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說
正文卷毛紀被正式安排去山東,代表朝廷,前去孔廟支持祭祀大典。
如今內閣四人中,蔣冕跟毛紀算是根深蒂固的楊黨,毛紀這一走,蔣冕等于是楊黨在內閣僅剩的獨苗。
毛紀走的時候分外不放心。
毛紀有些感懷。
在楊廷和走后,內閣對于朝廷的掌控力下降了不少。
以往楊廷和能差遣的人,蔣冕很多都差遣不動。
大概的感覺,就是現在六部、五寺等衙門,跟內閣首輔的關系是貌合神離,以往楊廷和是他們的上司,而現在蔣冕最多算是他們的平級偏上的關系,這些人對蔣冕敬重,但不會唯命是從。
而且六部尚書中,少了林俊這樣敢打敢沖的急先鋒,這讓蔣冕在行票擬和部堂會議時,總覺得被什么力量所掣肘。
蔣冕道:
沒有更多的話語。
甚至毛紀走時,同為內閣大學士的費宏和劉春,都沒去見毛紀最后一面,送別都不叫上一起,足見內閣的分裂有多大。
毛紀離開京城,沒引起什么波瀾。
楊慎作為翰林院中一名普通的侍講,卻成了時下最活躍的那個。
一連幾日,他都在家中會客,以及找人商議事情,甚至把翰林院中的翰林、國子監的監生和京師知名的文人串聯到了一起,就連剛回到京城的楊維聰,都重新加入到這個小圈子中。
而朱浩作為曾經楊慎在翰林院的幫手,現在則與他們格格不入。
朱浩在刑部的差事辦完,張家兄弟被發配到三邊服役,本來應該卸下刑部郎中的差事,但或是文官和皇帝兩邊的人都把朱浩給忘了,結果就是朱浩的官職在辦完差事后還一直在身。
楊慎或是注意到這一點,當西山到京城的火車即將開通時,楊慎想要找人打聽一下修鐵路的事,單獨來找朱浩。
二人相約的地點,就在朱浩的火鍋店雅間內。
楊慎知曉這火鍋店背后的東家是朱浩,考慮到,朱浩最近可能沒什么公務,應該是跑去經營店鋪了。
朱浩沒正面作答,反而笑問:
大明官員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經商,但哪個朝中大員家里沒有幾間鋪面?這鋪面是租出去了,還是自家打理,真有那么多人深究?
楊慎懶得理會這個,道:
朱浩慚愧一笑:
對朱浩來說,當刑部郎中,或是當翰林院修撰,有什么本質區別嗎?
楊慎道:
朱浩瞇起眼。
一旦楊慎不斷給人許諾好處,就知道這家伙又要耍什么心眼子了。
「用修兄,有話直說吧。「朱浩道。
楊慎笑了笑,他早已習慣朱浩把什么事都攤開來擺在明面上,熟悉朱浩的行事風格,說話也就沒什么顧慮。
楊慎道:「我聽說,陛下派錦衣衛調度人手,從西山往京城修了一條用鋼鐵打造的路
,還要以一種鐵殼子車,在其上運送東西。最近應該要通行了,朝廷對于具體造價全不知情,而唐寅是你恩師,不如……你去問問他?」
朱浩好奇地問道,
楊慎嘆道:
朱浩道:
楊慎再次見識到朱浩的心直口快。
像楊慎這樣在翰林院當侍講的官員,對朝廷的直接影響有哪些?
莫過于制造輿論!
造火車、修鐵路的事,楊廷和從一開始就在阻止,沒成功,到現在鐵路都要修完了,楊慎便想利用一個準確的修建鐵路的財政支出來制造輿論,讓天下人知曉小皇帝為了一個虛無荒唐的目標,花費大量錢財……
雖然這些錢財本來就不屬于帑幣,那都是小皇帝私人荷包拿出來的。但對于制造輿論的人來說,不需要讓民間知道皇帝用的是誰的銀子,總之皇帝的銀子取自百姓,讓世人覺得皇帝不務正業,那就足夠了。
楊慎對朱浩的態度很不滿。
朱浩搖頭:
楊慎氣急敗壞。
差點要破口大罵,你老娘有病,難道你也有病?
這時候居然抬出你老娘來當擋箭牌?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啊。
朱浩不管楊慎想不想聽,湊過去小聲道,
楊慎皺眉。
這都哪兒跟哪兒?
朱浩道:
朱浩給出的消息是楊一清要入閣,而張璁當翰林學士。
這個情報對楊慎來說,不是有多爆炸性,而是聽起來簡直就像是天方夜譚。
楊一清回朝或可以操作,但他會甘心在內閣中當個五把手?
至于張璁進翰林院當翰林學士……
這是要把大明的升官規則全都打破?
一個張璁,不過是提出大禮議而已,有什么資格獲得人人羨慕的職位?他當了翰林學士,那是否下一步就要入閣了?
皇帝真是任人唯親。
朱浩道,
楊慎道:
朱浩笑道:
楊慎皺眉:
「嘿嘿,別管我從何得知,這事估計八九不離十吧,朝中什么模樣,用修兄該比我清楚,現在六部中變動很多,我這個旁
觀者,自然也會做一些分析。」
朱浩的意思,自己不是從誰口中得知消息,而是自己綜合時局判斷出來的。
楊慎板起臉:
朱浩禮貌回絕。
楊慎沒再勉強。
現在朱浩都不算是他派系的人,好像也沒什么能逼朱浩聽他的,所謂幫朱浩回翰林院,他也只是拿出來當幌子,落實起來不容易。
連孫交都不能完成的事,他憑什么打包票?
有關朱浩所給的消息,楊慎認真思考過。
很有可能啊!
除了張璁那一條有點扯淡,有關楊一清入朝,還有孫交退休時間,都比較符合目前皇帝的意向。
與此同時,有關入閣人選問題在朝官中傳得沸沸揚揚。
朱四已不想等蔣冕和毛紀致仕,雖然這二人最近緊隨楊廷和的腳步,多次跟皇帝請辭,都被皇帝回絕。
這天朝議結束,朱四召見了翰林院的兩位翰林學士,石珤和豐熙。
沒有叫內閣中任何一人,也沒叫六部九卿,只召見兩名翰林學士,外間看來,只能是商議二人誰要入閣的問題。
本來這件事不用商議,因為石珤比豐熙的資歷更為深厚,先前劉春入閣時,石珤呼聲就很高。
但有一點,石珤跟楊廷和過從甚密,并不為皇帝所喜,若皇帝真要選人入閣的話,可能會選擇態度相對溫和一些的豐熙。
在這時代,雖然思想上沒有左右之分,但跟皇帝的關系,包括對大禮議等重大問題的態度,也會分激進、溫和、保守等派系,豐熙在這一點上更有優勢。
二人被皇帝召見,本來也以為是為此事,但等皇帝開口,他們才知道自己太過天真。
新書閱讀: