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李三老五幾個是可以為了黃金五十兩拋了性命,可眼下人沒殺了,錢沒拿到,他們著實也犯不上真去拋頭顱。
老實招了,這事說不定就揭過去了。
薛玄凌笑瞇瞇地蹲在李三身前,把那木棍拍在手上,一下又一下,說:“既然如此,那為何老五會說我是因為知道得太多了?敢糊弄我的話,我不如打死你們得了,也免去其他麻煩。”
一聽到這話,李三又一陣寒顫,連忙求饒道:“還請娘子饒命,我們是不知道那人是誰,不過是在他離開時,聽到他與身邊小廝說了幾句話,這才多聽了些。”
什么話?
不外乎是——
“郎君,這些人可靠嗎?都是點下三濫的,萬一沒成事……”
“怕什么?他們知道的不多,拿錢辦事而已。”
“是,可……郎君,真要了她的命,會不會惹來什么大麻煩?”
“麻煩?她本身就是個麻煩,知道得太多,早晚要出事。與其等到東窗事發,不如我提前下手,將來他們可是會感激我的。”
薛玄凌聽得眉梢直跳,問道:“就這么多?”
李三點了點頭,囁嚅著說:“就這么多,我們哪兒敢騙您?還請您高抬貴手,放我們一馬,我、我們絕不會再來找您麻煩。”
老五在旁邊鼻青臉腫,張嘴也說不了話,只能怒而不爭地看著李三,恨鐵不成鋼。
夜深,月影斜照。
街市上的燈會和人群都散得差不多了,然而人們在打道回府時,卻發現三個被五花大綁著的人,懸在了京兆府的府衙外頭。
人么,嘴里塞了布團,口不能言。
始作俑者的薛玄凌孤身一人,施施然拐進別院,敲開了門。
聽風探頭在外面東張西望了幾眼,隨后關門,問道:“怎么這么晚了還過來?今兒不是上元夜嗎?你不用應酬?”
“不用。”薛玄凌把手里的木棍一扔,“想起一些事,過來和你規劃規劃,看看起火案該怎么往下查。”
瞧見那木棍上有血,聽風心里驚訝不已,忙問:“這是路上遇了歹人?”
當然,聽風是不擔心薛玄凌受傷的,要擔心,也是擔心那歹人有沒有死。笑話,這長安城里,有誰是能傷到薛玄凌的嗎?打死聽風,聽風也不會相信。
“是吧,幾個黑市里的打手,什么也不知道,都出來想要我的命,被我綁了扔去京兆府了。”薛玄凌說得平淡極了。
聽風抿了抿唇,聽出了這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背后的血雨腥風。
但這不過是些許意外,薛玄凌特意來別院,就是想要聽風再一趟城郊的那個莊子。與聽風一道進正堂后,薛玄凌端著杯冷茶咂摸幾口,往下說:
“我先給你說好,這事牽扯的,一個是安王,一個是太子,哪頭都不是好相與的,動輒便可能丟了項上的人頭。”
冰冷的茶水有助于思考。
薛玄凌說著,十分嚴肅地看向聽風,等著聽風的回答。
聽風從沒見過薛玄凌這般認真,于是舔了舔嘴唇,還是點頭,答道:“我說了,我來長安就是為了出名,不管有多苦,只要能出名,我就樂意。”
噼啪。
燈油炸開了一點火星子。
“好。”薛玄凌笑了笑,一口飲盡那有些苦的冷茶,說:“如今安王與太子的禁足都已經解了,我希望你再去一趟城郊那個莊子,最好是進到莊子里頭,找到袁娘住過的房間。”
嚴防死守的院子,靠近都困難,更別說潛進去了。
“你要找什么?”聽風開門見山地問。
薛玄凌從袖籠里摸出一張紙來,遞去聽風面前,“袁娘當年只是個廚娘,她能知道什么內幕、無非是聽到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只言片語而已。”
紙上,是袁娘的生平。
三十六歲,廚娘,丈夫在安仁坊的看門,于大火那日命喪火場,兩人共育有一兒一女,只不過那日是上元夜,家主施恩,請了他們的孩子入府。
以至于,孩子也都死在了大火之中。
寥寥幾筆,道盡心酸。
“闔家四口只有袁娘一人生還,想來她心里是絕望又怨恨的。如果她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那么她生活過的地方必然會留下些蛛絲馬跡。”薛玄凌解釋道。
聽風別過眼睛,鼻頭微微發酸。
那場大火死了幾百人,無數個家支離破碎,還活在世上的,所承受的痛苦是外人難以想象的。
“聽風?”
注意到聽風異樣的情緒,薛玄凌喊了他一聲,說:“怎么?你有想到什么嗎?”
“沒有。”聽風搖了搖頭,錯開話茬道:“我只是在想,既然他們將袁娘送出了長安,那袁娘生活過的地方……是不是也會被清理?留不下什么線索的吧?”
照常理而言,是的。
但問題出在那處莊子上。
薛玄凌伸手將紙翻過來,指甲在上面點了幾下,介紹道:“莊子的主人是河南郡王段旭有,而且,莊子是早年間宮里賞給他的,雖然段旭有久居揚州,莊子也賃給了別人,但這莊子卻是不能輕易動土改建的。”
皇帝賞給段旭有的東西,段旭有可賣可賃,如何處置,原本皇帝不會過問。但因為這莊子原是皇帝路過,被段旭有相救之地,所以莊子就染上了些特別的意義。
空著或者賃出去,可以,但不可以動土改建,否則就是亂了龍氣。
畢竟皇帝可是在這院子里出過事。
真龍天子被救,說明院子的風水極佳,誰敢胡來,就有妨害皇帝之嫌。
“租給了誰?”聽風問。
“不知道。”薛玄凌搖頭,“這里面繞了幾層關系,如今段旭有不在長安,想問也沒處去問。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院子的格局不會大動,就算他們想清理痕跡,也不能將院子推倒。如此一來,我們便有機可乘。”
聽風也不懂宅子為什么不能動,琢磨了幾下,說:“好,你讓我去,我就去一趟,左右你比我厲害,懂的也多,跟著你出不了差錯。”
茅盾文學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