機構,他們每一年劃撥的經費是非常有限的,好多項目都需要國家科研基金會撥款。

和反重力中心的合作項目,需要用到好多種一階材料,正常內部購買價格都讓人頭皮發麻。

王浩說了經費問題,就直接打電話給了湮滅科技公司,讓他們送過來十幾種研究需要的一階材料,然后就和其他人一起研究資料。

欒永尚找來李國偉和孟爭,讓他們給王浩的團隊講解資料,自己則回了辦公室‘冷靜’一下。

現在發生的事情讓他有點緩不過來神,王浩突然就來到了實驗室,然后就快速確立開啟材料研發項目。

這快速跳過了好多的步驟。

即便所研發的材料非常重要,但還是覺得太快了,他們只是材料實驗室,光能磁化發電技術是需要實驗驗證的。

“也就是說,王院士是投入到材料研究中。”

“至于材料檢測,估計是讓反重力中心那邊進行,他則是主導材料研發,但怎么就直接來了這里呢……”

欒永尚用力拍拍腦袋,覺得自己已經搞不明白了,就干脆不再去多想,王浩院士想做什么配合就好了。

他很快感受到和王浩一起做研究的好處。

首先,就是材料。

第二天的時候,湮滅科技公司就送來了一批一階材料,其中包含十幾種金屬材料,包括碳、硅、硫等單質材料,還包括氫、氧等氣體材料。

這一批材料送到實驗室,看的研究員們眼都紅了。

別說他們是否能夠買到這么多一階材料,即便能夠直接購買,也沒有那么多的經費。

“要幾千萬吧?最少……”

“那幾種氣體材料根本是買不到的。”

“碳、硫也買不到!”

“這些都是禁售材料,只提供給那些大型機構,而且數量非常有限……”

從運送過來的材料來看,欒永尚也知道王浩的決心,他是一定要在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解決問題的。

在材料運送過來以后,實驗并沒有直接開啟。

王浩一行人依舊在研究實驗資料,參與TG315的研究員們也在圍著實驗資料轉,他們主要就是幫忙做講解,也會進行一定的分析。

在完全弄懂資料以后,王浩就組織召開了一次研究會議,參與的研究員分列兩側坐好。

一則是欒永尚、李國偉,孟爭等人,他們代表的是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

另一側是王善慶、張春利等人,他們代表的是反重力中心(光能磁化發電技術團隊)。

王浩讓每個人針對材料研究發表看法,主要還是金屬材料實驗室的一方,有了大量的材料制造實驗資料以后,他的靈感值已經提升到超過80點,再加上會議上的一些收獲,靈感值快速超過100點。

在會議進行完畢以后,他就使用了靈感值,找到了提升材料性能的方法。

下一步,就是交代工作了。

王浩沒有再詢問其他人的意見,而是直接交代要在哪些工序上進行改善,隨后就讓實驗室準備研制新材料。

很快。

三天時間過去了。

新材料終于制造出來,王浩就讓王善慶、張春利,帶著材料返回了湮滅力場實驗組。

那里可以進行材料檢測。

為了能更快的進行檢測,王浩還讓軍方配合利用飛機運輸,材料被送到西海機場以后,就利用直升機運到了湮滅力場實驗組。

王善慶、張春利,也快速投入到了工作中。

第二天的時候,新材料檢測結果就出來了,王善慶帶著興奮報告說,“在1120攝氏度,新材料的光轉電效率依舊超過百分之20!”

這個結果比TG315的性能增強了很多。

欒永尚就站在王浩的旁邊,他聽到了結果也感到很興奮,“王院士,TG315只有960攝氏度,一下子提升了160度!”

他非常驚訝和興奮。

欒永尚已經對光能磁化發電技術有一定了解,自然就知道這項技術對于材料的要求有多么高。

以往的經驗來說,類似的高要求去研究復合材料,想有明顯的成果,絕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

現在的結果顛覆了認知。

他們就只是提供了實驗資料,然后召開了一個簡短的研發會議,然后就開始交代新材料的制造工作,接下來制造出的新材料,性能就有了大幅度提升?

這個過程簡直不可思議!

“難道復合材料的研究,還有什么竅門嗎?”

“怎么到了王院士手里就這么容易?而我們,研究了一輩子的復合材料,都沒有找到什么明確的規律?”

