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荊釵第二百二十八章 燕王心滿意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奪荊釵 >>奪荊釵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八章 燕王心滿意足

第二百二十八章 燕王心滿意足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11日  作者:墜歡可拾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墜歡可拾 | 奪荊釵 


墜歡可拾:、、、、、、、、、

正在細細品嘗粽子之際,張家管事走到門口,說是船上的東西送過來了。

張旭靈又跑出去接這些東西,心想這屋子里的人,連爹在內,都是他的魔星,兩條腿都快讓他們給溜細了。

燕王就是為了這東西來的,當即將筷子放下,目光灼灼的等著張旭靈將東西送來。

很快,張旭靈就讓人抬著一個樟木箱子到了書房外面,兩個下人小心翼翼將箱子放下,張旭靈揮退二人,彎腰撅腚打開箱子,從里面陸續搬出兩個白瓷甕。

甕高約有一尺,上面和酒甕一樣封著一層黃泥。

“酒?”燕王走過來,滿臉疑惑,“天寧節送兩甕酒?”

張瑞也起身走了過來,只有張旭樘還坐在那里,慢吞吞地吃。

張瑞示意張旭靈打開其中一甕,并告知燕王,他們以防萬一,并不止準備了這兩甕,真正要用的只有一甕。

張旭靈將白瓷甕搬到小幾上,撬開上面一層泥封,下面還封著一層蠟油紙,將這一層也揭開之后,他取來一只干凈的茶盞,將里面的東西倒在了茶盞中。

“不是酒?”燕王狐疑地看向茶盞,茶盞里盛的好像是清水,既沒有酒味,也沒有特別的香氣。

“怎么像是水?”

這時候張旭樘總算是吃完了粽子,克化不動似的坐著沒有動彈,他目光掠過燕王,落在茶盞上:“這就是水。”

燕王不信張家就讓他送一甕清水給今上:“這一甕水可有什么說法?”

張瑞笑道:“這是一甕黃河水。”

燕王仍然是不解,難道送一甕黃河水,就能讓今上認為他心系百姓?

倒是和燕王送稻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這一甕水,實在是太輕了些,他越想越覺得自己遺漏了什么,可是不等他想出來,張瑞低聲道:“王爺,黃河水清啦。”

燕王愣住,看著張瑞和張旭靈的笑臉,忽然意識到這一甕水有多么珍貴,神情先是狂喜,之后抑制住心中激動,變得肅然起來。

黃河已經數十年不曾清過了!

他十分激動地去捧茶盞,將茶盞放在眼前仔細地看,小小的茶盞里,仿佛是盛著乾坤,里面有些微的渾濁,但是都不影響它的清亮。

他長長久久地看過之后,將茶盞珍重地放回桌上,笑容和煦:“這可是天大的祥瑞!”

隨后他又疑惑道:“黃河水清,乃是大功一件,為何不見有人上報?”

張旭靈看了看一言不發的張旭樘,笑道:“是吳保志在河北東路澶州發現的,他一直瞞著,說自己治河無功,擔不起這樣的祥瑞,他兒子吳昊卻不愿意錯過這樣的大功,便悄悄寫了信給老二,

老二心里記掛著天寧節,要讓王爺您壓下晉王去,便立刻回信給吳昊,讓他不要聲張,并且取幾甕水放在澶州碼頭,由商船帶去了廣南東路,掩人耳目運回京來。”

張旭樘大費周章,為的就是瞞住晉王耳目,不讓“黃河清”這樣天大的祥瑞之兆被晉王攪和。

燕王坐不住了,興奮地看向張旭樘,不計前嫌道:“辛苦旭樘了。”

張旭樘扯著嘴角一笑,也不知是譏還是諷。

燕王滿心都是“黃河清”,不曾留意張旭樘似笑非笑的神情:“吳保志治河有功,又虛懷若谷,天寧節后,一定要好好賞他。”

得了“黃河清”,他滿心喜悅,從張家回到燕王府,嘴角就沒下來過。

直至端午,節物風流,人情和美,朝上朝下,一片祥和。

端午剛過,粽葉余香還在,五月初六朝會過后,今上召見董童英,詢問年稅一事,董童英請旨帶元少培一同前往,今上應允,在文德殿見了二人。

文德殿董童英以前還常來,和張瑞、岳重泰一起,在這里接受今上垂問,后來今上召見他的時候越來越少,所有政事幾乎都握在張家手里,他來的就更少了,再往后,三司都是張家的人,他這個計相名不副實,更是沒有機會踏足文德殿。

沒想到從晉王進京開始,一切就開始有了轉機。

文德殿里南北窗全都大開,和煦的風自兩側徐徐而入,吹的人渾身舒泰,元少培在這種暖風里跪著,看著地上的金磚,神情并無絲毫面圣的激動和無措,反而十分冷淡。

從年前進京,一直到過完端午,他幾乎沒有離開過三司度支公廨,理完去年的帳,接著看前年的,一年一年往前看,心里就知道今上并不清明。

今上坐在檀香御椅中,并不覺得清風和煦,反而讓這風吹的頭腦嗡嗡作響,示意內侍將窗關上。

殿內泥塑一般的內侍驟然而動,輕手輕腳的分別走向南北兩側,將檻窗闔上。

檻窗一關,文德殿便愈發的靜了下來。

今上仍嫌不足,又讓人將外間隔扇也都關上。

隔扇一關,整個大殿便靜的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香爐中一線香冉冉升起,里面燃的是“云頭香”,馥郁芬芳,在大殿中無聲舒展,沾上衣帶。

如此一來,今上才感覺自己心勉強靜了,不似之前那般心煩氣躁。

他先仔細打量元少培,見元少培面目中并無刁鉆古怪之色,便讓其起身,站著答話。

“董計相,”今上看向董童英,“朕今日先不問你年稅一事,另有一事,你得好生回答朕。”

董童英拱手道:“臣知無不言。”

今上意味不明地笑了一聲,低頭看向案上,鎮紙壓著一張銷金花白羅紙,紙上所寫,只有他能看到。

眼睛看著紙,目光卻有幾分游移,似乎并不想多看,他慢慢道:“璋德二十二年,鹽稅是多少?”

十多年前的事,董童英一時之間如何記得,正想告罪,再回去查閱,元少培卻垂頭低聲道:“是二百萬兩。”

今上點點頭,又問:“璋德二十三年,鹽稅又是多少?”

“二百四十萬兩。”

“那么璋德二十一年是多少?”

“二百三十三萬兩。”

今上聽罷,目光沉下去幾分,然而心中仍舊抱著一絲希冀:“這三年間可有災禍?戶帖可有大的變動?”

戶都上的事情,元少培并不清楚,便緘默不語,董童英對此倒是記得很清楚。

凡是有大災禍,百姓死傷眾多,戶帖才會有大的變動,每一次大的變動都很沉重,無數姓名從黃冊上消失,因此他都記得十分清楚。

“這三年,黃冊并無大的變動。”

相關


上一章  |  奪荊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