欒永尚苦笑的搖頭。

復合材料的研究當然也有理論,也有一定經驗可參考,但不管是理論還是經驗,真到了實驗制造階段,往往是沒有效果的。

復合材料的研究,或者說,任何領域材料的研究,都是90以上的運氣再加上10的理論經驗。

顯然,理論經驗的作用并不明顯。

在運氣非常好的情況下,沒有理論經驗也能夠研究出高性能的材料;只有理論經驗,缺少運氣的情況下,即便投入再多的經費、再多的精力,最終也可能是一無所獲。

現在欒永尚看著結果,就只能感嘆一句,“王院士,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感到疑惑的是,王浩的臉上并沒有什么興奮,甚至還帶著一點不滿。

他小聲問道,“王院士,數據不是有很大提升嗎?”

“提升還是太小了。”

王浩搖頭道。

“一下子提升160度還小……”欒永尚滿臉不理解,繼續問道,“王院士,你一直沒有說我們的研究目標是什么?”

“嗯”

王浩想了一下,說道,“溫度數據最好是兩千度以上,光能轉化率要明顯超過30。”

他補充道,“其實最初,這個技術并沒有轉化率的要求,但用在光壓發動機上就必須要求轉化率,否則就會制造太多無用的熱量。”

“太空上,散熱是個大問題。”

欒永尚明白了。

太空中散熱確實是個大問題,當初在真空環境的時候,依靠的大多都是輻射散熱。

如果處在封閉的空間中,散熱的難度就會更高。

王浩繼續道,“發電不一定要在封閉的空間,但如果是純粹的熱量就會讓物質溫度不斷上升。”

“所以,我們對材料的溫度要求,最好是超過兩千度。”

“這個數據才能保證溫度平衡。”

溫度平衡,也就是制造熱量和散熱達成一種平衡,導體以及其他物質的溫度就不會再上升。

這時,李國偉忽然開口道,“王院士,要求兩千度確實太高了。材料承載溫度是有上限的,新材料的熔點也只有1500攝氏度,如果是兩千度,肯定會融化成液體,溫度再高,其中的硫化物就會氣化。”

“這種新型復合材料,要保證磁化特性,有些元素并不是一階,不可能保證每一種原材料都有高熔點……”

“要求兩千度,就需要融化后的液體材料依舊擁有光轉電性能。”

李國偉是以平淡的口氣說出來的,他是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但聽在其他人耳中就像是在質疑王浩。

欒永尚頓時不滿的瞪了他一眼。

孟爭也推了他一下。

王浩則是聽的滿臉欣喜,他收到了系統提示的靈感提升,頓時認真道,“李教授,你繼續說。”

“啊?”

李國偉愣了一下。

他也意識到剛才的話不妥,還以為王浩會很不滿,結果卻讓自己繼續,他想了想還是硬著頭皮道,“我是這樣想的。”

“想讓材料在液體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光轉電的性能很容易,但要維持導電性能就太難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添加一種液態活躍金屬,比如,鋰元素。”

“鋰元素的熔點很低,但它的外層電子非常活躍,就能讓材料在融化的狀態下,繼續保證電子高活躍性……”

等李國偉說完以后,王浩肯定的點頭,“有道理啊!李教授,你這個想法實在太好了。”

他確實非常高興。

李國偉的想法一下子讓靈感值提升了‘45點’,就能確定是正確的方向,他馬上召集其他人一起進行研究。

很快。

新的材料制造方案出臺。

他們在新材料方案中,添加了一階鋰元素化合物,還討論了添加鋰元素化合物的工序。

下一步就進入到實驗制造。

時間又過了三天,第二種新材料制造出來,馬上被運送到了湮滅力場實驗基地,讓王善慶團隊進行檢測。

這次的檢測和上次不同。

上一次檢測的材料是一種高熔點的固體,只需要加工成薄片,放置在場力中就能進行檢測。

現在的新材料中,有一種成分的熔點很低,加熱到過千攝氏度時,一部分就融化為液體,材料的性態就會變得很不穩定。

王善慶、張春利就想了一個方案,是利用抗高溫的透光管來承裝材料,然后再放置到場力中進行檢測,而抗高溫的透光管,可不是直接就能拿到的,需要等待合作工廠進行制造。

“王院士,那邊說最少要等一個星期。”

王善慶做了報告。

王浩很清楚不可能第一時間檢測,倒是沒有太在意,李國偉的想法讓他們找到了新方向。

有了新方向以后,靈感值就在不斷地提升。

這也讓新材料制造進入到高產階段,王浩召開了幾次研究會議,就制定了六種新材料制造方案。

現在就剩下等待了。

相關


上一章  |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